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思想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思想;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腊的文学、数学的结合,使天文学成就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思想文化成就( )
A.得益于亚历山大的远征 B.有助于希腊建立专制统治
C.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生 D.成为科学革命的理论来源
2.下面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队在阿富汗东北部发现的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的阿伊哈努姆古城复原图,其建筑具有明显的古希腊风格。据此可推知,该城( )
A.是亚历山大帝国的都城
B.是希腊化时代的有力见证
C.移植了古希腊城邦政治
D.反映了东方文化走向衰落
3.陈乐民等人在《欧洲文明扩张史》中写道:“罗马人对希腊人的征服开启了希腊精神征服地中海的时代。……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这表明( )
A.罗马文明渗透有希腊文明特质 B.希腊文明有明显的侵略特征
C.民主政治推广到罗马帝国全境 D.罗马法逐渐演变成为万民法
4.苏联学者巴托尔德说:“蒙古帝国把远东和近东的文明国家置于一个民族、一个王朝的统治之下,这就不能不促进贸易和文化珍品的交流。中亚和中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该学者认为蒙古帝国建立的意义在于( )
A.统一了远东和近东各国 B.促进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发展
C.维护帝国的专制统治 D.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
5.下表所示是关于蒙古西征的三个观点。据此,我们可得到的启示是( )
观点一 蒙古在西征过程中不断攻城略地,对当时的亚欧大陆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观点二 西征过程中,大量的汉人工匠被带到了中亚、西亚和东欧。与此同时,蒙古人也将大量的西方工匠俘虏到了蒙古草原和中原
观点三 蒙古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三大发明传播到了阿拉伯地区,后来这些发明又从阿拉伯地区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
A.军事扩张推动文明进步 B.蒙古西征阻碍欧亚文化交流
C.应辩证地看待蒙古西征 D.蒙古西征旨在传播进步文化
6.本杰明·富兰克林在1784年写道:“诚然,白人拥有掠夺印第安人和接管整个大陆的人数、组织和力量。但最后,白人发现,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这表明( )
A.美洲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B.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
C.殖民扩张推动文化的多样性 D.本土文明有时会被外来文明同化
7.下表列举了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综合表中信息可知,现代拉丁美洲( )
国名 秘鲁 墨西哥 阿根廷 哥伦比亚 玻利维亚
起源 印第安语 印第安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西班牙语
含义 玉米之仓 太阳神 白银 哥伦布之国 玻利瓦尔之国
A.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B.多种文化同时并存
C.农业经济较为发达 D.殖民色彩日益浓厚
8.有学者在评价近代某一革命运动时说:“之所以要想尽办法清除封建主义,最终目的就是为法国的资产阶级开辟一块新的适合它快速发展的土壤,只有在恰当的环境里,它才能够不断发展。”这一近代革命运动( )
A.使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 B.标志着独立主权国家正式形成
C.强化了个人对君主的忠诚 D.确立了法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9.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讲道:“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这充分肯定了拿破仑( )
A.是法国大革命的领袖 B.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
C.击退了反法联盟进攻 D.保护了欧洲封建势力
10.近代阿根廷出现了“1837年一代人”,他们主张在拉美推行“欧洲式文明”,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推行欧化教育,反对罗萨斯的军事独裁专制。这反映了( )
A.欧洲文明对原殖民地影响较深 B.西方近代文明成为唯一范式
C.拉美国家普遍排斥本土的文化 D.军事独裁统治盛行于拉美
11.19世纪,英国为加强对印度的控制,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电报和邮政设施,普及了英语教育,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印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客观上( )
A.加大英国对印度的经济掠夺 B.导致印度民族意识增强
C.使印度在经济上从属于西方 D.同化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
12.在一战中,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这使他们能够利用在战争中所熟悉的军事装备和最新技术去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据此可知( )
A.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兴起 B.一战改变了欧亚的政治版图
C.列强放弃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 D.一战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提供了契机
13.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中国的辛亥革命 B.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兴起
C.阿尔及利亚独立 D.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4.1941年,《大西洋宪章》再次重申了世界各民族享受民族自决的原则。此后不久,美国主流民意认为:“由于英国从殖民地攫取不公正的利益”,英国人可以算作是压迫者。1942年,英国声称:殖民统治是“促进‘落后’民族的民主和发展的一种慈善的伙伴合作方式”。由此可推知( )
A.非殖民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B.英美国内民权运动出现高潮
C.殖民主义的性质发生转变 D.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矛盾重重
15.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艺术、影视和时尚所表达的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以至于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该学者旨在说明( )
A.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B.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
C.警惕西方价值的虚伪性 D.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
16.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西方国家的优势地位得到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C.第三世界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D.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620—178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估算):
(单位:人)
年份 1620年 1680年 1720年 1750年 1770年 1780年
白人 2 282 144 536 397 346 934 340 1 688 254 2 204 949
黑人 20 6 971 68 839 236 420 459 822 575 420
总数 2 302 151 507 466 185 1 170 760 2 148 076 2 780 369
——摘编自美国商务部《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期至1970年》
材料二 自17世纪初开始,欧洲移民和非洲裔强制移民源源不绝地到来,并在这里扎根生息,使北美变成一个多种族社会。与此同时,印第安人却急剧减少,这和白人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天花、麻疹等流行性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英国政府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到英属美洲定居。移居各殖民地的非英格兰移民,均能取得合法身份。1740年英国议会专门制定了殖民地外国移民的入籍法。到18世纪,大量德意志人、爱尔兰人、苏格兰人、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纷纷到来,与原来的英裔、荷裔、瑞典裔和芬兰裔居民一起,构成一幅五彩缤纷的族裔风情图。从人种学和民族学的角度看,众多族裔居民之间的通婚混血,造就了一个不同于欧洲任何单一民族的新人种——“美利坚人”,但构成“美利坚人”的主体仍然是英裔居民。英裔居民具有强烈的种族意识,对印第安人进行持续的文化征服,对黑人则实行严厉的歧视和奴役,少数族裔始终处于北美社会的边缘。英裔居民基于对人种、文化和宗教差异的理解,逐渐使种族观念演化为种族主义,为种族歧视的合理性制造了依据;而种族歧视的强化,又使种族主义更多地进入北美居民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之中。
——摘编自李剑铭《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20—1780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的人口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利坚人”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新人种”形成产生的历史影响。(1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新加坡开始自治时,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初步具备一定制度化水平的政治遗产,如林德宪法、议会民主制度、精英政治、法治等。由于文化和制度的惯性,这些具有现代性和民主性的因素被新加坡政府保留在自治后的政治体制内,并在实用理性主义的主导下与东亚儒家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新加坡有复杂的种族关系,有众多的宗教门派,有多种文化传统,有多种语言和教育,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体系中,要进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一个超越国内任何一个阶级、种族和文化的“强政府”成为必然要求。在长期殖民统治下,新加坡经济结构呈现畸形态势。由于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经济差距,为了尽快缩短现代化进程,赶超先进,新加坡不得不设法获得从经济结构中无法获得的推动力,这就是动员全民族的热情,搞各种社会运动来促进经济发展,而这只能由国家来进行。
——摘编自孙建红《新加坡软权威主义政府的“善政”之道》
材料二 李光耀在选择新加坡的政体和发展模式时,采取了一种务实主义立场,以我为主,唯我所需,不管何种发展方式和道路,只要有利于新加坡的发展、繁荣、公正和秩序就行,无惧他人说三道四。典型的是他拒绝了西式的民主,建立了以行政为主导的政体,对内实行铁腕治理。学界将这一模式称作“软权威主义”或“柔性家长制”。它缺乏民主,但又不同于典型的独裁专制,因为它具有高素质而又廉洁高效的行政团队和严明的法治,这两点既使新加坡获得了高速发展的效率,又维护了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正。
——摘编自沈海平《“新加坡模式”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新加坡政府“善政”之道形成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模式”的主要特点,并进行简要的评价。(1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波斯的君主阿鲁浑派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三人为专使,带着大批的扈从来到中国,请求忽必烈大汗为他选择一名淑女为配偶。大汗答应了这个请求,选择了一位十七岁的姑娘,叫阔阔真,并派遣已来到帝国多年的马可·波罗一家由海路护送他们而去。
据《永乐大典》记载,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八月十七日,尚书阿难答、都事别不花等奏:“今年三月奉旨,遣兀鲁台解、阿必失呵、火者,取道马八儿(今印度东南岸一带),往阿鲁浑大王位下。”
《马可·波罗行纪》的作者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人们一直持怀疑态度。怀疑者认为行纪只是据传闻写成,但吴芳思在《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一文中提出:“我倾向于他可能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但这并不能否认……有关中国和远东的资料来源,他把本来会散失的情况记录了下来,这与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所著的《历史》相似,希罗多德并没有去过他所记述的所有地方,可他的著作绝不可以轻率地摒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可·波罗行纪》的史料价值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的远征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阿伊哈努姆古城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其建筑具有明显的古希腊风格,这是因为亚历山大远征后,希腊文化在亚洲地区得到传播并与各地文化交流交融,该城是希腊化时代的有力见证,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合进了希腊文明的精神,把希腊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统治形式”可知,罗马文明深受希腊文明的影响,渗透有希腊文明的特质,故A项正确;希腊文明影响力大,但不能认为其具有侵略特征,排除B项;罗马帝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关系,没有涉及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巴托尔德意在强调蒙古帝国的建立对不同地区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A、D两项是帝国建立的直接表现,不是其意义,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答案】C 【解析】观点一指出蒙古西征对亚欧大陆的破坏性,观点二指出蒙古西征推动了亚欧大陆技术的交流,观点三认为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西传并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转型,这三个观点启示我们蒙古西征的历史影响是复杂的,应辩证看待,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已不知不觉地在自己的词汇、文学、服装、药物以及他们所种植和消费的作物中接受了当地印第安文化的许多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美洲进行殖民掠夺,不仅改变了美洲社会的发展进程,自己也深受美洲印第安文化的影响,这表明不同文明在接触碰撞中彼此影响,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现代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名称的起源及含义可知,拉丁美洲的文化融合本土印第安文化和西方文化,具有多元特征,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清除封建主义……为法国的资产阶级开辟一块新的适合它快速发展的土壤”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使欧洲政治文化得以重构,故选A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拿破仑战争是大革命的继续,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可知,这充分肯定了拿破仑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根廷曾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材料“他们主张在拉美推行‘欧洲式文明’,引进欧洲的先进技术,推行欧化教育”反映了欧洲文明对原殖民地的影响较深,故A项正确;西方近代文明并不是人类近代化的唯一范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阿根廷一代人的主张,得不出拉美国家是否普遍排斥本土的文化及军事独裁统治是否在拉美盛行,排除C、D两项。
11.【答案】B 【解析】材料“修建了英式标准的铁路”“普及了英语教育,将西方文学和政治思想的主要部分引入印度”体现了英国从文化上侵略印度的措施,加剧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会增强印度的民族意识,故B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战期间,参战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通过战争学习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的技能,反映了一战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提供了契机,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26年”“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是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的典型代表,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一战前,C、D两项发生在二战后,排除。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西洋宪章》重申了民族自决的原则,这本身就是对非殖民化的一种支持,美国主流民意对英国殖民行为的批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殖民主义的不满和抵制情绪,尽管英国试图为其殖民统治辩护,但这并不能改变非殖民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和趋势的事实,故选A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文化帝国主义愈演愈烈”“西方价值观无所不在”“新兴民族国家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依然是国家身份的保持”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捍卫文化主权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旨在说明新兴民族国家要警惕“文化帝国主义”“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捍卫文化主权,而不是保持传统文化的完整性,排除A项;该学者主张新兴民族国家要警惕西方价值,更重要的是捍卫文化主权,排除C项;材料不是表达重视文化交流的开放性,而是保护本民族文化,排除D项。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有立足于本国本民族传统的发展,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故选B项。
17.【答案】(1)变化趋势:白人、黑人及总人口数量均不断增长。(2分)
原因:欧洲列强对北美的殖民扩张;英国政府鼓励移民;奴隶贸易的开展;北美开发的需要;土生白人、土生黑人的自然增长。(4分)
(2)特点:伴随早期殖民扩张形成;以欧、非移民为主体,是多种族裔长期交融的产物;族裔间差异较大,种族主义严重;以英裔居民为主的白人占据社会主导地位。(8分)
历史影响:推动了北美的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为北美独立战争奠定民族基础;有利于启蒙思想在北美传播;孕育了独特的美利坚文化;严重挤压了印第安人的生存空间,滋生并固化了种族主义与种族歧视。(任答三点即可,6分)
18.【答案】(1)主要原因: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使新加坡深受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华人居多的社会现状又使新加坡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国内复杂的种族、宗教、文化等,需要强权政府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独立后面临的经济困难客观上要求政府担当起领导经济现代化的重任。(8分)
(2)主要特点: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以行政为主导);政府廉洁高效;社会高度法治;国家主导经济现代化。(任答三点即可,6分)
评价:这一模式符合新加坡的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他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但它缺乏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到国家的发展。(6分)
19.【答案】[示例]看法:《马可·波罗行纪》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史料价值又是有限的。(2分)
说明:《马可·波罗行纪》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如《永乐大典》与《马可·波罗行纪》中都记载了元朝曾遣使至波斯,且使者中三人名字相同,可见《马可·波罗行纪》记载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即使《马可·波罗行纪》只是记录了中国和远东的见闻,它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4分)
《马可·波罗行纪》的史料价值也是有限的。例如,《永乐大典》中并未记载派遣马可·波罗一家护送和亲队伍一事,可见《马可·波罗行纪》可能只是记载了一个传闻,这影响了《马可·波罗行纪》的史料价值。(4分)
总之,《马可·波罗行纪》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作为史料又有其不足之处,应该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5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达标检测(答案)—— 2024-2025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