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阅读下面的漫画(如图),漫画反映的主旨是()
A.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 鸦片战争后列强争向中国倾销商品
C.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 D.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后果严重
2.1890年王韬的《重订法国志略》出版。该书认为路易十六不能“合众而得民心”,最终“暴徒曳(抓)王至审院,王从容就死”,法国大革命是“冠履倒置,纪纲紊乱乎哉”。该书得到梁启超的大力推荐。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
①该书标志着国际法被介绍到中国
②该书出版体现了白话文开始普及
③作者以传统观念审视法国大革命
④梁启超推荐该书反映其改良思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到:“于是学西文,涉重洋……察其习尚,访其政教,考其风俗利病得失盛衰之由。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此观点( )
A. 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的先河 B. 体现对统治危机的深刻反思
C. 否定了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D. 激发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4.1896年,李端装提出了“一经五纬”的教育改革主张。所谓“一经”,指在京设立大学堂,在地方创设新式学堂:所谓“五纬”,指开设藏书楼、创设仪器院、设立译书局、建立报馆、选派游历者等。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 )
A. 中央对地方的管治力增强 B. 清政府财政危机有所缓解
C. 维新与救亡思想广泛兴起 D. 改革已成为统治阶层共识
5.严复在1895年所写的《原强》中提出,“盖生民之大要三,而强弱存亡莫不视此: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下列对这段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
A. 宣传改良道路挽救统治危机 B. 强国救民需要全面发展的教育
C. 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D. 批判旧礼教推动思想文化革新
6.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吴汝纶认为其目的是“盖伤吾土之不竞,惧炎黄数千年之种族,将遂无以自存而惕惕焉”,称赞“天演之学,在中国为初凿鸿蒙”;康有为得到此书“喜幸无量”;夏曾佑对此书“钦佩至不可言喻”,梁启超在未见到此书时表示“垂涎不能自制,先生盍怜而饷之”。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 )
A. 近代启蒙思想开始传入 B.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
C. 维新变法得到普遍支持 D. 西方社会学说占据主导
7.20世纪初,梁启超在其文章中提到,他欣赏西方学校教育中“注重于德育体育,锻炼强民体魄”的做法,主张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应该是多彩的,少年儿童在学习之余,“或游苑圃以观生物,或习体操以强筋骨,或演音乐以调神魂”。其观点意在( )
A. 推动经济由传统向近代转化 B. 宣扬西方教育制度的先进性
C. 以人的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 D. 兴办学校以普及全民教育
8.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梁启超曾说:“欧洲近世文明兴起,路德新教之起,全欧精神为之一变。”康有为亦认为,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诸大王都远不能与路德比,甚至希腊七贤、哥白尼、哥伦布、达尔文等人也都不如路德的贡献大。两人的观点( )
A. 促进了新教在中国广泛传播 B. 代表了相当部分士人看法
C. 客观评价了路德的历史地位 D. 旨在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
9.1903年,严复翻译英国哲学家弥尔的《论自由》时将书名译为《群己权界论》,认为自由是“不偏于国群而压制小己,亦不袒护小己而使国群受害”,与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礼的“絜矩之道”相通。这反映了严复( )
A. 自由观深受传统影响 B. 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C. 政治主张的日趋保守 D. 为维新变法制造社会氛围
10.19世纪70年代,著名思想家王韬撰文称,中国症结在于“民视君阍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仅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更在于“君民共治,上下相通”。这一主张( )
A. 符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需要 B. 剖析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C. 加速了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D. 为维新思潮兴起奠定基础
11.在康有为设想的“太平世”中,人们因专业分工的不同而聚集在一起,大农场、大工厂就是一个自治政府,大农场、大工厂的总管就是自治政府的首长,他统管自治政府的一切事务,但真正的权力掌握在民众手中,自治政府的决策全是通过民主方式产生的。这一设想( )
A. 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B. 深受议会制国家制度的影响
C. 革新了基层的管理制度 D. 在儒家文化中融入道德意识
12.陈宝箴等维新人士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政策,在通商口岸“准令各国通商,当不令一国专利,不许作租界”。谭嗣同主张“结欢英俄”,以“浼(请求)二国居间胁日本废去遍地通商之约”。据此可知,部分维新人士( )
A. 政治活动深受夷夏观念的掣肘 B. 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变革宗旨
C. 注重利用外交手段以维护主权 D. 强调民族独立是通商的前提
13.有学者评价严复的《天演论》:“所论保种保群、自强进化之公论,皆与斯氏异说,以救斯氏之末流。其有裨于国计民生,殆非浅鲜。是书经严几道观察译而文之,纵横奥颉,大能达其旨趣,附著论说,复能曲申其义例。”该学者( )
A. 意在宣传救亡图存思想 B. 否定了进化论的观点
C. 完善了维新派思想体系 D. 突破了中体西用束缚
14.早期的维新派认为美国式、法国式的民主共和制是“权不一而志不齐”,使“政柄在贫贱愚民之手”,必定导致政治混乱和分裂,比较认同“有三代之遗意”的英德政体,但也有“君权过轻”的缺憾,无力面对治下之情势。早期维新派产生这一认识主要是因为( )
A. 新兴阶级力量薄弱 B. 民主政治易动摇国本
C. 民众愚昧尚未开化 D. 传统思想仍根深蒂固
15.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提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若其意,则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同时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日谏大夫,二日博士,三日议郎。”这表明( )
A. 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B. 中国汉朝制度尚有民主遗风
C.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D. 汉制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
16.“革命”一词源出《易经》:“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王韬、梁启超和孙中山等人数番阐释后,“革命”超出了改朝换代的范畴,其含义与西方的revolution实现了国际接轨。这反映了他们( )
A. 试图用传统文化改造现实 B. 吸收了西方现代政治理念
C. 受到了中体西用原则的影响 D. 主张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17.严复认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欧洲起到了“更革心思”的作用,因此他把进化论的产生看作哥白尼式的革命,“自有哥白尼而后天学明,亦自有达尔文而后生理确也”,并运用这一理论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变论”和循环史观。这反映出严复()
A. 敲响了民族救亡图存的警钟 B. 为中国社会进步提供新的世界观
C. 思想上出现转向革命的倾向 D. 认识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弊端
18.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两篇文章,批评传统史学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主张为国民著史、为今人著史。梁启超呼吁“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两篇文章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B. 史学观念变化一定程度体现当时社会变化
C. 用西方进化论完全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D. 两篇文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9.1896年,梁启超发文指出:“上观百世,下观百世,经世大法,惟本朝为善变。入关之初,即下薙发之令,顶戴翎枝,端罩马褂,古无有也,则变服色矣;用达海创国书,借蒙古字以附满洲音,则变文字矣 ……”梁启超此论意在( )
A. 论证文字变革的重要作用 B. 探究清初的改革措施
C. 消弭满汉之间的文化差距 D. 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
20.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指出:“余观西洋用机器之各厂,皆能养贫民数千人或数万人……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富商,不用机器以造物,则利归西人。利归富商,则利犹在中国,必可分其余润以养吾贫民。”这一思想()
A. 对器物变革失败作出深刻反思 B. 阐明应对民生问题的近代化道路
C. 意在维护近代国家的经济主权 D. 直接推动了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前,中国没有专门管理涉外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涉外“朝贡”事务。中国外交体制演变,始于“五口通商大臣”设立,后来随通商口岸扩展,设置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负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1861年,咸丰帝迫于英法压力,成立总理衙门,它是专管洋务及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中国外交体制重大变化。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领事馆,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中西交往中,清朝放弃了“谕”“批”等居高临下的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照会”样式。1901年,外务部设立,它厘定使节职制,制定外交规章,重视外交官培养,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正式确立,这对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积极作用。
——摘编自《外交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列强在华特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先后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个世界、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影响深远的外交理念,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党中央开创性提出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外交始终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摘编自《新中国外交70年:成就与启示》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清朝外交的主要变化,分析其变化的重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基本历程,概括新中国外交的重大影响。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银行与近代经济]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商品流速激增,贸易范围扩大,货币需求旺盛,加之白银外流,铜价上涨,以致货币供给严重不足。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颁行上谕推行官票,要求各省开铸大钱,发行宝钞,但效果不明显,不仅未能解决“钱荒”,反而搅乱了银钱市场。在币制改革的进程中,清朝社会各界均认识到中央银行建设的重要性。庚子事变使清政府遭受重大打击,被迫于次年进行变革。1904年,户部银行开始筹建,第二年正式开业。1908年,清政府将其增资改组为“大清银行”,同时颁行《大清银行则例》,由大清银行垄断货币发行,赋予其经理国库之权,法定其“政府的银行”职责。
——摘编自郑成林、钟钦武《晚清中央银行体制的形塑》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在币制与钞券发行、银行与金融管制、外汇管理等诸多方面,制定颁布了100多个法律法规。1927—1936年,中国新设华资银行达128家,绝大部分属于商办银行,但政府银行——中央、中国、交通和中国农民四家银行在资产和市场业务方面都占据有明显优势。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这一举措既化解了国际市场汇率波动对中国财政金融的损害,同时推进了政府银行之间的合作并确立起在金融业的主导地位。——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筹建中央银行的背景。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23.中华文明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毛泽东同志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一文中指:“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材料四
序号 历史材料
第一阶段 195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上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的奋斗目标。
第二阶段 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代表党中央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阶段 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同年,邓小平同志向全党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第四阶段 2012年11月召开党的十八大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指出表中①②③的史料类型。任选两则史料分别说明其史料价值。
(2)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努力探求救国之道。请将时间轴中①②所代表的晚清时期的探求补充完整。在四件大事中住选一件,说明其实践效果。
(3)结合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的具体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的观点的理解。
(4)为改变落后现实,增强国家实力和人民福祉,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不断丰富着现代化的内涵。任选两个历史阶段,谈谈该阶段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具体成就。
1.A
2.D
3.B
4.C
5.B
6.B
7.C
8.D
9.A
10.D
11.B
12.C
13.A
14.D
15.A
16.B
17.B
18.B
19.D
20.B
21.【小题1】变化:外交机构,由没有专门机构向专门机构转变;外交内容,由单一经济通商管理向全面的对外交往转变;外交体制,由朝贡体制向近代体制转变;外交人才,由兼职官员向近代的专业专门的外交人才转变;外交文书,由夷书定例向“照会”样式转变;外交态度与状态,由居高临下向屈辱外交转变;外交主权和地位,由独立自主向半殖民外交转变。
原因: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半殖民地;中西交往加强,中国外交向西方学习,逐步近代化。
【小题2】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结束旧中国屈辱外交,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格局;改革开放后,实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十八大后,提出外交新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影响:新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中国软实力显著提升;为人类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智慧;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
22.【小题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形势的动荡;金融系统的弊端;清末“新政”的施行;民间掀起创办近代金融的热潮。
【小题2】特点:法律规范发展;新设立银行数量多,以商办银行为主;政府银行在业务上占据优势,主导金融发展。
影响:有利于银行业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有利于金融秩序的稳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导致官僚资本膨胀。
23.(1)史料类型:①为文献史料或史书;②为实物史料(文物史料、碑铭文献亦可)③实物史料(文物史料亦可)
史料价值:①可以说明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车轨和统一文字等;②可以了解唐朝的科举制度及文化;③可以了解元朝的政治制度、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等政治问题。
(2)①洋务运动(或太平天国运动)。②辛亥革命(晚清新政、义和团运动亦可)
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解放了思想。
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成功,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结构的变化。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但是其保障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略的目的未能达到。
维新变法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以失败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
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它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深渊。
清末新政在官职、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通过新政进行未能实现自救,反而激化社会矛盾,引发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中华民族思想解放等,但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答题示例】材料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应该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27年9月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区进军,并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开辟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4)第一阶段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本阶段的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是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阶段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本阶段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这个阶段我国逐步建成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也增强了国防力量。
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本阶段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阶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本阶段确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