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
1.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 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 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2.对如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 )
1912年1月 1912年2月 1912年2月 1912年3月 1912年4月 1915年12月
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提出有条件的辞职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
A. 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 B. 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
C. 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 D. 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
3.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脱下洋装、换上汉服、学习粤语和北京话,努力“做中国人中间的人”,还与徐光启等人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第一卷,并向朝廷赠送其制作的天体仪、地球仪及《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这些的做法( )
A. 促进士人改变天朝传统思想 B. 反映出中国传统科技日趋先进
C. 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D. 有利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4.印刷在西方社会里,主要是一种营利事件,随工业革命而发展为一种庞大的出版工业。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印刷书含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所谓“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美谈。”中西方的这一不同( )
A. 源于经济形态发展程度的差异 B. 受东西方文化交流程度的影响
C. 基于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不同 D. 受技术水平与社会制度的制约
5.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 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 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 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 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6.1861年,美国传教士纪好弼注意到“中国医生被迫雇用穷人的孩子去进行牛痘的接种”,因为富裕家庭“对于让人将自己孩子的痘疱戳破以取出痘浆甚是忌讳”,他们的母亲认为“这样会有伤元气”。这表明( )
A. 中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B. 牛痘接种技术尚不成熟
C. 封建迷信阻断西医传播 D. 西医影响中国疫病防治
7.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新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别称:新约法)。据此可知,新约法( )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
第十七条 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解散立法院;但须自解散之日起,六个月以内,选举新议员,并召集之
第三十条 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立法院之组织及议员选举方法,由约法会议议决之
A. 得到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拥护 B. 成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奠基石
C. 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范畴之内 D. 否定了《临时约法》民主精神
8.清朝时期阮元对于西方有了更多了解,编撰了《畴人传》一书,实事求是反映西学相关特点。在他编撰的《畴人传》中,不仅辑录了当时中国优秀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历法家等的传记资料和主要研究成果,同时也对西方37位学者的科技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分析。据此可知( )
A. 经世致用学说影响科技 B. 传统科技已经登峰造极
C. 传统科技重视经验总结 D. 西学东渐冲击传统观念
9.1888 年,葛士濬编撰《皇朝经世文续编》,在保留传统“六目”的基础上,“文学”目下新增了“算学”三卷。稍晚问世的《万国分类时务大成》中同样“(将)光学等统以算学,均分隶诸文学之末。”这表明当时( )
A. 西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B. “中体西用”观念影响书目编撰
C. 中西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 D. 中国人尚未意识到西学的重要性
10.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
11.1920年9月陈独秀在《答费哲民》中指出“因为照现在的经济制度,妇人底地位一面脱离了家庭的奴隶,一面便得去做定东家的奴隶……青年向何处去寻新生活和世外桃源?即于劳动问题,更可以说除阶级战争外都是枝枝节节的问题。”据此可知陈独秀( )
A. 运用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妇女运动 B. 认识女性受剥削的根源在于封建礼教
C. 尝试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妇女解放问题 D. 号召学习西方民主科学启迪广大青年
12.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文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渐渐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绝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段话主要揭示了()
A. 戊戌变法与护国运动的联系 B. 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C. 戊戌变法与文学改良的联系 D. 辛亥革命与国民大革命的联系
13.一战后,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说法的基础上,有人提出,还需要加上“费先生”(Philosophy)或“穆姑娘”( Morality),主张以哲学和道德来补民主与科学的不足,这样才能更为全面地刻画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特征。这一认识反映出当时
A. 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C. 一战诱发了传统文化的转型 D. 国人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14.作为史料,下图中的“华工墓地”可用于说明,一战期间()
A. 北洋政府实行“以工代兵” B. 中国参与改变了战争的走向
C. 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D. 力量对比决定国际关系交往
15.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
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16.1912年,民国教育部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对每个科目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就女学生的学习专门做出了特殊规定。1922课程纲规了小学校的课程,在科设置女子初等教育的“修身”科被取消,初等小学中历史、地理、公民、卫生合并为社会一科,这表明,民国时期( )
A. 新文化运动提高了公民的素质 B. 封建伦理纲常退出历史舞台
C. 女性教育被各阶层民众所接受 D. 基础教育的近代化日趋发展
17.史学界有人把新文化运动称作启蒙运动,并认为它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形式上却相反。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启蒙运动的“相反”主要表现在()
A. 由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 B. 是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的反思
C. 以宣传民主科学为武器 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18.新文化阵营所否定的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同时他们褒扬墨学,挖掘了墨学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这一做法()
A. 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 B. 导致近代中国文化复古主义成为主流
C. 强调了中西方思想冲突和融合 D. 意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
19.1914年至1915年,有人指出,陕西“没人对袁世凯恢复帝制当皇帝这事感兴趣,他们关心的是赋税不断增加以及如何谋生”;在山东威海卫,“总统上升到皇帝这事,一点也打不动他们”。这里的人民想法太实际,却对政治极端冷漠。这可以反映出( )
A.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B. 辛亥革命提升了群众的民主意识
C. 袁世凯复辟帝制没有得到支持 D. 传统思想制约着近代中国的转型
20.民国初期,革命党领导人宋教仁称,中国已经由革命时期转入建设时期,同盟会应当实现由革命党到政党的转型,“世界上的民主国家,政治的权威是集中于国会的。在国会里头,占得多数议席的党,才是有政治权威的党,所以我们此时要致力于选举运动”。由此可知,宋教仁主张( )
A. 组建政党内阁,维护革命成果 B. 树立政治权威,反对中央集权
C. 完善民主程序,建立共和政体 D. 实行分权制衡,提升议会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青年》杂志创刊于 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思想家约翰 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对自由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唯一实称其名的自由乃是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在他看来,每个人的个人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个人自由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人的目的和幸福的根本,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之一。个性的自由发展及其运用到怎样的程度乃是衡量社会好坏的尺度。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史,任何对个性自由的干涉都将造成社会停滞的严重后果,政府在对个人的态度上应采取放任主义。密尔认为事情由个人来做总比由政府来做更好一些,对于个人的福祉,个人总是关切最深的,一件事办得最好的总是那个与此事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虽然有的事情个人不如政府办得好,但仍宜于让个人来办,因为这样可培养和锻炼个人的创造精神。再者,不必要地增加政府的权力会带来严重的祸患,尤其会限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首要因素之一。
——摘编自(英)约翰 密尔《论自由》
材料二严复的自由观主要是从富国强民的角度,强调国家自由优先于个人自由。强调群众集体主义,即每一个人都有自由的权利,但这个权利是有一定的界限的,就是你的权利不能侵犯到他人的权利,不能因为你行使权利而损害别人的权利;而且你的权利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他认为:“西士计其民幸福,莫不以自由为唯一无二之宗旨……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之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小己自由,非今日之所急,而以合力图强,杜远敌之凯觑侵暴,为自存之至计也。”
——摘编自苏中立《百年严复——严复研究资料精选》
某学者认为,社会环境的不同是密尔和严复自由观念不同的主要原因。概括密尔和严复自由观念的不同,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主要原因均可,并阐述理由)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孟子:“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法官应该按职责办事;但舜作为人之子,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摘编自《孟子》、(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士喜爱的服装。克泰西亚斯在其《波斯史》一书中首次提到了赛里斯人,即产丝的中国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使古希腊人有了了解亚洲的机会。之后随着罗马的东进,希腊化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在地中海与中国之间流动。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张骞带回的“蒲陶”一词有学者认为来自希腊语,表示“一串蒲陶”。中国的丝绸、铁器、炼钢术经大宛、安息(帕提亚)传至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甚至罗马。虽然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由于相距遥远,但是中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接触、沟通与交汇。
——摘编自杨巨平《文明的流动:从希腊到中国》
材料三:习近平主席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他以“百花园”为喻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文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法治观念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产生的主要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希文明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简析中、希文明能实现接触、沟通交汇的主要原因。
(3) 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希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
1.B
2.A
3.D
4.A
5.A
6.D
7.C
8.D
9.D
10.D
11.C
12.B
13.A
14.A
15.D
16.D
17.B
18.D
19.A
20.A
21.(1)阶段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时期重点宣传民主科学等资产阶级思想到五四运动后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影响: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带来希望。
(2)不同之处:尊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文章的原创性、真实性;理论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宣传。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主人,迫切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报刊业得到了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等。
22.不同:根据材料,“在他看来,每个人的个人自由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个人自由的意义,在于它既是人的目的和幸福的根本,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之一”,这里可以得出密尔强调个人自由的充分实现,实现个人自由是社会终极追求和发展动力。据材料“密尔认为事情由个人来做总比由政府来做更好一些,对于个人的福祉,个人总是关切最深的,一件事办得最好的总是那个与此事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可以得出政府不能限制个人自由。据材料“强调群众集体主义,即每一个人都有自由的权利,但这个权利是有一定的界限的”,严复主张个人自由有其限度;据材料“严复的自由观主要是从富国强民的角度,强调国家自由优先于个人自由”,可以得出为了民族利益应该牺牲个人自由。根据所学可以得出,严复的追求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自由是终极追求。
对于评述: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推进,经济发展;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受到自由主义的影响,坚决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严复所处的时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严复强调个人自由应服从国家独立民族自由,追求民族独立。
故答案为:
不同:密尔强调个人自由的充分实现;实现个人自由是社会终极追求和发展动力;政府不能限制个人自由。严复主张个人自由有其限度;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自由是终极追求;为了民族利益应该牺牲个人自由。
评述:密尔时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推进;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束缚,不断强调个人自由的实现,坚决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体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严复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成为各阶层的首要历史任务,因此严复强调个人自由应服从国家独立民族自由的目标追求。
23.【小题1】相同:认同法治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法治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涉。
不同:孟子认为法治与人伦冲突时要注重人伦;苏格拉底认为只要程序合法,就要严格执行。
主要原因: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苏格拉底生活在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的时代,法治理念影响突出。
【小题2】主要特点:双向性交流、涉及范围较广泛、方式多样。
主要原因:希腊人的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从汉武帝以来,中原王朝积极对外交往,通过丝绸之路来扩大影响。
【小题3】当代价值:中国与希腊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两国文明的深入研究,繁荣了中希文化,也为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提供范本。它是当下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交流渠道和方式,加强了东西方的紧密联系,深入影响了中西文明间的相互交流,共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推动作用。
第7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