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十二次考试(2月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南阳一中2025年春期高三年级第十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四夷是古代中原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苗)、西戎和北狄。屈家岭文化的先民是三苗人,史籍记载“禹征三苗”,考古发现当地炭化种子粟遗存、纺轮、黑陶、稻谷、稻壳痕迹。材料主要说明( )
A.南北地区交流较为频繁 B.远古时期存在远距离交流
C.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 D.中原文明传播到珠江流域
2.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言论内容
春秋时期 “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
战国后期 “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
西汉初期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
A.心理隔阂的消弭 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
C.各族同源的认同 D.“大一统”政体确立
3.大历十年(775),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攻击相、卫、洛、磁四州,意图吞并四州,遭到众镇反对。成德李宝臣联合幽州、淄青等同讨魏博。这反映了唐朝()
A.经济资源争夺推动地方割据白热化 B.军事技术革新导致战争规模失控
C.儒家礼法体系失去了政治调解功能 D.藩镇间基于实力平衡的权争逻辑
4.南宋高宗之后,政府通过设置不同时间段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海商缩短贸易周期。市舶官员和地方官员主持为海商祈风的仪式,官民每日“引领南望”,期盼蕃舶到来。这体现了当时( )
A.农商并重成为潮流 B.海外贸易规模扩大
C.海洋经济意识发展 D.海商社会地位提高
5.有学者认为:阳明心学的开辟,让明代的哲学进入了双轨制。一方面,政府还在用正统的理学考试选拔人才,但另一方面,民间的心学已经颠覆了理学的统治地位,甚至官员们也变成了双重人格,他们要晋升就必须背诵理学经典,但要修身,则必须皈依心学谱系。这表明心学( )
A.顺应了社会的新变化 B.彰显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C.批判地继承宋明理学 D.获得了官方哲学的地位
6.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曾雇用4位翻译,终日翻译英文书报并将其采编成册。但他对了解外部事务的种种举措都不声张也不记述,没有留下任何对外部世界看法的文字。由此可见,他( )
A.已初步萌发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 B.尚未探索出开眼看世界的路径
C.注重在实践中验证中体西用理念 D.依然囿于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
7.光绪年间,两江总督曾国荃说皖南茶价“定于洋商,彼方故意勒捎”,致“十商九困”;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到汉口茶务虽为洋商“压镑、退盘、割价,多方刁难”,而“别无销路,以致甘受抑勒”。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传统大宗商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B.经济主权受到西方资本输出的冲击
C.政府推卸保护民族经济的责任 D.商品贸易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8.华侨领袖陈嘉庚是东南亚“橡胶大王”。1927年元旦《申报》刊登陈嘉庚公司贺年广告(见下图),正文中提及“斯是胶轮,唯难乃成,······廉美足竞争。可以兴实业、益民生,无利权之外溢。······诸君重国货,当然表同情。南洋本厂倡,中国百厂兴。”这一作品体现了( )
A.近代华侨的民族意识 B.民族工业独立发展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D.华侨主导国内市场
9.图1、图2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建成的工业中心分布图。新中国致力于这些工业中心的建设,主要是立足于()
A.增强国防能力 B.改善工业布局 C.发展民族经济 D.调整东西关系
10、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共有现行有效法律305件,包括宪法及相关法、民法、社会法、刑法、行政法等诸多领域。以下时间轴梳理的是部分民法商法的通过与修正情况,对时间轴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 B.保障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
C.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法治理念
11.观察下图可知,早期文明()
希脂字母、拉丁字母、阿拉马字母汉字
A.均发源于大河流域 B.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
C.都长期沿用未中断 D.独立发展又自成体系
12.雅克·韦尔热在《中世纪大学》一书中说:“15世纪末欧洲的大学与13世纪的大学已有较大差异,从充满暴力和分裂,但富于活力和独特生活的独立行会、研究和教学的发源地,退居为服务于国家的职业培训中心并由国家严密控制。”上述论述()
A.说明大学彻底失去独立发展特性 B.折射出人文思想的广泛传播
C.反映了王权加强和民族国家形成 D.推动了自治城市的独立发展
13.(九师联考12)有学者指出,17世纪世界上日益扩张的贸易网络创造了许多新的机会。贸易的触角通过以奴隶换取欧洲工业品而伸入非洲;通过皮货贸易和种植园经济的创造而伸入美洲,也伸入俄国或西伯利亚或中国偏远的乡村。此时期贸易网络的扩张()
A.造成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C.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 D.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14.中世纪晚期,德意志各城镇工匠歌手联合会规定:凡是参加比赛的会员,必须用传说中的歌唱权威-“十二大师”的腔调吟唱。但到了16世纪,拥有独创曲调才能被尊称为名歌手,这成为工匠歌手联合会共同认可的规则。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民文化的兴起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打会制度的瓦解
15.巴黎公社成立后,设立了粮食委员公、商业部、工部局、税务总局、烟草管理局等专门办事机构,负责公社对粮、煤和各种日常用品的产供销,实行统一集中管理、有序分配,产禁奸商、私商哄抬物价。这些举措体现出巴黎公社()
A.废除丁生产资料私有制 B.注重对社会再生产的干预
C.实现了经济上白给白足 D.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16.1917年4月,美国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德国是其重点宜传对象。该委员会不仅在德国周边的中立国家中进行宣传活动,也在德国士兵和后方平民中进行直传,直传内容包括德国国内的经济粮食问题和政治局势的变化。这种宜传活动()
A.为关国参加一战准备了条件 B.直接导致德国国内爆发革命
C.有助于推动一战结束的进程 D.说明美国主导国际奥论宜传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点茶是唐宋时期的一种沏茶方法,由点茶衍生出斗茶。至宋代时期,点茶的品饮方式成为主流。在点茶文化盛行的唐末、宋代和辽金时期,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市井百姓都“好茶”,斗茶之风随之普及。从考古发现来看,点茶用的茶瓶,除极少的金属茶瓶外,大多数茶瓶为瓷器。唐代苏虞在《十六汤品》中指出“贵厌金银,贱恶铜快,则资瓶有足取言。幽士逸夫,品色尤宜”,提倡点茶用瓷汤瓶。刘松年的《斗茶图》《茗园赌市图》及赵孟頫的《斗茶图》直观地展示了市井中耄耋老翁、妇孺稚童积极斗试的盛况。
--摘编自丁文慧胡娟柴懿《从考古资料看点茶时期的茶瓶》
材料二 文学、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发源甚早,但到唐宋之际,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出现了文化转型期。唐朝统治者对世家大族的压制,客观上使得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家族的约束和保障,以传统的礼法之学渐渐崩溃,家族文化逐渐解体,文化垄断局面逐渐被打破:个人精神逐渐得到释放,民风渐变。到了宋朝及以后的时期,随着选官制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化逐步渗透到下层民众中。平民文学兴起,白话小说大量涌现,市民文艺广受欢迎。新的平民学者群体也不断壮大,他们到处讲学,儒家思想也呈现出一定的平民精神。
--摘编自蒋晓光《唐文化发展进程与唐宋文化转型的必然性》
(1)运用“多重证据法”,分析材料一中唐宋辽金时期的史料对于研究“好茶”现象的价值。(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以来古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并分析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高考适应性演练高频错题变式练)
材料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和《人凤日报》等报刊,记裁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辉煌历程。以下是这些报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部分内容摘编:
编号 根纸内容(摘编)
① 目前土地革命的任务,主要的是消灭地主阶级,同时在这一斗争中要防止富农从中偷取土地革命利益。······要警惕封建顽固分子“企图对革命作顽强的抵抗,甚至假装革命,混入到革命队伍中,窃取土地革命的果实”。
② 现在的战争没有城市的支援,没有铁路的运输,是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严格遵守党和政府的工商业政策、城市政策和法令,反对乱抓物资的本位主义,反对片面的所谓群众观点,防止破坏城市、破坏工商业。
③ 我们特把这种生产运动的意义、经验与成绩告诉全国,并希望全国人民加强自力更生的信心,把这个运动广泛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④ 我们这里,虽然处在国内战争的环境中,虽然今年天气亢旱,但是因为苏维埃政府领导革命战争保护苏区,因为苏维埃政府提倡和指导了春耕运动,开垦了荒田,兴发了水利,解决了人力牛力······今年的收成是好过了去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推断报纸内容②③④的写作时间顺序,并阐述理由。(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的特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方翻译史大事记(节选)
序号 时间 大事提要
① 约公元前250年 安德罗尼柯在罗马把荷马史诗《奥德赛》译成拉丁文
② 公元前210-150年 罗马戏剧家大量翻译、改编希腊戏剧
③ 383-405年 罗马天主教教父哲罗姆以希伯来原文为依据译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官方版本
④ 590-604年 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在寓所建立教廷翻译机构
⑤ 1100-1200年 西班牙出现将阿拉伯语翻译为拉丁文的热潮,形成托莱多“翻译院”,翻译的作品许多是译成阿拉伯语的希腊典籍
⑥ 1377年 法国宫廷译员欧雷斯米翻译亚里士多德的作品
⑦ 1600-1637年 色诺芬、李维等古希腊、古罗马作家的作品被大量英译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
材料二 路德把圣烃从希伯来文本和希腊文本译成德文。······早在路德之前,已有南德语方的十四种圣经课本和北德语言的三种圣经译本。路德翻译圣经的重要意义在于,他在翻译时追测到宪全未经后人窜改过的圣经原本,并把它译成一种由他确定下来并通用起来的“标准”德语版本。······圣经翻译工作一直到1534年。······路德译成的德文圣经依靠当时已有的印刷技术而获得迅速传播,统一德语也随之迅速传播,越来越多的德意志人开始用这种德语写作。
--丁建弘《德国通史》
(1)阅读材料一,将表格中的事件依据翻译特色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路德版德文圣经迅速传播所依靠的“印刷技术”,并概括其迅速传播的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近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
序号 时间 具体史实
① 18世纪 英国与印度的书信往返大致需要两年时间。
② 19世纪70年代 英国铺设了连接英格兰与苏伊士、孟买的海底电缆。
③ 1876年 美国人亚历山大·贝尔获得了电话专利,并将电话商用化。
④ 1933年 美国总统罗斯福首次以广播的形式向全国公众发表谈话。
⑤ 1957年 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卫星通信时代。
⑥ 20世纪后半叶 全球总共有13台互联网根服务器,美国掌握其中10台。
--摘编自[美]德伯拉·L·斯帕《技术简史》等
依据材料,提取两个或以上的信息,围绕“近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自拟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加以阐释。(要求:提取信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南阳一中2025年春期高三年级第十二次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C A D D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D C B C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屈家岭文化的先民是三苗人”及所学可知,屈家岭位于湖北,属于长江流域,“禹征三苗”、考古发现当地炭化种子粟遗存,说明中原文明影响长江流域,远古时期存在远距离交流,故选B项;仅从一个文化遗址的发现不能充分说明南北交流频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将中原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原文明处于领先地位的结论,排除C项;屈家岭文化在长江流域,并非珠江流域,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春秋时期“秦僻在雍州”,战国时期“秦,虎狼之国”,西汉初期“秦并海内......莫不虚心仰上”可知,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大一统”政体的确立,故选 D项;秦的统一并不能消除心理隔阂,心理隔阂的消弭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体现不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没有体现各族同源,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意图吞并四州,遭到众镇反对”可知,藩镇间存在基于实力平衡的争权逻辑,即不允许某一藩镇势力过度膨胀,威胁到其他藩镇的利益,故选D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藩镇之间对势力范围的争夺,未突出经济资源争夺是导致地方割据白热化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军事技术革新以及战争规模失控的相关表述,属于无中生有,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藩镇之间的争权行为展开,没有提及儒家礼法体系在政治调解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的发展,显示出当时社会对海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在增加,故选C项;结合所学南宋时期仍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未形成农商并重的潮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未涉及南宋与多少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往来以及贸易情况,排除B项;海商的社会地位强调海商因其经济实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材料强调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两者主旨不符,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民间的心学已经颠覆了理学的统治地位”“要修身,则必须皈依心学谱系”可知,虽然政府使用正统理学选拔人才,但民间更加倾向于阳明心学,甚至影响官员修身之道,说明心学满足人们对修身养性的新需求,显示其顺应社会新变化的能力,故选A项;据材料可知,政府依旧用正统的理学考试选拔人才,表明心学未取代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心学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并未直接涉及心学与程朱理学的关系,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只是“民间”的心学颠覆了理学的统治地位,且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林则徐虽然通过雇用翻译翻译英文书报去了解外国情况,但对“外部事务的种种举措都不声张也不记述”,这说明他依然囿于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故选D项;材料强调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未涉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排除B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林则徐不是洋务派人士,排除C 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科“皖南茶价“定于洋商,彼方故意勒掯”“汉口茶务......别无销路,以致甘受抑勒”可知,安徽的茶价由洋商制定,且受到洋商制约,而汉口茶务受到洋商压榨,但因为没有销路所以只能受洋商制约,这体现了安徽和汉口茶叶收到洋商影响,而洋商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这体现了当时中国商品贸易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D项;茶叶属于传统大宗商品,但材料体现了近代中国茶叶发展受到洋商制约,但并未体现其出口情况,不能得出“缺乏国际竞争力”,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但其体现在开设工厂、投资铁路等方面,材料体现的是茶叶贸易,并不体现资本输出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曾国荃和张之洞的言论,但其表达的是茶叶发展的现状,并未涉及政府具体措施,不能得出“政府推卸保护民族经济的责任”,排除 C项。
8.【答案】A
【解析】由“廉美足竞争”、“可以兴实业、益民生,无利权之外溢”、“诸君重国货”、“南洋本厂倡,中国百厂兴”可得,陈嘉庚公司贺年广告体现了近代华侨保护国家利权和提倡民族工业的民族意识,故选A项;1927年正值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碍和束缚,使得我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题干只提到了陈嘉庚一个华侨公司,并未体现其产值和市场占有率,也未将其与国内市场其他公司进行比较,不能据此得出华侨主导国内市场的结论,且D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地图图示比较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建设工业中心,由东部向内陆地区迁移,这一时期,国际形势严峻,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对我国构成潜在威胁,因此,我国通过“三线建设”等战略举措,将工业中心向内地迁移,特别是西南和西北地区,以建立战略后方基地,故选A项;改善工业布局是新中国建设工业中心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通过“三线建设”,工业布局从沿海向内地调整,缩小了东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差距,这一布局调整不仅增强了国防能力,也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善工业布局是三线建设的客观结果而非原因,排除B项;发展民族经济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长期目标之一,虽然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工业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但它更多是这一过程的间接结果,而非直接目标,排除C项;虽然工业布局的调整确实改善了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但这属于工业布局优化和国防建设的客观结果,而非主要原因,排除 D 项。
10.【答案】D
【解析】民法商法的多次修正,反映了法律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调整,现了与时俱进的法治理念,故选D项;题干主要讨论的是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未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排除A项;参政议政属于人民政治权利,材料反映的是民法商法属于经济立法和社会立法,排除B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于2010年正式形成,排除C项。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不同文明的文字系统虽然各具特色,但都代表了人类早期对文字的探索和创造,显示出文字的相似性(如都是符号化表达)。同时,每种文字又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体现了多元性,故选B项;古代克里特属于海洋文明,排除A项;从图片中的“消失”字样可以看出,并非所有展示的文字系统都沿用至今。例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已经消失,排除C项;古代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如腓尼基字母是在埃及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未欧洲大学从充满暴力和分裂到转化为国家职业培训中心,且国家严密控制,反映了欧洲社会和政治环境的演变,从原先国家分裂、王权受限到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逐步形成,以及国家对教育和知识传播的控制加强,故选C项;“彻底失去”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生,材料体现不出人文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大学的变化,未涉及是否推动自治城市的独立发展,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日益扩张的贸易网络创造了许多新的机会”可知,贸易网络的扩张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加强加速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的演变,推动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的兴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D项;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造成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民族国家的产生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欧洲的海外扩张始于新航路的开辟,远远早于17世纪,排除C项。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拥有独创曲调才能被尊称为名歌手”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正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广泛传播的时期,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个性,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工匠歌手联合会对于歌手的评判标准更注重个人的独创曲调,体现了对个人创作和个性的尊重,符合人文主义的影响,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市民文化在中世纪早期就已经逐渐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商品经济繁荣可能会为文化发展提供一定物质基础,但不能直接导致这种艺术评判标准的转变,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德国行会制度在19世纪才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巴黎公社设立众多专门办事机构,负责公社对粮、煤和各种日常用品的产供销,实行统一集中管理、有序分配,严禁奸商、私商哄抬物价。这些举措表明巴黎公社通过行政手段对社会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进行干预,以保障物资的正常供应和市场秩序,体现了对社会再生产的干预,故选B项;这些举措主要围绕物资的管理和分配,而非针对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A项;仅从材料中对日常用品产供销的管理举措,无法得出巴黎公社实现了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结论,排除C项;巴黎公社的这些举措只是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对物资进行的管理和调控,不能等同于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对德国的宣传,会加剧德国士兵和民众的恐慌与不满,动摇德国的战争意志,从侧面削弱德国的战争能力和决心,有助于推动一战结束的进程,故选C 项;美国在1917年4月已经对德宣战,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进行宣传活动是在美国参战之后,并不是为参战做准备,排除A项;德国国内爆发革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战争的消耗、国内经济崩溃、社会矛盾激化等,美国的宣传活动只是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并非直接原因,排除B项;仅从美国对德国的这一宣传活动,不能得出美国主导国际舆论宣传的结论,当时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宣传渠道和方式,且在国际舆论领域也有一定影响力,排除D 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计52分。)
17.【答案】
(1)价值:唐宋辽金的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也是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唐代茶书《十六汤品》属于文献史料,描述了当时点茶的器具与风气;绘画属于图像史料,更直观的反映当时的斗茶场景;多种类型的史料可以互相印证,多重证据更有利于对“好茶”现象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6分)
(2)趋势:文化由具有士族垄断的贵族色彩向平民化、世俗化发展。
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科举制的影响;印刷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加快。(8分)
18.【答案】
(1)时间顺序:④③②。理由:④中有“苏维埃政府领导革命战争保护苏区”,可见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③中有“生产运动的意义、经验与成绩”“自力更生”,可见当时处于抗战时期,边区正在开展大生产运动;②中有“现在的战争没有城市的支援,没有铁路的运输,是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严格遵守党和政府的工商业政策、城市政策和法令,反对乱抓物资的本位主义,反对片面的所谓群众观点,防止破坏城市、破坏工商业”可见,当时,已经解放了许多大城市,党已经意识到城市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但革命尚未取得最后胜利,应是解放战争后期。(意思相近即可)6(分)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经济政策服务于革命需要;切实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注意全面发展经济;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过程。(6分)
19.【答案】
(1)第一阶段:①②。古罗马继承并发展古希腊文化,大量翻译希腊文献。
第二阶段:③④。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前期,罗马教廷成为翻译的重要推动力量,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普遍的文化符号。
第三阶段:⑤。中世纪后期,一批以阿拉伯文保存的古希腊文献被转译为拉丁文,古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得以传承。
第四阶段:⑥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以学习和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号召,大量翻译古希腊时期著作。(每阶段2分,共8分)
(2)印刷技术: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1分)
意义:推动宗教改革,进一步打破了罗马教廷权威,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创立统一的德意志民族语言,推动德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大众化,促进德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3点5分)
20.【答案】(2分)
示例1 信息:②⑤
观点: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折射时代的变迁。
阐释: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主要表现为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随着英国逐渐侵占埃及、印度,为强化对殖民地的控制,便利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获取更多财富,英国推广电力技术,铺设海底电缆。
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美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此时,科学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势,发展重工业,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率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综上所述,信息传递方式的演变是科技进步、国际关系演变、经济体制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示例2 信息:②⑤⑥
观点:信息传递方式的进步推动国际关系的演变。
阐述:19世纪末,英法欧洲国家在世界殖民体系中占主导地位,英国通过海底电缆加强与苏伊士、孟买的联系,加强了对埃及和印度的殖民统治。由此可见,电报是欧洲列强控制其殖民体系的重要工具,维护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苏联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成功发明了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了卫星通信的时代,这增强了苏联的国家综合实力,提高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威望和影响力,但同时也加剧了两极格局“冷战”局势的紧张。
全球总共有13台互联网根服务器,美国就掌握了其中的10台。但随全球网民数量的增加,各国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互联网治理和信息安全问题,积极反对美国网络霸权,促进互联网式的转变,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因此,信息技术见证了大国的兴衰沉浮,也为新兴力量的崛起提供了机遇与挑战。(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十二次考试(2月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