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度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之模拟考试测试题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48分)
1.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7800年)出土有成套的龟甲。龟甲内放有石子,部龟甲上有刻画符号,具有占卜功能。同时,龟甲被用作响器,在某些仪式活动中为舞蹈伴奏。这反映了
A.灵龟崇拜现象的盛行B.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C.天人沟通观念的萌芽D.早期先民的创新智慧
2.秦朝建立后,中央政府重视结成全国交通网络的交通干线的修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调发劳力并由朝廷重臣亲白规划指挥。如秦治驰道其工程的主持者是左丞相李斯;直道的修筑,则由将军蒙恬负责。秦朝这一做法()
A.继承了“秦之好兴事”的传统B.服务秦朝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
C.旨在建立全国统一道路系统D.体现了交通服务于政治的特点
3.据表可知,北魏意在
出处 相关内容
《魏书·律历志》 音律由黄帝创设,三代“共行”;汉、魏、晋予以革新与校改;北魏“太和中,诏中书监高间修止音律。
(魏书官氏志) 太和中,“高祖记群察议定百官,著于令......降车、骤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
A.弥合南北文化差异B.承继中原王朝正统C.传承中原传统文化D.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4.唐武德七年(624年),法令规定“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在实际推行中,民户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可听卖世业田;五品以上勋官的世业田可听其买卖。这种情况
A.着力于保障自耕农经济的发展B.突出反映了社会矛盾的缓和
C.极大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为土地兼并的加剧埋下隐患
5.下表是南宋时期两位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据此可知,他们的观点
人物 地区 思想主张
陈亮 今浙江永康 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
陈傅良 今浙江温州 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A.崇尚实际功利的价值B.蕴含着唯物主义思想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D.扩大了心学的影响力
6.清代专门发明了“晷度”概念作为新的疆域书写方式,其所用的元素有南北里差,东西里差,昼长与夜长,节气时刻等,可以明确记载疆域范围和边界。其目的在于
A.塑造近代国家的主权意识B.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C.构建新的疆域大一统观念D.应对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
7.上海钱庄原本以向附近地区放款为主。1860年后,其放款区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一带,业务量大增。原本向汉口钱庄借款的四川商人,直接向上海钱庄借款,然后在上海购买洋货运回四川销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外贸中心的转移B.政治局势的变动C.交通条件的改善D.经济结构的变化
8.下表所示是清末民营企业数量和资本统计情况。根据下表可知这些企业的创办
年均创办企业数量 年均总投资额
1895-1903年 23家以下 414万两白银
1904-1911年 74家以上 1600万银圆
A.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B.维护了晚清政府的统治
C.采用了官督商办的方式D.利于抵制外国资本输出
9.统计,从1930年到1934年底,中央根据地出版发行的马克思主义译著共12种,如列宁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此外,还出版了许多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政策为主的图书、小册子,如《共产主义浅说》《马克思主义浅说》等。由此可知,该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加深B.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注重与工人运动相结合D.呈现通俗平民化的特征
10.1948年7月,彭真在北岳区城市工作干部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入城以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
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的社会秩序”。该报告旨在
A.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B.总结城市接管经验
C.在战略防御阶段取得优势D.借鉴土地革命做法
11.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指出,发展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业、服务性行业和消费品生产行业的前景是广阔的,解决城镇劳动就业的潜力是很大的,要大力发展这些行业。这一决定()
A.加速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B.适应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C.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促进了多镇企业的快速发展
12.下图是玛雅文明遗址出土的圆雕人脸形象的裴翠吊坠,其顶部有旨在模仿头发的大量平行的竖线刻纹;脸部较为精细地刻画出了具有中美洲人群特征的细节,嘴部有模拟张嘴状态的较大单面钻圆形孔;呈玻璃光泽。由此可见玛雅人
A.有了较为精湛的雕琢技艺B.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玉器加工流程
C.玉器凸显中美洲贵族身份D.代表着南美洲人精致的审美情趣
13.下图是意人利威尼斯桨帆船在1482年至1534年间主要航行路线的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B.价格革命影响贸易路线
C.商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D.传统经营方式逐渐转变
14.20世纪20年代,柏林的餐馆里曾流行这样一个笑话:有名工人从婴儿车工厂里拿了零件,想回家给自己的孩子攒辆婴儿车,等把零件组装好看,居然攒出了一挺机关枪。这一笑话的流行能反映当时德国()
A.与协约国开展军备竞赛B.工业标准化程度高
C.对战后国际秩序的不满D.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5..列宁在某次谈话中指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体看法根本改变了.如果不是因为国际关系,不是因为必须为我们在国际范围内的阵地进行斗争,我真想说,我们的重心转移到文化主义(非斗争)上去了。”下列最能佐证列宁这一观点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的全面推广B.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提出
C.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D.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启
16.下图为1970-1990年美国科技研发经费来源的结构变化情况。这一现象
A.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直接结果B.促进了资本主义福利制度更加完善
C.反映了美国科技研发的步伐放缓D.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强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赦宥原本是中国古代皇帝对犯罪者予以赦免、减刑的政治行为。皇帝以放书推行赦宥。中国历代都建立有系统而严密的信息传递制度,可以确保将赦书传递到地方。相较前朝而言,宋代颁行赦书的频次较高。在皇帝南郊祭祀以及设明堂、立储、主后、报祥瑞之际,朝廷都会大赦天下。赦宥的内容并不限于对犯罪者处罚的减免,还包括免除百姓未纳的税钱,缓和劳役负担,将赤贫百姓编入军籍,取缔胥吏对庶民的剥削等。
赦书属于最高级别的行政文书。在宋代,普通公文采用步递传达,赦书则通过马递传送。赦书必领限期送达地方所有路府州县。地方最高长官须集会官吏军民,出迎教书,当众宣读。这种礼仪旨在使地方民众意识到中央政府的存在。 -摘编自邓小南等主编《文书·政令·信息沟通:以唐宋时期为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概括宋代赦书的主要特征。(6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文书运行的角度,对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进行历史解释。(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16世纪,利玛窦带来了西方科学文化,吸引了明朝士绅的注意和好奇。同时,他带回的中国小说、戏剧、山水画、园林艺术等对欧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17、18世纪,法国玉公贵族竟相购藏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以使用中国的轿子、扇子和服装为荣。凡尔赛宫的家具。日用器具、装饰品有不少来自中国。狄德罗说,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政治、暂学均非其他亚洲人可及,可以和欧洲最开明的人争先。当时许多法国人认为法国能否得救,全赖于是否能够充分吸收中国高尚的精神。
-摘编自李晓丹等《17-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学西传”》
材料三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个国家、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人类的文明从来就是百花齐放的,世界发展的活力在于不同文明在竟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1世纪,人类文明将共存共荣,文明是人类生存的最高境界。现代化把我们带进一个新的轴心时代。
-摘编自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欧亚大陆文明的发展情况。(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与法国对对方文明的态度,并简析其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人类文明交流的因素。(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妥协”一词在中国近代政治语境中常以贬义的形式出现,意为无原则的让步、退缩。“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被看作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然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宪政的实践却显示出,没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互妥协与利益让渡,他们的历史发展就无法淌过深水区和激流区。
要求:以近代欧美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践为例,结合材料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至少以两个国家为例,观点明确,论述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司马错提出“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也”的战略。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玉派司马错统一了巴蜀。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从成都出发攻打楚国,在得到楚国黔中郡之后,军队却因粮草兵马补给不足而陷入瘫疾,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腹地。这次战争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按照秦国的耕战思想和司马错的战略构想,蜀国郡守李冰利用强大的动员能力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千里沃野。蜀地凭借强大的物资供给能力,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万象更新,国家高度重视铁路事业。从1952年建成成渝铁路算起,我国到1957年先后建成铁路千支线6100千米;到1978年铁路总里程增加到5万多千米,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后,铁路建设步伐加快,20世纪80年代“南攻衡广、北战大秦、中取华东”;20世纪90年代“强攻京九、兰新,速战宝中、侯月,再取华东、西南”;到世纪之交,我国先后建成了大秦、京九等铁路干线,衡广、兰新等铁路复线,以及一大批铁路干线电气化改造项目。至2019年1月,中国高铁通车里程达2.9万千米,高铁技术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铁路交通发展成就综述》
(1)请画出中央集权体制、小农经济模式、大型水利工程三者关系的思维导图,结合材料一并运用唯物史观对思维导图进行简要阐述。(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4分)
2024-2025学年度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之模拟考试测试题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客观题:DDBDACBDDABACCCD
二、主观题
17.
(1)特点:制度化加强,频次较高;类型明确;恩赏内容丰富;政府重视,效率高;程序规范,皇权色彩浓厚。
(2)
背景:巩固统治的需求;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不断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儒家思想的渗透。(1点1分,共4分)
影响:实现了政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有利于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加强中央集权。(1点1分,共4分)
18.
(1)情况:欧洲大陆形成强大的帝国,多种文明并存;欧亚文明存在交流互鉴;不同文明间的商贸联系较强。(1点2分,不超过4分)
(2)
中国态度:开明士绅乐于接触西方文化(1分),大多数人持茂视态度(1分)。原因: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对外政策趋于保守。(1分,答一点即可)
法国态度:一定程度上认同中华文明,中国的商品、文化受到欢迎。(1分)原因:人文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法国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需要借助中华文明改造其社会;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分,1点1分,两点即可)
(3)因素:地理环境状况;科技的发展;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与思想观念的差异。(2分,一点一分)
19.示例:
妥协在欧美国家民主政治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妥协,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迎回君主,君主接受了议会的条件光荣革命结束了此前英国革命过程中激烈动荡的局面,稳定了英国政局。妥协传统让英国社会转型和进步总是在温和中进行。
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是各方势力妥协的结果:大州与小州、南方州与北方州、联邦派与州权派。各方的妥协调和了当时各派的矛盾,改变了松散的邦联体制,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府,有利于美国的强大与稳定。
妥协是近代西方革命和民主宪政发展过程中珍贵的历史遗产,对西方国家发展影响深远。妥协不一定是退让,一定程度上的妥协也是一种政治艺术。
20.
(1)绘图示例:
(4分,能够画出三角关系得2分,能够用文字说明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2得2分。)
说明:
①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政治提供了物资支持,也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提供了物质支持和人力支持。(2分,从小农经济出发)
②都江堰的修建,有利于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涝,提高了小农经济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巩固了秦国的君主专制制度。(2分,从水利工程出发)
③秦国统一了蜀地,其中央集权体制能更好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也为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更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2分,从中央集权出发)
(2)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1点1分,不超过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