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同步练习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2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鸡冠壶是模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样式炼制而成的陶或瓷壶,是装水或盛酒的容器,是我国一个朝代独有的器物造型。据此并结合所学,请你判断下图“白瓷单孔扁身鸡冠壶”出土于( )
A.安徽寿县朱家集战国楚王墓 B.长沙马王堆汉墓
C.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D.阜蒙县卧凤沟乡七家子辽墓
2.据下图可知,契丹文字与党项文字造字的共同特点是( )
A.照搬汉字 B.便于书写 C.模仿汉字 D.独创性强
3.围棋是发源于中原的一种益智游戏。考古学家在辽墓中发现了辽代玛瑙双陆棋。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记载:“辽人……夏月以布易毡帐,藉(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草围棋……”据此可知( )
A.党项族仿效唐宋制度 B.女真族学习中原文化
C.契丹习俗受汉人喜爱 D.契丹族受汉文化影响
4.“大宋皇命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送至雄州交割。”这段材料记载的是( )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约 C.郾城大战 D.宋金和议
5.“只怕河湟陷夷狄”“今岁西戎背世盟,直随秋风寇边城”出自苏舜钦的《庆州败》,还有范仲淹写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些诗都写了( )
A.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关系 B.北宋与辽国的友好外交关系
C.北宋与金朝的经济文化往来关系 D.北宋与南宋的澶渊之盟关系
6.北魏迁都后,洛阳成了北方政治、经济中心,商人们在这里可以购买各地名贵特产。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时,官府和商人在边界贸易场所交换各种商品。这反映了( )
A.民族隔阂完全消解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北方政权长期分立 D.北方地区民族交融
7.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榷场贸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种现象( )
A.加强了北宋中央集权 B.扩大了民族间商贸往来
C.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 D.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实力
8.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下列图片所示货币样式,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朝廷注重发展海外贸易 B.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崇文抑武方针普遍施行 D.各民族政权交流互鉴
9.有学者认为,澶渊之盟中,交战双方均不能打败对方,但商讨了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这一叙述( )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是研究澶渊之盟的原始史料
C.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D.属于诋毁中国的不恰当言论
10.北宋、西夏、辽多处于纷争和并存的时期,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可见该时期的特点是( )
A.统一国家建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民族政权并立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2小题,每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契丹文字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宋]苏颂《契丹帐》 (阿保机) 多用汉人,汉人教之 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明]陶宗仪《书史会要》
材料二 宋代建国本与汉唐不同。宋由兵士拥戴,而其建国后第一要务,即须裁抑兵权。而其所借以代替武人政治的文治基础,致面对北方劲敌一筹莫展……宋建都开封,开封是豁露在黄河南岸的一个平坦而低洼所在,大河北岸的敌骑长驱南下时,无法形成天然屏障,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所以边事一紧张,皇帝就发生根本动摇。幸而寇准主持亲征,打退辽军,始得有澶渊之盟。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下表为学者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观点 出处
最下之策 苏轼《东坡应诏集》卷一策略二
以屈辱换取苟安 范文澜《中国通史》
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盟约 赵有春《试论“ 澶渊之盟 ”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契丹文字的由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与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并简 析宋朝对民族政权用兵经常失利的原因。
(3)你赞同材料三中的哪个观点?请结合具体史实,简要说明理由。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材料二 (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注:原文中1004年为农历,公历为1005年。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1004年的协定”的评价。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A 6.D 7.B 8.D 9.A 10.C
11.(1)生活方式:游牧生活。由来:参考汉字创制。
(2)关系:保持友好关系。原因:崇文抑武方针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地理上没有天然屏障;统治者软弱动摇。
(3)【示例】观点:赞同澶渊之盟“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盟约”。理由:一方面,澶渊之盟订立后,政府的财政负担进一步加重,进而转 嫁给民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在与辽的交往中也处于被动地位。另一 方面,澶渊之盟的订立,使北宋获得了长期的安定,与辽的边境贸易兴 旺起来,经济、文化也获得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澶渊之盟订立后,两国的交往增多,使得辽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交融加强,有利于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2.(1)“大宋皇帝”:宋真宗;民族:契丹族 。
(2)说明: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它使宋辽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发展。
(3)评价:既肯定了它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他认为一方面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试卷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