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 45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据《甲骨文合集》,甲骨文中有“王令妇好从侯告伐夷”“今春王共人五千征土方”“于辛巳王征召方”“惟王往伐邛方”等记载。依据这些有关“王”征讨方国的记载,可知其目的是
A.维持内外服制度B.继续强化郡县制
C.确定赏罚制度D.巩固中央集权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A.郡县制影响深远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专制主义的强大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3.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观因素是
A.生产力的显著提高B.道家学派提倡变法
C.国君谋求争霸战争中的优势D.周王室衰微,失去政治优势
4.汉武帝之前,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武帝时,中朝官地位最尊者为大将军,据《汉官仪》载“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汉武帝末年,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政,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宰相之右”。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实行分封,恩泽贵族B.盐铁官营,增加税收
C.削弱相权,加强集权D.完善法制,依法治国
5.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高门华阀,有世袭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据此可知,该制度的实行
A.凸显贵族政治色彩B.维护了社会秩序
C.深受血缘因素影响D.固化了社会结构
6.《宋刑统》对于“违法积利,契外制夺,及非出息制债者”,“欠负公私财物,乃违约乘期不偿者”,都有相关的处理条文。这些规定意在
A.加强市场管理B.保障贵族权益
C.打击豪强地主D.完善法律体系
7.下图是中国某朝代行政机构示意图,该朝代是
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8.元代科举在各考场均设置考试官、监视官、封弥官、誊录官以及有关的工作人员;主办机构的各个部门相互监督;入试举子除允许带指定的文典外,其余的书籍、文字一律不准带入。其意在
A.确保考试公平公正B.树立元政府良好形象
C.防范官员徇私舞弊D.选拔有真才实学官员
9.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内容旨在表明变法
A.挽救了民族危亡B.完成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D.促进了思想启蒙
10.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取得的哪一重大成果
A.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扩大基层民主选举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1.据调查,解放之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干部成为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A.农村干部能力水平不断提升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
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12.在雅典陪审法庭开庭时,贪污公款的官员向陪审员鞠躬,可怜地恳求说“怜悯我吧,我求求你”;在法庭辩论的过程中,有人感叹自己穷苦,有人把孩子带到现场......最后这些人往往赢得了官司,这种判决在雅典十分常见。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B.贪污腐败现象普遍
C.公民与权贵之间矛盾激化D.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13.史学家塔西佗在《编年史》中记载:“屋大维......首先用慷慨的赏赐笼络军队......然后再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地位,把元老院、高级长官乃至立法的职权都集于一身。”这一记载说明罗马
A.元首实行独裁统治B.维护公民大会的权威
C.建立城邦统治制度D.确立帝国居民参政权
14.近代某一法律文献规定:“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该法律文献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基本原则,它是
A.英国《大宪章》B.英国《权利法案》
C.美国1787年宪法D.法国1875年宪法
15.西方文官制度中的“政治中立”原则,既把政党分肥制限制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围内,又促使政权有序移交,政府运行不致出现中断和不稳,同时还使得文官易于获取公众的信任和支持。这一原则有利于
A.杜绝官员贪腐行为B.政党政治良性运行
C.完善文官考核机制D.解决政党之间矛盾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人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开皇元年,杨坚按照少内史崔仲方的建议,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尚书、门下、内史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的事务庞杂,任务繁重,故又下设六部,分管各项政务。......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干,二郡分领。”他建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杨坚根据这一建议,把(北)齐、(北)周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
(2)据材料二概括隋初的制度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6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朝和隋朝的共同之处。(2分)
17.官员的选拔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英、美等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迫使政府必须增加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需要增设一些新的社会管理机构和一大批有较高知识水平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旧有的人事任用制度造成了结党营私、任人唯亲、贪污腐化、效率低下等弊端,不利于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西方各国在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确立了文官考试录用制度。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材料二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近代英美国家确立文官考试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相比,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独特性。(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每一年斯巴达公民通过呼声高低来决定五位监督官的人选,监督官的年龄在30岁以上。他们负责监督国王,代表斯巴达人和许多希腊人都极为重视的基本律法。由于斯巴达没有成文法律,因此这些司法监督人的作用就尤为重要。
监督官每月宣誓一次:只要国王的行为符合法律,他们就支持国王。监督官和国王共享部分行政权,但他们另有弹劾和废除国王的权力。留在斯巴达的国王由监督官监督;而每次国王出征都有两名监督官随行,实地监督。监督官主持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并负责外交。他们还处理民事案件以及和“藩民”有关的事务。
-[美]波默罗伊等著,周平等译《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
材料二“治安强化运动”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华治华”“以战养战”方针的具体运用。为实现其战略目标,日军将华北划分为“治安区”(即日军占领区)、“准治安区”(即游击区)、“非治安区”(即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别采取“清乡”“蚕食”“扫荡”的方针。从1941年春到1942年底,日军在华北连续推进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
面对空前严重的困难,中共中央先后提出:加强对敌斗争;建立“三三制”政权;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实行精兵简政;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的群众运动;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开展生产运动;整顿党的作风等政策。
“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它有利于巩固和增强各抗日阶级的团结和合作,有利于对日伪实行强有力的专政。“三三制”政权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胚胎。
摘编自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斯巴达的监察官制度。(6分)
(2)某校在开展“抗日战争胜利图文展览”活动,结合所学知识,请提供“三三制”政权的相关介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不少于150字。(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法以礼为灵魂,这种以礼为原则的法律体系是被后人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总结了西周“礼治”经验后于2500年前创建的。孔子将法与礼所能达到的不同社会治理效果作了比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由此看来,以理(礼)服人的“王道”显然要优于以力(法)制人的“霸道”。孔子认为依附于“礼治”的法律只有维护忠、孝、节、义,才具有惩恶扬善的功效,当人情、道德与法律相抵牾时,永恒的人情、道德是不可改变的,可变的只是法律。孔子追求的是“以礼治国”,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依重教育;二是将社会的和谐而不是公正放在首位,以达到礼让“无讼”的境地。孔子认为在治国中,“人”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摘编自马小红《礼治、法治之辩》
材料二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法律体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的特点。(6分)
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1-5ADCCD6-10ABADD11-15BDABB
16.(14分)(1)措施:确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颁行《秦律》;修建驰道、直道。(或措施: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2)创新:确立三省六部制;改行州县两级制。(2分)
影响: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三省相互牵制,分散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有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分)
(3)共同之处:均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存续时间均较短,二世而亡;均开创多种制度,被后世继承和发展。(答出一点即可)(2分)
17.(14分)
(1)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或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管理职能扩大的促进;旧的人事制度弊端日益显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西方民主政治完善的促进。(任答三点即可)
(2)独特性:政治立场明确;坚持党管干部;不搞“两官分途”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18.(13分)
(1)监察官一年一任,通过选举产生,负责监督国王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还负责处理一些民事等事务。这一制度对维护斯巴达城邦秩序有重要意义。
(2)示例:
“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建设,是在抗日战争处于极端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军对根据地的“清乡”“蚕食”和“扫荡”,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抗日民主政权建设,采取“三三制”原则,保证了抗日政权的民主性和广泛性,有利于团结力量抗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验,推动了中国民主化建设的发展。
19.(14分)
(1)特点:引礼入法;家庭本位、伦理法制;无讼是求;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核心是教化感召;最终目的在于建立和谐社会;最佳实施途径是“人治”。(7分,任答4点即可)
(2)特点:政府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7分,三点7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