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红河州第一中学2024级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近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全国最大的大口尊、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器型独特的顶尊跪坐人像、国内唯一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圆口方体铜尊,以及象牙微雕、大量丝绸和纺织品残留物、碳化稻、竹和阔叶林树种等多种遗物。这表明
A. 中华文明多元性 B. 国事决定于礼乐制度
C. 专制皇权已经确立 D. 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2. 汉武帝时期,乐平侯卫侈因“坐买田宅不法,有请赇吏”,被处死;淮南王刘安因王后荼、太子迁及女陵“侵夺民田宅”,被削地;衡山王刘赐因“数夺人田,坏人冢为田”,被剥夺俸禄二百石以上官员的任免权。这些处罚
A. 通过经济手段巩固了专制集权 B. 一定程度上利于缓解土地兼并
C. 通过政治手段了解决王国问题 D. 有效地抑制了地方的豪强大族
3. 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表),其中第三次热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一一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A. 儒学的复兴 B. 国家的统一 C. 科举制普及 D. 民族的交融
4.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同南方的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 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 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 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 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5. 据一位12世纪的阿拉伯商人记述:信用券(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令其写下借条,借债人须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还说中国商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这一记述反映了两宋之际的中国
A. 货币信用体系十分发达 B. 形成了较好的营商环境
C. 社会诚信程度领先世界 D. 以西亚为主要外贸对象
6. 明洪武十年设中央机构通政使司,掌收内外一切奏章、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达下情,广朝廷之聪明,于政体关系最重也。”该机构的设立旨在
A. 填补废除丞相后权力真空 B. 奠定监察制度设立的民意基础
C. 加强皇帝对国家事务的掌控 D. 建立制约内阁权力的重要机构
7. 清朝前期,清政府在新疆实行藩部体制,严格限制与内地交往。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并在新疆“修浚河渠,建筑城堡,广兴屯垦”,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赋税制度,设立义塾,教授《千字文》《论语》《诗经》等。这些举措
A. 开启了新疆经济近代化进程 B. 杜绝了各列强对新疆的侵略
C. 强化了当地居民的国家意识 D. 使新疆开始归属于中央管辖
8. 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向八国宣战的诏书,李鸿章看到这份诏书的第一反应是“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之后各国代表在上海领事馆商定完毕《东南互保章程》。有学者认为,这次任性的宣战其实是给11年后的辛亥革命作了一次提前预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B. 广东省率先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C. 该战争的性质与辛亥革命一致 D. 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
9. 清朝前中期,政府视华侨为叛逆或弃民: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陆续废除出洋华人回国的禁令,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寻求华侨力量的支持。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B. 政治变革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C. 近代化实践需要获得外部援助 D. 实业救国思想已成为主流思想
10. 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这一时期矿业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B. 国民政府采取积极政策
C. 民族工业摆脱外资控制 D. 山东地区煤炭储备丰富
11. 下图是建国初期部分电影海报,《女司机》讲述了孙桂兰等人克服困难和“个人主义”成为女火车司机的历程,《走向新中国》讲述了一位留美工程师从徘徊苦闷到积极投身钢厂技术改造的故事,《一贯害人道》揭露反动封建迷信组织“一贯道”的罪行。这些影片主题( )
A. 落实了“双百”方针精神 B. 具有鲜明的阶级斗争色彩
C. 配合了国家工业化大发展 D. 引导新社会价值观念构建
12.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某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 “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 “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 “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13. 公元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货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不同形式的借贷有不同的利息规定,甚至还包括具有社会救济性质的免息借贷,这种现象
A. 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兴起 B. 推动了契约在两河流域的出现
C. 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D. 源于金属货币流通范围的扩大
14. 西塞罗虽然推崇雅典的文明,但不喜欢雅典的民主。与柏拉图一样,他认为把地位不等的人置于同等的位置上,这种“平等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平等”。西塞罗的观点主要基于雅典民主制
A. 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与误用 B. 与其他城邦政治明显不同
C. 成为少数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D. 赋予公民自由不利于管理
15. 下表是古代希腊部分城邦的公民教育培养目标。由此可知
古代希腊城邦 公民教育培养目标
斯巴达 强健的体魄,勇敢、坚韧、高尚的品格
雅典 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等全面的训练
A. 雅典对公民的培养更具成效 B. 个人发展与城邦繁盛正相关
C. 公民都拥有特定的培养目标 D. 希腊具有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16. “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这反映了
A. 帝国境内不同区域斗争激烈 B. 帝国境内农村非常落后
C. 文化认同在统一中的重要性 D. 拉丁语因晦涩难以普及
17.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主的领地采取庄园制的经营方式。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为领主提供劳役是佃户的基本义务,且佃户需向领主缴纳租税。庄园内设有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这说明庄园
A. 实行的是封君封臣制度 B. 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C. 使农奴受到沉重的剥削 D. 是农村基本的社会组织
18. 15世纪开始,王权在与教会、贵族和市民的斗争中,逐渐形成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把教会变成听命于王权的组织,削弱大贵族权力,建立常备军,有力保障了对内统治和对外扩张。这表明“新君主国”( )
A. 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 厉行专制统治阻碍历史进步
C. 成为政教合一的民族国家 D. 结束了欧洲的封建割据状态
19. 11世纪末,牛津大学形成。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A. 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 B. 中世纪大学只讲授宗教神学
C. 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 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20. 在以前的罗马法中,丈夫可以在不经过妻子的同意下随意支配妻子的嫁资。查士丁尼时期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明确规定:“禁止丈夫在没有妻子同意的情况下出售嫁资、田宅,以及未经妻子同意的抵押。”据此可知,《罗马民法大全》
A.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完善 B. 成为其他国家民法的典范
C. 体现了法律面前男女平等 D. 有利于维护妇女婚姻权益
21. 12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复兴,城市是主要的复兴地,这与早期城市具有一定法治实践相关。城市的法治实践就是保障、规范和发展城市经济的法律需求,即城市出于对市民管理、城市防卫、商业发展、税收等方面的需要,对法治提出了较高要求。罗马法在中古欧洲复兴是因为
A. 罗马法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B. 罗马法奠定了近代欧洲法治基础
C. 当时欧洲城市法治基础完善 D. 欧洲城市自治推动商业发展繁荣
22. 美洲阿兹特克人国家的都城四面环水,市内河道纵横,湖区众多。于是阿兹特克人在浅滩、洼地堆积污泥和水草,形成岛田;在浅湖区域,开凿深沟,排除积水,形成隆起的台地;在深湖区,固定木排堆积淤泥,形成浮动园地。这说明,阿兹特克人
A. 农业生产中精耕细作 B. 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
C. 追求独特的田园经济 D. 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23.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谟拉比法典》正文详细规定了臣民义务及违反法律后的具体惩罚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B 奥斯曼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加速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
C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编撰《高丽史》的体例分“世家”“列传”“志”“年表”等 朝鲜史学受到中国影响
D 拜占庭与俄罗斯皆信奉东正教 拜占庭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
A. A B. B C. C D. D
24. 1375年,在欧洲人绘制地图上,马里国王曼萨 穆萨一手拿着金权杖,一手拿着金块,地图上对其的解说为:这个黑人皇帝,因其国家黄金之富有,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有和显贵的皇帝。这表明当时
A. 西非的文明发展程度高于欧洲 B. 欧洲人对非洲极力殖民
C. 马里国家的名声远播至欧洲 D. 曼萨 穆萨仰慕欧洲文化
25. 古代东非国家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一般都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辅之以畜牧、狩猎、采矿、制陶和建筑业。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这反映了古代东非国家
A. 具有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B. 其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C. 已形成成熟的商业网络 D. 基本上能实现自给自足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12月)
材料二 1998—2000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数值(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工作重点并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三类工业企业产值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罗马大事记
时间 事件
约公元前753年 罗马建城
公元前509年 王政时代结束,共和国建立
公元前449年 罗马颁布《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265年 罗马征服了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完成了对意大利半岛的统一
公元前2世纪左右 希腊哲学的斯多亚学派传入罗马
公元前51年 西塞罗《论共和国》等发表
公元前27年 罗马帝国成立
公元80年 罗马大斗兽场建成
公元113年 图拉真广场和图拉真纪功柱建成
公元120~127年 重建万神殿
——摘编自杜艳丽《古罗马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罗马时期罗马文明发展的表现。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今伊朗呼罗瑚地区)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缯彩(丝织品)与之交市,故遮阂(阻碍)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微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材料三 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朝与西亚(安息)欧洲(大秦)发展通商关系的主要条件。
28. 【亚历山大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材料二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摘编自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采取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概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红河州第一中学2024级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A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1)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背景:重工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建设的基础;“边打、边稳、边建”方针的影响;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抗美援朝)
(2)趋势:三类企业的产值都在增长,但所占比重私营企业上升,国有企业下降。
原因: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27题答案】
【答案】(1)罗马共和政体为后世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宪政形态;罗马法律制度奠定了西方法制文明的基础;基督教文明奠定了西方文明发展的方向。
(2)汉朝丝织业等的发展;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朝、波斯、罗马对道路开通的贡献(重点是张骞通西域);汉朝在西域设西域都护(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大国间交往的愿望等。
【28题答案】
【答案】(1)举措:对外扩张战争,建立庞大的帝国;宣布君权神授,企图建立已知世界的大同社会;地方实行行省制;资助科学研究,推广希腊文化。
(2)特点:范围广阔,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条件:自身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地理位置重要;对异族文化的宽容(开明)政策;阿拉伯商人的和旅行家的促进。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