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选择性考试)
(测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按规定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下面都有A、B、C、D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在新航路开辟之后300余年的东西方贸易中,英国每年都要输出大量白银,这对英国工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刺激了英国工业部门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商品竞争力。这反映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 )
A. 使海外市场不断地扩大 B. 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
C. 得益于技术的突飞猛进 D. 受到贸易逆差的影响
2.牙行也称牙人、牙商等,起初是作为商品贸易中介人而存在。宋神宗年间牙行活动开始官方化,经营牙行须经政府批准并交纳税课。明代,正德年间“官设牙行与民贸易”、嘉靖年间由牙行协助政府收税与稽查。由此看出( )
A. 政府重视规范商业经营 B. 古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C. 商业机构的专业化趋势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3.美国独立战争后,由于邦联体制的弊端凸显,被迫于1787年重新把独立战争的领导者们召集在费城修改《邦联条例》,经过近四个月的争吵,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最终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主要表明
A. 美国宪政民主根植于其深厚的历史传统 B. 美国宪政原则引领世界民主多元化发展
C. 美国宪法的制定体现社会各阶层的妥协 D. 美国宪法制定服务于现实国家政治需要
4.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部署下,编写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教材,整理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出版社会公德教育普及型读物;在城市制订市民守则,在农村推广乡规民约,清除封建陋习;并通过立法手段清除各种精神垃圾。这说明,我国( )
A. 健康有序社会生活规范形成 B. 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C. 重视消除城乡文化间的差距 D.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
5.1974 年,美国颁布贸易法,允许总统与他国签订贸易协定,以协调、降低或消除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同时又授予总统对他国贸易行使报复的权力,规定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而反对他国在双边贸易中的不公正行为。该贸易法的制定基于( )
A. 美国世界经济霸权增强 B. 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
C. 自由放任政策弊端显现 D. 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6.(2023春·河北石家庄·高二校考阶段练习)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有能力的人顷刻间就可由布衣变为卿相。如卫鞅本是魏相的家臣,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便成为秦的高级官员,主持改革国政;张仪本是魏人,入秦后凭借其才能成为秦惠王的相。这从侧面说明,战国时期( )
A.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 B. 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C. 察举制度日渐完善 D. 魏国文化教育发达
7.19世纪末,欧洲产生了一股泛日耳曼主义思潮。这一思潮致力于德语地区的政治联合,并将其统一为一个国家,其范围主要包括中欧、东欧、尼德兰地区,还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一思潮( )
A. 是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B. 成为德国统一的理论基础
C. 实质上是一种扩张主义 D. 有利于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8.下表所示为秦朝、唐朝和明朝考核官吏的标准。这些标准( )
A. 反映出官吏考核体系日趋完备 B. 折射出选官标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C. 体现出儒家伦理渐居支配地位 D. 凸显统治者对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视
9.华盛顿在1787年给其友人的一封信中谈到:“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
A. 实行联邦制政体 B. 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C. 总统实行任期制 D. 议会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10.(2023·浙江温州十校联盟高二期中)中华文明是多元的,其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表述正确的是( )
①秦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 ②汉朝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州 ③元朝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 ④清朝设驻藏大臣管理藏区事务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11.12世纪中叶,英王亨利二世为加强王权而实行军事改革,允许一部分骑士交纳代役钱(即盾牌钱),以免除每年对国王负担的40天军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从而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这一变化( )
A. 有利于封君封臣的发展 B. 反映了封建关系的变革
C.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D. 导致了军队战斗力下降
12.有学者对某一时期的中央政制评价说,它使“相权分割,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化更为明确,责任更为集中。”他指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3.《晋书》《江统传》载江统《徙戎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而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至于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而居封域之内,无障塞之隔,掩不备之人,收散野之积,故能为祸滋扰,暴害不测。此必然之势,已验之事也。”有关这段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矛盾 B. 内迁民族有潜在动乱危险
C. 作者主张将内迁少数民族迁回故土 D. 其主张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14.《联合国宪章》一方面重申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禁止干涉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另一方面强调国家保护人权的国际义务。因此,联合国是否有权以保护人权为由而干预成员国内部冲突成为国际社会长期争论的问题。这表明国际法
A. 与国家主权的冲突严重 B. 成为大国谋私利的工具
C. 推动建立了世界新秩序 D. 存在局限需要不断完善
15.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 尚书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B. 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
C. 决策权与执行权出现分离 D. 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
16.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这( )
A. 利于巩固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 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广泛性
C. 突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 D. 表明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
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1952年11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 860家,职工320万人。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 600万,比1953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 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94%。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1)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取得历史成就的背景。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9世纪重要的国际会议概览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二卷·1814-1871年》
材料二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这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6月25日,联合国制宪会议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战争》
材料三 17世纪以来的国际法(或具有国际法性质的条约、公约)举要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前期国际秩序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际社会制定国际法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生产技术水平迅速提升,但人才缺乏。1935年,斯大林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青年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斯大林的号召,认真钻研新技术,在个小时内采掘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创造了新纪录。在斯达汉诺夫的带动下全国各行各业都展开了赶超斯达汉诺夫的群众性生产劳动竞赛活动,涌现出众多模范人物。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人民更加广泛地开展这一运动,为前线战士提供了大量物资战后初期,斯达汉诺夫运动更是推动苏联在废墟中迅速重建。
——摘编自姜天明《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及其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吴满有运动和赵占魁运动标志着斯达汉诺夫运动在中国的落地。新中国成立后,“劳动光荣”“人人平等”的新观念,使劳动人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和尊严。1950年9月,“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464位代表参加了大会。他们是革命功臣、护厂英雄、生能手,很多人在根据地时期就是先进典型,如吴运铎、李顺达、马六孩等,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1956年4月,新中国第二届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4703位先进个人获奖。此次褒奖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恢复和过渡时期的先进典型,有来自企业产一线的优秀工人孟泰、赵梦桃,来自文化教育界的优秀知识分子钱学森、张光等。
——摘编自姚力《从劳模表彰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召开劳模表彰大会的原因。
(3)综上,指出中苏两国劳模运动的共同价值。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东西方贸易中,英国每年都要输出大量白银,贸易逆差较为严重,这对英国工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急需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商品竞争力,于是推动工业革命的发生,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贸易逆差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而非海外市场的扩大,排除A项;增强了产品的竞争力,材料没有描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牙行起初作为商品贸易中介人,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协助政府进行商业的基层管理,从侧面说明政府重视规范商业经营,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牙行的发展演变,没有涉及赋税制度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牙行是协助政府管理的商业机构,而非专业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商业发展,没有提及农业,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经过近四个月的争吵,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最终制定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体现的是美国宪法是多方妥协的结果,体现的是妥协的艺术性,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
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编写青少年道德修养的教材,对农村和城市的道德修养进行教育,还通过立法手段清除各种精神垃圾,通过这些措施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B项正确。这一时期健康有序社会生活规范还处于逐渐形成的过程,排除A项;通过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加强对城市和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而非消除城乡文化间的差距,排除C项;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没有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又授予总统对他国贸易行使报复的权力,规定总统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而反对他国在双边贸易中的不公正行为”可知,美国授予总统对他国贸易行使报复的权利,说明有其他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美国形成挑战,所以这一贸易法的制定是基于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B项正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由于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是在衰落的,排除A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已经不再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排除C项;世界经济旧秩序尚未瓦解,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贵族世袭官员,而材料中“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可由布衣变为卿相”都说明当时的贵族政治受到冲击,逐步瓦解,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战国选拔人才方式的变化,平民可以被选拔为高官,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平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和监察制度无关,排除C选项;材料主旨并非魏国文化教育方面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泛日耳曼主义思潮主张德语地区的政治联合,并将其统一为一个国家,这个思潮实质上是一种扩张主义,故选C项;世界大战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德国于1870年完成统一,其理论基础应在19世纪70年代前出现,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德意志民族19世纪末以前已经形成,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从表格中的考核标准看,无论哪个朝代,朝廷对官吏的考核标准都不只是一个方面,基本都涉及到了德、能、勤、绩等,甚至到明朝连年纪都要兼顾,所以凸显了统治者对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视,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了不同朝代对官吏考核的标准,并不属于官吏考核体系的范畴,所以不能得出官吏考核体系日趋完备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仅体现出对官吏考核的标准,并未体现选官标准,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儒家伦理在选官标准中只是内容之一,统治者更在意的是官员的综合素质,而不仅是儒家伦理,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可知,邦联制下中央政府权力较小,因此无法应对美国混乱的局面,因此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故选A项;三权分立是为防止中央政府权力过大,出现独裁,并非是解决最高权力无权的问题,排除B项;总统实行任期制是为限制总统权力,与材料中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排除C项;议会议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体现了民主制的原则,不能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南越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清朝设驻藏大臣管理藏区事务等符合中国古代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①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在西突厥地区设置羁縻州是在唐朝,而非汉代,设置理藩院主管民族事务是在清代而非元代,②③不符合史实,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骑士渐渐成为专营农牧业的小地主”可知亨利二世的改革进一步强化的封建王权,减轻了国王对贵族的依赖,使一部分骑士逐渐成为享有土地财产的地主,逐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从而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故选B项;“减少国王在军事上对服役者的依赖”说明亨利二世改革加速了封君与封臣隶属关系的解体,排除A项;民族国家的产生主要体现在普通民众的民族意识的增强,而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国王与贵族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国王用此项收入招募常备雇佣军”说明长期稳定的职业雇佣军对国王更加忠诚,战斗力更强,排除D项。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相权分割,使政权机构之职能分化更为明确”可知应为宋朝二府三司,分化事权,加强皇权,故选C项;①是秦朝三公九卿制,排除A项;②是汉朝中外朝制度,排除B项;④是元朝一省二院制,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江统《徙戎论》中的这段文字反映了魏晋时期汉族士人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担忧和防范态度,虽然江统提出了迁移少数民族的主张,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考虑到当时的民族交融状况、政治环境及执行难度,这一主张面临巨大的社会、政治阻力,实际上操作性并不强, 故D项符合题意;文中提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直接体现了民族间的矛盾,排除A项; 江统担心内迁民族因怨恨和贪悍性格引发横逆,体现了对潜在动乱的忧虑,排除B项;江统提议“因其衰弊,迁之畿服”,即建议在他们衰弱时迁回原来的居住地,以减少冲突,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D
【解析】材料“联合国是否有权以保护人权为由而干预成员国内部冲突成为国际社会长期争论的问题”体现了各国间为了“人权”问题仍争议不断,说明国际法还有局限,需要不断完善,故D项正确;不能因为国际法有局限就得出国际法与国家主权的冲突严重,而且结合所学可知,国际法的发展与完善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的和平交往,排除A项;材料不体现国际法是大国谋私利的工具,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法的局限性,而且世界新秩序至今仍没有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图示内容可知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协助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出现分离的情况,故选C项;据图示内容可知尚书与公卿百官是并列的,不能说明尚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排除A项;冗官是指官员过多过滥,材料体现不出冗官,更不能说明是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排除B项;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按照总路线的要求,政府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为了突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所以1953年—200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城乡代表的比例为4:1,故选A项;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出席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本句表述有误,排除B项;“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突显人民性无关,因为工人和农民都属于人民,排除C项;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表述正确,但材料重点是突出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注重法治化、制度化;先试点后推广,稳步实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普及率高、涵盖面广,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注重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保障。
(2)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基本完成;“一五”计划的开展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等。
18.【答案】(1)主要特点:基本局限于欧洲;注重谋求和平;以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为目标;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2)活动:签署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反映联合国宪章内容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联合国制宪会议并签署《联合国宪章》等。作用:规范了近现代的国际关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9.【答案】(1)特点:以新技术应用为中心开展生产劳动竞赛;政府重视号召与民众热情参与相呼应;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成效显著。
(2)受苏联斯达汉诺夫运动的影响;在革命与建设中涌现出众多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国家经济建设蓬勃开展,劳动人民热情高涨;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科学和工人的重视。
(3)在革命战争年代,劳模运动对于鼓励广大军民积极参与保家卫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经济建设时期,劳模运动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热情,推动了社会经济较快发展;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显了穿现个人价值与推动国家发展的有机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择性考试)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