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区星港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初三历史三月测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有2大题,共28小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2.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时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
3.考生答题均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 :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了17个契刻符号,这些符号被刻在龟甲和骨器、石器、陶器之上,其中有些符号如“目”字形符号与商代甲骨文十分相似,其年代距今有8000多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契刻符号。这可用于研究 ( ▲ )
A.社会流动状况 B.早期国家形成
C.区域文化交流 D.中华文明起源
2.周王通过授土授民新建的国家已不是血缘聚居的方国,而是由周人、本地土著以及被征服的殷人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
A.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D.解决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3.如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 ▲ )
A.统一趋势加强 B.诸侯国不断增加
C.疆域逐渐扩大 D.周王室实力大增
4.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 )
A.“家天下”: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C.“尊王攘夷”:争夺霸主的地位 D.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5.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庚子(1900年)事变的枪炮沉寂以后……而列强之见及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材料中“拳民运动”提出的口号是( ▲ )
A.“平均地权” B.“实业救国” C.“自强求富” D.“扶清灭洋”
7.“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见下图),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图中C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国共产党领导
C.北伐的胜利进军 D.第二次国共合作
8. 下列这组油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反映的主题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 B.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
C.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D.开启中国历史新纪元
9. 在主题为“中华英雄谱”的跨学科学习活动中,某小组围绕下列英雄人物查找资料、编写剧本。四位英雄人物共同的时代担当是( ▲ )
赵登禹 杨靖宇 张自忠 左权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推翻军阀
C.团结抗日,保卫中华 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 有学者指出:“有1亿以上人口地区的农民获得了土地,使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人力物力的丰富资源,成为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并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保证。”下列与该学者的评论相关的是( ▲ )
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B.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1.天安门广场原本是皇家专用的一块禁地,不准百姓通行。1949年9月,政府下令整修天安门广场场地,以供群众集会使用。10月1日,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庆祝新中国成立。天安门广场用途的变化反映了( ▲ )
A.人民的地位得到提高 B.中国已经彻底消灭剥削阶级
C.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下图是赵延年于1953年创作的一幅宣传画,可知当时我国( ▲ )
A.人民积极生产以支援抗美援朝 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突出
C.工人地位提高生产积极性增强 D.社会主义改造激发了生产热情
13.以下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展示的时代主题是( ▲ )
A.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严重失误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C.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 D.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起步发展
14.外国媒体评论:“中国重新崛起,成为一支活跃而重要的力量,这是1978年世界事务的显著特点。”“1978年,是中国年。因为,正是在北京所发生的一切在未来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平衡。”以上评论是基于我国( ▲ )
A.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 B.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迅速提升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启 D.与美国建交打开外交新局面
15.下图是上海飞乐音响公司股票图样,这是1984年发行的新中国第一张真正意义的股票。它( ▲ )
A.见证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B.反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彰显对外开放的卓越成果 D.体现城市改革的全面推进
16.某班同学开展主题学习时,绘制了党史上部分重要会议的年代标尺,由此可以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
A.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C.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程
17. 某同学绘制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的年代尺,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 )
A.在万隆参加亚非会议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签署并发表《联合公报》
18. 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下面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是( ▲ )
A.制定《汉谟拉比法典》 B.颁布《十二铜表法》
C.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D.制定《拿破仑法典》
19.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主张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但丁的名言“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材料反映的共同核心思想是( ▲ )
A.人文主义 B.重农抑商 C.专制主义 D.理性主义
20.美国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种种坎坷。如下图所示是美国建国时的发展示意图,F1是它发展的动力,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关于该时期美国历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动力F1是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B.图中阻力F2是英国的封建统治
C.a处事件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D.b处时间颁布了《人权宣言》
21.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了以下美术作品。据此可知其研究的是 ( ▲ )
A.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B.绘画艺术行业日益萎缩
C.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联合 D.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22.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以下历史人物的资料卡,其中正确的是( ▲ )
A.资料卡1 B.资料卡2 C.资料卡3 D.资料卡4
23.1943—1944年,美国发行了几部电影,赞扬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态度与行动。到40年代末,这些电影又成为批判对象,剧本撰写人及主演被纳入黑名单或遭遇审查。这一变化反映出 ( ▲ )
A.国际局势的变动影响价值取向 B.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美国对苏遏制集中于文化领域 D.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4. 2003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正式提出“科技外交”的概念,下表是科技外交实践的部分史实,据此可知( ▲ )
时间 史实
2012年 欧盟提出加强科技外交,提升欧盟研发与创新的卓越水平,提高经济与产业竞争力
2014年 26位科学家组成联合国科学咨询委员会,旨在为联合国重大议题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
2019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共同确定了人工智能的使用原则
2020年 美国宣布将加入GPAI,力图以霸权力量主导形成不利于中国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
A.科技外交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B.跨界科技合作可以有效缓和紧张局势
C.社会信息化加剧了大国之间的竞争 D.科技外交的践行过程机遇与危机并存
二、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4题,其中第25题7分,第26题6分,第27题6分,第28题7分,共26分。
25.(7分)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三 秦朝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并概括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4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3分)
26.(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社会处于半封闭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经过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令性计划和实物性指标大幅度缩减,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强。
——摘编自段凤龙《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大社会变迁》(2009年)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3年到1956年工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及原因。(3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大社会变迁。(3分)
27.(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1500年,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地区以来,欧洲国家就利用它们在工业技术、经济与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孜孜不倦地探求在这个全新时代寻求霸权的道路。1850年英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其出口商品中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占85%以上,从而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
——朱步冲《西方大国崛起的条件:海权,工业,殖民》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不但在本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而且也要求外国实行这个政策,以利于英国的商品畅销世界,而强迫外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与其炮舰政策分不开的。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技术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和变革,从而使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得以实现……现代化的人类社会互动手段又从物质上把世界各部分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地推动整体世界的前进。
——摘编自胡才珍著《略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
(1)材料一中“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中心地位”的。(3分)
(2)用具体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强迫外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与其炮舰政策分不开的”。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理解。(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德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赶超英国,说说这种“赶超”对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28.(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苏俄农民踊跃缴纳粮食税 图二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 图三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1)据材料,指出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3分)
(2)据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4分)
试卷第8页,共9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园区星港学校2024-2025第二学期初三历史三月测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