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突破(四) 抚邦有计——“汇聚旖旎、辐射异域”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78分)
一、选择题
1.《后汉书》记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共立巴氏子务相为君长。“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汉兴,南郡太守靳强请一依秦时故事”,得到朝廷允许。这表明( )
A.巴氏君长世代与秦女通婚
B.务相为秦所命的蛮夷君长
C.务相所统五姓被视作戎狄
D.秦汉民族政策具有延续性
2.(2024·佛山模拟)下表是某研究者整理的秦汉时期部分地区官吏来源地统计表。其意在强调秦汉时期( )
地区 郡名 官吏来源地
朝鲜半岛 玄菟、乐浪 辽东
云贵高原 牂柯、永昌 巴蜀
岭南地区 — 湖湘
交趾地区 — 岭南
A.官僚政治尚未成熟
B.边疆治理政策适宜
C.地方势力影响强大
D.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3.魏晋时期,除传统乐器之外,胡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后人有“东汉魏晋,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之说。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经济交流推动文化多元
B.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
C.社会动荡引发人口流动
D.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4.关于下表文献材料的相关记载,主题最为准确的是( )
材料来源 文献材料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旧唐书·吐蕃传》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唐蕃会盟碑碑文》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B.中外民族关系的和与战
C.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
D.唐朝历史演变的风和雨
5.(2024·烟台二模)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6.宣政院初名为总制院,统辖吐蕃军政事务。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更名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设院使等官”。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这反映了元朝( )
A.改土归流正逐步推进
B.外交制度已基本完善
C.宣政院与中书省平级
D.中央直辖西藏的事务
7.1571年,明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每年一贡,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允许边民自相贸易。这( )
A.体现了明代朝贡贸易的新特点
B.解除了蒙古对明朝边疆的威胁
C.回应了晋商对商业发展的诉求
D.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8.清代以前,帝王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长城以外地区。而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官方的《大清一统志》也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清政府的这一观点( )
A.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管理
B.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C.反映出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瓦解
D.直接促成了境内各民族的社会进步
9.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中记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
A.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
B.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
D.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10.(2024·宁德三模)9世纪末,中国造纸术沿“丝绸之路”传入非洲后,埃及开罗设立了非洲第一家植物纤维造纸厂,并在原有造纸原料中加入本地盛产的棉花,生产出品质精良的“开罗纸”。这表明( )
A.开罗棉花种植业前景广阔
B.古代中非文明交流互鉴
C.非洲对人类具有独特贡献
D.埃及成为非洲造纸中心
11.宋政府有个惯例,在商船起航之前,市舶司提举官会设宴为商人饯行,“以示朝廷招徕远人之意”,此即市舶宴。市舶宴之制,创于北宋,南宋继续遵行,遂成定例。《岭外代答》中也对市舶宴有所提及:“岁十月,提举司大设蕃商而遣之。”据此推断,市舶宴的举办( )
A.强化了政府海外贸易管理
B.体现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C.说明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D.反映朝贡贸易“厚往薄来”
12.(2024·皖豫联盟联考)元朝创新出“官本船”制度,即由官方出钱出船,委托商人经营的一种“国有民营”的海外贸易模式。“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后由政府直接经营,并规定“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番为贾”。由此可推知,元朝官本船制度( )
A.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抑制了社会经济活力
C.为郑和下西洋奠定基础
D.加剧了南北经济差距
13.《中国军事通史》记载,明朝郑和船队“招抚了逃亡海岛的流民,袭击了盘踞海中的寇盗,拓清了海疆,巩固和发展了沿海地区的安定,是永乐至宣德时期沿海防御体系从陆上推至海上的重要标志之一”。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
B.反映出明代外贸面临严峻形势
C.体现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促使海防思想日渐占主导地位
14.(2024·济南三模)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如《筹海图编》《万里海防图论》《两浙海防图略》《温处海防图略》等。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明朝海防体制变化
B.东南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禁政策强化
D.西方殖民势力扩张
15.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俄罗斯遣使入贡,康熙帝即谕大学士曰:“鄂(俄)罗斯国人材颇健,但其性偏执,论理亦多胶滞,从古未通中国,其国距京师甚远,然从陆路,可直达彼处。”该史料可用以说明( )
A.清朝前期“丝绸之路”的拓展
B.雅克萨之战的历史背景
C.康熙帝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D.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初显
16.(2024·华中师大附中模拟)1789年,安南国王派遣使者进京朝贡,广西巡抚孙永清安排该使者先在广西暂住等候,直到一个月后乾隆皇帝的谕旨送达,他才奉旨送使者进京,结果该使者未能赶上北京城里上元节的盛大庆典。乾隆皇帝为此恼怒不已,批评孙永清过于拘泥糊涂,重罚了他两年俸禄。皇帝震怒主要出于( )
A.重视中国主权
B.专制权威受挑战
C.痛恨官僚作风
D.天朝上国的心态
二、非选择题
17.(2024·济南一模)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三郡,置“五岭之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五岭之戍”
材料一
甲 (秦始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乙 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丙 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南越列传》
丁 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之。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
材料二 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当时用兵南越,天时地利,皆非所宜,偏师丧败,事所可有,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唐太宗要“四海一家”,唐玄宗则要“共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思想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利”。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顺治五年(1648年),顺治帝发布《申严海禁敕谕》,规定北自天津南至广东沿海岸线各省,一律“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听取李光地等人的建议,颁布诏令:“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
——摘编自吴昊《禁海与开海——论清代前期政府
海疆治策的转变》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外交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对外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康熙帝调整政策的原因。(10分)
专题突破(四)解析与答案
1.选D 据材料“汉兴,南郡太守靳强请一依秦时故事”“得到朝廷允许”可知,汉朝政府延续了秦惠王时期实行的对待巴中地区少数民族的政策,这表明秦汉民族政策具有延续性,故选D项;A、B两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务相所统五姓被视作“蛮夷”,而不是戎狄,排除C项。
2.选B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了郡,由中央派遣官吏管理,官吏多来自异地。这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控制,说明边疆治理政策适宜,故选B项。
3.选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起居、祭祀等方面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这说明魏晋时期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故选D项;经济交流只是促进文化交融的原因之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治改革,排除B项;魏晋人口迁徙只是推动民族文化交融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
4.选A 据材料“朕独爱之如一”“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患难相恤”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及与吐蕃友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
5.选D 马和羊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马是古代战争与交通的重要工具,羊皮则可用于制作军服与营帐,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使得北宋政府加强对战略物资的控制,因此《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故选D项。
6.选D 据材料可知元朝统治者在西藏建立行政体制,推行各种制度,并由中央宣政院直接统辖,反映了中央政府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和治理,故选D项。
7.选D 明穆宗封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允许边民自相贸易,这样既可以密切明朝政府与蒙古政权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促进汉族与蒙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所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
8.选B 清代以前,帝王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通常未包括长城以外地区,这是因为长城被视为中国的北部边界,而北方的草原地区长期以来是由游牧民族控制的。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具有重要意义,故选B项。
9.选A 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的大蒜经张骞出使西域后被带到敦煌地区,说明丝绸之路推动了区域间物种的传播,故选A项。
10.选B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9世纪末,中国的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非洲,对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及开罗设立的植物纤维造纸厂,以及他们对造纸原料的创新,都是古代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例证,故选B项。
11.选B 结合所学可知,宋代财政收入中海外贸易税收占重要地位,市舶司为鼓励商人对外贸易而设宴,体现了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故选B项;市舶宴体现的是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而非强化政府海外贸易管理,排除A项;宋代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朝贡贸易“厚往薄来”是指政府对朝贡各国厚加赏赐,以彰国威,与材料不相关,排除D项。
12.选B 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朝的“官本船”制度属于官府直接经营海外贸易的模式,不利于私商发展,抑制了社会经济活力,故选B项;据“官取其七”可知官本船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财政收入,排除A项;元朝官本船制度与明朝郑和下西洋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元朝海外贸易,未提及南北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D项。
13.选A 据材料可知,郑和船队招抚流民,袭击海盗,体现了一定的武装性质,并且将防御体系推到海上,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具有为贸易活动武装护航性质,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均排除。
14.选B 明朝嘉靖年间,一批与沿海形势相关的海防图大量涌现,根源于当时面临着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导致东南海防形势严峻,故选B项;明朝海防体制并未发生变化,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海禁政策是防止国人出海贸易,而海防则是防止外来侵略,二者的对象不同,所以题干所述海防图的涌现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西方殖民势力属于海防的对象之一,但当时的海防对象还有倭寇,所以D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
15.选C 据材料可知,康熙帝对俄罗斯人的性格、俄罗斯的位置和交通都有一定了解,体现了当时康熙帝具有一定国际视野,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康熙帝对俄罗斯的看法,没有涉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A项;雅克萨之战发生在1685年至1688年间,排除B项;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初显是在康乾盛世后期,排除D项。
16.选D 材料反映孙永清死板地按旨办事,致使越南使臣错过上元节的盛大庆典,皇帝震怒并重罚于他。结合所学可知,越南是清朝的藩属国,皇帝震怒主要出于天朝上国的心态,故选D项。
17.观点:吕思勉认为秦征服岭南、开三郡已实现对岭南的有效管控,没必要再置五岭之戍。
理解:秦征调大军驻守南越,耗费了大量国力,增加了民众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越人的激烈反抗,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单纯的行政管理面临严峻挑战;五岭之戍以军事驻守配合行政管理,更利于实现中央政府对岭南地区的有效控制;五岭之戍开辟了华南与中原地区的交流通道,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18.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得出,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据材料一“共存至公之道,永协和平之义”“在和平共存思想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得出,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据材料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利”得出,经济交往发挥重要作用。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交逆贼贸易者……不论军民,俱行奏闻处斩”“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满汉人民相同一体,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得出,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第二小问,据材料二“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并结合所学得出,统一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据材料二“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得出,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据材料二“康熙帝听取李光地等人的建议”得出,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
答案:(1)特点:以儒家和睦、友邻思想为指导;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经济交往发挥重要作用。
(2)变化:经历顺治时期禁海到康熙时期开海的转变(由禁海到开海的转变)。
原因:统一台湾,设台湾府进行有效管理,东南沿海地区逐渐稳定;发展沿海地区经济,恢复海外贸易的需要;统治者对外思想的调整;有识之士的积极推动。
1 / 6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四)抚邦有计——汇聚旖旎辐射异域”的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