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七)蒙昧觉醒——国家沦陷民族危亡”下的变革与转型(附解析)

专题突破(七) 蒙昧觉醒——“国家沦陷、民族危亡”下的变革与转型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检测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2025·柳州摸底)广州地区有饭后食用槟榔以消食的传统,其流通模式如下图所示。然而19世纪40年代以后广州食用槟榔的习俗逐渐消失,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农业商品化导致饮食习俗的变迁
B.鸦片战争对槟榔生产带来破坏
C.外贸格局变化引发槟榔价格上涨
D.太平天国兴起阻碍了槟榔运输
2.(2024·苏州八校三模)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揭示了(  )
A.废除科举制度的后果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D.师夷长技是官场共识
3.(2024·广东揭阳八校联考)戊戌变法时期兴起学会运动,当时有强学会、农学会、算学会等。这些学会主要研究万国法律、政教理法、化学、物理、水陆军事学等内容。学会成员主要是维新人士、知识分子,一些京城官僚和地方官绅也参与其中。这说明当时(  )
A.变法图强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B.救亡图存成为政界共识
C.戊戌变法推动学校教育转型
D.变法加速统治阶级分化
4.下面是1916年8月《晨钟报》杂志的发刊词。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吾人须知吾之国家若民族,所以扬其光华于二十稘之世界者,不在陈腐中华之不死,而在新荣中华之再生;青年所以贡其精诚于吾之国家若民族者,不在白发中华之保存,而在青春中华之创造……《晨钟》自身无所谓使命也,而以青年之使命为使命。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
A.教育革新是社会变革的必由之路
B.青年觉醒和国家改造是时代要求
C.知识分子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力
D.民族团结是民主革命成功的前提
5.(2024·福州二模)下表为1912—1913年江苏各县知事的出身经历简表(单位:人),这一现象(  )
总人数 拥有科举功名者 不具有科举功名、只受过新式教育者 有前清为官或任差经历者
185 134 46 139
A.源于科举制废除的操之过急
B.是南北势力妥协的结果
C.反映了过渡时期的社会特征
D.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6.魏源指出:“诚知夫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由此可见,魏源认为(  )
A.华夏与夷狄没有区别
B.西方制度比中国完善
C.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D.必须师夷长技以求富
7.(2024·衡水三模)有学者认为:当时的中国备受社会经济弊病、军事衰弱、政治腐败、人口过剩、自然灾害和广东局势紧张的困扰,国家出现大动荡的条件成熟了。材料中所说的“大动荡”(  )
A.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性质
C.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D.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8.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中国儒家的“三世”说附会在一起……他认为时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统治的中国社会是“据乱世”,而要达到所谓的“太平世”,即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社会,就必须先对“据乱世”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升平世”。康有为的主张意在(  )
A.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B.宣扬西方启蒙思想
C.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D.否定民主共和制度
9.(2024·锦州一模)从两次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土地和开放通商口岸是其重要内容,但《辛丑条约》中却没有此类条款。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
B.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C.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10.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第一,中国无产阶级还没有觉醒,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第二,全世界无产阶级在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还没有实际革命行动,只是准备革命的时候;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还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后备军的时候”。这一评价意在强调(  )
A.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B.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C.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密不可分
D.把握好辛亥革命的深刻背景
11.关于榨菜的起源,近人有如下记载:“前清宣统末年,邱君(邱寿安)赴宜昌汉口一带,随带榨菜十余坛,分馈亲友……邱君获引好评,还川后遂秘密经营,专以销省外,继又联合戚友扩大资本,锐意经营。凡二年,获利甚巨。”这段历史有助于说明(  )
A.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B.民国建立空前激发民间投资办厂的热情
C.清末新政中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清末民初时期内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2.有学者指出,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的梁启超与日本首相谈及中国此次变法“生不逢时”“贵邦三十年前,外患未亟,其大忧仅在内讧”时,实际上他们忘了与险恶的国际形势有关的另一种因素,这一因素与当时“山东城乡街谈大抵天灭洋人”“康党实乃卖国奸贼”密不可分。据此可知,该学者强调的“另一种因素”反映了(  )
A.思想变革时机尚不成熟
B.变法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C.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D.民众非理性的排外情绪
13.下表为长江流域三省历年灾荒统计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江苏 安徽 江西
灾区州县数 灾别 灾区州县数 灾别 灾区州县数 灾别
1854 53 水、旱 17 水、旱 20 水、旱
1856 66 旱、兵 23 水、旱、虫 7 水、旱
1859 59 水、旱、虫 26 水、旱、风 13 水
1864 77 水、旱 68 水 20 水、旱
A.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
B.太平天国政权可能出现粮食危机
C.江南地区经济濒临崩溃
D.长江沿岸封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14.(2024·大连二模)新文化运动期间,产业工人中女工占比超过35%,主要集中在轻纺工业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各种妇女团体及报刊竞相涌现,其中妇女报刊达30余种。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国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C.西方思想冲击传统观念
D.政府的社会控制力减弱
15.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最终实现了男女彻底平等
B.实施过程中禁绝了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的现象
C.有助于推动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民主化法制化
D.《考试法》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16.1925年国民党制定的《宣誓令》文官誓词有“恪遵总理遗嘱,服从党义”的规定,武官誓词有“实行三民主义”的规定。这些誓词旨在(  )
A.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B.强化对官员的思想控制
C.完善三民主义思想理论
D.与中共争夺革命领导权
二、非选择题
17.(2024·潍坊三模)在中国近代史上,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性事件均在此年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1905年:小年份,大时代
材料 一场“局外中立”的战争:日俄战争
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中国为战场,而作为战场主人的中国却宣布“局外中立”,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特例。同时,日俄战争的胜负,以实例向中国人“证明”了立宪优于专制,结束了以俄国还是以日本为学习典范的长期争议。
一纸寥寥数语的诏令:废除科举制度
1905年,清廷发布上谕,“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寥寥数语,宣告了科举制的终结。一曲“革命军中马前卒”的泣歌:邹容之死
1905年,《革命军》作者邹容因大力宣扬反清爱国的革命思想,遭到清政府和租界当局的追查与迫害,死于狱中,年仅20岁。一次革命派与立宪派的邂逅:孙中山与严复会晤
1905年,孙中山在伦敦拜访严复,就如何改造中国的问题进行会谈。严复认为,“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不同意严复的主张,他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一声振聋发聩“新音”:社会主义思想的早期传播
1905年,担任同盟会评议员的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等人的生平及主张。同年,孙中山在欧洲与第二国际执行局主席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在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的社会民主党人”等语。
(1)透过1905年的历史,分析当时国内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影响中国命运的。(10分)
(2)通过1905年的历史迹象,指出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路径。(4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晚清时期的旧式商行,如绸缎庄、鞋帽庄、茶庄等,多是家族世代经营。货物出售时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传统。
1900年,马应彪吸纳12位股东共计2.5万元港币,在香港创立先施百货公司,自己以大股东身份担任司理。他采用“不二价”(明码实价)销售模式,并想效仿英国商店雇佣女售货员的方式,但女性抛头露面站柜台有违中国传统,故无人应聘,其妻亲自上柜台售货。
1912年和1917年,马应彪先后在广州和上海建立了先施百货公司,除了购物场所,还设有照相馆、餐厅、电影院等。先施百货公司营业盛况空前,消费者络绎不绝。
——摘编自桢淳《华侨在中国最早创办的百货公司》等
依据材料指出先施百货公司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先施百货公司逐步发展的社会背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北京政府时期关于《商会法》的争论
材料 商会是近代中国最早得到法律承认、由商人精英组成和领导的新式社团。1913年1月,以“联合商界,振兴实业”为宗旨的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正式成立。1914年,“因奉天商会联合会干预税务条陈,总统府拟取消联合会,并严格监督各商会”,颁布《商会法》。于是全国各地商会群起反抗。
政府指出,《商会法》“既经公布,根本业已变动,凡从前部准章程不在法律所规定者,当然一律无效”。而商会人员认为,若“无全国商会联合会,则各省商人只知故步自封……难言利源广辟”。《申报》发表评论文章说:“又当商战剧烈之时,欲谋商务之振兴,实业之发达,非有全国商界集合团体为之联络研究进行,不足以言进步,抑且无以自存。”
根据《商会法》规定,行政各级官厅对于农工商会往来公文一律用“令”“批”,这实质上是将商会视为行政官厅的属员,各级行政官厅“微员末职皆得令之……事权薄弱,商民势必被豪官猾吏鱼肉摧崩”。《商会法》对清末成立的各省商务总会只字未提,只承认政府管理后成立的合法商会,并裁撤各省在清末抵制美国货、收回利权等斗争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商务分会。经过多番斗争,大总统批示同意其进行自我改组。在争论中,有的商会强调“商情变化,与普通行政不同”,要求仍沿袭清末的旧例,“地方官厅对于商会有保护之责,无干涉之权”。还有的商会则揭露说,《商会法》规定“商会无一事不须秉承地方长官,层递周转,前清专制尚且祛除此种抑压,民国共和竟有此变本加厉政体”。
经过多番交涉以及由于袁世凯欲得到商界支持,这场斗争最后以商会的胜利而告终。
——摘编自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以近代中国商会
为主体的历史透视》
(1)北京政府时期关于《商会法》争论的焦点有哪些?(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场争论爆发并由商会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梁启超科举观的嬗变
材料一 窃顷者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人不自保,皇上临轩发叹,天下扼腕殷忧,皆以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1898年)
材料二 去国以来……思想为之一变……夫科举非恶制也……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一八九三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梁启超的科举观。
专题突破(七)解析与答案
1.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中国市场被打开,列强在中国大量收购原材料,且巨额赔款和外贸等因素使得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出现“银贵钱贱”的现象,白银的外流和原材料的输出导致槟榔价格上涨,从而影响了广州地区食用槟榔的习俗,故选C项。
2.选C 材料提及“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且对于半世纪之前出版的《海国图志》《瀛寰志略》还有“色然以惊者”,可知当时中国精通国际事务的专业人才稀少,即洋务专业人才匮乏,故选C项。
3.选A 戊戌变法时期兴起的学会,其成员包括维新人士、知识分子、京城官僚和地方官绅,说明维新派主张的变法图强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救亡图存成为政界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戊戌变法时期兴起的学会运动,没有涉及学校教育,排除C项;虽然有一些京城官僚和地方官绅加入学会,但这并不能说明变法加速统治阶级分化,排除D项。
4.选B 材料强调的是1916年的中国急需进行国家改造,而青年是最能担起此责任的,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思想解放和青年的责任担当,而非教育革新,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知识分子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力,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民族团结与民主革命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5.选C 材料提及民国初年,江苏各县知事中“拥有科举功名者”“有前清为官或任差经历者”占比很大,也有部分“不具有科举功名、只受过新式教育者”,这反映了过渡时期的社会特征,故选C项。
6.选C 魏源认为远道而来的西方人中存在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不能视之为“夷狄”,而是“奇士”“良友”。据此可以推断出魏源认识到西方文化中有比中国先进的内容,这部分是值得学习的,故选C项。
7.选B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经济凋敝,官员贪污腐败,八旗兵不堪重用,人口过剩,广州成了通商口岸,各种势力交织,局势紧张,材料信息与这一时期的情况较为相似,而这一时期爆发的大动荡是太平天国运动,其反抗清政府统治,并且拒绝列强屈辱要求,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性质,故选B项。
8.选C 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与中国儒家的“三世”说联系起来,提出了一套社会变革理论,旨在为推动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理论依据,故选C项。
9.选B 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拥有了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使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开放通商口岸也就失去了意义,故选B项。
10.选D 毛泽东评价辛亥革命是将它放到其所处的时代去看,即当时中国无产阶级尚未觉醒,中国共产党尚未产生,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也还处于准备时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还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中,其评价意在强调把握好辛亥革命的深刻背景,故选D项。
11.选D 据材料信息可知,邱寿安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榨菜这一地方特产推广至省外市场,并通过资本联合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了利润的大幅增长。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民族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也反映了当时内地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兴起和发展,故选D项。
12.选D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另一种因素”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其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反映了民众非理性的排外情绪影响了戊戌变法的结果,故选D项。
13.选B 结合所学可知,1854—1864年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该时期长江流域三省自然灾害较频繁,影响到农业生产,太平天国政权可能出现粮食危机,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在此时期,江苏、安徽、江西基本处于太平天国政权统治之下,与清政府无关,排除A项;自然灾害会影响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但是并不能扩大为“崩溃”,排除C项;材料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无关,排除D项。
14.选A 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此时正处于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产业工人中女工的占比迅速增加,各种妇女团体和报刊也竞相涌现,故选A项。
15.选C 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下来,为近代文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国民政府公务员考试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故选C项;“彻底平等”“禁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两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D项。
16.选B 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制定的官员宣誓词强调国民党党义和三民主义的重要性,这主要是为了强化对官员的思想控制,故选B项;A、C、D三项并非主要目的,均排除。
17.(1)清政府:清政府在日俄战争中保持“中立”、邹容之死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更加倾向革命;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创办新式学堂,试图挽救统治危机,却促使新式知识分子数量激增,成为立宪和革命的骨干力量。
立宪派:日俄战争中实行立宪政体的日本战胜了厉行专制的俄国,促使立宪思想盛行;立宪派极力推动清政府实行立宪,但清政府坚持专制的本质不变,立宪最终无法实现。
革命派:邹容等人大力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思潮影响扩大;孙中山积极进行革命实践,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路径:打倒帝国主义,维护国家主权,实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政体,实行政治革命;改造旧社会,扩大群众基础,实行社会革命;接受新思想,启蒙民众,进行思想革命。
18.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除了购物场所,还设有照相馆、餐厅、电影院等”,可得采取多种类商品销售模式,打造消费休闲综合场所;据材料“他采用‘不二价’(明码实价)销售模式”,可得明码标价;据材料“效仿英国商店雇佣女售货员的方式”“其妻亲自上柜台售货”,可得开创女性售货的先例;据材料“马应彪吸纳12位股东共计2.5万元港币,在香港创立先施百货公司”,可得实行股份制。第二小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工商业城市发展、西方商业经营方式传入以及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方面作答。
答案:创新之处:采取多种类商品销售模式;打造消费休闲综合场所;明码标价;开创女性售货的先例;实行股份制。
社会背景:近代工商业城市发展,扩大了市场需求;西方商业经营方式传入中国,为百货公司的创立提供了借鉴;辛亥革命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民族工业发展迅速,都有利于百货公司的拓展。
19.(1)焦点:全国商会联合会是否拥有合法地位;政府与商会公文程式的问题(或商会是否隶属于政府管辖);商会改组问题。
(2)原因:一战为民族工商业发展赢得了发展契机;资产阶级工商业群体实力的壮大;专制思想与民主观念冲突激烈;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力日甚;商人的近代民主、独立意识增强;社会及媒体的极大关注;清末新政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袁世凯图谋重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0.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梁启超科举观的产生背景、变化内容、评价等方面阐述。
答案:受到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和列强瓜分狂潮的刺激,加之对西学的一定了解,梁启超深感当时的科举制度培育不出能富国强兵的治国之才,提出改革科举制。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游历欧美,深入了解西方社会和政治制度,认识到西方选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科举制;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后,暴露出新问题。故梁启超重新反思科举,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制。
梁启超对科举认识的变化是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变局,受自身经历的影响,折射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深入和对民族与国家未来的理性思考。
1 / 8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5年历史高考二轮突破(七)蒙昧觉醒——国家沦陷民族危亡”下的变革与转型(附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