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H20高中联盟2024-2025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高三·历史·大联考·参考答案
1.B良蒂文化特有的神人兽面纹广泛出观在周边环太湖地区的玉器上,说明良渚文化
对周边地区影响较大,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作用,B项正确:国家认同观念涉及政
治,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的整合与认同,题干仅提及神人兽面纹在不同区域玉器上出
现,未体现与国家认同观念形成相关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只是表明良诸文化的
这一标志在周边地区出现,并没有对良诸文化与周边地区文化发展水平进行比较
的内容,无法得出发展水平领先于周边地区,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神人兽面纹
一种因素,看不出神权信仰具有高度一致性,排除D项。
2,A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当时巴郡江州、滇池等地有明确的行政区划和文书传递。在
边噩设置郡县,通过文书等方式进行管理,这反映出汉代国家的治理体系已延伸
到边疆地区,A项正确:虽然出土的简牍中有《论语·八佾》的内容,说明儒家思想
在边缰地区有所传播。但仅从这一点不能直接得出是大一统推动主流思想传播。
大一统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统一整合,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行政方面的
信息,对于大一统与主流思想传播的直接联系体现不充分,排除B项:题干中既有
通过文书进行管理的信息,又有在边疆设置郡县,这都属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容,
选项表述片面,排除C项:材料仅展示了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的简牍封泥信息,没
有足够信息表明西南边疆与中原交流的频率,排除D项。
3.D据材料信息并结合魏晋南北刨时期政权更替的内容可知,晋武帝灭吴、魏国灭蜀、
隋灭陈等政权后,其皇帝及宗室,大将被强制迁移到他乡,因而这些时期人口流动
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权更迭,D项正确:东晋时期随着北方汉人大量南迁,推动了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与晋武帝灭吴、魏国灭蜀时间不符,不属于共同原因,材料更加
侧重政治原因,排除A项:“北方战乱”空间位置错误,吴、蜀、陈都是南方政权,排
除B项:“民族交流交融”不合逻辑,“民族交流交融”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初人口流动
带来的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
4.D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初时期,南方经济不断发展,江淮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
产区,而洛阳相较于长安,在清运等物资运输方面更具优势,便于获取南方的粮食
等物资。唐高宗和武则天的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靠近粮食等物资的供应地,以解
决韧廷的物资需求问题,与当时经济格局的变动直接相关,D项正确:唐朝的政治
中心一直在关中地区,且如果单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不一定需要皇帝带
领百官长期停留洛阳以及大规模迁徙人口,排除A项:材料中说明的是唐朝统治
者重视洛阳,没有提及与民族交融相关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说明的是片朝统
治者重视洛阳,没有显示出这些做法与削弱门阀势力有直接的关联,没有涉及到针
对门阀势力采取的措施等信息,排除C项。
5,D据材料“以私商起家,以经营官本船贸易发家,以官商身份济身政界”可知,回回海
商集闭的优势在于海上贸易,而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积极经营海洋的朝代,蒙古统治
者以开阔的世界观构建起广阔的海上贸易网络,回回海商集团正是迎合了这种情
况,得以崛起,D项正确:元代回回海商集团因为“四等人制”社会地位高,只是创造
崛起的前提,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善理财的特长是前提,迎合统治者需求才
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宋元之间大规模战争令东南沿海经济
一次次遭受重创,“持续稳定繁荣”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6.C根据“清统治者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可知学者肯定清刺对边疆进行的成功治
理,所以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符合题意,C项正确:设立宜政院的是元朝,
排除A项:册封俺答汗的是明朝,排除B项:在台湾建省(1885年)是在清末时期,
1800年以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
7.D根据题干描述,1840年以前,英国贸易商在中国的进出口交易主要以白银或汇票
结算。玛片战争后,中国商人倾向于用茶叶,生丝等作为等价物交换英国商人带来
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到1847年,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儿乎完全采取“易货贸易”
的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导银贵钱践现象
严重,这使得中国商人更倾向于用实物进行交易,而不是用白银或汇票,D项正确:
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虽然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但达不到“泛滥”的程度,
排除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列强侵路引起的银贵钱贱现象有关,与贸易主权没有
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等自
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不能得知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排除C项。
8.A根据材料可知,1861年,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明显改变,在各方而给予外国特
权,其目的在于希望得到外国列强的支持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鸡片战
争后,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逐断崩溃,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
表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刨廷”,排除C项:这一转变的根本目的是联合西方镇
《高三·历史·大联考》第7页(共6页)2025届H20高中联盟4月高三联考
B.体现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A.得益于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
C.是削弱门阀势力的必然选择
B.因美国科技封锁难以发展

史试卷
D.与经济格局的变动直接相关
C.推动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5.唐宋东来的穆斯林商人在中国一些城市留居,形成定居点,带动
D.加速了我国传统产业终结
组织命题:黄冈市文海教科院
东南沿海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一回回海商集团。他们以私商
11.在日耳曼人定居点,考古学家发现了1~5世纪期间罗马制造
起家,以经营官本船贸易发家,以官商身份跻身政界,整个元代
的陶器、玻璃器皿、搭扣、青铜器与钱币。罗马帝国长期从日耳
考生注意
市舶提举司基本被回回商人所垄断。据此可知,回回海商集团
曼人那里进口各种商品,包括奴隶、动物毛皮、手工业品、黄金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词75分钟
2.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延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等,部分商品进口持续到五、六世纪。材料说明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第答在签题卡上。迄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
A.“四等人制”赋予回回人较高的社会地位
A.罗马垄断了与东方的贸易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签字笔在答題卡
B.穆斯林商人善理财的特长
B.文明间经济互动的长期性
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
C.唐宋元以来东南沿海经济持续稳定繁荣
C.罗马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
作答无效。
D.元代实行积极的海洋政策
D.人口迁徙推动文明的父流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访将答题卡交回」
6.历史学家何炳棣在《捍卫汉化》中强调:“1600~1800年,对于缔
12.11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征服英国的过程中,诺曼公爵威廉将旧
、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
造中国漫长历史上最大的、巩固的、有效管辖的多民族帝国,消
贵族的土地合并为若干大地产分配给大贵族,这些大贵族的领
1.作为良渚文化神崇拜产物的神人兽面纹是良褚文化独特的标
统治者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与该评价相符的是清朝
地虽然庞大,却分散于各地而不相连,从而形成相互分割交错
志。考古发现,这一标志不仅存在于良渚中心区域,也广泛出现
A.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的地产占有格局。威廉此举
%
在周边环太湖地区的玉器上。这表明良渚文化
B.册封俺答汗并恢复扩大贸易
A.实现了对各地的垂直管理
A.初步形成了国家认同观念
B.具有较强的文化辐射作用
C.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
B.扩大了统治的封建基础
C.发展水平领先于周边地区
D.神权信仰与周边高度一致
D.在台湾建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
C.有利于强化对贵族的控制
2,昆明河泊所遗址出土了属于两汉时期的大量简牍和封泥。这些
7.1840年以前,英国贸易商在中国的进出口交易主要以白银或汇
D.促进了土地商品化进程
遗物载有:“产巴郡江州“滇池(县名,文书发送日的地)以亭行
票结算。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人往往倾向于用茶叶、生丝等作为
13.下图所示为16501780年糖对荷兰阿姆斯特丹市民饮食中热
等文字,其中有两枚残片所书文字分别为“季氏旅于(泰山)”和
等价物交换英国商人带来的棉制品、鸦片等货物。到1847年
量的贡献率变化情况(单位:%)。这-·变化主要缘于
“能救与对日不”,属《论语·八份》中的内容。这反映出汉代
上海的进出口贸易几乎完全采取“易货贸易”的模式。这一变化
1780年
A.国家治理体系向边疆延伸
应归因于,中国当时
1760年
B.大一统推动主流思想传播
A.各通商口岸工业品泛滥B.关税贸易主权渐趋丧尖
]740年
C.利用文书来强化行政管理
C.沿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银贵钱贱现象愈发严重
1720分
1690年
D.西南边疆与中原交流频繁
8.1861年,清政府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明显改变,不仅主动加大了在
1650年
3.下表中的史料记载了魏晋南北朝至隋初人口流动现象,造成这
宗教政策、外交体制等方面的让步,还进一步开放了南方省份的
贡献率
些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特权,尤其是长江沿岸地区,清政府还鼓励西方舰船在汉口、九
江、镇江等地航行。这一转变
A.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
《晋书·武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将“孙氏大将
A.意在推进“借师助剿”的军事战略
B.阿姻斯特丹城市化的推进
战亡之家徙于寿阳,将吏渡江复(免除赋税)十
帝纪》
B.反映“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崩塌
C.价格革命的深入开展
年,百姓及百工复二十年”
C.表明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全球贸易体系的不断发
D.旨在保障洋务运动的顺利开展
14.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
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蜀)后主既东迁,
《华阳国志
9.1920年6月,《新学报》称:“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自发端以至于今,
议会的多数派进行执政,虽然他极不愿让:议会发挥太大的作
内移蜀大臣宗预、廖化及诸葛显等并三万家于
·大同志》
不过一年多,而其潮流已普遍于全国。自北京到广州,自漳州到
用。拉斯克作为民族自由党的领袖,其意见对于法案的通过与
河)东及关中”
成都,差不多没有一个大都市没有新的出版物出现,这个现象真
否发挥着重要作用。俾斯麦不得不承认:没有拉斯克先生的同
是极可乐观的!”这反映了
意,我将无法通过这-法案。材料表明此时德国
《陈书·世
“宗室王侯在都者百余人…因从(陈)后主入
A.民主科学思想助力出版业发展
A.议会权力中心地位有所巩固
祖九王列
关…隋文帝并配于陇右及河西诸州,各给田
B.民族觉醒推动文化教育普及
B.民主政治体制取得明显成效
传》
业以处之。
C.思想解放促进新闻事业的转型
C.帝国宰相需要接受议会监督
A.江南得到开发
B.北方战乱
D.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传播
D.宪政体制维护国家统一局面
C.民族交流交融
D.政权更迭
10.改革开放40年来的技术积累使得我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
15.1945年,英国外交大臣贝文在同法国总理的谈话中,提到要加圳
4.据记载,唐高宗曾带领朝廷百官七次就食于洛阳,累计停留长达
业变革中实现了生产力的质变。当前,智能驾驶、脑机接口、深
强除共同防务之外的经济与文化合作,这对遏制苏联和防止德
11年:武则天抗政期间,长期移居东都,并“徙关内雍、同等七州
海空天开发、氨储能等行业上连前瞻性技术创新,下接实体制
国侵略十分必要,并且可以使西欧独立于美苏成为“第三力

户数十万以实洛阳”。这些做法
造业根基,为新质生产力提供物质载体与数字载体。据此可
量”。贝文意在
A.旨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知,我国新质生产力
A.应对美苏冷战格局
B.力保英国的大国地位
《高三·历史·人联考》
第1页(共6页)
《高三·历史·大联考》第2页(共6页)
《高三·历史·大联考》第3页〔共6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H20高中联盟2024-2025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