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1和必修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晋世家》中自西周建立伊始的晋国国君世系(父子相传)的记载与北赵晋侯墓地发现的晋侯墓在数量上是相符的。然而,至西周末年,“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自立,是为文侯。”之后,“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晋国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C.礼乐制度落实具有渐进性D.宗法制丰富了内容而淡化等级
2.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
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
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D.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
3.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因此,城市封闭结构并没有对这些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过多影响。这可用来说明,唐代前期
A.政府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B.税制创新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C.政府的扶持是当时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D.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增强
4.《神宗皇帝实录叙》载:“熙宁之初,锐意求治,与王安石议政意合,即倚以为辅,一切屈己听之。更立法度,拔用人才,而着旧不用。于是人言沸腾,中外皆疑,虽安石不能自保,亦乞罢政事……安石性刚,论事上前,有所争辩时,辞色皆厉。上辄改容,为之欣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党争使宋朝治国渐趋理性务实B.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改变
C.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限制D.从君臣共治走向君主专制
5.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该学者意在强调清朝
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
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6.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于英美战争,英国兵船竟在中国海面任意拘捕美国商船,引起中英之间的纠纷,英国乘机提出许多要求,如反对清朝地方官行用文书称外国“蛮夷”等。清朝地方官答复:““蛮夷’二字,系外国统称。并无轻侮之意……岂可推敲字句 ”这反映出当时
A.英国获得兵船自由航行权B.国人对世界形势茫然无知
C.清朝中央权力呈下移倾向D.传统的夷夏观念依然存在
7.洋务运动早期军用制造业“所需铜、铁、木、煤各项工料,均来自外国”,洋务派认为“且恐不可常恃”“与其购自外洋,不若采自中土”“1874年(同治十三年)海防议起……(光绪元年)上谕直隶磁州、福建台湾试办开采煤铁以济军需”。到了洋务运动中期,大多数民用企业实行独立核算,“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洋务民用企业的这一变化
A.使中国产业结构发生巨变B.源于中国海防危机加剧
C.加速传统经济的解体进程D.得益于政府的政策调整
8.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因不愿少数满族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
同时他又强调:“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由此可知,孙中山
A.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认为革命的根本是推翻封建专制
C.明确提出国家的前途是实现民族统一D.指出民族问题的本质是政权问题
9.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推行统一累进税制,以“有钱出钱,钱多多出,钱少少出”为基本原则。下表是该边区1942~1944年累进税率的变化情况。这说明统一累进税的
A.壮大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B.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C.适应了民族革命形势的需要D.推动了减租减息政策顺利实施
10.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既要突出“随势”和“顺势”,又要强调“谋势”和“塑势”,不断拓展战略远见,坚持战略底线,提升战略自信,强调战略运筹,主动营造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下列属于新时代中国改善和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重要一环的是
A.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B.完善世贸组织的规则
C.全方位外交战略的提出D.无敌国外交观念形成
11、以市民法为起点,因最高裁判官法和万民法而得以发展的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这反映出婴马法
A.具有保守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征B.适应了共和国向帝国发展的需求
C、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奠定了基础D.促进了地中海世界商贸文化认同
12、英国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王室敕令作为一种重要的价格控制工具被频繁运用。据统计,当时共有30项敕令针对食物、肉类、糖类、啤酒花、酒类(含法国酒)、弓箭、盔甲等商品的价格制定了官方最高限价。这一举措
B.是英国应对西欧商业革命的有效手段A.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客观上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趋向解体C、表明政治对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
13.有学者说:“美国总统和议会对立法权的共享,直接导致了‘三个政府’的产生”。亨廷顿也指出:“美国的权力表面上是按功能进行划分,实际上是同一权力在不同部门的复制”。他们意在说明美国
A.民主共和制度已名存实亡B.政治制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C.民主维护有产者群体利益D.各州存在对中央政府的疑虑
14.马克思说:“公社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那至少在欧洲是阶级统治的真正赘瘤和不可活着的外衣的君主制已不复存在”。同时他认为,原本是大地主、农奴主以及贵族聚集的灯红酒绿的巴黎不见了,巴黎街道没有警察也没有杀人事件和抢劫盗窃了。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革命措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探索国家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无产阶级革命时机已经成熟D.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正确性
15.1945年底,英国外交大臣贝文指出:“一个世纪前美国宣布了维护它在美洲大陆势力范围的‘门罗主义’,现在苏联的‘门罗’正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崛起,第三个‘门罗’(英国代表的西欧和英联邦)应该给予“与其他国家维护其安全的同样条件之下我们维护英联邦安全的权利,在联合国观念之内,以美国发展它与美洲大陆关系的同样方式,维护我们与近邻发展良好关系的权利’”。据此可知,贝文这一设想
A.旨在与美苏共同主宰世界B.有效地缓和了美苏关系
C,不利于欧洲国家走向联合D.避免了局部战争的爆发
16,1963年,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曼库尔·奥尔森说:“人们能够制订一种经济政策,它既能保持进行创新和追求效率的强烈市场动机,同时仍能十分慷慨地对待需要帮助的人。”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说,对“第三条路”的寻求将是1998年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西方首脑会议的主要议题。这些设想
A,旨在彻底解决国家贫困问题B.贯彻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C.利于推动“混合经济”的发展D.着眼于美苏冷战的国际环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5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宋代铜钱购买力低于自身实际价值,宋人曾记载“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据《宋史·食货志》载:“颁行新政,删去旧余,削除钱禁,以此边关重车而出,海泊饱载而回。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又自废罢铜禁,民间销毁无复可办。”按王安石免役法规定,原来当役人户,要交纳免役钱,原不承担差役者,要交纳助役钱……而按北宋最高年铸(铜)币量506万贯算,平均每人一年仅占203文,远远不足以交纳役钱。史载:“京城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然则器皿之用,畜藏之货,何可胜算 ”宋咸平四年(1001年),裁汰诸路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给赐过优”客观上阻断了部分货币向市场的流向。两宋时期,货币经济区域化的理念,多种贱金属钱币并行,纸币作为信用工具却存在严重的漏洞,再加上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使得这些问题都存在于这一时期的货币经济体系当中。《宋史·食货志下二》记载,宋太祖一继位就针对铜钱外流的问题下达了明确的诏令:“铜钱阑出江南、塞外及南蕃诸国,差定其法,至二贯者徒一年,三贯以上弃市,募告者赏之”。此后不断地完善和加重对私带铜钱外流的处罚,庆历初年又规定:“阔出铜钱,视旧法第加其罪,钱千为首者抵死。”两宋时期政府为调整货币币值而推行的三个具有典型性的政策——即官方“短陌制”、推行夹锡钱和“铸大钱”。
——摘编自孙杰等《宋代钱荒产生原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在沿海、沿江交通发达的商埠逐步发展起来。同时,由于外患内乱,导致中央政府权威式微,地方割据势力严重,中国货币也愈加混乱,金融体系庞杂,给经济发展和交流带来很大困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为实现全国统一,就着手研究统一币制的改革。1933年罗斯福上台以后,美国推行白银政策,抬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外流,通货紧缩,百业凋敝,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税收。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巩固对东北的占领,其对华北不断侵略蚕食,威胁到国民政府的根基。法币政策推行后,法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民政府控制了大部分金融资源,短期内解决了通缩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废弃了落后的贵金属本位制,实现货币集中发行,建立货币发行准备,促进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是中国金融史的标志性事件。由于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势力的利益,其领导的法币改革不可避免带有局限性,最负面的影响就是无法阻止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最终造成法币丧失货币功能,走向崩溃。
——摘编自王乾《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钱荒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并加以评析。(11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现代化——近现代中国历史演变的主轴,也是各种复杂表象下潜藏的历史底蕴。美国学者布莱克指出,现代化发展必然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第一,现代性的挑战——现代观念和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这一切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最初的对抗;第二,现代化领导的稳固——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尖锐的革命斗争通常可达数代人之久;第三,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达到这一程度:社会从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第四,社会整合——经济和社会转型导致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型。当然,就中国这类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而言,我们可以将布菜克假设的四个阶段概括为两大环节:第一环节,在迎接现代性挑战的背景下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第二环节,进行民主国家建构,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向现代文明的结构转型。
——摘编自叶麒麟《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嬗变透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演变”,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美关系的发展表明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政治中的一个典型的历史过程:一个帝国敌视、压迫和威胁,一个通过革命获得新生的民族,以致后者不得不奋起捍卫自身的安全和革命成果,迫使前者尊重其力量。正如美国的一位中国问题专家所说的:“1969年4月之前,美国登月的人数比获得美国政府批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的人要多。”1969年8月8日,美国国务卿罗杰斯在尼克松的许可下,在澳大利亚宣布,美国将欢迎中国共产党在亚太事务上扮演重大角色。1969年9月5日,针对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重兵,尼克松批准发表一份措辞强硬地申明:中苏“这两个共产主义巨人之间意识形态的歧异,不关我们的事。但是我们不能不深为关切,这一争执的逐步升级将破坏国际和平与安全。”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摘编自徐维英《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研究》
材料二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仍对朝鲜采取敌对政策,企图颠覆朝鲜政权。面对这种形势,朝鲜选择了铤而走险的“核威慑战略”,先后制造了两次朝鲜核危机。作为朝鲜半岛的邻国,中国政府积极在有关各方中开展穿梭外交,斡旋调停,最终推动和参与了三方会谈(美国主张多边会谈,而朝鲜则坚持双边会谈)、六方会谈等多边会议机制,使事态得到了有效地控制,充分地体现了“新安全观”的战略思想。这也反映了中国外交的新风格,表达了中国外交的新取向。作为中国外交的一次有益实践,朝核问题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务实性、建设性,展现了冷战后中国外交变化的新特点。
——摘编自曾莉《冷战后中国外交的新特点——以中国参与处理朝核危机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美关系发展模式的转变,并分析转变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参与处理朝核危机为视角,概括冷战后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7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考查先秦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西周建立伊始,晋国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君位传递体系就被严格执行下来,《史记·晋世家》中的晋国国君世系的记载与北赵晋侯墓地发现的晋侯墓在数量上相符就是重要印证。而西周末年,“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拉开了晋国历史上杀亲夺位的序幕;而晋文公时代的升迁原则可以总结为尊贤、论能、贵德、有功,是一种典型的按照贤、能、功的奖励原则,上述现象共同反映出当时晋国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未体现礼乐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宗法制内容的进一步丰富,故排除D项。
2.D 考查汉朝边疆治理及丝路贸易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核心内涵是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通过军事力量打通了东西方交通要道,并建立了控制西域的军镇要塞,为丝绸之路开通和中西方交流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军事保障,故D项正确。汉初郡国并行制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故排除A项;B项表述“确保了”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故排除C项。
3.A考查唐朝政府对城市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前期,城市中主要居住着封建官僚、军队及其家属以及一些服务人员,这些人所需的农副产品大都通过俸禄直接获得,而不用经过商品交换。此外,手工业品也大都由官府手工业生产,可以看出政府对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故A项正确,排除C项。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4.C考查宋朝士大夫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之所以能在神宗面前以师友自居,甚至在与皇帝争辩时敢于“辞色皆厉”,主要得益于当时君臣共守的政治文化,体现了皇权对士大夫的尊重和优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党派斗争指的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斗争,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一直奉行,故排除B项;中国的政治分为两段,前一段是汉唐两宋,是文官跟皇帝共治天下;后一段是元明清,这一时期才出现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故排除D项。
5.C考查清朝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关的初衷并不是通过海外贸易来刺激国内的商品生产并进而积累资本达到国富兵强,结合“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可知,清朝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抑商政策因时局而改变,故排除B项;商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能够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故排除D项。
6.D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根据材料可知,1814年,英国兵船已经出现在中国海面,拘捕美国商船,侵犯中国领海主权和司法主权,但是中国封建朝廷和地方官吏不去揭露英国的侵略本质,不维护主权的尊严,却要坚持对外国的“蛮夷”称呼,坚持在外事交往中“上对下”的口吻,仍然按照传统朝贡体系宗藩关系处理中英美之间的纠纷,这反映出当时传统夷夏观念依然存在,故D项正确。外国军舰及兵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部分地方官员,没有涉及整体国人的看法,故排除B项;清中央权力下移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故排除C项。
7.C考查洋务运动。结合材料可知,洋务运动中期以后,生产的商品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市场调节、价值规律的影响,创办的民用企业起初采用的是报请上谕批准的官办方式,但后来基本上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实现。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及其生产方式,加速了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进程,故C项正确。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产业结构并没有发生巨变,故排除A项;洋务民用企业起源于洋务军工生产对资金、原料等的需要,故排除B项;清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在甲午战后,故排除D项。
8.B考查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材料表明孙中山认为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只要是专制统治就必须推翻,由此说明革命的根本是推翻封建专制,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理论是抗战时期形成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从革命方向与指导思想看,它不同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故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三民主义中民权问题的本质是政权问题,故排除D项。
9.C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冀鲁豫边区推行统一累进税制。以“有钱出钱,钱多多出,钱少少出”为基本原则,材料中的信息反映出这一原则既照顾到了贫苦群众的生活,又兼顾其他阶层的利益,而且随着累进税制的推行,税率大大降低,这有利于团结社会各阶层共同抗日,从而适应了抗日战争形势的需要,故C项正确。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这与材料的时间不吻合,故排除A项;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减租减息政策,故排除D项。
10.A考查现代中国改革开放。根据材料可知,新时代即2012年以来中国“谋势”“塑势”,主动营造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重要一环是在坚定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前提下,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其表现有积极打造三大对外开放新平台,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自贸区建设,并持续改善国内投融资环境,如:大幅放开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故A项正确。世贸组织的规则并非是中国单方面可以去完善的,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全方位外交战略是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逐渐产生并成熟的,故排除C项;无敌国、不结盟外交是在改革开放后实施的,故排除D项。
11.C考查古代罗马法。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核心内涵是罗马法经历市民法—最高裁判官法一万民法形成罗马法体系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结合材料“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可知,材料反映出罗马法为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这种演变是共和国向帝国发展的需要,B项说明了罗马法形成体系的背景,但没有揭示这一演变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万民法形成客观上有利于协调地中海世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纠纷,但不能直接促进商贸发展和文化认同,故排除D项。
12.D考查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王室敕令从侧面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在英国引发的价格革命,严重威胁到了都铎王朝的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其价格管制在本质上服务于都铎王朝的专制统治。所以,价格管制在客观上反映了价格革命促使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解体,故D项正确。国王及王朝对经济的干预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价格革命,故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
13.B考查美国民主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权与制衡是美国政府权力划分的两大基本原则,三权分立制度虽然可以有效避免专制的产生,但政府的内部效率也因繁杂的权力分配和制衡机制而降低,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4.B考查巴黎公社。根据材料“公社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那至少在欧洲是阶级统治的真正赘瘤和不可活着的外衣的君主制已不复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社在成立后开展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中,按照人民主权原则,实现了治理过程的民主化,主要表现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而巴黎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与旧制度下的社会面貌形成鲜明对比,则进一步表明巴黎公社取得了良好的国家治理效能,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巴黎公社革命措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排除A项;巴黎公社失败说明,无产阶级革命时机并不成熟,故排除C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现实,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合理性和正确性,故排除D项。
15.A考查二战后的大国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个“门罗”自然指的是英国领导下的西欧和英联邦。贝文希望三大国相安于各自的“门罗”,相互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贝文的三“门罗”的思想体现出英国欲充当西欧霸主、与美苏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共同主宰世界的企图,故A项正确。贝文这一设想后来并未实现,随着美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加剧,冷战爆发,故排除B项;贝文的这一设想有利于引导欧洲走向联合,故排除C项;冷战期间热战和冷战并存,故排除D项。
16.C考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意图将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凝聚力结合起来,在这一背景下“混合经济”产生并发展起来,故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他们提及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并非单一的国家干预经济,故排除B项;1998年美苏冷战早已结束,故排除D项。
17.(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客观上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王安石变法,赋税政策变化;窑藏金属货币,造成流通领域货币减少;金属铸币海外流失严重;宋代的财政支出庞大;铜贵钱贱;宋朝货币经济体系的弊端。(10分,任答五点即可)措施:掌控货币流通;发行纸币;调节货币币值。(4分,任答两点即可)
(2)背景:传统金属货币使用及其缺陷;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剧侵华,客观上推动改革的步伐;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实现全国统一的需要。(6分,任答三点即可)评析: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全面抗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是中国金融史的标志性事件,促进了中国货币的现代化。但因国民政府法币改革以维护国民政府的军事政治目标及币制改革方案本身存在缺陷,没有建立成熟的中央银行制度和完善的货币发行机制,改革不具备良好内外环境,国民政府没有能力承担改革的领导责任,最终造成法币丧失货币功能,走向崩溃。(5分,言之成理即可)
18.【评分标准】
(1)观点:(2分)
①没有观点或不是材料中得出的观点不得分。
②根据材料,概括提出的观点合适准确者得2分,余者酌情给分。
(2)阐述:(10分)
①能准确全面论证观点,至少举出三个或三个以上论据者得8分,余者酌情给分。
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楚、文字通顺,得2分,但全题不得超过12分。
(3)学生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答案仅供评分及答题参考。
示例:
论题:民族国家建构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2分)
阐述:19世纪中期,现代国家观念开始兴起,以国家和民族为认同对象的民族主义开始形成。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先行者和实践起点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使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解体,但却不能产生出一个现代性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1922年,中共二大就明确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作为党奋斗的基础任务。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中共率先扛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旗,号召组成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短期实践,以及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局部执政实践,解放战争时期党逐步完成了中央政府理念和方略的理论建构。1947年10月,毛泽东明确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正式将建立全国性中央政府的问题提上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成立,重树了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日渐式微的中央权威,彻底实现了从中央到乡村的政令统一和国家秩序的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废除了列强强加给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在华特权,中华民族主权独立彻底实现。(10分)
19.(1)转变:由对抗走向对话(或正常化)。(2分)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苏联霸权主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中美两国国家利益的需要;中美两国的共同推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开展“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务实灵活的外交风格;倡导国家发展的新安全观。(7分,任答四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名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