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期末测试
(试题卷)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选择题(共45分)
1.物理课上,小王同学对物理课本的宽度进行了四次测量,记录的数据是:18.38cm,18.36cm,18.12cm,18.35cm,则物理课本的宽度最接近的值是( )
A.18.30cm B.18.363cm C.18.36cm D.18.37cm
2.在国际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北京站首日比赛上,中国队小将张家齐、卢为以354.06分的成绩夺得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如图所示的是她们比赛时的场景,说她们同步,是指( )
A.张家齐相对于卢为始终是静止的
B.她们相对于跳台始终是静止的
C.卢为相对于张家齐始终是运动的
D.她们相对于水面始终是静止的
3.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可知( )
A.物体的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
B.物体的速度与所用的时间成反比
C.两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2︰3
D.两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3︰2
4.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图像如题图所示。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做匀速运动,乙做变速运动
B.甲运动比乙慢
C.出发5s后,甲、乙之间距离为5m
D.出发10s后,乙通过的路程是15m
5.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小军在书房上网课,妈妈在客厅看电视,爸爸在阳台打电话,此时,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 )
A.小军上网课时听到的上课老师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B.妈妈调节电视音量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爸爸接听电话时可以根据音色辨别是谁打来的电话
D.妈妈看电视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108m/s
6.如图是几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响度相同 B.乙、丙响度相同
C.甲丙音调相同 D.丙丁音色相同
7.如图所示的是某种物质熔化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80℃
B.该物质的熔化过程经历了12min
C.在第14min时,该物质处于液态
D.在第6min到第12min之间,物质温度不变,吸收热量
8.如图所示,这是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四种“白气”,下列对四种“白气"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干冰放在水杯中冒出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液态二氧化碳
B.乙图:用水壶烧水,从壶嘴喷出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丙图:超声波加湿器可以喷出大量低温白气,这些白气是水汽化形成产生的
D.丁图:火箭点火升空时会形成大量白气,这些白气是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水蒸气
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雨后彩虹是阳光经小水滴色散后形成的
C.图丙中的小孩叉鱼时看到的是鱼的实像
D.图丁中的烛焰经小孔所成的像是虚像
10.购物支付已进入“刷脸”时代,消费者结账时只需面对摄像头,经系统自动拍照扫描等确认相关信后,即可迅速完成交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的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B.“刷脸”时,面部应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内
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正立、缩小的实像
D.“刷脸”时,面部逐渐远离摄像头,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大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应选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B.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点燃蜡烛的一侧观察
C.在蜡烛像的位置放上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D.保持蜡烛A的位置不变,让玻璃板稍倾斜些,蜡烛A的像位置不变
12.《梦溪笔谈》是北宋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被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者沈括在书中记载了海市蜃楼的大自然奇观,如图是海市蜃楼形成的原理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楼阁C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到A点观察处
B.由于光的反射,楼阁B在C处形成楼阁虚像
C.由于光的折射,楼阁B在C处形成楼阁虚像
D.此现象说明光在空气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13.小亮同学根据表中常温常压下几种物质的密度信息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物质 酒精 纯水 冰 铁 铜 干松木
密度
A.固体的密度都大于液体的密度
B.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密度一定相同
C.最多能够装下1kg纯水的容器,也能装下1kg的酒精
D.体积相同的实心铜块和实心铁块,铜块质量更大
14.甲、乙、丙是三个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今将质量相等的硫酸、水和煤油分别注入三个容器内,液面恰好相平,如图所示。已知ρ硫酸=1.8×103kg/m3,ρ煤油=0.8×103kg/m3。由此可知盛硫酸、水和煤油的容器分别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乙、甲
1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则该被测汽车速度是(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米/秒,且保持不变)( )
A.28.33米/秒 B.13.60米/秒 C.14.78米/秒 D.14.17米/秒
二、实验题(共33分)
16.某实验小组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将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上端A点由静止释放,用停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组装器材时,应使斜面的坡度缓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
(2)小车运动的AB段长度为 cm,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t= s;
(3)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
(4)若释放小车时,稍微迟疑了一下才开始计时,则测量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偏(选填“大”或“小”) 。
17.如图,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小明和小红所用器材规格完全相同。
(1)进行组装实验装置时,应按照 的顺序进行;
(2)图乙、丙是小明观察到的气泡在水中变化的现象,则 (选填“乙”或“丙”)图是水沸腾时的情形;
(3)图丁是小明与小红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①本次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
②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选填“吸热”或“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③小明与小红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主要原因可能是 。
18.小张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 cm;将此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 。
(2)如图乙所示,若将蜡烛移动至10cm刻度处,此时光屏上成倒立、 的实像,若再将蜡烛向右移动,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选填“小”或“大”)些。
(3)如图乙所示,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尽可能靠近烛焰,并挡住烛焰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
A.烛焰下半部分的像 B.烛焰上半部分的像
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三、计算题(共22分)
19.暑假期间小明乘车沿滨海路去北海亚特兰蒂斯水上乐园游玩,所乘汽车的速度表如图甲所示,他看见路边一个交通标志牌,如图乙所示,则:
(1)该车速度表所指的速度是多少?
(2)该车以速度表上的平均速度行驶,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北海至少需要多少小时?
(3)该车从标致牌到北海实际行驶了18min,是否超速?
20.如图甲所示,底面积为50cm2、高为60cm的平底圆柱形容器A和一质量为3kg、底面积为25cm2的实心金属圆柱体B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厚度忽略不计),当给容器内盛某种液体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与液体的体积关系m﹣V图像如图乙所示;当容器里面盛有20cm深的某液体时,将实心金属圆柱体B竖直放入容器A中,待液体静止后,圆柱体B沉底且上表面露出液面高度为10cm(此过程无液体溢出)。求:
(1)该液体的密度;
(2)A容器盛满此液体的总质量;
(3)实心金属圆柱体B的密度。
试卷第6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从题中数据可知,18.12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18.12cm是错误的,应去掉;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故书的宽度为
故选C。
2.A
【详解】说她们同步,是指张家齐、卢为两人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张家齐相对于卢为始终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详解】AB.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故AB不符合题意;
CD.路程相同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两物体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之比为3︰2,则两物体运动速度之比为2︰3。故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A.甲图为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恒定不变表示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图为路程-时间图像,倾斜程度不变,表示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相同,即速度不变,说明乙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由图知
,
故
故B错误;
C.出发5s后甲的路程
出发5s后乙的路程
出发5s后甲,乙之间的距离
故C正确;
D.出发10s后乙的路程
故D错误。
故选C。
5.C
【详解】A.小军上网课时听到的上课老师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妈妈调节电视音量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爸爸接听电话时可以根据音色辨别是谁打来的电话,故C正确;
D.妈妈看电视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340m/s,故D错误。
故选C。
6.A
【详解】AB.由图可知,乙的振幅最小,甲丙丁振幅相同,故甲丙丁响度相同,故A正确,B错误;
C.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丙振动的频率大于甲的振动频率,丙的音调高于甲的音调,故C错误;
D.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和丁的振动波形不同,所以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7.B
【详解】A.由图知,该物质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所以该物质是晶体,其熔点为80℃,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知,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的时间为
12min-6min=6min
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在第12min时,该物质已经熔化完成,则在第14min,该物质处于液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第6min到第12min之间,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B
【详解】A.放有干冰的水杯冒出大量白气,是干冰升华时吸收热量,水杯上方的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液体成小水珠形成的,故A错误;
B.烧水时,壶嘴喷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后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故B正确;
C.加湿器喷出的水雾,是超声波携带的能量将水抛离水面形成的,这个过程水不发生物态变化,故C错误;
D.火箭点火时形成的白气是火箭下方的水汽化后,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B。
9.B
【详解】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B.当太阳光射入雨后空气中的小水滴时,太阳光经过折射发生色散,从而形成彩虹,故B正确;
C.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小孩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因此用鱼叉捕鱼时,不是将鱼叉对准他看到的鱼,而是瞄准所看到的鱼的下方位置叉去,故C错误;
D.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是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10.A
【详解】A.光通过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跟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故A正确;
B.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刷脸”时,面部位于摄像头两倍焦距以外,故B错误;
C.“刷脸”时,面部经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刷脸”时,面部逐渐远离摄像头,所成的像会逐渐变小,故D错误。
故选A。
11.D
【详解】A.使用平面镜时,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确定像的位置,用较薄的玻璃板时,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于确定出像的位置,而且能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C.玻璃板中成的虚像,用光屏承接不到虚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因为虚像无法用光屏承接,并且必须通过光学元件进行观察,因此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点燃蜡烛的一侧观察,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D.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让玻璃板稍倾斜些,对称轴变化,蜡烛A的位置不变,蜡烛A的像位置变化,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详解】A.楼阁C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
BC.由于光的折射,楼阁B在C处形成虚像,故B错误,C正确;
D.此现象不能说明光在空气中不能沿直线传播,光在均匀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D错误。
故选C。
13.D
【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固体冰、铁、铜、干松木的密度均小于液体汞的密度,故A错误;
B.由表格数据可知,纯水和冰是由同种物质构成的,但它们的密度不相等,故B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由的变形式
可知,水的体积小于酒精的体积,所以最多能够装下水的容器,不能装下的酒精,故C错误;
D.由表格数据可知,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由可知,相同体积的铜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故D正确。
故选D。
14.C
【详解】由题可知,硫酸、水和煤油的质量相等,ρ硫酸>ρ水>ρ煤油,则由可知,V硫酸
15.D
【分析】
【详解】第一个三角形图案表示超声波从测速仪上发出,距离测速仪越来越远,所以图线斜向上,到汽车时,时间刚好是0.16s,然后再返回,波与测速仪的距离越来越近,故其图线斜向下,由此可计算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1=0.16s×340m/s
同理,第二个三角形可表示,测速仪到汽车的距离为
s2=0.12s×340m/s
故两次汽车前进了
Δs=s1-s2=0.16s×340m/s-0.12s×340m/s=13.6m
中间间隔的时间是从0.16s时刻到1.12s时刻,故时间为
Δt=1.12s-0.16s=0.96s
故汽车的速度为
v==14.17m/s
故选D。
16. 便于测量时间
60.0 3 0.2 大
【详解】(1)[1]使斜面的坡度缓些,可以延长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时间。
(2)[2]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A点对应刻度为80.0cm,B点对应刻度为20.0cm,所以小车运动的AB段长度
sAB=80.0cm-20.0cm=60.0cm
[3]小车在AB段的运动时间
t=00∶00∶03-00∶00∶00=3s
(3)[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
(4)[5]若释放小车时,稍微迟疑了一下才开始计时,则测量的时间偏小,运动长度不变,由可知,测量的平均速度比实际偏大。
17. 自下而上 乙 96 吸热 见详解
【详解】(1)[1]在组装实验装置时,因为酒精灯需要用外焰加热,所以要先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所以组装实验装置时,应该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组装。
(2)[2]水沸腾前,烧杯下面的水先汽化成水蒸气,密度较小的水蒸气气泡要上升,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升到上面遇到低温的水又液化为水,所以气泡越来越小。水沸腾时,烧杯上下的水温都达到了沸点,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成新的水蒸气,所以气泡越来越大。所以乙图中的情形是水沸腾时的情形。
(3)①[3]由图可知,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每个小格表示2 ℃,当水温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故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6 ℃。
②[4]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是需要不断的吸收热量。
③[5]如图所示,水温达到沸点前,两人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是两条平行线,这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温度的变化量相同,也就是加热装置相同,水的质量也相同。小明与小红把水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不同,那是因为小红从80℃的水温开始记录,小明从90℃的水温开始记录,他们各自开始记录时水的温度不同。
18. 10.0 同一高度 放大 右 大于 大 A
【详解】(1)[1]凸透镜能把平行光线会聚一点,由图甲可知,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即为凸透镜的焦点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
f=20.0cm-10.0cm= 10.0cm
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3]由图乙可知,物距
u=25.0cm-10.0cm=15.0cm
此时2f>u>f,光屏上成倒立放大实像。
[4]若将蜡烛向右移动1cm,物距变小,则像距应变大,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5][6]由于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距变化较小,像距变化较大,所以光屏移动的距离大于1cm; 由于物距变小,则像会变大。
(3)[7]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尽可能靠近烛焰,遮住光源的上半部,光源下半部分上的光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只有光源下半部分,所以在光屏上只看到蜡烛像的下半部分,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1)50km/h;(2)0.48h;(3)超速了
【详解】解:(1)由甲图可知,该车速度表分度值为5km/h,所指的速度是50km/h。
(2)该车以速度表上的平均速度行驶,由得,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北海至少需要
(3)由乙图限速牌可知,汽车在该路段允许的最大速度为70km/h,该车从标致牌到北海实际行驶了
车的平均速度
已经超速。
答:(1)该车速度表所指的速度是50km/h;
(2)该车以速度表上的平均速度行驶,从交通标志牌处到北海至少需要0.48小时?
(3)该车从标致牌到北海实际行驶了18min,超速了。
20.(1)1g/cm3;(2)3100g;(3)2.4g/cm3
【详解】解:(1)由乙图知道,当液体的体积为0时,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是100g,即容器的质量是100g,当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为150g时,液体的质量
m=150g﹣100g=50g
此时液体的体积V=50cm3,液体的密度
(2)容器A的容积
V容=S容h容=50cm2×60cm=3000cm3
A容器中装满液体时,液体的体积
VA=V容=3000cm3
A容器盛满此液体的质量
mA=ρVA=1g/cm3×3000cm3=3000g
A容器盛满此液体的总质量
m总=m容+mA=100g+3000g=3100g
(3)根据题意,设金属B进入水中的深度为h0,即此时液体的深度也为h0,则有
S容h0=V液+SBh0
即
50cm2×h0=50cm2×20cm+25cm2×h0
解得
h0=40cm
金属B的高度
hB=h0+h露=40cm+10cm=50cm
金属B的体积
VB=SBhB=25cm2×50cm=1250cm3
金属B的密度
答:(1)该液体的密度是1g/cm3;
(2)A容器盛满此液体的总质量是3100g;
(3)实心金属圆柱体B的密度是2.4g/cm3。
答案第8页,共8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2-2023上学期湖南省益阳市多所学校期末联考八年级物理试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