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说明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A.交换物品 B.交流融合 C.民族众多 D.共同生活
2.2022年10月10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一尊来自三星堆最新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首次与观众见面,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
3.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只要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上述主张可能来自于( )
A.墨子 B.孙子 C.孔子 D.韩非子
4.《史记》记载,公元前209年,有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只好揭竿而起。但根据1975年湖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因为大雨延期,根本不会被斩首。由此可见( )
A.史学研究需要多重证据
B.《史记》的记载完全不可相信
C.历史真相永远都不可知
D.秦简记载完全真实可信
5.“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描述的社会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6.如图《汉代讲经图》反映出汉朝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学人才为统治阶级所需。这得益于( )
A.主父偃 B.东方朔 C.董仲舒 D.霍去病
7.唐朝诗人胡曾《流沙》中写道:“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其中的“七雄”不包括( )
A.晋 B.齐 C.楚 D.燕
8.《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刘邦此举( )
A.目的是废除秦朝苛法 B.有利于安定民心
C.证明他是贤明的皇帝 D.结束了楚汉之争
9.“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的出土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刻有文字的甲骨可以用来研究( )
A.商周时期的历史 B.印刷技术的改进
C.中医发展的历程 D.动物饲养的成就
10.2023年7月18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一周年纪念大会在浙江青田召开。下列能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11.如图为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及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下列对这两种不同建筑风格形成的原因分析中,观点最合理的是( )
A.两地先民不同的喜好 B.建筑材料的来源不同
C.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 D.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12.2023年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之一“琼琮”(如图)名字及形象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琼,制作精美。据此可知( )
A.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B.良渚古城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C.良渚先民的玉器制作水平较高
D.统治者有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13.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炎帝、黄帝、蚩尤部落之间展开征伐,又不断合并。其中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之间的战争发生在( )
A.牧野 B.半坡 C.阪泉 D.涿鹿
14.1929年12月2日,年仅25岁的裴文中在周口店发出了一封考古史上最著名的电报。“顷得一头骨,极完整,颇似人”。电报里提及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贾湖人
15.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
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
16.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治理强化 B.南方土地开发
C.社会矛盾缓和 D.中央机构完善
17.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8.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成语卧薪尝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是(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诸侯兼并争霸 D.生产力飞速发展
19.《中国通史》纪录片里说:“(西)汉初出现大饥荒……人相食的惨状,饿殍遍野,满目疮痍。”为改变这种情形,汉初统治者( )
A.削弱诸侯王实力 B.继承秦朝政治制度
C.加强思想的统一 D.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0.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他力排众议迁都中原、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其措施的重大作用是( )
A.增强军事力量 B.打击鲜卑贵族
C.加强皇帝权力 D.促进民族交融
21.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关于北方的农林品种出现在南方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西晋灭亡,北方陷入战乱
②东晋建立后偏安于江南
③人们纷纷南迁,给落后的江南地区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
④江南地区生产力水平高于北方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2.《齐民要术 种谷》写到:“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材料中的思想符合(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3.《宋书》记载:“江南……地旷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出江南地区( )
A.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B.人民生活没有保障
C.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D.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24.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都城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西域都护设立
C.孝文帝改革 D.唐蕃和亲
二、综合题
25.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
材料二:(他们)已经创造了一种木构房屋(如图)。这种住宅十分别致,基础全系桩木构筑,铺设地板,地板上立柱、架梁、敷椽、盖顶……
——《七千年前的奇迹》
材料三:彩陶精美,画纹亦多珠。或则呈人面,或则呈双鱼。农耕既普及,人群已群居。护壕深二丈,其广亦相如。何奈遗址中,独不见文书。
——郭沫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当时什么产业开始出现?请在材料中找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他们”应该属于哪一个原始居民?房屋属于什么类型?
(3)材料三是郭沫若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农耕既普及”中描绘的原始居民耕种的是什么农作物?
(4)通过对上述材料的学习,你对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有什么认识?
2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统治阶级的社会地位发生着变化……一些势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相互征战,竞相称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导致农业经济显著提高的事件是什么?春秋时期的典型时代特征又是什么?
材料二:战国时期,经过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逐渐形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史称“战国七雄”。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的国家。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立有军功的人,不论其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
——《史记 商君列传》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并概括材料中提及的两个相关措施。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坚持德治与法治统一,自律与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4)请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法治”“德治”分别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
27.历史上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有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建制】
材料一:如图
(1)图1的政治建制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图2中地方封国实力如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经济措施】
材料二:如图
(2)写出图3和图4中形状相同的两个货币的名称。
【思想文化】
材料三: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见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销毁,称之为“焚书”事件;不久以后,一些方士和儒生发表不满言论,始皇下令追查、捕捉方士和儒生,并全部坑杀于成阳,称之为“坑儒”事件。
——摘编自张海鹏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四:秦亡的历史教训,时时影响着汉初统治者的决策,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再次得宠。经过70年的休养生息,这一思想已不能适应地主阶级的要求,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而罢黜百家,他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试比较两位帝王在对待儒家学说方面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其共同的目的是什么?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4)秦始皇、汉武帝的上述措施,对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共同影响?从秦亡汉兴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8.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发展时期。张老师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观察下面示意图,分别简述两次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
(2)阅读下面材料,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代背景,并概括材料中提到的改革措施。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3)下面呈现的实物史料从哪些方面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交流交融的历史现象?
(4)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并简述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
1-10 BBCAC CABAC
11-20 DCCBA ADCDD
21-24 DBCC
25.(1)反映了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2)河姆渡原始居民。干栏式房屋。
(3)半坡原始居民;粟。
(4)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贡献。
26.(1)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典型时代特征: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争霸。
(2)齐国。原因: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商鞅变法;内容: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法治:法家;德治:儒家。
27.(1)制度:郡县制。实力:诸侯王实力强大。措施:推恩令。
(2)名称:圆形方孔钱半两钱、五铢钱。
(3)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重视儒学,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共同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认识:成由简败由奢,统治者减轻人民负担、关心人民疾苦、提倡节俭才能使国家富强。
28.(1)北方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中原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背景:北方出现民族交融趋势,鲜卑族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旧俗。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
(3)经济上,少数民族学习农业技艺,从事农业生产;在社会生活上,汉族学习接受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用具。
(4)方式:民族迁徙、少数民族改革;意义: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的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