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新高考通用)
专题01因果关系类选择题
因果关系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描述、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果关系类选择题是高考选择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命题意图看,因果关系类选择题要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原因、结果、影响进行正确地判断和理解,从而考查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此类试题的选项多是结论式,选项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错而不是程度。
(2)从考查路径看,因果关系类选择题大致有两种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标志性词语
①题干列出了某一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 “因为”“主要原因”“重要原因”“根本原因”“原因在于”“由于”“理由是”“根本前提”“主要因素”“重要因素”“主要动力”“根源””“得益于”等
②题干列出的是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 “其结果”“作用”“有利于”“导致”“有助于”“重要影响”“深远影响”“后果”“导致”等
正确理解“一个大概念,两类表现形式”
因果关系:
1.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
2.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时间点,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
3.因果关系类选择题大致有原因类和结果类两种表现形式。
原因类 根本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本质原因。根本原因一般是生产力、经济基础、阶级本质、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客观规律等。
主要原因是指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各种原因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原因。而在人为和自然因素、内因和外因中,人为因素和内因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通常主要原因一般不与根本原因并列于题中。但是“最主要的原因”等同于“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一般也是导火线)是指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起到最直接的推动,并直接促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近期表面现象,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一般是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主观原因是个人的主观意愿、动机或想法等因素导致的结果。
客观原因是与个人无关的客观事实、条件或环境等因素导致的结果,与个人的主观意愿无关。
结果类 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虑。“其结果”有可能是积极,也有可能是消极;“作用”“有利于”“有助于”是积极的。“重要影响”“深远影响”一般是比较长久的影响,不只是在当时,还影响后世;“后果”“导致”是一般消极的
一、应对此类试题的方法可概括为“二审读一分析”
“二审读”:
①一是审读试题类型,确定试题是“由条件指向结果”(因果型)还是“由结果推导原因”(果因型);
②二是审读设问词,明确原因类型,原因主要有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等区别,解题前考生要分清这些原因的导向和程度之间的区别,
“一分析”:是指结合所学的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全面地分析试题。
二、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的方法来判断因果关系,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②要注意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等判定因果。
③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等。
(2023·海南·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考查主要原因。
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2023·海南·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考查根本原因。
2.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023·湖北·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考查根本原因。
3.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2023·湖北·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考查主要原因。
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2023·湖北·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考查主要原因。
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 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
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 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
(2023·辽宁·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考查各方面原因。
6.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考查主要原因。
7.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这一决定的实施”,没有明显的标志词,结合题干和选项可知,题干是因,选项是果。
8.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2023·全国乙卷·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这种风尚”,没有明显的标志词,结合题干和选项可知,题干是果,选项是因。
9.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3·全国乙卷·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这有助于”,题干是因,选项是果。
10.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2023·全国乙卷·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没有明显的标志词,结合题干和选项可知,题干是因,选项是果。
11.19世纪70年代之前,伦敦市场上中国茶叶价格的日常波动很难影响到中国国内的茶叶出口价格。随着中英间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出口价格随着伦敦市场的标价而变动,销售数量也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这( )
A.导致中国茶叶出口衰落 B.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状况
C.促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D.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
(2023·山东·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没有明显的标志词,结合题干和选项可知,题干是因,选项是果。
12.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3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2023·山东·高考真题)
【题眼】设问“这是因为二者都”,考查二者的共同原因。
13.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这是因为二者都( )
A.总结了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
B.推动了科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C.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
(2023·新课标·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没有明显的标志词,结合题干和选项可知,题干是因,选项是果。
14.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2023·新课标·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没有明显的标志词,结合题干和选项可知,题干是因,选项是果。
15.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一系列举措( )
A.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 B.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
C.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D.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
(2023·浙江1月·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题干是因,选项是果。
16.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2023·浙江6月·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根本原因在于”,考查根本原因。
17.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 )
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
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2023·浙江6月·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主要因素是”,考查主要原因。
18.从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下列项中,促使这一时期指数“朝相反的方向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A.黄热病的肆虐 B.工业企业的增加
C.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 D.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2023·江苏·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主要因素是”,考查主要原因。
19.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2022·全国·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主要是由于”,考查主要原因。
20.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2022·山东·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主要是因素是”,考查主要原因。
21.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2022·江苏·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主要是原因是”,考查主要原因。
22.浦东新区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B.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中国入世影响百姓生活 D.经济特区建设成效显著
(2022·湖北·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主要是原因是”,考查主要原因。
23.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2022·湖北·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直接原因是”,考查直接原因。
24.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2021·山东·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主要是由于”,考查主要原因。
2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2021·重庆·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主要原因是”,考查主要原因。
26.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发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
(2021·重庆·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这差异是因为”,考查不同原因。
27.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差异是因为
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
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
(2021·山东·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这是因为他们都”,考查二者共同原因。
28.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2021·海南·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主要原因是”,考查主要原因。
29.如图“欧洲站立”摘自《扩张》(1986年12月),站台上显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购买力数额。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C.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 D.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
(2021·天津·高考真题)
【题眼】题干设问“根本原因是”,考查根本原因。
30.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
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
(2023·四川资阳·统考一模)
31.春秋时期,许多人观察国家命运以至个人祸福,都着眼于是否守礼。齐大夫仲孙湫说:“鲁不弃礼,未可动也。”单成公与韩宣子相会时“视下言徐”,举止稍微不合礼仪规定,叔向就推断说:“单子其将死乎!”这类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儒家主流思想影响较大 B.礼乐文明得到了完整保存
C.社会动荡需要重整秩序 D.社会转型推动了礼治进步
(2023·陕西汉中·统考一模)
32.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讲述观感时说到“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材料体现了秦国的统一是因为( )
A.秦王雄才大略招贤纳士锐意改革 B.良好吏治为其统一发挥重要作用
C.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D.秦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2023·天津和平·统考二模)
33.《诗经》中有关于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形成这种劳动状况的根源在于( )
A.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需要 B.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
C.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需要 D.铁犁牛耕推动经济发展
(2023·辽宁丹东·统考二模)
34.《史记》中有世家30篇,以《孔子世家》为界,之前的17篇世家,都是诸侯、贵族家族的编年体历史记录,并非单独的人物传记;之后12篇记叙的是秦末汉初的王公贵胄,但对他们的子孙后代只是附带提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贵族政治走向衰落 B.司马迁的个人好恶
C.宗法分封制度完全瓦解 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23·山东日照·统考三模)
35.如图为中国古代农牧界线变迁图。导致这一变迁的主导因素是( )
A.政治经济重心转移 B.政府重视经略边疆
C.汉匈经济文化交流 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022·广东汕头·统考三模)
36.西汉以来州举秀才、郡察孝廉,照例为本州郡人,无须标明其地。这种情况在东汉后期开始出现例外,而且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 B.监察体制强化回避本籍
C.人口出现大规模的流动 D.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弱化
(2023·福建漳州·统考三模)
37.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书法领域名家辈出,王导、王敦、王旷皆善书,至王羲之成为集大成者。王羲之七子,也多为名家;后世有书名者达数十人,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书系,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士族文化垄断式积累 B.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C.齐鲁儒家文化的传承 D.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
38.宋初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稳定方面效果显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些效果的取得得益于( )
①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 ②设立“二府三司”及内阁
③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 ④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23·青海西宁·统考一模)
39.阅读如表信息,依据如表,明太祖朱元璋发出这种“感叹”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
《明史》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谋反被告发,朱元璋遂以“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人处死。为了肃清“逆党”,株连达3万余人。明太祖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 因政务过多,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发出“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感叹,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2023·河北石家庄·统考三模)
40.“市道”原指交易之道,意为重利而忘义。到明清时期,市道的意义和内涵外溢于“道”中积极的道德义理维度,“市道”被士人认可为“正道”。这一变化源于( )
A.租佃经济的盛行 B.士人价值观念的更新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传统社会结构的改变
(2023·山东威海·统考二模)
41.下表为迁入皖南广德地区的移民情况(部分年份)。引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下表( )
时间 1865年 1869年 1874年 1879年
户数 381 4995 16336 23560
口数 1250 17993 79970 109567
A.自然经济解体的冲击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 D.近代洋务经济的刺激
(2023·河北·统考一模)
42.下面是中国近代部分民族工业兴办的信息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企业位置
1897 年 周廷弼 苏经禦丝厂 江苏吴县
1899 年 张謇 大生纱厂 江苏南通
1900 年 荣宗敬、荣德生 保兴面粉厂 江苏无锡
1906 年 周学熙 新洋灰公司 河北唐山
1907 年 刘懋赏、冯济川 保晋矿务公司 山西阳泉
A.民主共和思潮广泛传播 B.群众性爱国运动推动
C.部分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D.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023·河南新乡·统考三模)
4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不仅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还涉及新诗、译作等,有时亦会增加《故书新评》《书报介绍》等专栏。另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了不少篇幅。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 )
A.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 B.报刊宣传的价值导向
C.思想解放的时代需要 D.广告功能的巨大变化
(2023·河南·统考二模)
44.辛亥革命前后,女子军事团、中华女子侦探团养成所、女子后援会北伐军救济队、女子协赞会等女子社团纷纷成立。这些社团多以支援革命及彰显妇女的“国民”义务为宗旨,但多数社团存在的时间极短。这些女子社团发展受阻主要缘于( )
A.尊孔复古的逆流 B.社会性质的制约
C.女性的经济依附地位 D.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
(2023·四川泸州·统考三模)
45.民初,上海周边农村棉花种植和蚕桑业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1921年上海棉田约占全部可耕田的60%。嘉定县从“素不习蚕事”到“始渐讲求,城西一地市茧者年可得数百担”。当时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 B.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C.社会环境的长期稳定 D.辛亥革命的深入影响
(2023·山东滨州·统考二模)
46.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人群体在媒介中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社会治安隐患到社会暴力团体再到国民”的演变过程。这主要是由于(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化
C.媒介关注焦点转移 D.工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2023·河北邯郸·统考二模)
47.1926年6月广东农会会员有64万多人,湖南只有3.8万人,湖北只有4000人;1927年6月湖南农会会员有451万,湖北有250万,而广东只有70万。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在于( )
A.政党合作主要致力组织农民运动 B.中部地区遭列强侵略程度较深
C.政治生态环境对农民运动的影响 D.土地革命激发农民的革命热情
(2023·山西阳泉·统考三模)
48.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编制经历了三次变化。据此可知,决定人民军队编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第一次 各地军队以所在解放区命名,如中原解放军、晋冀鲁豫解放军、晋察冀解放军
第二次 全国主力部队编成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华北五大野战军
第三次 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服从于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
A.敌我双方军事较量的态势 B.从游击战到运动战的转变
C.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需要 D.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
(2023·湖南永州·统考一模)
49.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三线建设的开展 B.城镇化发展迅速
C.改革开放的深入 D.西部开发的推进
(2023·四川攀枝花·统考一模)
50.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71个,增加了2.48倍;建制镇由2173个发展到18925个,增加了7.71倍,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城市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C.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2023·山东菏泽·统考一模)
51.西方主流媒体热议中国的形象,如崛起与霸权的政治形象、腾飞与泡沫的经济形象、灿烂和扩张的文化形象、稳定与动荡的社会形象、新潮与贫穷的国民形象。这是基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2023·山西吕梁·统考一模)
52.下图为伊斯兰国家出版书籍中科学类著作的占比。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拜占庭帝国鼎盛 B.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C.文艺复兴的推动 D.阿拉伯帝国的发展
(2023·江苏苏州·统考一模)
53.14到16世纪,匠人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人们尊重纺纱、织布制陶术、玻璃制造,尤其是日益重要的采矿和冶金术方面的实用工艺。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革命提升匠人社会地位 B.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价值
C.西方封建制度已经彻底瓦解 D.新航路开辟致全球市场扩大
(2023·北京通州·统考一模)
54.16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少量购入中国茶叶,中国茶价时有“掷三银块,饮茶一盅”之谚。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增长,饮茶在英国社会上层人士中已经逐渐普及,价格也持续走低。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 B.商业革命的影响
C.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 D.价格革命的冲击
(2024·江苏南通·统考一模)
55.法国大革命期间,上尉鲁热·德·利勒创作出旋律激昂、充满爱国精神的《马赛曲》。法国士兵在《马赛曲》的激励下一次又一次顶住了外敌的入侵,保卫了家园。由此可见,《马赛曲》成为法国国歌的主要原因是( )
A.传播革命思想 B.彰显民族精神 C.打击教皇权威 D.促进社会转型
(2023·河南·统考一模)
56.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改革。大化改新后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往来,明治维新运动却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给周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造成这种不同是由于( )
A.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B.天皇对待改革的态度
C.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加强 D.武士阶层地位的提高
(2023·黑龙江·统考二模)
57.1864年,西欧各国工人代表云集伦敦,决定成立国际工协会,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被选为第一国际领导机构成员,实际是公认的领袖和灵魂。在成立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又一次响彻云霄。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C.国际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 D.巴黎公社败于缺少国际援助
(2023·天津南开·统考二模)
58.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路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当时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
A.金融危机 B.欧共体不断发展
C.冷战对峙 D.不结盟运动兴起
(2023·广东揭阳·统考二模)
59.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却出现了无家可归者数量激增、老旧住房年久失修以及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等现象,以至于纽约市政府在2013年声称:“当前我们的保障性住房短缺已进入危机状态”。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 B.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C.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 D.自由主义的再次兴起
(2023·广东汕头·统考二模)
60.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主要得益于(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几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知几是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须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如果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关键在于,他未能理解,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几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除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到1992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审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由缔约方判断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否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直到1991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项正确;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排除A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一战相比,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性质的变化使得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来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二战,D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项;非洲人民在一战后就已经在不断觉醒,非洲人民的觉醒并不是他们参与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据题干“《历代名画记》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绘画作品的产生,①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崇尚清谈,其中“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说明门阀士族的推动,②正确;故①②正确,A项正确;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的开发,但和画家数量增多无必然联系,③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的传播,儒家思想独尊地位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并存局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出现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情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知识)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除A项,同理排除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发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除B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根据材料“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通过土地改革,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这有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妇女包含在内,故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排除C项;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本题是本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唐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唱和主要体现的是文人之间作诗与别人相酬和,而诗人之间这种诗歌唱和基本以江南为主题,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A项正确;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崩溃,排除B项;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排除C项;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安史之乱,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及所学知识可知,书籍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南宋时期书籍的流行推动了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所以,士族阶层并非在南宋时期出现,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隋朝时期确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由于中国产茶,中国出口的茶叶价格高低影响伦敦市场茶叶价格高低,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电讯联系的建立,中国茶叶的价格和销量深受国际市场的影响,特别是印度和日本茶叶进入市场,使中国茶叶面对的竞争对手增多,客观上削弱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地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价格和销售数量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表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中国茶叶出口的数值在材料中无法得知,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茶叶出口的销量“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动而波动”,但没有涉及其他出口商品的数量,也没有涉及中国进口商品的总数量,不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是否改变,且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对外贸易入超状况并非改变,排除B项;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有机整体,此时期不是促成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史(罗马)。据材料“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结合图示可知拱门形制在亚述、安息宫殿门和罗马凯旋门上都有应用,说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融合,A项正确;仅从拱门形制的应用,无法断定区域文化的统一,排除B项;“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表述夸大,排除C项;仅从建筑的特色,并不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内核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后期(欧洲)。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用变异和自然选择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物种起源》与用经济力量和经济学原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秘密的《资本论》,在哲学、神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中引起巨大震荡”可知,《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界演化规律,而《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秘密,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竞争、斗争的重要性,即其共同点是发现了斗争是人类进步的原因,D项正确;《物种起源》揭示的是生物界演化规律,而非工业社会的发展规律,排除A项;科学革命发生在16至17世纪之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艺复兴冲破了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854~1868年(日本)。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以及材料内容可知,本题主旨是近代日本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科技等内容,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日本政治、军事以及科技的近代化,D项正确;这些举措只能说打击了封建势力,不能说摧毁了,排除A项;日本只是学习西方科技,还达不到西方科技本土化的程度,排除B项;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材料的主旨是学习西方制度和技术,无法得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术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图书馆,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欧洲)。材料表明在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受到欧洲社会的推崇,但没有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这根本上是因为当时欧洲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中国古代的法律和科举制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所以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赞赏者具体的身份是社会上层和知识界可知他们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能说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排除A项;欧洲人确实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未看到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这只是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的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中西文化本身确实具有巨大的差异,但也是可以彼此吸收借鉴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750年至1800年后(欧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的主要结论:从 1750年算起,欧洲人口在 100年时间里从1.42亿增长到2.65亿。此前每次人口增长都会带来食物涨价,但这次不同,1800年后,至少在英国,两个指数开始朝相反的方向移动,人口的增长的同时,食物在降价,说明食物供应的充足,结合所学可知土豆等新物种种植的普及,极大提高了食物的供应,C项正确;黄热病的肆虐,会带来人口的下降,而不是增加,排除A项;工业企业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带来食物的降价,如果食物种植跟不上,同样会涨价,排除B项;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并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到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随着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国缓和与西方国家关系,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C项正确;根据材料“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时空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科技交流不能摆脱冷战影响,排除B项;中国开展特色外交是手段而非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参考百度百科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21.D
【详解】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制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根据材料“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可知,1996年浦东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中央做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策,对外开放使该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A项正确;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中国入世是在2001年,排除C项;上海浦东新区不是经济特区,排除D项。故选A项。
23.B
【详解】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严禁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等,说明其改革的主要原因是,铸币材料严重短缺,B项正确;唐玄宗时期,财政的入不敷出并非国家强化控制铸币材料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铜铅锡专卖是新政策,并非改革原因,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1952年-1960年,我国的科研经费大量增加,科技人员也不断增多,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我国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正在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D项正确;科研经费的增加和苏联的援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海外科研人员归国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材料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5.B
【详解】据题意可知,这些变化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深入,这种深入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深入,故选B;“西学东渐”的深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的推动都是导致这些变化出现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在于是民族危机的加深,排除ACD。
26.A
【详解】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A项正确;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发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除C项;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
2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瓷追求造型理智、严肃,明瓷追求情趣和装饰性,是因为受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影响,明代文化市场下移,即宋明文化承载者的阶层不同,D项正确;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与“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等不符,排除A项;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与“明瓷姿态自然”“富有情趣和装饰性”不符,排除B项;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8.A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文艺复兴中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宗教改革中主张因信称义,都是对人的重新审视,冲破了传统的束缚,故选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能够提升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排除B;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反对的是天主教会,而非神学,排除C;文艺复兴中没有沉重打击罗马教会的统治,排除D。
29.B
【详解】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原因在于日本经过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B项正确;A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新经济”,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30.B
【详解】材料“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体现的是宰相胡惟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最终导致中书省被取消,这主要是因为制度导致权力失衡,B项正确;A项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同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君主专制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开始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春秋时期,许多人观察国家命运以至个人祸福,都着眼于是否守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因此这一时期关于是否守礼,齐国大夫进行了辩论,说明的是社会动荡需要重整秩序,C项正确;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确立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礼乐制已经遭到破坏,排除B项;当时社会转型导致了礼乐制走向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32.B
【详解】根据材料“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梏。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可知,荀子认为秦国官吏勤俭、不谋私利,士大夫廉明奉公而无私,政府办事果断高效,这体现了良好吏治为其统一发挥重要作用,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诗经》中有关于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十千维耦’之类对大规模集体耕作状况的描述。”可知,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需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才能完成劳动任务,反映出当时农具简陋生产技术落后,B项正确;井田制下的农业生产需要是社会现象,而非根源,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耕作,而非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排除C项;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由材料可知,《史记》中《孔子世家》之前的世家没有单独的人物传记,可见在当时司马迁的笔下,以贵族为撰写对象的世家已经不受重视;《孔子世家》之后的12篇记叙的是秦末汉初的王公贵胄对他们的子孙后代只是附带提及,说明之后对世家更加不重视,根据唯物史观的“一定社会的文化是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司马迁笔下对世家撰写没有过于突出甚至简单提及,折射出传统贵族政治走向衰落,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据材料无法得出司马迁憎恨世家,排除B项;宗法分封制的瓦解与司马迁笔下对世家不重视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D项符合当时的时空史实,但是儒学成为正统与《史记》中司马迁笔下对世家的不重视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材料主要涉及战国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农牧接线的变化,据图可知,汉武帝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农牧界线向北移动,而且更加靠近少数民族统治区域,说明汉武帝时期,政府更想扩大统治区域,经略边疆,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都在北方,没有转移,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汉朝,还涉及战国时期,材料也不能体现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无法体现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6.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两晋时期出现北民南迁,北方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许多读书人离开了原籍,因此异地(户籍不在本州郡)察举、异地求举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C项正确;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大规模流动,而非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弱化,排除A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国家的监察体制并没有得到强化,排除B项。故选C项。
37.A
【详解】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琅琊王氏为士族门阀的代表之一,士族门阀在文化传承中以“家传”为主,琅琊王氏家族在经历了百年的文化积累后,在东晋初年达到鼎盛。“王与马,共天下”所带来的政治地位提升,也使其家族文化积累达到高峰,士族文化垄断式积累为琅琊王氏书系的产生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物质保证,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和江南地区经济开发无关,排除B、D两项;琅琊王氏书系是建立在齐鲁儒家文化深厚的积淀之上,但其主要传承是家族的代代相传,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A项。
38.B
【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是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结果的描述,其中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 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均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内阁是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9.A
【详解】依据材料“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不可一日无辅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宰相制度废除,皇帝直接统领六部,需要处理的事务大大增加,A项正确;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有利于减轻皇帝负担,排除B项;八股取士的实施,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原指交易之道,意为重利而忘义……市道被士人认可为‘正道’”可以看出重利忘义到明清时期,成为士人所认可的正道,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下,士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C项正确;租佃经济体现在农业上,而材料涉及的是商业,排除A项;士人价值观念的更新属于表现和结果,并不是根源,排除B项;明清时期,传统的社会结构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4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 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皖南广德地区在当时主要为太平天国与清军交战之处,人口伤亡严重,故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政府在此地大量迁入人口,B项正确;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自鸦片战争时便逐渐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皖南地区并未受到西方列强的过度侵略,排除C项; 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人口的大量迁入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即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D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也不是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是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纷纷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没有放松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4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不仅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还涉及新诗、译作等,有时亦会增加《故书新评》《书报介绍》等专栏。另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了不少篇幅。”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潮》杂志每期都以数篇评论为开头,涉及文学、政治、哲学、社会问题等,此外,各种新书杂志的目录广告也占据不少篇幅,这些评论、新书目录广告均与思想解放有着密切的关系,C项正确;“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排除A项;报刊宣传的价值导向的出发点也是为了思想改造,排除B项;仅从新书目录广告不能得出广告功能发生巨大变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44.B
【详解】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前后,女子军事团……这些社团多以支援革命及彰显妇女的‘国民’义务为宗旨,但多数社团存在的时间极短。”及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时期,女子社团的成立适应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但随着革命斗争的结束,这些彰显妇女权利的社团很快就消失了,这说明此时的中国仍然深受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阻碍女子社团发展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女性的经济依附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信息,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4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初上海周边农村棉花种植和蚕桑业快速发展,二者均为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主要工业部门的纺织业对原料的需求带动了周边农村棉花种植和蚕桑业的快速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加速解体,而题干问的是原因,排除A项;民初军阀割据混战,社会环境不稳定,排除C项;辛亥革命是民初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原因之一,而非材料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这一时期,中国工人群体在媒介中的形象发生了转变,“从社会治安隐患到社会暴力团体再到国民”,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以前的工人因其行为习惯,媒介形象总以凶悍、暴力的姿态出现,但在五四运动中,工人群体的罢工乃至暴力行为,是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五四运动本身也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因而他们在媒介中的形象变成关心国家大事、民族情感充沛的国民。由此可见,得益于国家政治形势的发展,在五四运动时期,工人群体的媒介形象较为正面,B项正确;据材料,媒介对工人群体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是工人阶级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成为社会政治运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据所学,当时媒体关注的焦点始终都是国家处境和救亡图存,没有发生转移,排除C项;工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工人在五四运动中做出罢工等举动的原因,不是媒体形象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4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1927年(中国)。本题以国民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发展历程命题立意,从广东等地农会会员人数变化的角度创设情境。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会会员的发展路径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革命形势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有关,C项正确;组织领导农民运动的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国共两党,而且国共合作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排除A项;东南地区较中部地区遭到列强侵略程度更深,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三大战役胜利后,解放军的历史任务转变为解放全中国,以战略地区为中心的野战军编制已经过时,故第三次提出"各地野战军统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由此可知,三次改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敌我双方军事较量,解放军不断发展壮大,解放战争顺利进展的良好态势,A项正确。解放战争爆发前,面对国民党的假和平、真内战,中共就作出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军事部署,排除B项;集中兵力打击敌人、人民军队主攻方向的调整与人民军队的编制变化无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4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年至198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事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也促进了西部地区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B项不属于原因,排除B项;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而改革开放促进了东部地区人口增长,排除C项;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5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98年(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导致这一现象出现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A项正确;材料强调城镇数量的增长,城市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展开,重点是对国企改革,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51.C
【详解】根据材料“崛起”、“腾飞”、“灿烂”、“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基础层面看,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高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开始了从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到在新体制下实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转化,所以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是对材料内容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只是外部因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5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可知,该国家为伊斯兰国家,该国家在7世纪到11世纪出版书籍中科学类著作的占比呈现增加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到8世纪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材料中出版书籍中科学类著作的变化正是阿拉伯帝国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并非伊斯兰国家,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兴起与13世纪,排除B项;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
5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4到16世纪(欧洲)。据材料“14到16世纪,匠人并不像在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代那样受鄙视”并结合所学可知,14到16世纪属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主张尊重人的价值,所以匠人能得到尊重,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A项;14到16世纪西方封建制度彻底瓦解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与14到16世纪欧洲匠人社会地位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5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根据材料“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著增长,饮茶在英国社会上层人士中已经逐渐普及,价格也持续走低。”可知,17世纪初,茶叶价格较高,而到17世纪末,随着商业革命的影响,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以及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等原因,茶叶在英国的价格持续走低,B项正确;茶叶价格的变化,与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最终确立,排除C项;价格革命冲击的是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排除D项。故选B项。
5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法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时期《马赛曲》成为法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敌的爱国歌曲,增强了法国人的民族意识,这是《马赛曲》成为法国国歌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革命思想是指法国阶级斗争方面,而材料是法国人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排除A项;材料指的是反抗外来侵略,而不是教皇,排除C项;法国大革命促进了法国的社会转型,而材料反映了法国民族精神的增强,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5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世纪和19世纪(日本)。据材料“大化改新后中日人民长期友好往来,明治维新运动却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给周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苦难”并结合所学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不同的影响,这是因为大化改新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社会,两者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不同,A项正确;两次改革均受到天皇支持,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是影响,排除C项;大化改新武士阶层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5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西欧。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逐渐形成,为无产阶级走向国际联合提供了条件,B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不是无产者走向世界联合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际工人运动日益走向联合是材料描述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C项;1871年巴黎公社,与材料时间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中国)。1985年还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和平问题与冷战对峙息息相关。由材料“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可知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冷战对峙,C项正确;AB项属于经济问题,属于“南北”问题。排除AB项;不结盟运动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5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根据题干信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却出现了无家可归者数量激增、老旧住房年久失修以及房价和租金居高不下等现象”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保障性住房短缺并长期延续,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缩减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减少国家干预经济,B项正确;“社会稳定促进人口增长”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新自由主义,而非自由主义的再次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
6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巨量史料展现”“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可知,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B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文化多样性与轻而易举的查阅到巨量史料以及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无必然因果关系,另外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史料的丰富和深度,不能体现史学理论的成就如何,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专题01因果关系类选择题-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归纳与变式演练(含解析)(新高考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