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模拟卷04答案
1. D 解析:据材料“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可知,中华儿女对黄帝的认同,而且黄帝陵现在也还吸引着中国朝拜者,这说明通过黄帝认同加强了华夏认同,故D项正确;古史传说不一定确凿可信,排除A项;黄帝时期尚未建立分封制,排除B项;黄帝陵是黄帝安葬地的说法不能体现题意主旨,排除C项。
2. A 解析:据材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知,这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选A项。
3. C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在地方设立了郡、县、乡、里等机构组织,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机构设置情况,没有涉及其行政效率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各级机构之间的关系和官员的任免问题,排除B、D两项。
4. A 解析:据材料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而《史记》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因此欲查阅与陈胜、吴广起义相关的史书,最适合的是《史记》,故A项正确。
5.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6. C 解析:据表格所示的信息可知,宋至道三年(997年)到宋熙宁十年(1077年),工商业收入和占比迅速增长,这说明宋朝工商业税收成为重要的财政来源,这反映了宋朝商业的发展,也反映了宋朝海外贸易的繁荣,C项正确;农业收入和占比下降不能说明耕地面积的缩减,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的情况,不能说明经济作物的普及,排除B项;宋朝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7. B 解析:据材料“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间保持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可知,辽夏金针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模式,体现了“因俗而治”,B项正确;“照搬”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排除C项;“固守本族传统”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8.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继承了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在藏区设置了行都指挥使司来管理军民事务,A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的管理机构,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C项;理藩院是清朝时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机构,始创于清朝皇太极年间,排除D项。
9. 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为加强君主专制,明成祖设立了内阁,作为非法定的协助其处理政务的机构,以此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C项正确;政事堂是唐朝宰相共同议政的地方,排除A项;枢密院是管理军事的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是清朝建立的,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
10. A 解析:据材料“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他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其思想带有民主色彩,发展了传统的民本思想,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黄宗羲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并未脱出儒家思想的樊篱,排除B项;黄宗羲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排除C项;黄宗羲的思想并未突破封建制度的框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体现人民主权的学说,排除D项。
11.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故A项错误;据材料“1914年,中国民族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6 200多万元;1920年,民族工业企业注册资本增为1.55亿万元,同时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也从4%增加为14%”可知,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因为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B项正确;此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国内政局并不稳定,故C项错误;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故D项错误。
12.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打击了传统礼教,解放了思想,为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
13. C 解析: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是1924年,属于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20世纪30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27年,属于20世纪20年代,故B项错误。据材料“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取得了原来由俄国控制的党中央领导权”可知,该会议是遵义会议。1935年1月,红军攻占遵义,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故C项正确。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与材料“毛泽东取得了原来由俄国控制的党中央领导权”不符,故D项错误。
14. A 解析:据示意图可知,中国和日本军队的进攻方向都指向台儿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役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全面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故A项正确;打破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战役是淞沪会战,故B项错误;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故C项错误;打破日军“囚笼”政策的是百团大战,故D项错误。
15. B 解析:材料中“徐蚌线”的“徐”指的是徐州,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首先歼灭的国民党军队,据地理位置和敌人的军队信息可知,此次战役是淮海战役,故选B项。
16. C 解析:据材料“在十多年的时间(1851—1864年)里控制着大清国最富庶的一些地区,对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生存形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 洪秀全等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太平军,由此可知材料体现了太平军对清政府的冲击作用,C项正确;“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淮军”是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汉人军队,排除A项;绿营军是清朝国家常备兵之一,排除B项;北洋军是甲午战争后至北洋政府时期的军队,排除D项。
17. A 解析:据材料“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可知,清政府要“量中华之物力”来满足西方帝国主义的侵华要求,这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清政府进步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清政府推动中国的发展,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对维新变法的态度,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8. D 解析:据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现了“旧邦新造”,D项正确;中国并不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排除A项;革命派要在中国实行民主共和制,排除B项;“旧邦”指的是清政府,排除C项。
19. A 解析:材料“南湖碧水驶游船”指的是1921年,中共一大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画舫上继续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项正确;五四运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排除B项;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排除C项;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D项。
20.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红军长征过程中,在巧渡金沙江后,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B项正确;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红军继续北上后的事件,排除A、C两项;四渡赤水河是中央红军打乱敌人“围剿”计划的军事行动,排除D项。
21. A 解析:中国分别于1997年、1999年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随后经济快速发展,本地生产总值增长迅速,这体现了“一国两制”充满生命力,故A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开始,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无关,排除C、D两项。
22. A 解析:材料显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航天事业取得的一系列的成就,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故A项正确;材料与市场经济、文化事业、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C、D三项。
23. D 解析:据材料“将希腊文化灌注到亚洲”“东方的影响也以席卷一切之势涌入西方”可知,其强调的是亚历山大的扩张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所起到的作用,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24.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被西方尊称为“史学之父”,D项正确;修昔底德也是希腊历史学家,被尊称为“历史科学之父”,排除B项;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们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排除A、C两项。
25.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他们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故A项正确,排除B、C、D三项。
26. B 解析:据材料“从中国运来”“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可知,当时巴格达城贸易范围广泛,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均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文化发展繁荣无关,排除D项。
27. C 解析: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的远洋航海活动促进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间的沟通,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C项正确;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排除B项;大航海时代后,欧洲主要商路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D项。
28. 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它激励人们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其思想核心是对人的发现和对自我的肯定,A项正确;信仰得救无法体现“激励人们为创造现世的幸福去奋斗”,排除B项; 科学革命、理性主义不符合“文化复古思潮”,排除C、D两项。
29.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4年的 《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故B项正确;实行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排除A项;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肯定天皇统揽一切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
30. C 解析:据材料所示的示意图可知,英国工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明显上升,而农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下降,结合时间“1841年”“1877年”分析,此时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时期,随着英国工业化程度的加强,就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C项正确;圈地运动的进行,不能说明工业就业人数比例上升,排除A项;17世纪,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这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垄断组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31.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独立战争的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的地主和官吏手里,因此独立后大土地所有制保留了下来,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很缓慢,外国资本趁机入侵,使拉美各国无法摆脱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控制。从这个意义说,拉丁美洲独立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完全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拉美各国人民仍然面临着艰巨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武力干涉,排除B项;“失败”说法过于绝对,拉美国家需要完善共和制度,排除C项;当时拉美社会经济缓慢发展,并未衰退,排除D项。
32. C 解析: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征兵和德国征召潜水艇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本目的是帝国主义国家抢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故C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争夺世界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不是欧洲大陆霸主,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各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D项。
33. A 解析:据材料“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即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A项正确;临时政府的软弱无力是外部因素,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十月革命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其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和壮大,而不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排除C项;前线士兵的反战情绪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导火索,而不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排除D项。
34. C 解析:据材料“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可知,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交流与对抗并存,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国对峙局面结束,排除A项;冷战期间,两国意识形态对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两国相互输出先进科技,排除D项。
35. D 解析:据材料“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强调个人在医保中的责任和义务”可知,德国政府颁布的法案,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由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承担医疗保险,削弱国家对医保领域的干预,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家削弱对医保领域的干预,而不是加强,排除A项;减少“福利国家”规模,减少国家干预,但不代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排除B项;经济“滞胀”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36. A 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发展甚至出现负增长,这说明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选A项。
37. B 解析:联合国国徽经纬线由8条直线和5个同心圆组成,这标志着联合国是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两根橄榄枝衬托着地球,这象征着联合国的根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故选B项。
38. C 解析:据材料可知,美苏相互抵制,说明两者相互抗衡,矛盾尖锐,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故选C项;A项说法材料未体现;B、D两项是背景而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
39. D 解析:两极格局瓦解,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奉行霸权主义,干涉别国事务,例如发动伊拉克战争;另外恐怖主义等安全威胁蔓延,例如恐怖分子袭击美国发动的“9·11”事件,故选D项。
40. A 解析:由材料可知,两极格局结束后,全球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亟须建立全球治理体制,故选A项;贸易体系只是全球化治理中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弊端十分严重”不符合全球化的影响,排除C项;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格局趋势进一步加强,D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
41. (1) 原因:消除了“三北”的边患;改善了蒙古族、藏族、满族、汉族的民族关系;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
(2) 思想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 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到一主多元。管理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42. (1) 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作用:稻米满足了人民的生存需要;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或扩大了洲际贸易交往)。
(2) 影响: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饮食结构;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政治危机。
(3) 应对:肯定物种交流带来的效益;警惕生态失衡或重视生态平衡。
12024年1月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历史模拟卷04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传说黄河流域的部落领袖黄帝修德振兵,安抚万民,平定四方,诸侯咸服,黄帝部落还与炎帝部落联合,在我国广大中原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广泛,他们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这表明( )
A. 古史传说皆确凿可信 B. 黄帝时代已经出现分封制
C. 黄帝陵是黄帝安葬地 D. 黄帝认同推动了华夏认同
2.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3. 秦朝把全国分为36郡,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县尉、县丞,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乡设三老、啬夫、游徼,乡之下有里、亭、邮等。据此可知,秦朝( )
A. 机构设置繁杂导致效率低下 B. 注重机构间的分权制衡
C. 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D. 地方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4. 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欲查阅与此相关的史书,最适合的是( )
A. 《史记》 B. 《汉书》 C. 《春秋》 D. 《后汉书》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落后停滞的状态,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的景象,其主要原因是( )
A.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 B. 社会动荡不安
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 丝绸之路开辟
6. 下表所示的内容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农业收入 (万贯) 农业占比 工商业收入 (万贯) 工商业占比
宋至道三年(997年) 2 321 65% 1 238 35%
宋熙宁十年(1077年) 2 162 30% 4 911 70%
A. 耕地面积的缩减 B. 经济作物的普及
C. 海外贸易的繁荣 D. 重农抑商的废止
7. 辽夏金创制了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间保持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这反映了辽夏金制度( )
A. 照搬中原汉制 B. 遵循“因俗而治”
C. 追求民族平等 D. 固守本族传统
8. 明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在藏区设置了管理军民事务的机构。该机构是( )
A. 行都指挥使司 B. 奴儿干都司 C. 宣政院 D. 理藩院
9. 由于专制君主无法“独治”全国,明朝统治者,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这一权力中介机构是( )
A. 政事堂 B. 枢密院 C. 内阁 D. 军机处
10. 某学者认为,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更代表一种合乎民主的思考,他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作者认为黄宗羲的思想( )
A. 发展了传统民本思想 B. 脱出了儒家思想樊篱
C. 吻合了官方意识形态 D. 体现了人民主权学说
11. 1914年,中国民族工业企业注册的资本是6 200多万元;1920年,民族工业企业注册资本增为1.55亿万元,同时资本在5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也从4%增加为14%;1922年,上海面粉厂开工者占总数的40%。这一时期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戊戌维新运动的推动 B. 欧美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C. 国内政治局面的稳定 D. 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
12. 这场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 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场运动是( )
A. 维新变法 B. 护法运动 C. 护国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13. 20世纪30年代,通过某一会议,毛泽东取得了原来由俄国控制的党中央领导权,抛弃了错误的方针和战术,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懂得历史的发展规律,因而仅仅施加一点点但是具有决定性的推动力,形势即迅猛向前发展。该会议是( )
A. 国民党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洛川会议
14. 下图所示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作战示意图。这一行动( )
A. 取得全面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B. 粉碎了日军速灭中国的计划
C. 标志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 D. 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15.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据此推断这场战役是(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16. “他们在十多年的时间(1851—1864年)里控制着大清国最富庶的一些地区,对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生存形成了最严重的威胁。”材料中的“他们”指的是( )
A. 湘淮军 B. 绿营军 C. 太平军 D. 北洋军
17. 《辛丑条约》中,慈禧太后未被定为“祸首”,故而她感激涕零地说:“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于是,不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表明( )
A. 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B. 列强的侵华促使清政府进步
C. 清政府在反思中推动中国发展 D. 慈禧太后开始支持维新变法
18.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作曲的《中华民国国歌》,其歌词如下:“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下列对该歌词理解正确的是( )
A. “亚东开化中华早”指中国最早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B. “揖美追欧”是指革命派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 “旧邦新造”中的“旧邦”指的是腐朽的北洋军阀
D. “旧邦新造”中的“新造”指的是中华民国的成立
19. “南湖碧水驶游船,风雨兼程万里天。”以大历史观对诗中所述事件作出理性阐释,下列正确的是( )
A.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C. 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D.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0. 1935年,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过某一事件后,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该事件是( )
A. 强渡大渡河 B. 巧渡金沙江 C. 飞夺泸定桥 D. 四渡赤水河
21. 1997—2019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从1 773亿美元增长到3 583亿美元;1999—2019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从65亿美元增长到591亿美元。这一成就说明( )
A. “一国两制”充满生命力 B.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有力
C.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备 D. 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丰硕
22. 下图所示的内容呈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事业取得的部分成就,体现了我国( )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81 年,中国成为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太空之吻”。 ●2018年,“嫦娥四号”带着“玉兔二号”开启月球探测新旅程。 ●2021年,中国三名航天员入驻“天宫一号”空间站。
A.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B. 市场经济逐步壮大
C. 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D.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23. 英国历史学家A·R·布恩说,亚历山大最大的功绩是“用最迅速最深入的方式将希腊文化灌注到亚洲”,而“东方的影响也以席卷一切之势涌入西方”。这反映出亚历山大的扩张( )
A. 扩大了帝国的版图 B. 开辟亚欧陆路商贸通道
C. 传播了古希腊文化 D. 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
24. 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其著作《历史》是西方史学上的第一座丰碑,为西方历史编纂学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他”是( )
A. 苏格拉底 B. 修昔底德 C. 柏拉图 D. 希罗多德
25. 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有一种古代文明曾经非常繁荣。他们的城市建筑精美,有300多座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有独特的文字和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创造这一文明的是( )
A. 玛雅人 B. 阿兹特克人 C. 印加人 D. 班图人
26. 菲利浦·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巴格达城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染料……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 )
A. 政治秩序稳定 B. 贸易范围广泛
C. 政教合一突出 D. 文化发展繁荣
27. 15—18世纪,由于各种现实动机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这一现象被称为“大航海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
A. 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最终形成
C. 推动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D. 主要商道由大西洋转移到地中海沿岸
28. 它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激励人们为创造现世的幸福去奋斗,它不是单纯的文化复古思潮,而是当时西欧社会经济和政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材料描述的是( )
A. 人文主义 B. 信仰得救 C. 科学革命 D. 理性主义
29. 近代世界的某部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部法典( )
A. 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B. 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C. 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 D. 肯定天皇统揽一切的政治地位
30. 下列两幅图所示的内容为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圈地运动的进行 B. 君主立宪制确立
C.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垄断组织的产生
31. 早在19世纪初很多拉美国家就获得了独立,但是拉美的资产阶级却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单纯工具,成为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带来创伤的这台世界机器上的得力部件。地主是资产阶级的同伙,他们对解决“土地问题”漠不关心。这反映了拉美( )
A. 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艰巨 B. 受到美国武力干涉
C. 资本主义共和国方案失败 D. 社会经济发生衰退
32. 下列所示的图一、图二分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征兵和德国征召潜水艇员的海报。两国征兵参战的根本目的是( )
A. 积极维护世界和平正义 B. 争夺欧洲大陆霸主
C. 抢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D. 转嫁国内经济危机
33. 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实现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
A. 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 B. 临时政府的软弱无力
C. 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D. 前线士兵的反战情绪
34. 1958年,美苏签订“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两国展开了一系列文化往来,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而赴苏联的美国学者90%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表明该时期美苏( )
A. 对峙局面的结束 B. 意识形态趋于一致
C. 交流与对抗并存 D. 相互输出先进科技
35. 1988年,德国政府颁布了《疾病保险体系结构改革法》,该法案在医疗保险制度中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强调个人在医保中的责任和义务。这一举措反映了德国政府( )
A. 加强对医疗保险的干预 B.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主要是要应对经济“滞胀”局面 D. 减少“福利国家”规模
36. 左下图所示是苏联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其中存在的问题是( )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C. 重工业发展仍然较落后 D. 农业、轻工业陷入停滞
37. 联合国国徽(见右上图):从地球的北极方向勾勒世界地图的形象,经纬线由8条直线和5个同心圆组成,由两根橄榄枝衬托着地球。其中两根橄榄枝衬托着地球象征着联合国( )
A. 是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 B. 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C. 是当时帝国主义妥协的产物 D. 是第三世界伸张正义的舞台
38. 1980年,为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为报复美国,苏联发起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美苏相互抵制对方举办奥运会,其根本原因是( )
A. 美苏的霸权主义行径 B.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C. 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D.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39. 观察右列两幅图片,这两幅图片反映了当今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是( )
A. 战争瘟疫与环境污染
B. 局部战争与恐怖主义
C.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40. 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这说明( )
A. 全球治理体制亟须变革 B. 需建立规范化法制化的贸易体系
C. 全球化的弊端十分严重 D. 多极化格局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1. (10分)中国梦是充满辉煌、苦难与胜利的民族集体记忆,是中国文化精神、哲学基础和理想色彩的集中展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消除了千百年来自“三北”(东北、北部与西北)的“边患”变成和平的边疆;把一个横行大草原的强悍的蒙古族变为能与其他各族共处的和谐民族,把一个远离中华传统文化的藏民族拉近了距离,密切了与汉满民族的关系,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世界当代史》与党的十六大、十九大决议
(1) 据材料一,分析促进清朝前期“大一统”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3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知识分子“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宣传的思想主张。(5分)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前后,两条工业化道路在所有制结构和管理体制方面有何不同之处?(2分)
4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把水稻带到美洲,16世纪后,水稻传到美国密西西比州并向西传播……水稻的种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的生存要求。在北美地区,稻米为广大劳动人民(主要是黑奴)提供了基本食物。进入16世纪,甘蔗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引进美洲大陆。由甘蔗加工而来的蔗糖迅速成为美洲与欧洲贸易的重要商品。从洲际交往的层面上看,美洲地区生产的蔗糖成为“三角贸易”中的重要商品。
——周红冰等《20世纪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材料二 在马铃薯进入欧洲以后,欧洲人口在一个世纪内增长了大约两倍。以马铃薯为主食的爱尔兰人口增长更多。马铃薯也在中国的山区生根发芽。就在美洲作物传遍中国山区的那些年,这个世界上最为富有的国家却陷入了与环境的抗争之中。棚民租山垦种,雨水和泥沙倾泻而下,导致平原地区农田毁坏,河道淤塞,洪水泛滥。接二连三的洪水引发了持续不断地饥荒和此起彼伏的动乱。灾后的修复工作几乎掏空了国库……美洲的作物是压倒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美]查尔斯·C·曼恩《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
(1) 据材料一,指出水稻传入美洲的原因,并概括水稻、甘蔗等新作物在美洲种植产生的作用。(4分)
(2) 据材料二,分析说明马铃薯传人后给亚欧大陆带来的影响。(4分)
(3)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贸易往来中的外来物种。(2分)
1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重点校2024年1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模拟卷(四)(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