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4年1月测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是中国文字演变的历程。这一演变历程反映了( )
A.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B.文化下移局面的出现
C.国家统一趋势的增强 D.汉字普及程度的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家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纵横家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这反映出当时( )
A.文化发展具有地域性与差异性 B.地理位置决定文化发展走向
C.诸子百家追求相同的社会理想 D.儒学已经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3.《后汉书》载:“时(公元188年)……(刘)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焉议得用。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州任之重,自此而始。”据此可知,东汉刺史制度的调整( )
A.源自于地方局势的动荡 B.导致州牧与刺史相制衡
C.目的在于打击地方豪强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治理
4.安史之乱后,百姓田地“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大量的自耕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一状况( )
A.引发了藩镇割据 B.推动了税制改革 C.加剧了农业衰退 D.促进了人口迁徙
5.表1是南宋部分年间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情况。据此可知( )
表1 南宋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情况(节选)
发行年份 乾道四年(1168年) 乾道七年(1171年) 淳熙十一年(1184年) 嘉定二年(1209年) 嘉熙四年(1240年)
发行额 1000万 1800万 2323万 11263万 50000万
流通期限 3年 6年 9年 22年 无
A.金属货币被纸币所取代 B.纸币流通造成通货膨胀
C.政府行为影响会子信用 D.纸币发行利于经济稳定
6.明初颁行的《大诰》由案例、峻令和明太祖的“训诫”三部分组成,与之前的《大明律》相比,在同一罪名的处罚上要重得多,且多有残损人肢体的酷刑。但到明代中叶,《大诰》从“户户皆有一本”、家传人诵到束之高阁、“人不知诰”。这一变化( )
A.有利于缓和明代社会矛盾 B.说明了国家治理成效明显
C.体现了封建专制集权加强 D.反映了明代法律以民为本
7.魏源于1842年完成了清史著作《圣武记》,该书把探索清朝统治的盛衰与反对外国侵略斗争结合起来,总结有关抵御外侮的历史教训,并引用名言“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希望国家战败后能够重振国威。据此可知,该书( )
A.反映了清朝统治危机的初显 B.具有明显的经世色彩
C.突破了华夷观念的思想束缚 D.批判清朝的腐朽统治
8.据丁守和主编的《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不完全统计,“从1900年至1918年,出版的各种刊物约有七、八百种之多”。其中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刊物”,“有关政治法律、文化教育、文学艺术、财政经济、学生、妇女、学术、自然科学”等类刊物。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B.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D.新文化在清末民初迅速传播
9.1947年,中共在各大中城市的地下组织对学潮进行了强有力的领导,最终促成了学潮由经济要求向政治要求的转向,使国民党政府陷于内外夹攻之困难处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成功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 B.牵制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C.逐步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 D.揭露了国统区的腐败统治
10.下图是2000年至2019年中国同俄罗斯进出口贸易情况。据此可知,在中俄贸易中( )
A.工业制成品是贸易主体 B.中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
C.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D.双方合作领域较为广泛
11.公元前29年至公元284年,罗马实行“元首制”。尽管共和制的各种政治机构,如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和其他共和制官职依然存在,但实权却完全掌握在元首手中。这说明当时( )
A.共和制传统阻碍了政体变革 B.元老院控制了国家最高权力
C.元首制适应了罗马统治需要 D.罗马君主专制制度开始形成
12.1846年,法国总人口为3540万,农村人口为2675万;1876年,法国总人口为3690万,农村人口为2490万;1881年,法国占地10公顷以下的小农户仍占农民总数90%以上。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A.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B.农业经济的发展制约工业化
C.工业革命促使人口结构变动 D.小农经济奠定民主政治基础
13.英国人在印度建造的道路、铁路网、电报、港口和非军事建筑中留下了引人注目的遗迹,然而它更可怕的一面,却是与这个时期那么多殖民战争同时出现的流血、掠夺和抢劫。这反映了( )
A.殖民地近代化的必由之路 B.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手段
C.殖民地文明进步代价沉重 D.近代民族自决的必然趋势
14.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彭德尔顿法》,采用竞争考试的方式选拔文官。1933年,罗斯福新政期间,官员群体却对新政内容并不热心,罗斯福决定通过总统任命和考核录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建自己的行政队伍。美国文官制度的这一变化( )
A.确立了文官中立原则 B.冲击了分权制衡体制
C.恢复了“政党分肥制” D.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
15.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贸易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可以单方面认定日本或其他外国政府用不公平手段垄断美国国内市场。若美国不公平贸易裁定成立,而他国又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纠正贸易失衡,则美国有权单方面对他国出口实施惩罚。这表明( )
A.美国霸主地位遭到挑战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自由贸易体系全面崩溃 D.美国推行经济霸权主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3分)
材料一: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平分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关于产品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试图通过这样的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不久,鉴于粮食供应紧张,在安徽、江西等地重新“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平均地权”是孙中山土地思想的核心。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指出:“关于民生主义,其原则……是平均地权,即由国家制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以防止‘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具体方法是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分给佃农。1930年,国民政府出台了《土地法》,该法三章七十六条,无一条议及“平均地权”,无一条议及“耕者有其田”。
——摘编自沈昊、姜秀玉《近代以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探索与启示》
材料三:1947年,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共中央于1947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第一条,废除封建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第六条,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第十一条,分配给人民的土地,由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通过土改,广大的贫雇农翻身成为自耕农,翻身的农村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土地法大纲的贯彻实施成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中国近代三次土地制度探索的异同点。(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和孙中山在土地制度探索上的教训。(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近代三次土地制度探索的认识。(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2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不同评价
评价 出处
自孝文定鼎伊洛,务欲以夏变夷,遂至矫枉过正,宗文鄙武,六镇兵卒,多摒弃之,有同奴隶,边任浸轻,裔夷内侮。魏之衰弱,实肇于此。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 钱穆《国史大纲》(1940年)
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元宏是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1996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整体上评析材料中的观点,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该法(1601年英国济贫法)首次正式确认了政府负有对没有工作能力的贫困者提供帮助,帮助贫困的孩子做学徒,给身体健全者提供工作,以及保障穷人的最低生活水平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该法令还将救济对象分为三种,区别对待。通过设立教区的贫民监督官和教育济贫委员会,建立贫民教养院、贫民习艺所,组织贫民和孤儿习艺所等措施开展救济。
——摘编自贺葸葸《评析中世纪晚期英国济贫法》
材料二: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颁布以下法令。
表3
法令 内容
《国家保险法》(1946年) 投保人在怀孕、疾病、工伤、失业、丧偶、退休时可以申请得到补助
《国家健康福利(工伤法)》(1946年) 雇工受伤后,除了由雇主支付一定的费用外,还可获得国家颁发的救济金
《国家医疗法》(1946年) 给予每个英国公民免费享受医疗、药品、住院和护理等福利
《国家援助法》(1948年) 对根据上述法令尚不能满足需求的人提供帮助
其他 政府发放食物津贴,降低食物价格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材料三:当福利国家制度造成一系列麻烦乃至危机,迫切地需要改革时,其改革的主动权却掌握在民众的选票之中。普通民众对自己的直接物质利益显然有着更为感性的认识,因此他们往往本能地反对一切有可能削减福利的改革……事实证明,不改革是等死(国家被福利包袱所拖垮),改革是找死(执政党立即下台)。政府在这样的形势下,想不“混日子”也难。
——摘编自吕磊、陈晓律《当代西方福利国家的危机——以英国为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英国济贫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17世纪济贫法相比,英国现代保障制度产生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THUSSAT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3-2024高三上学期1月诊断性测试历史试卷(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