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中山市高二年级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道人(官职名)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政令,搜集民意:官师(官职名)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
A.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 B.夏朝刑罚十分严苛
C.以民意作为施政基础 D.早期国家特征初显
2.商周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大多为农民自制,然而到战国时期,农民的许多农具则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
A.诸侯国鼓励发展工商业 B.私有土地制度已确立
C.农具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D.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
3.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官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推举后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难以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B.使得官僚体系职责混乱不明
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客”“部曲”为法律许可的豪强私属,但有些破产逃亡的农民却私自投靠豪强充当佃客。国家对这种“私附”的合法性并不承认,经常利用法令强使他们复归为由国家掌控的“编户”。国家的这一举措( )
A.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B.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5.敦煌文书是在敦煌鸣沙山发现的唐代古籍。在其中大量关于“乡法”(即民间世代承袭的习惯法)的记述中,包含有买地契、卖舍契、便贷契、雇工契、养男(女)契、放妻书、放良书等各种契约文书的书写样本。这说明当时( )
A.社会法律制度和体系非常完善 B.乡法取代了国家法的法律地位
C.契约精神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 D.私有财产制度成为全社会共识
6.宋代城市中出现了“卖酸文”的现象,所售文章内容通常由消费者指定,要求作者应情应景,即兴创作,并且用词要通俗易懂,能来点幽默调侃则更佳。该现象( )
A.体现了重视文化的风气 B.根源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C.导致社会风气江河日下 D.说明当时文人怀才不遇
7.《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8.清乾隆七年,贵州学使邹一桂上书请求将贵州地区混乱的“谷种”度量(当地土地丈量方式)转为统一的土地丈量,但御史却不赞同,认为贵州地区地形独特,丈量工程大,会影响农民劳作时间和粮食收成,最终朝廷认可了御史的主张。由此可推知,这一论争( )
A.表明官场忌惮越权行为 B.标志着清朝中央权威的式微
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体现了政治政策的灵活务实
9.有学者分析指出,从1567年“隆庆开关”到1644年明朝灭亡的七十多年间,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当白银过量流入则物贵银贱,当1630年后白银流入不足则迅速出现通货紧缩。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 )
A.中国“银本位”形成的过程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
C.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社会发展 D.“海禁”政策产生消极影响
10.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已传入传统上被认为“贫瘠”的广西地区。另据同期湖北《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传播( )
A.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B.得益于农产品的普遍商品化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新高度
11.乾隆年间,山西巡抚塔永宁奏称,编查保甲“务令穷乡僻壤处处周到”;保甲实行得好坏“全在牌头、甲长、保正等役”,保甲人役“务令择本处务农经营之人充当”;设立保甲循环册,每月上交州县查验。其意在( )
A.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B.抵御日益严峻的外来威胁
C.保障赋税徭役征发 D.推行“兵农合一”制度
12.下表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数额单位:万两)。由此可知( )
时间 财政总收入 田赋 盐税 关税
乾隆三十一年 4.854 约3,000多 约500 540
1911年 30,191 约4,800 约4,600 约4,300
A.清末新政主要针对税收进行调整 B.晚清时期国内商品市场不断萎缩
C.税收变迁中蕴含近代化转型因素 D.海关的关税成为晚清最大的税源
13.《尼布楚条约》签订时,清政府第一次把满文“中国”一词作为正式国名与俄罗斯对应。此后,在对外交往文件中,却再未称自己为“中国”。一直到《南京条约》签订时,汉文“中国”才正式写进外交文书,此后清朝多以“中国”名义与外国签订条约。该变化反映了清政府( )
A.天下观的缓慢转型 B.弥合了满汉之间的界限
C.注重捍卫国家主权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14.19世纪60年代,容闳、冯桂芬、王韬等都对传统经学教育进行批判,极力推崇西式教育。然而此后30年间,他们对全盘改革旧教育、建设新的现代教育闭口不提,仅提一些补缝堵漏的主意。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社会缺乏教育全盘变革的条件 B.西方近代教育不适合中国需要
C.知识分子的变革思想尚未成熟 D.经济结构落后制约着人才需求
15.下表为1926—1927年部分省区农会会员统计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26年6月 1927年6月
省份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会员数(人) 占全国百分比(%)
广东 647766 66.0 700000 7.6
湖南 38150 3.9 4517140 49.4
湖北 4120 0.4 2502500 27.3
A.政治军事环境的变化 B.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C.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行 D.中共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16.下图为宣传画《赤脚医生》,画中展示了一所农村医疗室,墙上张贴着毛主席语录“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一名康复的青年向女赤脚医生敬礼表示感谢。这说明赤脚医生的出现( )
A.突破了中国的尖端医疗水平 B.解决了中国农村的医疗难题
C.体现了中国医患关系的和谐 D.实现了农村医疗能力的提升
17.在古埃及,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表明( )
A.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18.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
A.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 B.道路建设着眼于便利公民出行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 D.经济联系的加强主导交通发展
19.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方需要进行宗教宣誓,缔约活动须有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以保障条约得到遵守;而1648年欧洲多国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一个显著变化是对违反之后如何进行处罚作了成文规定。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B.印证国家统一发展的时代趋势
C.使得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 D.表明天主教会已退出政治舞台
20.10世纪,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市政法规定,猪肉经营者屠宰和出售猪肉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使用的度量工具必须经市政官检验合格,并“盖有市政官印章”:面包师也要“按照市政官所规定的制作面包的小麦的价格来决定所制作面包的重量”,他们的利润被严格限制。这反映了城市管理者( )
A.积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B.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C.强化规范稳定市场秩序 D.严格控制市民行为
21.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和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变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22.有学者评论说,英国革命创造的法律制度,虽已初步搭好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但它太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评论者的主要依据应是( )
A.国王仍掌握着行政实权 B.分权制衡机制仍不完备
C.参政权受财产资格限制 D.议会的立法权有名无实
23.1791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征用圣热纳维耶芙大教堂,改为先贤祠,用以供奉伏尔泰等人。在仿古罗马万神殿的三角门楣上,雕刻了“献给祖国感念的伟人”的铭文,大型浮雕的主题从天使围绕十字架的“信仰之爱”变成了“祖国为公民与英雄加冕”。这反映出( )
A.天主教失去精神独裁地位 B.英雄崇拜危及社会平等观念
C.民主共和思想被广泛认可 D.当时政府注重塑造民族意识
24.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提高,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欧洲农作物的广泛传播 B.价格革命降低了农产品价格
C.机械化提高了粮食产量 D.物种的交流丰富了饮食结构
25.在近代,“英国资产阶级衣着简朴,颜色平淡,大家都差不多,这样他们就鼓励了纺织工业成批生产;在法国,人们对于一般的大众消费品不屑一顾,衣着追求稀奇古怪、色泽鲜艳,尽可能是一人一样。”法国人的这种消费观念( )
A.提升了法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B.强化了法国的民族主义意识
C.使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更加狭窄 D.不利于法国工业革命的推进
26.事务官与政务官两官分途是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特征,政务官有任期,而事务官则长任。这种政治行政二分的制度设计( )
A.使得权力制衡机制失去效用 B.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和持续
C.导致了行政权力的急剧扩展 D.铲除了政治腐败滋生的温床
27.美国企业家福特的创新是推出了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用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这样大大提高了汽车组装的速度,使得福特公司在改革实施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直接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
A.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B.工厂制度广泛推广
C.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D.蒸汽动力得到普及
28.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三个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合理的是( )
A.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中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C.甲是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29.1973年4月,基辛格建议美国和西欧拟订新的大西洋宪章,但欧洲盟国对此反应冷漠。1973年9月,欧洲九国声称如果美国不确定能保护世界贸易的货币体系,西欧将不会实现其提出的自由贸易政策。这些现象表明( )
A.美国构建单极世界的企图遭到抵制 B.欧盟建立后经济政治实力迅速崛起
C.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出现新一轮变动 D.美国与西欧间既定的权益结构崩塌
30.二战后,一位历史学家指出:这次战争的经验,证明女性在工作上取代男性是完全可能,现代科技使得纯粹运用体力从事工业方面的工作,不像过去那么重要。该历史学家旨在鼓励女性积极争取( )
A.同工同酬权 B.子女抚养权 C.身体自主权 D.妇女参政权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中西交流的大规模展开,钟表开始作为生活用品在市面流通。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钟表对学生作息做出精确规定,此后,各大学堂相继仿效。1876年正式通车的吴淞铁路,诞生了首个列车时刻表。19世纪80年代后,钟点时间已被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近代企业普遍使用。同时,上海等地的政府机关开始对上下班实行精确的时间规定。到19世纪90年代,钟表在城市的洋行、娱乐房、茶馆等商业机构中,也已被广泛使用。20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沿海城市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
——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
材料二 1893年我在乡村私塾读书时,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家塾里当然没有钟……时间是靠日晷来计算的。我的父亲因对西方机械技术感兴趣,1895年在书房置办一座时钟。每当整点报时时,却被当时家里的雇工及村民视为“鬼在作怪”。在乡村,时钟实际上并不必要,因为在乡村里,时间算得再准也没有用处。早两三个钟头,迟两三个钟头又有什么关系。乡下人计时间是以天和月为单位的,并不以分或小时来计算。
——摘编自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钟表在中国被推广使用的原因。(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晚清中国人接受钟点时间观念,分别有何局限?据此指出晚清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8分)
32.棉花本是一种在个别区域种植的农作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了棉花的生产销售,有研究将这种现象称为“棉花帝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早在1000年前,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棉花织造业就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织造业。在19世纪以前,亚洲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
15世纪,德意志南部也出现了棉花产业。
18世纪初期,在发展棉纺织工业的过程中,英国人开展大量的间谍行动,窃取印度高超的生产技术。
19世纪,法国最主要的贸易商品属棉纺织类;1860年,原棉贸易占美国所有出口货物的60%;同时期,印度、埃及、巴西等同样依赖以棉花为主的种植园经济。
——两则材料均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棉花种植及利用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经济视域下近代“棉花帝国”形成的原因。(8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鹰顶金冠饰 收藏单位:内蒙古博物院 年代:战国
这顶金冠曾陪伴主人策马草原。鹰顶金冠饰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北方民族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它代表着草原的荣光。
鹰顶金冠饰最高处是一只雄鹰,当主人策马飞驰,雄鹰也随之震动,仿佛展翅欲飞。花瓣形金冠上錾刻着四狼咬四羊的图案,冠带则雕刻着老虎与猎物的紧张对峙,猎杀仿佛一触即发。
有一个强大而蛮横的对手,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战国赵武灵王终于下决心放弃宽袍大袖,学习胡服骑射。一直处于守势的农耕文明,到秦汉终于建立起统一的帝国,也由此以举国之力祭出终极防守大法——长城。但连绵的长城真的能阻断人们的交往吗?游牧民族喜爱中原的丝绸和粮食,而中原的人们需要金属和牲畜。长城两侧且战且和,直到东汉,南匈奴入塞,多年的对手终合为一家。
因为对手,我们审视自己;因为对手,我们了解自己;因为对手,我们变成更强大的自己。你好,我的对手。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鹰顶金冠饰——你好,我的对手(节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角度,提炼一个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