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十四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喀什十四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5题,50分)。
1.考古发现,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墓葬规模可依据墓坑的大小、深度以及石棺的有无划分为三个层级,陪葬玉器的比例随墓葬等级下降逐渐减少。这一发现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B.社会存在贫富分化 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D.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2.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春秋以后士阶层的私人藏书日益普遍,“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也以藏书丰富而闻名,纵横家苏秦游说秦国,“负书担橐”以便随时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 B.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解体
C.推动了封建官学日益衰落 D.使古代藏书体系日益完善
3.西周时期的青铜编钟,已可以做到“一钟双音”,但两个乐音的音调、音色具有明显差异。这一问题,最迟至战国初期,经由工匠在编钟内腔增加音梁得以解决。这一过程反映了( )
A.古代青铜制作走向成熟 B.礼乐制度的实践应用 C.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D.传统科技的发展特征
4.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 )
A.更趋向于公平公正 B.更趋向于选拔权的归属 C.更趋向于重视血统 D.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
5.北魏时期,汉人士族围绕礼制争论不休,孝文帝不得不遣使江南,引入江南典籍解决问题。南齐也每年“特简才学之士,以为行人”,向北魏展现江南的人物风流。这说明当时( )
A.国家和平稳定 B.文化认同强化 C.南北贸易频繁 D.民族矛盾消除
6.2022央视虎年春晚中,《只此青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是以北宋画家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如图为传世山水画名作《千里江山图》(节选),以长卷形式展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青绿山水图。这幅作品体现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
7.1876年,沈葆桢在中国台湾创立基隆煤矿,矿务局盲目抬高煤价,致使上海市场为日本廉价煤所夺。局方还一味坚持原价,宁可“坐视上等之煤渐化为次等,次等之煤再化为下等,下等之煤,一火自焚,不值一钱”。此事例可用来说明洋务企业( )
A.产品的生产与市场脱节 B.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 C.阻滞了中国近代化潮流 D.缺乏市场化经营意识
8.中华民国的成立激发了国人的参政热情,但也出现了某些政客“收买选票,出资数百元即可当选”的现象,更有政客以暴力胁迫投票者的事件发生,结果旧官吏和士绅出身的议员在国会中占据多数。这从侧面说明,当时( )
A.封建势力复辟成功 B.“三权分立”精神得到贯彻 C.民主政治徒具形式 D.资产阶级掌握了立法权力
9.下列口号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 C.废除二十一条 D.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0.1942年,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在全世界各个战线一片阴霾之际,中国却给我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这一报道针对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孟良崮战役
11.秦废分封行郡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北宋文官任知州并设通判,元朝实行行省制。这反映了( )
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 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 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2.洪武二十五年,两浙运司言:“商人赴温州各场支盐者必经涉海洋。然着令军民不得乘船出海,故所司一概禁之,商人给盐不便。”明太祖说:“海滨之人多连结岛夷为盗,故禁出海。若商人支盐,何禁耶?”于是命兵部发文传达下去。这说明当时( )
A.海禁松动扩大对外贸易 B.禁止海外贸易重创倭寇
C.自主限关防范外敌侵犯 D.鼓励朝贡加强中外交流
13.明代的军户和匠户,必须不时离开家乡,前往数百里乃至数千里的地方当差。以此为契机,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帝国的跨地域网络。这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群和跨越南北的服役网络的存在( )
A.保障了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B.表明手工业管理法体系更加严密
C.有利于建构民众的空间认知和文化认同 D.说明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14.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B.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D.西学东渐影响了清初测绘技术
15.明中期以来,“福建、广东近海之地,多行使洋钱”,官民交易、完粮纳税、商业记账等多以外国银币结算。明末,福建商民乃至地方官府依外洋形制、重量、成色,仿铸银元。由此可知,明朝( )
A.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D.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16.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下列文献,能够与以上三个阶段相对应的是( )
A.《文学改良刍议》《瀛环志略》《新学伪经考》 B.《海国图志》《孔子改制考》《文学改良刍议》
C.《新学伪经考》《资政新篇》《钦定宪法大纲》 D.《变法通议》《天朝田亩制度》《革命军》
17.为了扩大维新的舆论宣传,根据康有为的授意,梁启超写了《戊戌政变记》一书。书中所记是一段刚刚发生过的历史,康梁都是当事人。梁启超本人事后并不讳言:“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一现象表明( )
A.史学研究的主题会因政治形势而转换 B.当事人的记述具有不可争辩的真实性
C.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应采用辩证分析法 D.史学研究要有质疑精神并需去伪存真
18.1847年,《海国图志》由初刊时的50卷本扩充为60卷本,其中“西洋技艺”从1卷增加到8卷,增加了对海外各国的情况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介绍。这说明,当时( )
A.魏源对西方科技的重视 B.西方加快了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C.国内已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D.民众热衷探究西洋强国之本
19.1954年8月,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3%的民众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比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的出现得益于( )
A.冷战之下法国和美国对抗的加剧 B.经济复苏提升了法国的经济实力
C.中国的外交表现赢得了国际认可 D.求同存异方针在法国进一步传播
20.1934年,学术界围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 甲方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材料反映出( )
A.二者的共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B.二者争论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产生
C.中国共产党内部出现了意见分歧 D.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21.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论是晚清两种有关联又有差异的思想。前者以附会的方法,将中西古今混为一谈,认为西方文化是“窃我绪余”。后者注重中西主体与辅助的差别,论证文化的融汇。李鸿章、郑观应等对上述两种论调都持赞同态度。材料反映了晚清( )
A.调和中西矛盾 B.儒学信仰艰难重建 C.鄙夷外来文化 D.传播西学阻力重重
22.日记作为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竺可桢先生在日记中写到:“二点即乘车赴中南海怀仁堂……及全体代表由车运至天安门外之广场上,为过去反抗帝国主义、封建魔王而殉难之志士以及解放军之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七点回中南海继续开会。”竺可桢同志最有可能参加的是( )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开国大典 D.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23.粤港澳大湾区由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2022年,其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到全国1%的国土面积、5%的人口创造了11%的经济总量。它反映了(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B.“一国两制”的实践成效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探索 D.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尝试
24.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这表明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 )
A.和平与发展 B.和平与动荡 C.缓和与紧张 D.发展与对抗
25.2022年10月16日-11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如图时间轴①②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B.通过了国共合作的决议;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C.明确提出党的革命纲领;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D.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推行“三三制”加强民主政权建设
二、材料分析题(其中26题15分,26题25分,共4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国家的认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禁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有识之士并没有沉浸在国将不国的悲痛中,而是积极唤醒国人。梁启超在《时务报》中表述了自己的民权和主权意识,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官员也开始接受并运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这一国际法内容。1898—1912年是清政府大厦终倾、中华民国日出东方的时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国家在废墟上建立的时期。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明确了国家主权,意味着我国在形式上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摘编自秦磊《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不是资产阶级集团,而是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地主阶级官僚集团。中国近代化由这个官僚集团来启动,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的。19世纪60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刺激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开始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就被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所摧毁,因此中国没有一个像西方社会中那样的市民等级来肩负这个使命。当时掌握政权的洋务派官僚集团,从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但“渐知泰西火器之利”,并且发现廉价的纺织品、便捷的轮船和煤铁之利,可以裕财政、浚饷源,既可维护封建统治,又可为本集团带来利益,于是充当了启动中国近代化的角色。由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得极其成熟而完备,特别坚固,在洋务派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不可能排除封建生产方式的顽强抵制,只能在不改变封建主义内容的基础上,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制度,移植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了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摘编自《历史学习》2000.11
材料二 如同世界各主要国家近代企业制度的演变一样,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在其生成、演变的过程中,大致上经历了“特许制”与“准则制”两大阶段。在近代公司法尚未制定和颁行之前,所谓的特许制则是经地方封疆大吏奏准后的特许。如轮船招商局的设立不是依照适用法律注册登记,而是经地方官员向朝廷奏准后设立的。这在轮船招商局最初发行的股票中写得十分清楚,轮船招商局“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奏准设局招商”。这一由地方大宪奏准设立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特许制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体制下,由谁奏设,谁就取得了该设立企业的实际掌控权,如奕 所说“招商局由李鸿章奏设,局务应由李鸿章主政”。早期的企业设立特许制,以及特许制下的地方大员掌控制,是近代中国早期企业产权制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特征。
——摘编自《1872~1883轮船招商局早期的企业制度特征》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西方式现代化的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这一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成果,通过市场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摘编自《学习时报》(2022年12月07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启动中国近代化的原因。
(2)上海轮船招商局被誉为“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的缩影”,根据材料二,指出其创办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上海轮船招商局在近代商业经营方式的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所遵循的历史逻辑。
(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结合所学,概括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政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设计。
三、论述题(10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与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下图为某一研究主题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档案1上海市档案馆藏档,上海市社会局档案,全宗号Q52北京市档案馆藏档,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全宗号J002二、近代报刊1申报2新青年三、专著1唐宝林等:《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李剑农:《中国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四、期刊文献1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从清末新政到当代改革开放》,《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2李长莉:《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根据参考文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该论文可能的研究主题,并阐述理由。(要求:使用不少于三种类型的参考文献,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喀什十四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质量检测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5题50分)。
1-5 BADBB 6-10 ADCAC 11-15 BCACD
16-20 ABDAC 21-25 DBBAB
二、材料分析题(其中26题15分,26题25分,共40分)。
26.(1)特点:家国同构;乡村自治;强化父权,皇权专制;重视伦理教化。
原因:小农经济;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2))背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近代有识之士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华民国的建立。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观念的普遍认同;促进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分建议:对应原因、背景、影响,每个小点1分。)
27.(1)原因:中国没有经过工场手工业阶段,没有产生资产阶级(市民阶级没有资产阶级化);封建经济结构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机,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洋务派官僚集团对西方工厂制认识的转变。(6分)
(2)途径:地方大吏奏请,朝廷特许。(2分)
探索:采用官督商办的形式;形成早期企业产权制度(或特许制下的地方大员掌控制);采用股份制。(6分)
(3)历史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4分)
(4)宏观设计:过渡时期,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时期,中共八大提出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7分,过渡时期4分,建设时期3分)
三、论述题(10分)
28.【示例1】
主题:新文化运动。
阐述: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于上海,随后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因此,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它是研究新文化运动的一手史料;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因此,《陈独秀年谱》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示例2】
主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阐述: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在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化娱乐.报刊传媒等诸多方面发生变化,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大城市的生活状况,可以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一手史料;《申报》和《新青年》中的报道内容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面相,其本身也可用于研究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因而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晚清社会风习与近代观念的演生》是学者的专业性研究成果,可作为研究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参考。
【示例3】
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阐述:北京、上海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重要地区,上海是中共一大召开地,因此,上海市和北平市社会局档案对于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等人以《新青年》为阵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新青年》杂志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史料;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因此,《毛泽东选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史料。
(其他角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报刊演变;中国近代化历程等)
A.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布局构图以人物为核心
C.逼真摹写江南优美田园风光
D.描绘的主要内容是花鸟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十四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