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07关 游历西晋【寒假历史特色作业】解析版


第07关 游历西晋
西晋(公元266年—316年)
开国君王:司马炎
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定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统封建王朝。西晋为时仅51年,共6个皇帝
一、选择题
1.东汉崩溃后,中原人口仅及全盛时期的七分之一。魏晋时期,政府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能“家使出谷、输租调、服事供职”便大加欢迎。这一措施( )
A.便于消除边疆隐患 B.加剧统治内部矛盾
C.推动三国鼎立形成 D.利于北方经济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
东汉崩溃后,中原人口仅及全盛时期的七分之一,魏晋时期,政府只要入居中原的少数民族能“家使出谷、输租调、服事供职”便大加欢迎,可见这一措施显然是为了鼓励少数民族内迁以弥补北方中原劳动力的不足,推动北方经济的恢复,从而有利于政府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D项正确;题干是鼓励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显然不是为了消除边疆隐患,排除A项;这一措施鼓励少数民族内迁,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不是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措施是在三国鼎立形成之前推行,排除C项。故选D项。
2.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 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 280年,西晋灭吴 西晋统一了全国
C 291年,八王之乱爆发 直接导致西晋的灭亡
D 383年,淝水之战 使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三国后期蜀国首先被魏国所灭,而司马炎又篡夺魏国政权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了全国,B项正确;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但加速西南地区开发的是蜀国,排除A项;八王之乱爆发使得西晋由盛而衰,但是直接导致西晋灭亡的是匈奴人攻入西晋都城长安,排除C项;淝水之战中东晋大败前秦,北方黄河流域再度陷入分裂割据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3.据西晋的《徙戎论》估计,关中一地百万余口居民中,“戎狄居半”。此处记载的“戎狄”最有可能是( )
①鲜卑族 ②氏族 ③越族 ④汉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A
【解析】
“戎狄”是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因此此处记载的“戎狄”最有可能是鲜卑、氏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可以清晰反映历史的发展变化,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示意图可知反映了从东汉末年各地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实现局部统一,再到西晋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由此可见示意图反映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及魏晋时期政权并立都只是题干示意图中的部分意思,排除ABD项。故选C项。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在大一统国家的分裂中也蕴含着重新统一的“契机”。下列属于“契机”的是
A.民族交融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
C.政权更迭频繁 D.南方人民北迁
【答案】A
【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是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材料中“契机”是民族融合加强,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是南宋时期完成,排除B项;政权更迭频繁不是此时期的“契机”,排除C项;此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排除D项。故选A项。
6.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演变示意图,其中指代西晋政权的是(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答案】A
【解析】
266 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因此,A处是西晋政权,A项正确;B处是东晋政权,排除B项;公元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分裂。因此,C处是北魏政权,排除C项;589 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因此,D处是隋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中原汉族的饮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胡食文化的影响,胡饼开始向全社会普及。这反映了( )
A.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B.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繁荣
C.中原文化走向衰落 D.中外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北方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中原汉族的饮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胡食文化的影响,胡饼开始向全社会普及”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影响了中原的饮食文化,少数民族的胡饼在中原政权中普及。反映了南北方民族间文化的交融。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融,而不是但是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原文化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只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交融,没有涉及中外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魏晋时将东汉末年以来内迁至甘肃中西部的匈奴人称为“屠各”,而到西魏和北周后“屠各”之名则多被刘、王、金等姓氏所取代。这一变化表明( )
A.对少数民族歧视现象消失 B.各民族间的交融得到加强
C.南北政权对峙局面的形成 D.内迁匈奴人被逐出了中原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东汉末年以来内迁至甘肃中西部的匈奴人...多被刘、王、金等姓氏所取代”说明内迁匈奴人完全完成汉化并融入了汉族,这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现象与民族歧视无关,且“消失”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南北政权对峙局面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匈奴人被逐出中原,而是与汉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9.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意在说明
A.民族交融加强 B.民族矛盾消除
C.经济重心南移 D.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可知意思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到隋唐就没有了,说明民族交融加强,隋唐时期将内迁少数民族汉化了,A项正确;民族矛盾不会消除,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和中外交流,排除CD项。故选A项。
10.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与下图相关的史实是( )
A.三国鼎立形势 B.淝水之战形势
C.少数民族内迁 D.中原人口南迁
【答案】C
【解析】
根据地图中的关键信息“西晋”以及“匈奴”“鲜卑”“羌”等少数民族在地图上的分布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图反映了少数民族内迁,C项正确;三国鼎立形势 ,淝水之战形势,中原人口南迁与题干西晋内迁各族分布图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1.学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后,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以下探究性活动,请你参与。
(1)西晋的历史非常短暂,请回答下列关于西晋的问题。
①西晋的建立者司马炎于哪一年统一全国
②西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这与哪一朝代相似
(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 各迁到什么地方
(3)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什么
【答案】(1)①280年。②秦朝。
(2)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解析】
【详解】
(1) 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炎,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公元前207年灭亡,共存在15年。西晋266年建立,316年灭亡,存在50年,因此,西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这与秦朝相似。
(2)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从四世纪初至五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西晋的兴亡。西晋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个统一的朝代,但由于统治者腐朽,导致西晋成为一个短命王朝,同时,这一时期也表现出了民族融合的时代特点。
12.读图指要
西晋的短暂统一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机。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一段分裂时期。
两晋形势图
问题导引
两幅地图中,哪一幅属于西晋形势图?为什么?
【答案】左下方地图是西晋形势图。原因:因为西晋的都城是洛阳,东晋的都城是建康;在疆土面积商,东晋未能恢复中原,而西晋灭了吴国统一了全国。因此从都城和疆域方面可以看出左下方的地图是西晋形势图。
【解析】
【分析】
根据“两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西晋的都城是洛阳,东晋的都城是建康;在疆土面积商,东晋未能恢复中原,而西晋灭了吴国统一了全国。因此从都城和疆域方面可以看出左下方的地图是西晋形势图。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07关 游历西晋【寒假历史特色作业】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