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靖远县2023-2024级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
试题说明:
1、本试题满分 100分,答题时间 90 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的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下图的变化趋势说明这一时期( )
A. 政府因税制改革各项收入增加 B. 海外贸易致使经济繁荣
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逐渐提高 D. 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宋政府的赋税收入中,钱币占比明显增多,谷物和布帛等实物占比明显下降,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逐渐提高,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宋政府各项税收数额增加的信息,排除A项;钱币与实物税收比例变化不能说明海外贸易致使经济繁荣,排除B项;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优势与政府的钱币税收增多、谷物和布帛收入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 )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A. 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 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 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 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19世纪50年代以来,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的业务范围出现了重叠,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被列强控制的海关管理权也管理了一部分厘金局和常关的税收权力,这表明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A项正确;据所学,《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并未放缓,排除B项;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税收机构重叠,体现的是地方和海关的税收机构侵占了清政府的税收权,与效率无关,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税收机构的业务范围变化,不能看出税收的实际数目,无法得出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3、“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 咖啡 B. 甘蔗 C. 玉米 D. 烟草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和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在东南亚,16世纪传入美洲并成为重要作物,成为不折不扣的综合了‘亚洲作物欧洲资本、非洲人力和美洲土壤’的国际性作物。B项正确;咖啡原产地在非洲,排除A项;烟草、玉米等农作物都是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新航路的开辟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排除C、D项。故选B项。
4.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一 图二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 ,图一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图二是筒车,是以水为动力的灌溉工具,二者体现了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B项正确;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农业生产技术,排除A项;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C项;生产关系包括三要素,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一是水排,图二是简车,二者共同体现了生产工具动力的变化,不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5.明代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变化如下: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1:1000,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为1:700,万历十七年(1589年)为1:500。对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变动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明末税制改革的推动 B.国内商品经济走向兴盛
C.明朝外贸处顺差地位 D.物种交换进程显著加快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明代白银与铜钱的比价,随着年代的推移,白银逐渐贬值”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和中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外贸处于顺差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朝时中国白银不断贬值,铜钱则不断升值,C项正确;明末税制改革是材料现象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A项;明代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变化主要是因为国外贸易的发展,而不是国内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明朝时确实有新物种传入中国,但不是材料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6,据学者研究指出:1973-198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4%,仅为1965--1973年年均4.7%的一半。在1973年进入“滞涨”时期后,通货膨胀就迅速发展成奔腾式的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A.全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扩大政府公共事业开支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年代“滞胀”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国家采取新自由主义经济指导思想,纷纷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经济”时期,排除A项;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期,排除B项;扩大政府公共开支是凯恩斯主义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7.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当时铁路建筑技术标准不一,有法式、英式、俄式等各种轨距,铺设铁路的钢轨类型达130多种,机车车辆更是五花八门,连西方国家淘汰的老式陈旧的机车车辆也仍然在中国铁路上运营,全国铁路机车型号有100多种,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落后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 D.地域差异及军阀割据的结果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标准不一,机车来源多样,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列强纷纷在中国修筑铁路,出口机车,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与控制,近代中国国力赢弱,路权被多国严重侵占,B项正确;近代中国铁路修筑技术落后、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地域差异及军阀割据的结果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
8.在公元前7000一前5000年两河流域的贾尔莫文明遗址的沉积物中,既发现了大量大麦、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了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还有几个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工具。这可以说明贾尔莫文明( )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采用旧石器进行生产 D.农业生产呈现多元特征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000一前5000年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可知,贾尔莫文明遗址中发现了农作物、家畜和农业工具,这说明贾尔莫文明农业生产呈现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手工业技术,排除A项;初始国家形态的表征主要有阶级分化,贫富差距,礼器等,这些均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贾尔莫文明遗址中发现了农作物、家畜和农业工具,这说明贾尔莫文明采用新石器进行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
9.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提高了棉花的加工速度,成百万被俘的非洲人被运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种植园进行残酷的劳作。1790年时美国只有6个奴隶市场,到1860年美国奴隶市场已有15个,奴隶总人数达到395万。这说明轧棉机的发明( )
A.引发了非洲黑奴贸易 B.稳固了美国的奴隶制度
C.促进了美洲工业革命 D.体现了资本积累的血腥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0年至1860年(美国)。由“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提高了棉花的加工速度”及美国奴隶数量大幅增加等信息可知,以轧棉机发明为代表的技术革新,稳固和发展了美国的奴隶制度,B项正确;早在惠特尼发明轧棉机之前奴隶贸易就已经存在,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轧棉机的发明对美国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美国奴隶制的发展,实际上是种植园主血腥剥削奴隶的表现,D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0.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A. 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 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 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 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两宋时期,辽朝、金朝和宋朝均自称“中国”,认同中原文化,反映出当时各民族文化认同的趋势加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民族生活习俗趋于一致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并非经济交流,排除B项;仅有周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能得出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1年,我围外交部长王毅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中国外交根植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积淀……对待朋友,我们有好客之道;对待伙伴,我们有合作之道;对待恶人,我们也有斗争之道。面对危害世界的强权霸凌,我们更需要主持公道”。这表明( )
A. 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 B. 中国大国外交的自信担当
C. 旧际形势对中同十分不利 D. 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21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外交部长王毅的话体现了中国国力的提升增强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担当与风骨,中国外交承担着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开展国际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职责,B项正确;中国是全球治理变革的参与者而非主导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国际形势,排除C项;我国外交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2.据统计,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二三百年里,尽管受到各种新病毒的影响,人口大量死亡,但是全世界的人口总数并未减少。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约为5.4亿;到1750年前后,约为7.2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人口的迁徙 B. 物种交换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C. 价格革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D. 殖民扩张传播先进生产技术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约为5.4亿;到1750年前后,约为7.2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交换,物种交换有促进了生产力进步,导致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大幅度增长,B项正确;“人口的迁徙”并不能增加人口数量,排除A项;价格革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与人口增加关系不大,排除C项;殖民扩张传播先进生产技术,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3.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 改进粮食储备技术 B.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 积极引进国外良种 D. 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世界)。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是个国际组织,从材料看它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可见其重要的手段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粮食储备技术,排除A项;材料是国际间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良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是本国对粮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4.中古西欧社会普遍存在这种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地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这种观念( )
A. 来源于宗教思想对个性的束缚 B. 体现出人民对封建领主的忠诚
C. 不利于该地区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反映了民族意识萌发王权加强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中古西欧社会普遍存在这种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地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可见中古西欧人民普遍缺少国家和民族意识,这不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教会和宗教神学的束缚只是原因之一,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人民对封建领主的忠诚”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族意识萌发王权加强”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 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矛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反映了( )
A. 英国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 浮动汇率已成当时的主流 D. 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答案】B【解析】【详解】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黄金储备遭受损失,且美国已完全丧失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了瓦解,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英国制约美国霸权地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浮动汇率成为主流,排除C项;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 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 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 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C. 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 外来物种促成美洲社会转型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5世纪(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可知,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由于小麦的传播,其饮食习惯有所改变,可见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推动了物种的交流和传播,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并非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排除A项;“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美洲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客”“部曲”为法律许可的豪强私属,但有些破产逃亡的农民却私自投靠豪强充当佃客。国家对这种“私附”的合法性并不承认,经常利用法令强使他们复归为由国家掌控的“编户”。国家的这一举措( )
A.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B. 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 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 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政府不承认破产逃亡的农民私自投靠豪强充当佃客这种行为,并强令他们复归为由国家掌控的“编户”。据所学知识可知,编户是全部赋役的承担者,而“客”“部曲”为法律许可的豪强私属,破产逃亡的农民一旦成为豪强的佃户,则政府将失去对其的控制,也将失去他们所应承担的赋役,所以国家的这一举措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A项正确;东汉至唐中叶并非一直动荡,也有隋唐盛世,因此材料中的矛盾并非国家陷入动荡的根源,排除B项;这一矛盾并非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排除C项; 不抑兼并是宋代的土地政策,与材料时间和现象并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8、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 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 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 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 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行省制度,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元朝地方行政效率不断提升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赋役制度是否发生变革无关,排除B项;元代实行四等人制,民族平等意识没有增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9.西周时,受封者不仅始封时要经过极严格的手续,且新君继位后,还要“再受命”“再册命”,否则“这一世族和主室疏远了,必然会没落”。这说明西周( )
A. 确立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地方人事权由中央掌握 D. 政治秩序需礼制维系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在新君继位后要“再受命”“再册命”,在名义上接周天子的册封,说明当时西周各地政治秩序需要礼制来维护,D项正确;贵族的世袭特权在西周之前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这一时期君主专制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地方人事权由中央掌握,排除C项。故选D项。
20. 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琎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暂不究”。材料反映( )
A. 内阁获得一定决策权 B. 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C. 内阁已经丧失票拟权 D. 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改票”的频繁及其更改标准的模糊性,使得崇祯朝政治运行中充满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主观色彩,阁臣的逢迎与将顺,使得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D项正确;内阁不掌握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未完整体现国家权力结构,排除B项;皇帝否定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而已,内阁未丧失票拟权,排除C项。故选D项。
21.1931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黄金不再在人们手上传来传去。人们贪婪的手掌再也无缘接触它。黄金如今沉睡在地下,再也看不见。当众神不再身着金黄色的盛装在地上漫步时,我们便开始理性地看待它们。”这段话的背景可能是( )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确立 B. 白银取代黄金成为流通货币
C. 国际金本位制度走向崩溃 D. 金币代替黄金在国际间流通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世界)。根据材料“黄金如今沉睡在地下,再也看不见。当众神不再身着金黄色的盛装在地上漫步时,我们便开始理性地看待它们”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济危机的席卷,欧洲局势的紧张,因而国际收支状况恶化,黄金大量外流,黄金储备锐减,黄金储备耗尽的威胁,迫使欧美国家分别于1929年底和1930年间先后取消金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度走向崩溃,C项正确;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确立,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白银取代黄金成为流通货币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金币代替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2.秦汉以来“客”是佃客、浮客、依附民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客皆注家籍”,将“客”的户籍附在主家的户籍上,由县令主持,并呈报州郡核准。这一举措( )
A. 加速门阀政治的形成 B. 反映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 有利于抑制地方豪强 D. 说明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客皆注家籍’,将‘客’的户籍附在主家的户籍上,由县令主持,并呈报州郡核准”及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客皆注家籍”,这些佃客主要为主人交租服役,他们无需服官府之赋役,亦不可自立户籍,而是按其名数注入主人的户籍中,以示依附,体现了政府与门阀的博弈,起到了抑制地方豪强的作用,C项正确;该举措对门阀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客皆注家籍”,反映出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加强,而非减弱,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3. 1991年,加拿大政府公布了“健康和社会服务法”,规定由政府与社区合作共同来承担保健任务。同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些做法旨在( )
A. 降低基层治理成本 B.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 减少国家行政干预 D. 扩大社区政府职能
【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91年(西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91年加拿大政府和英国政府减少对公共服务的负担,这种做法主要目的是降低基层治理的成本,A项正确;提供公共服务才能更好地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排除B项;材料是政府改革基层治理,而不是行政干预经济生活,排除C项;社区不是政府,不能说扩大社区政府职能,排除D项。故选A项。
24.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道人(官职名)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政令,搜集民意:官师(官职名)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
A. 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 B. 夏朝刑罚十分严苛
C. 以民意作为施政基础 D. 早期国家特征初显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材料“搜集民意:官师(官职名)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可知,夏朝已经有了一定的官僚体系,有了一定的法律制度,说明早期国家特征初显,D项正确;“直接统治”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夏朝的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没有强调刑罚十分严苛,排除B项;材料“搜集民意”强调政府重视民意,但没有强调以民意作为施政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25题14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48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以后,以礼为主的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此,“礼”作为人们取得功名利禄的必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北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范围继续扩大,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借着科举考试选拔范围的扩大,“礼”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向民间的渗透,为乡规民约的产生奠定了民间基础。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之后,乡里领袖已由原来的乡官沦为州县官任意驱使的差役,其在乡里社会中承担的教化功能也日渐丧失,这使得一些士大夫们试图重新以儒家的礼治观念重整乡里社会的秩序。吕大钧创建《吕氏乡约》,并将其在家乡推行,目的就是将自己的儒家思想付诸实践,且以此来弥补国家权力在乡村缺失的空白,并号召乡绅们自觉地以儒家的礼治思想来组织和治理乡里社会。
——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兼与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比较》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规民约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明成祖朱棣时期一度以国法的形式颁布乡规条例,赋予乡规民约以法律地位。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下,乡约完全沦为国家控制农村基层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乡民自治内涵……历史上的乡规民约表面上源于乡土,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却并无底层农民的实质参与,都是在地方精英(地主士绅)的主持下,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维护封建宗法礼教的伦理纲常为目的所制定。尽管如此,乡规民约的内容仍然以淳朴民风、发展生产、维护治安、稳固秩序为主体,是古代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
——摘编自周铁涛《村规民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乡规民约的特点。(6分)
【答案】背景:科举制度的发展;理学的形成;“礼”在民间的渗透与普及;国家权力在乡村的缺失,乡里社会承担的教化功能日渐丧失;士大夫的推动;宋代书院的繁荣。
影响:有利于完善基层治理,稳定地方秩序;减轻了政府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官民矛盾);推动了乡村文化发展和风气转变;削弱了传统宗法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管理。
特点: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以国法的形式颁布;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由地方精英主持;以维护纲常伦理为目的;内容沿袭传统。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唐代以后,以礼为主的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可知,科举制度的发展;据材料“‘礼’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向民间的渗透”可知,“礼”在民间的渗透与普及;据材料“乡里领袖已由原来的乡官沦为州县官任意驱使的差役,其在乡里社会中承担的教化功能也日渐丧失”“国家权力在乡村缺失”可知,国家权力在乡村的缺失,乡里社会承担的教化功能日渐丧失;据材料“一些士大夫们试图重新以儒家的礼治观念重整乡里社会的秩序”可知,士大夫的推动;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乡约产生的背景还包括,理学的形成和书院的繁荣。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将)儒家思想付诸实践,且以此来弥补国家权力在乡村缺失的空白,并号召乡绅们自觉地以儒家的礼治思想来组织和治理乡里社会”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和政治文明等角度思考可知,有利于完善基层治理,稳定地方秩序,减轻了政府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官民矛盾),推动了乡村文化发展和风气转变,削弱了传统宗法势力对乡村的影响,加强了对乡村的控制管理。
【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乡规民约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可知,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根据材料“明成祖朱棣时期一度以国法的形式颁布乡规条例,赋予乡规民约以法律地位。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下,乡约完全沦为国家控制农村基层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乡民自治内涵”可知,以国法的形式颁布,与法律合流,赋予法律地位,而乡约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根据材料“历史上的乡规民约表面上源于乡土,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却并无底层农民的实质参与,都是在地方精英(地主士绅)的主持下,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维护封建宗法礼教的伦理纲常为目的所制定。”可知,由地方精英主持,以维护纲常伦理为目的;根据材料“乡规民约的内容仍然以淳朴民风、发展生产、维护治安、稳固秩序为主体,是古代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可知,内容沿袭传统。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与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在封建时代备受称赞。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科举制日益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废科举,兴学堂”势在必行。1905年,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被废除。
——摘编自杜怀亮《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考试院作为主管考试的最高机关,掌握着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和铨叙。在考试的内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的部分试题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试共分为国文、民法、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经济学、财政学等八个科目,除国文外,其他科目均属于现代科学知识范畴。据统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普通考试录取6738人;高等考试录取4069人;特种考试录取155220人。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很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将中央所派遣的官员看成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而拒绝实施文官制度。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在近代被废除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特征及其影响。(8分)
【答案】原因:近代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科举制难以适应近代社会;西学东渐(新式学堂的兴起);有识之士的推动。
特点:成立专门主管机构;文官考试注重考查现代科学知识。
影响:为政府选拔了一些优秀人才影响:为政府选拔了一些优秀人才;服务于国民党一党私利;地方势力与蒋介石集团之间的斗争阻碍了文官制度的实施。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一“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可得出“近代中国社会全面转型;科举制难以适应近代社会”;据材料一“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科举制日益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可得出“西学东渐(新式学堂的兴起);有识之士的推动”。
【小问2详解】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据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考试院作为主管考试的最高机关,掌握着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和铨叙”,可得出成立专门主管机构;据材料二“此次高等文官考试共分为国文、民法、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经济学、财政学等八个科目,除国文外,其他科目均属于现代科学知识范畴”,可得出文官考试注重考查现代科学知识。
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据材料二“据统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普通考试录取6738人;高等考试录取4069人;特种考试录取155220人”,可得出为政府选拔了一些优秀人才;据材料“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很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一党私利服务”,可得出服务于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据材料二“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将中央所派遣的官员看成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而拒绝实施文官制度”,可得出地方势力与蒋介石集团之间的斗争阻碍了文官制度的实施。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18世纪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动路线图
根据材料,选择图中一个区域或者国家,提出一个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论点:16~18世纪世界白银大量流向中国。
阐释:明朝和清朝前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新航路开辟以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联系加强,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价廉物美,在国际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产品大量销往国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对国外商品需求不大,所以严重贸易顺差,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大量的白银流入,推动了中国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白银大量流入,也推动了中国赋税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白银逐渐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从太平洋贸易的角度分析,得出论点:16~18世纪世界白银大量流向中国。
阐释:说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以及影响即可。首先说明白银流入的原因,结合明朝和清朝前期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分析即可。其次,说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对白银流入的影响即可。最后,从白银流入中国,对商品经济发展、对赋税制度改革等影响分析即可。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积极主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摘编自刘骞《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时代意涵》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的外交新思路。
【答案】评析:改革开放后,为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国调整了外交思路,实行全方位外交的新思路。这一外交新思路有利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树立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或宣扬中国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外交理念);有利于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详解】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根据材料“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具体史实可知,改革开放后,为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为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我国调整了外交思路,实行全方位外交的新思路。根据材料“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可知这一外交新思路有利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史实可知,有利于树立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或宣扬中国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外交理念)。根据材料“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并结合反对霸权主义、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史实可知有助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靖远县2023-2024级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试题说明:
1、本试题满分 100分,答题时间 9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的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下图的变化趋势说明这一时期( )
A. 政府因税制改革各项收入增加 B. 海外贸易致使经济繁荣
C.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逐渐提高 D. 传统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2、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
注:常关负责管理水路沿岸与主要内陆贸易,收入归中央;厘金局负责管理地方贸易,收入主要归地方。
A. 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 B. 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 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 D. 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3、“它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动力、美洲土壤,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这里的“它”最有可能是( )
A. 咖啡 B. 甘蔗 C. 玉米 D. 烟草
4.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一 图二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5.明代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变化如下: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1:1000,弘治年间(1488—1505年)为1:700,万历十七年(1589年)为1:500。对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变动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明末税制改革的推动 B.国内商品经济走向兴盛
C.明朝外贸处顺差地位 D.物种交换进程显著加快
6,据学者研究指出:1973-198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4%,仅为1965--1973年年均4.7%的一半。在1973年进入“滞涨”时期后,通货膨胀就迅速发展成奔腾式的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A.全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扩大政府公共事业开支
7.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当时铁路建筑技术标准不一,有法式、英式、俄式等各种轨距,铺设铁路的钢轨类型达130多种,机车车辆更是五花八门,连西方国家淘汰的老式陈旧的机车车辆也仍然在中国铁路上运营,全国铁路机车型号有100多种,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近代铁路修筑技术落后 B.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C.政府试图平衡多方势力 D.地域差异及军阀割据的结果
8.在公元前7000一前5000年两河流域的贾尔莫文明遗址的沉积物中,既发现了大量大麦、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了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还有几个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工具。这可以说明贾尔莫文明( )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采用旧石器进行生产 D.农业生产呈现多元特征
9.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提高了棉花的加工速度,成百万被俘的非洲人被运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种植园进行残酷的劳作。1790年时美国只有6个奴隶市场,到1860年美国奴隶市场已有15个,奴隶总人数达到395万。这说明轧棉机的发明( )
A.引发了非洲黑奴贸易 B.稳固了美国的奴隶制度
C.促进了美洲工业革命 D.体现了资本积累的血腥
10.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A. 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 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 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 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11.2021年,我围外交部长王毅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中国外交根植于五千年悠久的文化积淀……对待朋友,我们有好客之道;对待伙伴,我们有合作之道;对待恶人,我们也有斗争之道。面对危害世界的强权霸凌,我们更需要主持公道”。这表明( )
A. 中国开始主导世界新秩序 B. 中国大国外交的自信担当
C. 旧际形势对中同十分不利 D. 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宗旨
12.据统计,在新航路开辟后的二三百年里,尽管受到各种新病毒的影响,人口大量死亡,但是全世界的人口总数并未减少。1600年前后,世界人口约为5.4亿;到1750年前后,约为7.2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新航路开辟促进人口的迁徙 B. 物种交换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C. 价格革命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D. 殖民扩张传播先进生产技术
13.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 改进粮食储备技术 B. 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 积极引进国外良种 D. 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14.中古西欧社会普遍存在这种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地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这种观念( )
A. 来源于宗教思想对个性的束缚 B. 体现出人民对封建领主的忠诚
C. 不利于该地区民族国家的形成 D. 反映了民族意识萌发王权加强
15.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仅是它对外流动负债的15. 05%。此时美国已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于是,尼克松总统不得不矛1971年8月15日宣布停止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这反映了( )
A. 英国制约美国的霸权地位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 浮动汇率已成当时的主流 D. 国际经济新秩序开始建立
16. 出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原因,移居新大陆的欧洲人“喜欢面包甚于玉米”,而在轮船发明之前的时代,大量运载小麦或面粉成本及风险太高。自15世纪末开始,小麦逐渐成为在美洲传播最广泛的旧大陆粮食品种。这说明( )
A. 欧洲人的食品结构长期稳定 B. 殖民扩张助推食物物种传播
C. 宗教信仰决定饮食文化传统 D. 外来物种促成美洲社会转型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客”“部曲”为法律许可的豪强私属,但有些破产逃亡的农民却私自投靠豪强充当佃客。国家对这种“私附”的合法性并不承认,经常利用法令强使他们复归为由国家掌控的“编户”。国家的这一举措( )
A.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B. 是国家陷入长期动荡的根源
C. 伴随着均田制的推行而消失 D. 催生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18、《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表明元朝( )
A. 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B. 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 民族平等意识增强 D. 边疆管理与内地一体化
19.西周时,受封者不仅始封时要经过极严格的手续,且新君继位后,还要“再受命”“再册命”,否则“这一世族和主室疏远了,必然会没落”。这说明西周( )
A. 确立了贵族的世袭特权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地方人事权由中央掌握 D. 政治秩序需礼制维系
20. 崇祯九年四月,武生李琎上疏,请搜括江南富户以资国用,阁臣钱士升分到此票,票拟旨意为“下刑部提问”。崇祯帝否定了票拟意见,命重新“改票”。钱士升与首辅温体仁商议再次拟票,改拟为“暂不究”。材料反映( )
A. 内阁获得一定决策权 B. 国家权力结构混乱无序
C. 内阁已经丧失票拟权 D. 中枢决策缺乏理性调节
21.1931年,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黄金不再在人们手上传来传去。人们贪婪的手掌再也无缘接触它。黄金如今沉睡在地下,再也看不见。当众神不再身着金黄色的盛装在地上漫步时,我们便开始理性地看待它们。”这段话的背景可能是( )
A. 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确立 B. 白银取代黄金成为流通货币
C. 国际金本位制度走向崩溃 D. 金币代替黄金在国际间流通
22.秦汉以来“客”是佃客、浮客、依附民的代名词,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客皆注家籍”,将“客”的户籍附在主家的户籍上,由县令主持,并呈报州郡核准。这一举措( )
A. 加速门阀政治的形成 B. 反映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 有利于抑制地方豪强 D. 说明社会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3. 1991年,加拿大政府公布了“健康和社会服务法”,规定由政府与社区合作共同来承担保健任务。同年,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提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些做法旨在( )
A. 降低基层治理成本 B.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C. 减少国家行政干预 D. 扩大社区政府职能
24.据《尚书》记载,夏朝每逢农历正月,道人(官职名)手持木舌铜铃往各地宣示政令,搜集民意:官师(官职名)如明知不正而不谏,就要追究责任,甚至受到刑法处罚。这表明当时( )
A. 夏王对地方直接统治 B. 夏朝刑罚十分严苛
C. 以民意作为施政基础 D. 早期国家特征初显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其中25题14分,26题14分,27题12分,28题12分,共48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唐代以后,以礼为主的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因此,“礼”作为人们取得功名利禄的必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北宋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范围继续扩大,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借着科举考试选拔范围的扩大,“礼”到宋代已基本完成了向民间的渗透,为乡规民约的产生奠定了民间基础。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之后,乡里领袖已由原来的乡官沦为州县官任意驱使的差役,其在乡里社会中承担的教化功能也日渐丧失,这使得一些士大夫们试图重新以儒家的礼治观念重整乡里社会的秩序。吕大钧创建《吕氏乡约》,并将其在家乡推行,目的就是将自己的儒家思想付诸实践,且以此来弥补国家权力在乡村缺失的空白,并号召乡绅们自觉地以儒家的礼治思想来组织和治理乡里社会。
——摘编自翟秀娟《宋代乡约制度研究——兼与中古英国乡村共同体比较》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规民约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明成祖朱棣时期一度以国法的形式颁布乡规条例,赋予乡规民约以法律地位。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下,乡约完全沦为国家控制农村基层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乡民自治内涵……历史上的乡规民约表面上源于乡土,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却并无底层农民的实质参与,都是在地方精英(地主士绅)的主持下,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维护封建宗法礼教的伦理纲常为目的所制定。尽管如此,乡规民约的内容仍然以淳朴民风、发展生产、维护治安、稳固秩序为主体,是古代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
——摘编自周铁涛《村规民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乡约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乡规民约的特点。(6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一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与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体制相适应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在封建时代备受称赞。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全面转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政治改革大潮涌动,科举制所代表的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科举制日益遭到有识之士的抨击,“废科举,兴学堂”势在必行。1905年,延续1300年的科举考试被废除。
——摘编自杜怀亮《科举制度废除百年后的反思》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考试院作为主管考试的最高机关,掌握着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和铨叙。在考试的内容科目上,以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的部分试题为例,此次高等文官考试共分为国文、民法、刑法、国际公法、行政法、中国近代政治史、经济学、财政学等八个科目,除国文外,其他科目均属于现代科学知识范畴。据统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普通考试录取6738人;高等考试录取4069人;特种考试录取155220人。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很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存在重重矛盾,往往将中央所派遣的官员看成蒋介石集团的人事渗透而拒绝实施文官制度。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度在近代被废除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特征及其影响。(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6~18世纪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动路线图
根据材料,选择图中一个区域或者国家,提出一个论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积极主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摘编自刘骞《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时代意涵》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形成的外交新思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