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之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随堂练习B卷
1.明朝宰相制度废除后,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而由皇帝总其成,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
A.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 B.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有效制约
C.中央各个部门平等地参与决策 D.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
2.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朝廷颁布“禁例十二条”,严格规范国子监学生的道德和行为,并镌刻卧碑,置于明堂之上,如有不遵者,以违制论。“禁例十二条”的颁布( )
A.规范了国子监的教学内容 B.利于全社会形成重教氛围
C.符合封建集权统治的要求 D.推动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
3.明初,朱元璋认为:“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它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焉”。在朱元璋死后第二年七月,燕王起兵,援引《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该材料说明( )
A.明朝中央内部出现权臣擅政局面 B.君权同中央集权体制尚不协调
C.封藩制度有效的维护了大明王朝 D.封藩制度保护了明朝边境安宁
4.阅读如表信息,依据如表,明太祖朱元璋发出这种“感叹”的制度性原因在于( )
《明史》 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谋反被告发,朱元璋遂以“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等罪名,将胡惟庸和涂节、陈宁等人处死。为了肃清“逆党”,株连达3万余人。明太祖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 因政务过多,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发出“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感叹,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A.宰相制度的废除 B.内阁制度的建立
C.八股取士的实施 D.军机处的设置
5.卫所制是明代的军事制度,卫是卫所制下最高的军事战术单位。下表是明初在部分沿海地区设卫的状况。这反映出当时( )
卫的数量 驻地
11卫 山东沿海
14卫 浙江沿海
9卫 福建沿海
8卫 广东沿海
A.政府重视海防 B.农民起义不断
C.西方侵略开始 D.地方制度异变
6.明初,朱元璋用严刑酷法惩罚官吏,并设置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督。此后,他强调禁止宦官干政,并引用《道德经》中的思想,认为“吾为政愈严,犯法者愈众”,又说“朕如宽厚行仁,人将谓朕不明于事;朕如加严,人又指之为暴矣”。朱元璋的困惑,其实在于( )
A.权力机制失衡 B.文官体制僵化
C.宦官集团膨胀 D.官吏腐败严重
7.朱元璋设置太史监来系统记录明政权本身的历史活动,如编纂具体记载朱元璋各种“嘉言懿行”的(实录)稿,以及明王朝建立过程中死难诸臣的传记。由此可见,明代太史监的设立( )
A.体现了宦官地位的日益提高 B.说明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
C.延续了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 D.反映了价值观教化的统治心理
8.明代中期以后,皇帝的命令需交由内阁转发,臣下的奏章需由内阁拟办,否则就是违制。没有上谕或奏章,内阁不能擅自出敕旨。这说明内阁( )
A.具有制度化的参与机务权 B.平衡了君臣间的权力分配
C.是协助皇帝理政的正式机构 D.在中枢系统中的地位上升
9.明朝内阁最初建立时,实际上是翰林院的一个负有特殊职责的分支机构。仁宗即位后,命杨士奇等“悉掌内制”。宣德年间,宣宗命阁臣代为批答奏章,其办公地点也由御前转为文渊阁,宣德七年,文渊阁正式成为内阁官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 )
A.政治地位不断上升 B.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C.逐步掌握决策权 D.使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10.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于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
A.内阁法定地位丧失 B.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C.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D.司礼监地位被削弱
11.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把持朝政,肆意铲除异己;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主持军政大事,力推“一条鞭法”;明熹宗时,大太监魏忠贤祸乱朝纲,甚至自称“九千岁”。上述现象反映出( )
A.权臣宦官干政导致朝政黑暗 B.君权强化导致决策过程异变
C.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一定冲击 D.皇帝权力在特定时期受制约
12.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卫辖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设千户一名。卫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这种军事制度设置的目的等同于
A.进行武举选拔军事人才 B.改编红军为八路军、新四军
C.组织团练,创立湘军、淮军 D.废丞相,兵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13.明初废除行省制度,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布、按二司不得专,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这一变革( )
A.成为地方吏治腐败的催化剂 B.有利保障地方的长治久安
C.推动“省制”退出历史舞台 D.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的掣肘
14.明代在全国设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共15个一级政区,合称15省;另外创立省的派出机构一道,其中有守备道、兵备道、督粮道、提学道、清军道、驿传道等,均为专司一职的派出机构。这反映出明代( )
A.机构职能专业化 B.行政制度体系化
C.地方权力扩大化 D.地方层级多样化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神宗实录》卷十二:(万历年间)京城内外盗贼生发,各该巡捕兵备官,虽不系本管地方,有能协力捕获者,纪录擢用。
《明宣宗实录》卷十三:(宣德年间)严京城捕盗之禁。时京城多盗,都御史刘观等议于五城兵马司各增官军一百人与同捕捉,每五十家置巡更铺一,遇夜以十人守之,有盗贼及违夜禁者皆听捕以闻。上从其议,命英国公张辅同五军都督府按地方遣军助之。
《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九十七:(天顺年间)以京师内外多强盗,命都察院出榜申谕诸人擒捕,若得实其原捕及首告人,赏钞二千贯仍给贼眦,官旗、军校升一级,民匠加赏银十两。
《明孝宗实录》卷一百零九:(弘治年间)先是,京师奸民马纪,夜聚诸恶少马聪等,持刀入民妇家,逼而淫之,劫其财复,抱持以出,诸恶少递淫于通衢。至晓,舁入酒肆,不纳,弃而去之,为逻者所获。
(1)根据材料,概括诏书所反映的明朝京城治安状况,并据此分析当时统治者所面临的政治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明朝为解决上述政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皇帝把决策权分散”“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皇帝的决策是建立在集体讨论基础上的”“皇帝总其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废除宰相后,君主集权加强,同时为缓解政务与决策压力,也在适当扩大分权,这说明君主集权与扩大分权同时并存,D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还体现了“参加朝议的官员范围进一步扩大”,A项片面,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排除B项。“皇帝把决策权分散于六部、九卿、内阁和司礼监等”,但是各部门是否“平等”地参与决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确保明初教育政策的实施,并让在校学生的道德规范符合封建集权统治的要求,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法竣令,“禁例十二条”就是其中最苛刻的一项,C项正确;材料强调对学生道德和行为的约束,不涉及教学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对学生道德和行为的严格约束,并不是要重视教育,排除B项;材料反映为加强封建集权,统治者对学生道德和行为进行严格约束,未涉及学校教育体系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可知祖训里强调如果天子治理国家,没有正直贤能的大臣在旁边辅佐,而是一群奸臣,那下面的藩王就可以起兵勤王,来帮助皇帝清理朝政,这就使得燕王有起兵谋反的可能性,可见朱元璋认为“西北边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它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焉”,分封地方藩王帮助守护江山,却又来了藩王的谋反,可见君权同中央集权体制尚不协调,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明朝中央内部出现权臣擅政局面,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燕王起兵谋反篡位,可见封藩制度下并未有效的维护大明王朝,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封藩制度保护了明朝边境安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依据材料“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不可一日无辅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初,宰相制度废除,皇帝直接统领六部,需要处理的事务大大增加,A项正确;内阁制度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有利于减轻皇帝负担,排除B项;八股取士的实施,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的,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根据表格可知,这些卫所都集中在沿海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设置这些卫所有助于加强沿海地区海防,防止海上敌对势力及倭寇的侵扰,说明政府对海防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民起义不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侵略开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制度异变,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维护专制统治,但却导致相反的结果,其原因在于权力机制失衡,使其专制措施未能达到理想效果,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官体制僵化,排除B项;“宦官集团膨胀”与材料“禁止宦官干政”不符,排除C项;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设立太史监来记录明太祖的“嘉言懿行”和编纂死难诸臣的传记,这意在让群臣和百姓接受统治者的思想,唤起群臣和百姓对新王朝的感情,故太史监的设立体现了用教化手段来巩固统治的心理,D项正确;材料与宦官地位的日益提高无关,排除A项;“明朝统治者比较重视修史”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材料主旨所在,排除B项;由材料“记载……‘嘉言懿行’”可知并不是秉笔直书,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否则就是违制”、“不能擅出敕旨”可知,内阁必须按照皇帝的命令,照章办事,不可以擅自发布旨意,说明内阁具有制度化的参与机务权,A项正确;内阁的设置使权力进一步向皇帝集中,皇权独大,没有平衡君臣间的权力分配,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机构或正式机构,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依据材料“实际上是翰林院的一个负有特殊职责的分支机构”“宣德年间,宣宗命阁臣代为批答奏章,其办公地点也由御前转为文渊阁,宣德七年,文渊阁正式成为内阁官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职责不断扩大,显示政治地位不断提升,A项正确;内阁是皇权强化的表现,不可能限制皇权,排除B项;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权力结构,没有决策权,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办事效率,排除D项。 故选A项。
10.C
【详解】由“必传之于太监……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可知,司礼监的太监在诏令和朝廷命令传达中的重要地位。司礼监服务于皇权,据此可知明朝后期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内阁自建立开始就没有获得过法定地位,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明朝后期政令的下达需经过多道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行政效率降低,排除B项;司礼监地位被削弱,表述与材料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明朝内阁权力膨胀和宦官专权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是皇权受到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考查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要求理解材料的主旨。“卫所制度”是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创立的一种军事制度。明朝卫、所遍布全国各地,镇守四方,其建立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把选官、用官的人事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武举在明清盛行,也是由中央(主要是兵部)主持进行,A项正确;八路军、新四军完全由中国共产党独立指挥,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清政府准许地方官员办团练,湘军、淮军的壮大增强了地方汉族官员和地主的力量,排除C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兵部成为统辖全国军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反映了皇权的高度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明初废除行省制度,以都司典兵,布政司理民,按察司执法,凡军戎调发之政,布、按二司不得专,非有符验,都司亦不听调也。”可知,明初废除行省制度,实行三司分权,互不统属,这容易导致权力之间的互相掣肘,D项正确。这一举措可以有效抵制吏治腐败产生的概率,排除A项;这一变革,不能保障地方的长治久安,排除B项;地方“省制”从元开创,一直沿用至今,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在地方设置专司一职的机构负责各类事务,说明明代机构职能专业化,A项正确;材料强调专门的派出机构,无法说明体系化,排除B项;明代设置专门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权力削弱,排除C项;材料提到一级行政区,无法说明地方层级多样,排除D项。故选A项。
15.(1)状况:盗贼四起,治安状况混乱。问题: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社会治理呈现混乱状态。
(2)措施:通过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理由:厂卫特务机关既可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保障皇权的绝对权威;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民众的控制,维护京城统治秩序。
【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万历年间)京城内外盗贼生发......(宣德年间)严京城捕盗之禁......(天顺年间)以京师内外多强盗......(弘治年间)先是,京师奸民马纪,夜聚诸恶少马聪等,持刀入民妇家”可知,诏书所反映的明朝京城治安状况,盗贼四起,治安状况混乱。政治问题:根据材料“(万历年间)京城内外盗贼生发......(宣德年间)严京城捕盗之禁......(天顺年间)以京师内外多强盗......(弘治年间)先是,京师奸民马纪,夜聚诸恶少马聪等,持刀入民妇家”可知,盗贼四起,治安状况混乱,说明当时阶级关系对立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加深;根据材料“各该巡捕兵备官,虽不系本管地方,有能协力捕获者,纪录擢用。......五城兵马司各增官军一百人与同捕捉,每五十家置巡更铺一,遇夜以十人守之,有盗贼及违夜禁者皆听捕以闻”可知,明朝京城的社会治理及管理呈现混乱状态。
(2)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可以通过厂卫等特务机构,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厂卫特务机关直接直属与皇帝,是强有力的暴力统治机关,可以使其职能强化,既可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保障皇权的绝对权威,也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民众的控制,打击盗贼及违法行为,维护有序的京城统治秩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之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随堂练习A卷
1.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不许设立宰相,朱元璋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皇权 D.实现权力制衡
2.由于专制君主无法“独治”全国,明朝统治者需要在皇帝和政府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这表明明朝( )
A.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 B.宰相制度得以重建
C.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D.六部执行效率降低
3.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破集庆(今南京),并将其改称为“应天府”,建国后又将朝会场所定名为奉天殿,并一改前朝皇帝降诏一般以“诏曰”开篇或者直接书写诏书内容的传统,规定降诏必定要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篇。朱元璋此举意在( )
A.传播天人合一理论 B.彰显统治的合法性 C.规范公文书写程式 D.顺应经济重心变化
4.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以一布政司为一道,共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其职责包括巡按、清军、巡盐、巡漕、巡关、提督学校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 )
A.意在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B.达到了澄清吏治的效果
C.扩大了监察官员的职权 D.严重分割地方行政权力
5.洪武年间,朱元璋废中书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明成祖在位时,设置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后内阁权力逐渐膨胀,明朝中后期,有些内阁大学士“实则宰相,惟品秩无一定耳”。这说明明代( )
A.并未废除宰相制度 B.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C.中枢机构形同虚设 D.内阁掌握决策权力
6.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审阅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这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依赖宦官 B.内阁取代丞相职能
C.宰相权力削弱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7.明成祖创建内阁,赋予其“直接服务于决策的议政咨询权”,但这种权力并非内阁所独有,大小臣工皆可进言,如明孝宗疏远阁臣,政事多与部院大臣相商。明朝实施内阁制意在( )
A.宣扬家国一体 B.实现分权制衡 C.恢复宰相职权 D.巩固皇权专制
8.李洵曾这样表述明朝的政治制度:“内阁和司礼监对于皇权来讲,内阁是“外来阁”,而司礼监是“内内阁”。两者同是皇权的附属物,皇权在不同情况下转移对两者的倾向中心,以充分发挥它们的统治功能。”关于内阁与司礼监,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宰相的功能 B.六部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内阁制度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这一机构在清朝被军机处所取代
9.明朝政府对京师与地方的驿站信息传递做了严格限定。《大明会典》规定:陕西都司,陆路2650里,计43站,限86日;岷州卫,陆路4100里,计61站,限120日……。材料说明当时( )
A.驿站推动公私信息高效传播 B.官方有意拓展新闻传播途径
C.传输技术影响信息传播范围 D.政府重视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10.下表所示为明朝内阁发展演变情况。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时期 内阁的作用
明成祖 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 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明世宗 夏言、严嵩为首辅时,“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
明神宗 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A.政治地位的提升 B.成为事实的宰相
C.取得法定的地位 D.具有决策的权力
11.明朝时期,宦官比内阁更获得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这反映了当时( )
A.内阁阁员得不到信任 B.宦官掌握国家的决策权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皇帝懒政导致大权旁落
12.明代中后期皇帝的旨意须经司礼监才能下达到内阁,如果旨意不合“祖制”,司礼监可据理力争。如成化时宪宗欲易储,司礼监太监怀恩以社稷安定为由,“死拒不从”,并声称:“非敢违命,恐违法耳。”这表明当时( )
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B.中枢决策体制日益完善
C.宦官掌握行政大权 D.存在着一定的纠错机制
13.明代内阁大学士可以“参预机务”,清代内阁名义上为一切衙门之首,“掌议天下之政”,但皇帝批答奏折,“阁臣不得与闻,天子有诏则面授阁臣,退而具草以进”。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制遭受破坏 B.内阁职权逐步削弱
C.政务决策开始封闭化 D.丞相制度名存实亡
14.明太祖编订《大诰》,宣布“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建文帝时下诏,官民犯罪一律“依《大明律》科断”,废除《大诰》。明成祖即位后为打击异己,恢复《大诰》,不久后又废止。《大诰》的兴废变化( )
A.印证了皇权高于一切 B.说明了法治观念牢固
C.体现了中央集权重要 D.反映了社会进步趋势
15.【说一说】
以下是对明朝内阁制度评价的节选
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权;演成朋党倾轧;导致政风因循;内阁首辅地位缺乏法理保证;皇帝不用对政务负责任,权力和责任脱离。
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使得能及时处理各项事宜;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独裁之臣出现,选任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
从材料中任选两个不同角度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个观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不许设立宰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使国家的大部分权利能掌控在自己手中因而废除宰相制度,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中央集权解决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材料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废除宰相制度并不能实现权力制衡,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新型的权力中介机构,以确保皇权对中枢权力的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权力中介机构的建立目的是维护皇权,服从皇权需要,这表明明朝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A项正确;明代朱元璋时期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项;明代的决策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设置内阁并不会降低六部的执行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前就将南京城改称为“应天府”,明朝建国后,又将宫殿名称和诏书格式做了修改,且都与“天”有关,目的是彰显自己的统治权力来自“天”,强化自身统治的合法性,B项正确;据材料,朱元璋的措施利用了天人合一理论,但其目的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并非为传播这一理论,排除A项;据材料,朱元璋只是规定了诏书格式,并非公文书写格式,排除C项;“顺应经济重心变化”可以解释定都南京的原因,但不能解释朝会场所改名和诏书格式变化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本题考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侧重考查明代的监察制度。材料关键语句“以一布政司为一道,共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可知监察御史的设置针对的是地方,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巡视各方面事务,职责范围很广,权力很大,“大事奏裁,小事立断”,通过监察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强化监察的目的之一是整顿吏治,但材料并没有其效果的信息,排除B项;从材料看,监察御史职责很宽,但没有比较,得不出职权扩大还是缩小的结论,排除C项;监察御史行使的是监察权,不是分割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权力来源于皇帝,所以内阁权力的膨胀恰恰说明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B项正确;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排除A项;“形同虚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明代的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掌握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太祖设置内阁,内阁取得“票拟”权,内阁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够获得“票拟”大权,说明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是宦官,排除A项;内阁取代丞相的职权说法错误,内阁没有法定地位,不能统领百官,排除B项;明太祖就已废宰相,此时不存在宰相,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明朝赋予内阁议政咨询权的同时,也允许大小臣进言,意在防止内阁权势过大,进而巩固皇权专制,D项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这内阁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机构制衡内阁,排除B项;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并没有恢复其职权,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内阁和司礼监同是皇权的附属物,皇权在不同情况下转移对两者的倾向中心,以充分发挥它们的统治功能,都是辅佐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宰相的功能,A项正确;内阁不直接统属六部,排除B项;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C项;军机处不是取代内阁,而是处理西北军务时设立的军机房演变而来,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政府对京师与地方的驿站信息传递做了一系列的严格规定,体现了国家重视驿站信息传递,这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D项正确;驿站传递的是政府信息,并不传递私人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国家重视驿站信息传递,驿站信息传递与新闻传播途径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家重视驿站信息传递,未体现传输技术影响信息传播范围,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表格“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由替皇帝提供顾问发展到有票拟权,再到内阁首辅权压众臣,最后到明神宗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这反映出明代内阁政治地位的提升,A项正确;内阁首辅虽然权力很大,但不是事实的宰相,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排除C项;表格信息反映的是内阁地位的变化,不是强调决策权,且最终决策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明朝时期,宦官比内阁更获得皇帝信任,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可知,明朝时期,宦官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够具有相当大的权力,说明宦官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表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正确;内阁阁员得不到信任,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宦官掌握国家的决策权,说法错误,排除B项;大权都在皇帝手中,而非旁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后期。根据题干可知,明宪宗时期想要更换储君,司礼监太监据理力争,死拒不从,极力劝谏。由此可见,在政治制度运行过程中,司礼太监通过进行谏诤使皇权专制受到影响,这说明当时存在一定的纠错机制,D项正确;明朝宦官并不具备决策权,不能得出皇帝权力日趋衰落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仅涉及司礼监与皇帝的关系,无法得出中枢决策体制日益完善的结论,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宦官掌握行政大权”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内阁由“参预机务”变化到只草拟诏令,说明内阁的职权受到了削减,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务决策一直具有封闭性,政务决策开始封闭化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明代内阁制确立前即已废除了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据材料信息,明太祖编订《大诰》,要求“户户有此一本”,建文帝时废除《大诰》,而明成祖时又“恢复《大诰》,不久后又废止”,这体现了皇帝可以因为个人原因废除法律和恢复法律,体现人治社会下皇权高于一切,A项正确;法制观念牢固与材料中《大诰》被废、恢复、又被废的情况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材料体现了皇权与法律的关系,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下的人治色彩,并非社会进步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5.参考答案
示例:观点1:明朝内阁制度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说明: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一级国家权力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只是皇帝分顾问机构,并受到代表皇权的司礼监的制约,所以明朝内阁制度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观点2:明朝内阁制度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使得能及时处理各项事宜。说明:明朝内阁的设立是在废相后,国家政务集于皇帝一身,严重影响政务处理效率的背景下设立的,同时,内阁拥有票拟(建议)的权力,分担了皇帝一部分政务负担,这样,有利于政务的及时处理。
趋势:最高执政集团(王权)的权力不断加强
【详解】根据题意要求,观点的选取只能从材料中来,而且正面与反面各选取一个观点。说明必须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选取的观点进行。根据材料“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了明代宦官的专权;演成朋党倾轧;导致政风因循;内阁首辅地位缺乏法理保证;皇帝不用对政务负责任,权力和责任脱离”,可提炼观点:明朝内阁制度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一级国家权力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只是皇帝分顾问机构,并受到代表皇权的司礼监的制约,所以明朝内阁制度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根据材料“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使得能及时处理各项事宜;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独裁之臣出现,选任相对来说比较公平公正”,可提炼观点:明朝内阁制度减轻皇帝的政务压力,使得能及时处理各项事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立是在废相后,国家政务集于皇帝一身,严重影响政务处理效率的背景下设立的,同时,内阁拥有票拟(建议)的权力,分担了皇帝一部分政务负担,这样,有利于政务的及时处理等等。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的趋势是最高执政集团(王权)的权力不断加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2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之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随堂练习AB卷(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