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3-2024广东省佛山市第一学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2024.0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龙山文化晚期的石峁遗址以宫城为核心,周边还出土了大量的琮、钺、环等玉器以及海贝、象牙、丝织品等高等级遗物。这说明石峁遗址
A.阶级分化开始出现 B.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C.中央集权雏形形成 D.手工业经济很发达
2.墨家认为劳动人民从事音乐活动会耽误生产,制造乐器会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法家认为音乐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奖励耕战政策的推行。两者对音乐的认识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 B.礼乐制度全面崩溃
C.代表阶级利益的不同 D.诸子百家相互攻击
3.秦朝《法律问答》采用问答形式对法律作出明确解释。如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如何论处?答:不应论罪。若乙知情而不加捕拿,乙应罚一盾,这说明秦朝
A.实行严刑峻法 B.法律清晰灵活 C.整顿社会风俗 D.注重伦理道德
4.汉朝在岭南实行“初郡政策”,还推广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法律制度、耕稼方法、婚丧习俗、钱币制度等,这些措施
A.消除了民族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C.打击了地方豪强的势力 D.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5.东晋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权运作模式并维持一个世纪之久。以下为其提供政治制度保障的是
A.三省六部制 B.租调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6.鹅黄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女性妆容,其与同时期的“白毫相”佛像妆容有相似之处,这反映了
A.民族融合影响审美 B.妇女意识开始觉醒
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D.佛教影响世俗生活
7.唐朝中后期,国家积收开始由“税丁身”向“税资产”转变,这有利于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C.保证农民有充足的劳动时间 D.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8.有学者指出,与中世纪欧洲和前现代的日本相比,古代中国的政治是“开放”的,其主要依据是科举制度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形成学而优则仕的风气
9.王安石推行募役法,农民可以选择以交钱代替服徭役,该法在南方运转良好,在北方则遇到了较大困难。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货币经济较为发达 B.北方守旧势力更为强大
C.南方有以庸代役的传统 D.户口分布呈现南多北少
10.南宋初年,大量北民南迁,南方小麦价格暴涨,于是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小麦,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南迁北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B.稻麦均衡的粮食分布格局开始形成
C.《农政全书》传播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D.曲辕犁从北方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
11.唐宋时期,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有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这反映了
A.陆上丝路的兴盛 B.坊市制度的打破
C.重农政策的转向 D.开放包容的气象
12.辽宋夏金时期,中原及江南向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手工业制品和海外香药等;北方输往南方的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等。这反映了
A.政权并立阻碍贸易往来 B.榷场交易频繁
C.民族经济交流具互补性 D.经济重心南移
13.明朝废丞相后,内阁品位逐渐提高,六部权力在不同程度为内阁所侵。但从制度上说,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这反映了明朝
A.内阁相当于真宰相 B.分化事权制度僵化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政治机构相互制约
14.明朝派遣大将平定东南沿海倭患,以下历史人物属于抗倭民族英雄的是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黄宗羲
15.陆九渊、王阳明提出“心即是理”,相信自己的内在价值更胜于外在权威,这
A.利于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从根本上否定了程朱理学
C.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 D.鼓励人反叛传统伦理道德
16.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擅长某一加工技艺的农民,从农业中逐步分离出来,变成独立的手工业者,缫丝、丝织、制糖、制葵扇等产业相继勃兴。这反映了
A.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B.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C.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长途贸易发展迅速
17.近代某条约体系让欧美国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从广州向北推进至上海再至北京,俄国则从西伯利亚——满洲边界向南推进到北京。该条约体系指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建省。这些措施表明
A.中国已经摆脱民族危机 B.清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D.洋务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19.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部分士大夫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思考指的是
A.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B.谋求制度的变革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D.彻底批判旧思想
20.学者评论晚清某一事件,认为是慈禧看到人民要起来掀清朝的屋顶了,她赶快开个窗洞。这位学者评论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21.民国时期,某个军阀或军阀派系对其敌手发起进攻之时,事先总要发表一则通电,攻击对方破坏国家统一,声称自己出兵,正是为了捍卫中国的政治统一和国家利益,这反映了
A.近代国家观念渐入人心 B.军阀混战不得人心
C.民主主义成为民众共识 D.中央政府软弱无力
22.1926年12月,湖南农民协会成立,1927年4月,农会会员由成立初的40万发展到518万;湖南75个县中有58个县建立了农会,组织起来的农民建立了武装。这
A.得益于北伐战争的推进 B.促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推动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建立
23.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境内一切被压迫民族的兄弟们团结起来,组织全国统一的抗日联军。这一号召
A.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顺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C.初步形成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 D.开辟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24.下表是1938~1946年延安交际处接待部分外国著名记者和友好人士的记录。这些活动
接待时间 接待对象
1938年3月 接待加拿大援华医生白求恩及其率领的医疗队
1938年6月 接待国际青年访华代表团
1944年6月 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1946年7月 按待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特朗
A.对外展示了中共良好形象 B.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统制
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5.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可以通过时间轴去认识,以下事件与时间轴所示时间相匹配的是
A.全面内战爆发 B.重庆谈判
C.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26.有学者在研究中得出以下认识:新民主主义的纲领+社会主义的因素+政党共识+政治平衡=某一文献。该文献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7.1949至1952年,农业总产值增长48.59%,与解放前最高年份相比,1952年的粮食产量1936年增加了9.3%,棉花产量比1936年增加了53.6%,这
A.表明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B.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C.促使国民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为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条件
28.下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该作品旨在
新中国给妇女开了一条无限宽广的为祖国服务的道路
A.全面落实男女平等政策 B.彰显工业建设成就
C.鼓励女性投身国家建设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9.1964年至1980年,国家累计进行了2000多亿元的“三线建设”投资,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约40%,这一举措
A.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B.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布局 D.促进了经济体制的改革
30.20世纪80年代,农民生产出来的食品、服装以及自行车等,无法进入国营流通体系,于是就在农村或城乡结合地带自建各种专业性的交易场所,它们大多没有经过政府审批,经常遭到驱逐和没收。由此可知,当时
A.市场流通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B.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D.计划经济的问题积重难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室内焚香肇事于春秋战国,两汉时期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流行开来,来自西域各国的香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唐代用香更为增多,佛教与外来的印度文化为中国的寺庙带来了大量的新香料,而众多的有关焚香和香料的习俗和信仰也随之传入了中国,从而加强和丰富了中国古老的焚香传统。作为礼佛的重要活动焚香,向道教和儒家礼仪渗透,吸引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参与。
——摘编自田梓榆《十四世纪前中国古代香具典型器研究》等
材料二
宋代是香文化的高峰。香药在当时海外进口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仅次于盐业、茶业、酒业等的一大产业经济。进入宋代,香药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官僚,也开始大量进入下层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饮食用香、建筑用香、节日习俗用香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摘编自夏时华《宋代香药经济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香文化发展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香文化盛行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从汉到宋香文化发展的趋势。(6分)
32.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与五四爱国运动同时,欧美多国掀起了工人罢工的怒潮,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中国人民深深感到这些斗争是与中国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迅速引起了中国多数先进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重视,形成了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李大钊、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开始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初步运用它探索中国社会根本改造的方向和道路。
——摘编自张德旺《新编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分析国情,认为只有落脚农村才有可能扭转革命时局。为此,毛泽东等人开辟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先河,探索解决民族解放之路。五十年代,毛泽东强调要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破除“两个凡是”的束缚,挖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带领人民开辟新的建设事业。
——摘编自郭媛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逻辑生成和现实意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历程。(12分)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C D A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D B A C B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B A C D D C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答案】
((1)条件:陆海“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佛教的传入和渐趋本土化;唐朝开放政策的推动;汉唐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每点 2 分,满分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影响:推动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扩大海外贸易,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推动文化的繁荣。(每点2 分,满分 6 分)
(3)趋势:从宫廷到民间;从贵族到平民(平民化);从宗教活动到世俗生活(世俗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不断加强(本土化)。(每点 2 分,满分 6 分)
32.【答案】
(1)国际:①世界工人运动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②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③西方资本主义弊端的充分暴露。
国内:①五四运动的爆发,国内掀起反帝反军阀斗争;②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阶级矛盾尖锐;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探索;④资产阶级救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⑤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答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样给分);⑥工人阶级队伍壮大(答到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同样给分);⑦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及其宣传;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每点2分,学生任答到5点给10分)
(2)实践:开辟工农武装割据新道路,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完成建国大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每个阶段4分,共1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3-2024广东省佛山市第一学期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