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上期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学者福山认为,夏、商时期的中国并没有完全形成明显的国家结构,周朝才真正具备国家形式的特征。周朝统治者对夏、商以来的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进行了重大改造,变氏族为宗族,扩“亲亲”“长长”至“尊尊”“贵贵”,建立起了一种政治等级体系。由此可知,周朝( )
A.实现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B.民族文化认同意识逐渐增强
C.社会发展出现重大变革 D.政治建构呈现家国同构特点
2.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箭”,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3.南宋诗人林升在他的《题临安邸》中这样描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北宋与辽对抗 B.北宋与西夏对峙 C.南宋与元和议 D.南宋与金对峙
4.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夕,郑和等人立碑写道:“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驱除倭寇 B.扩大政治影响 C.寻找黄金 D.传播中国文化
5.这一特权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逞凶肆虐、走私贩毒、进行各种犯罪的护身符。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这一特权指的是( )
A.协定关税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开放通商口岸 D.领事裁判权
6.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结论意在强调( )
A.中央集权削弱助推清政府灭亡 B.武昌起义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7.《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中提到,“几千年来被压迫被剥削被轻视的我们,此次因组织了农民协会,才能在江西政治中心地点—南昌,开我们第一次代表大会”,“江西农民久受军阀压迫,一旦闻革命军到来,即出死力帮助”。此次大会召开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前夕
8.1926年7月中共中央制定的《目前农运计划》指出:在目前状况之下,农民运动发展应取集中的原则,全国除粤省外,应集中在湘、鄂、赣、豫四省发展;次则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七省亦应以相当的力量去做。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 B.决定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调整策略以适应北伐需要 D.集中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
9.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后,日本侵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以下可作为证明南京大屠杀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研究者的专著中对该惨案的描述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
10.读下图,中国军队在图中所示战役中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该战役属于( )
A.淞沪会战 B.忻口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11.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针对共产主义的直接或间接攻击,周恩来在发言中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并说:我们允许不知真相的人抱有怀疑,但……我们欢迎所有到会的各国代表到中国去参观。周恩来此举( )
A.有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 B.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C.使中国成为主要的反帝力量 D.说明中国已经走出了外交低谷
12.新中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向苏联施压,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对中英建交谈判“拖一下”方针。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普惠性 B.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C.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14.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D.彻底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
15.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前,我们面对的形势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A.中国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达成“九二共识”谋求统一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6.2014年,全国有832个贫困县;2016年,28个贫困县摘帽;2017年,125个贫困县摘帽;2018年,283个贫困县摘帽;2019年,344个贫困县摘帽;2020年,共52个贫困县摘帽。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突出
C.乡村振兴迅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D.城乡二元体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逮南北分裂,凡三百年,而用人之法,多取之世族。如南之王、谢,北之崔、卢,虽朝代推移,鼎迁物改,犹印然以门第自负,上之人亦缘其门第而用之……往往其时仕者,或从辟召,或举孝廉,虽与两汉无异,而所谓从辟召、举孝廉之人,则皆贵胄也。其起自单族(注:寒微家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4《选举考七》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的影响。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代指织机)而户纂组(泛指精美织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摘自《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1890年,李鸿章指派招商局会办马建忠接办上海机器织布局。经多方筹集资金,在上海杨树浦建设三层厂房,购买英国制布机530台,美国纱锭35000锭以及锅炉、蒸汽机等。该厂以男工为主,也有报道说该厂“上等女工能司两机”。销路扩大,除上海外,布匹运往天津、镇江、宁波及东北等地。织布局“每日日用500两,获利约500两”。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苏州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上海机器织布局诞生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通过行政手段,打破原来大部分以血缘为纽带的互助关系,以村、乡行政区为单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妇女生产组”“儿童杂务队”等劳动互助组织迅速成立起来。督冀鲁豫边区在劳动竞赛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互助合作社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以团体为基本单元的竞赛活动。1941年3月至1942年,在王震的率领下,三五九旅分四批进驻南泥湾,克服千难万险,开创了壮阔的“陕北好江南”,谱写了彪炳史册的佳话。劳动竞赛活动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陕甘宁边区的“赵占魁运动”、太行边区的“甄荣典运动”、晋绥边区的“张秋风运动”等,无不是南泥湾精神的生动体现。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竞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劳动竞赛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人民解放军长期处于临战状态。近30年来军队的主战武器、训练方式没有大的变化。1977年中央军委决定,统一全军上下的思想,明确教育训练的地位,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应该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全军在裁减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对编制体制进行重大调整。为适应多兵种合成训练需要,1989年全军颁发新军事训练大纲,首次对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步骤进行统一和规范,建立了现代条件下单兵、分队、合同战术和战役四个层次有机衔接的训练体系,实现了我军由注重单一兵种训练向注重多兵种合成训练转变。为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需要,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专家教授深入部队演兵场开展全军高科技知识教育和军事理论创新。2006年,全军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应自觉地主动地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全军和武警部队在着力提高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这一核心能力的同时,加强反恐、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明显增强。
——摘编自《解放军报》2008年10月21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年以来我国军队训练战略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77年以来我国军队改革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通过对周朝国家构建过程的描述,强调周朝相较于夏商不仅仅建立了较完备的国家形式,且国家政治建构中具有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D项正确;周王室并未实现权力的集中,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周朝政治建构的特点,并没有涉及民族文化认同意识,排除B项;西周对于氏族组织和血缘关系纽带的改造并不属于社会发展的变革,社会发展变革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大夏国、北魏、北周政权的建立者都认为自己是中原王朝推崇的祖先的后代,可知他们这是为了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B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具体怎样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文明,只是说自己的祖先是中原政权推崇的祖先,排除A项;材料只是也推崇中原王朝的祖先,不涉及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排除C项;材料只是表明追求自己政权的合法性,不涉及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及交往,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临安是南宋的都城,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赵构在应天府即位,定都临安(今杭州)。此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是南宋与金对峙,D项正确。北宋的都城是汴京(开封),与材料“直把杭州作汴州”不符,排除A项;与金对峙的应该是南宋,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答案:B
解析:根据“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可知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擒获对明王朝不恭敬的藩王,剿灭侵略明王朝的蛮寇,即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政治影响,故选B;郑和生活的时期还没有出现倭寇,排除A;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为了寻找黄金和传播中国文化,排除CD。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可知,这一特权涉及到法律审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特权指的是领事裁判权,D项正确;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开放通商口岸与材料中的司法审判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湖南、陕西、山东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结论意在强调中央集权削弱助推清政府灭亡,所以才使得武昌起义后,清廷统治土崩瓦解,A项正确。武昌起义并未发动广大群众,这使得其缺乏广泛的土会基础,B项与题干主旨和史实均不符,排除。辛亥革命并未推翻封建专制制度,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中“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时期,江西是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战场,组织农民协会并召开农民代表大会体现了国民革命中对农民问题的重视,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的中心在湖北,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的斗争对象为日本帝国主义,并非国内军阀,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前夕,属于解放战争时期,此时为解放军,并非革命军,排除D项。故选:B。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6年7月,正值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中共中央制定《目前农运计划》,目的是集中力量在部分地区开展农民运动以支持北伐,说明中共适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时代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地区力量较为薄弱,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才决定进军农村,故B项错误;中共在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才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故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知识。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作为证明南京大屠杀最有力的证据,故D项正确。控诉材料、学者专著、回忆录都有一定的主观性,其说服力弱于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排除A、B、C项。
10.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军队在图中所示战役中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结合图示可知中国军队在图中所示战役中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C项正确;淞沪会战最后的结果是失败了,排除A项;忻口会战属于太原会战,排除B项;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与图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体现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尊重,欢迎其他国家到中国参观体现出了中国的坦诚,有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A项正确;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B项;推动大会的成功召开不等于中国成为主要的反帝力量,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推知中国已经走出了外交低谷,排除D项。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国在中苏结盟的同时又注重改善中英关系,并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既坚持原则又兼顾灵活的方针,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而非普惠性,排除A项;改善与英国关系说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A项正确;中共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B项;中国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中国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据材料“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可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经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推进,故选C项;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87年,我国还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彻底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5.答案:D
解析:选择D:中共二十大召开于2022年,“十年前”即2012年前后。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排除A: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12月。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排除C:达成“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在共同富裕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体现出国家集中力量为民办事的制度优势,彰显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78年开始实行,是中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表面”现象,并非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B项;贫困县脱贫可以体现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它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体现,排除C项;城乡二元体制是一种城乡有别的治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两种不同资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乡户籍壁垒基础上的其他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深入发展,对该制度进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表述是错误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7.答案:(1)变化:夏商周时期的世官制;秦朝及汉初的军功爵制;汉朝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隋朝之后的科举制。
(2)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助于形成重学风气;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1)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时期实行世官制,秦朝及汉初实行军功爵制;根据材料“与两汉无异,而所谓从辟召、举孝廉之人”可知,汉朝的察举制;根据材料“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可知,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可知,隋朝之后的科举制。
(2)影响:结合科举制自由投考可知,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按照才学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结合科举制将选官、读书结合可知,有助于形成重学风气;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把选官任官权力集中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18.答案:(1)特点:自由雇佣劳动(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规模大。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农业、民营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与积累;人地矛盾尖锐(生齿最繁,恒产绝少);部分自由劳动力转向工商业(皆自食其力之良民)。
(2)给中国民众带来价廉物美的棉布;有利于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有助于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与洋人争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侵略;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可知,自由雇佣劳动(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可知,手工业规模大。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商品经济繁荣;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民营手工业的长期发展与积累;根据材料“恒产绝少”可知,人地矛盾尖锐(生齿最繁,恒产绝少);根据材料“恒产绝少”可知,部分自由劳动力转向工商业(皆自食其力之良民)。
(2)结合所学可知,给中国民众带来价廉物美的棉布;根据材料“在上海杨树浦建设三层厂房,购买英国制布机530台,美国纱锭35000锭以及锅炉、蒸汽机等”可知,有利于引进西方的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结合所学可知,有助于中国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根据材料“销路扩大,除上海外,布匹运往天津、镇江、宁波及东北等地”可知,与洋人争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侵略;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结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可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
19.答案:(1)特点:行政手段推进;群众广泛参与;因地制宜;行业广泛;组织形式多样;以地缘为基础。
(2)影响:有利于打破敌人封锁,巩固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铸就了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为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通过行政手段,打破原来大部分以血缘为纽带的互助关系,以村、乡行政区为单位,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各种形式的‘劳动互助社’‘义务耕田队’‘妇女生产组’‘儿童杂务队’等劳动互助组织迅速成立起来”信息可得出如下结论:行政手段推进;群众广泛参与。依据材料“督冀鲁豫边区在劳动竞赛中,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差异,互助合作社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以团体为基本单元的竞赛活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如下结论:因地制宜;行业广泛;组织形式多样;以地缘为基础。
(2)影响:依据材料“劳动竞赛活动在各行各业普遍开展,陕甘宁边区的‘赵占魁运动’、太行边区的‘甄荣典运动’、晋绥边区的‘张秋风运动’等,无不是南泥湾精神的生动体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有利于打破敌人封锁,巩固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铸就了艰苦奋斗的抗战精神;为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20.答案:(1)由单一兵种训练向多兵种合成训练转变;从人力密集型转向质量效益型;军事训练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
(2)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适应新时代战争形态和多样化的军事任务;有力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建立了现代条件下单兵、分队、合同战术和战役四个层次有机衔接的训练体系,实现了我军由注重单一兵种训练向注重多兵种合成训练转变”可以得出由单一兵种训练向多兵种合成训练转变;根据“全军在裁减员额100万的基础上,对编制体制进行重大调整”可以得出从人力密集型转向质量效益型;根据“应自觉地主动地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全军和武警部队在着力提高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这一核心能力的同时,加强反恐、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可以得出军事训练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
(2)影响:根据材料“全军和武警部队在着力提高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这一核心能力的同时,加强反恐、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训练。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明显增强”,结合第一问的变化和所学从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适应新时代战争形态和多样化的军事任务;有力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等角度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鲁山县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