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具体到地中海文明……假如希罗多德今天旧地重游,对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地中海植物群会感到多么惊讶!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阿拉伯人带来的水稻,来自伊朗但源头是中国的桃树、菜豆,柏柏尔人的无花果树……”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地中海得天独厚的优势 B. 文明是流动着的
C. 文明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D. 文明是有边界的
2. 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们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3. 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赋税征收标准调整 B. 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 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4.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5. 1905年科举废除,政府在各地兴建劝学所,发动士绅兴建新学堂,1906年,清政府“责成各村学堂董事查明本地不在祀典庙宇乡社,可租赁为学堂之用”,庙产兴学大规模兴起。据此可知,清末庙产兴学( )
A. 推动了私有资产合理化使用 B. 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移风易俗
C. 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D. 乡绅成新学堂创办主导者
6. 李鸿章在 1872年奏折中针对“欧洲诸国……闯入边界腹地”发出“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的感叹。1901年,张之洞在致军机大臣的电文中说“中国”已至“残局”。从“变局”到“残局”,清王朝共同的应对之道是( )
A. 发展经济,实业救国 B. 改革官职,裁汰冗员
C. 革新教育,选拔人才 D. 借鉴西学,科技立国
7. 在苏维埃基层政权选举中,苏维埃政府向选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抗日根据地各级参议会的选举中,一些地方因陋就简发明了“圈选”“豆选”等方式。这些措施
A.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保障了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C. 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 民主政治原则得到了落实
8.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
A.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 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 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 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9. 邓小平指出:只要不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中国就要坚持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全方位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在此邓小平强调,中国应( )
A. 遵循和平发展理念 B. 积极应对西方“和平演变”
C. 重点发展睦邻关系 D. 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10. 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 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 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 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 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11. 1854年,英国议员向国会建议将政务分成机械工作(例行工作)和智力工作,机械工作录用的学历标准为中学文化水平,智力工作指的是带有政治性质或者是行政管理性质的工作,需要由大学文化水平的人员担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机械工作不需要考试录用 B. 政务分工有利于科学管理
C. 文官选拔受到了议会的操控 D. 智力工作重要性超过机械工作
12. 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Siegfried Lauffer)曾强调:“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下列说法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B.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C. 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D. 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自由民的特权民主
13. 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对此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 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 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
C. 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的管控 D. 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
14. 从1870年到19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工作时间从每天12小时减少到了10小时,机器种植 一英亩小麦的时间只要3小时,人均收入却增加了50%。这种趋势
A. 有利于大众休闲文化的发展 B. 加速了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
C. 得益于福利国家的普遍盛行 D. 与世界各地的民权斗争有关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如外层空间法、极地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刑法、国际能源法、国际移民法等。这一现象形成的背景是( )
A. 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 B. 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壮大
C. 世界市场正式建立 D. 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16. 美国科学界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五个方向: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自然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智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这一高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
A. 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 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表现
C. 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 D. 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人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包括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的原因,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
材料二 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1603年的伦敦,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吸纳历代经验,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教灾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报灾、勘灾、筹赈、赈灾、善后等多个方面,基本覆盖整个教灾过程。清朝将救灾责任法律化,救灾立法体系严整灵活,从而确保教灾制度有效运行。清代注重防救结合,建立了一系列防灾的相关制度,比如用于储粮备荒的仓储制度。其中,作为历代仓储最基本形式的常平仓自西汉创立,一直为后代沿袭。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救灾制度为何效果显著》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家千预下的社会平等。在这一目标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发展形势出现极大的转变,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开支增加速度快,导致出现了财政赤字现象,增加了税收负担,如此便降低了生产效率;其次,市场机制作用被剧弱,严重阻碍了竞争与生产;再者,如今国际领域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面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降低了原本的竞争力,导致平均利润降低:最后,福利制度本质上属于一种奖惩机制,所以也会对社会风气、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竞争精神造成破坏。
——摘编自魏煦哲《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救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欧美
1750— 1850年 “康乾盛世”下农耕文明到达顶峰;手工工场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依然零星稀疏。清朝的“闭关锁国”态势,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口通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中国卷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民族危机加剧。 珍妮机问世,揭开工业革命序幕;阿克莱特设立水力纺纱厂标志机器大工厂制度诞生。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发展。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厂”,加紧对外扩张;工业革命成果开始在欧美各国推广。
1850— 1900年 洋务运动开始,先后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在沿海通商口岸出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出现实业救国思潮,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电器和内燃机的问世和使用,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国和德国成为新的工业革命中心。垄断组织现,推动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狂潮。
1901— 20世纪40年代 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推行“法币改革”、“国民经济建设动”,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发展。抗战中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摧残破坏,解放战争中陷入困境。 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美国出现“柯立芝繁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提出。二战后欧美国家普遍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以经济近代化的视角,并结合近代中外历史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观点,予以说明。(说明:可以选取中国、欧美或者中外相关的历史信息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 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高二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具体到地中海文明……假如希罗多德今天旧地重游,对在我们看来司空见惯的地中海植物群会感到多么惊讶!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阿拉伯人带来的水稻,来自伊朗但源头是中国的桃树、菜豆,柏柏尔人的无花果树……”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 地中海得天独厚的优势 B. 文明是流动着的
C. 文明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D. 文明是有边界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这种植物群有阿拉伯人从远东输入的橘树、柠檬树,来自美洲的仙人掌,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来自波斯的柏树,可能从秘鲁移植来的西红柿,来自圭亚那的辣椒,来自墨西哥的玉米”可知,材料描述了地中海地区汇聚了不同地区的植物,这体现了全球物种的交流,这是文明交流的结果,体现了文明是流动的,B项正确;材料没有对比,不能强调、突出地中海的区位优势,排除A项;文明的连续性和边界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B项。
2. 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们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A.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牧业产生,社会分工更加细密,而细密的社会分工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的产生,由此可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人类文明产生的曲折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不同行业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 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 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C. 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中国古代,粟主要种植在北方,水稻种植在南方,材料中唐朝财政计算的变化就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粟和水稻在财政计算中地位的变化,从中无法看出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B项;精耕细作指精心细致地耕作,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
5. 1905年科举废除,政府在各地兴建劝学所,发动士绅兴建新学堂,1906年,清政府“责成各村学堂董事查明本地不在祀典庙宇乡社,可租赁为学堂之用”,庙产兴学大规模兴起。据此可知,清末庙产兴学( )
A. 推动了私有资产合理化使用 B. 促进了乡村社会移风易俗
C. 教学内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D. 乡绅成为新学堂创办主导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清末庙产兴学是在清末新政中推行的举措,这有助于新思想在基层社会传播,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移风易俗,B项正确;庙产兴学与资产私有合理化使用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教学内容和办学主体,排除C、D项。故选B项。
6. 李鸿章在 1872年奏折中针对“欧洲诸国……闯入边界腹地”发出“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的感叹。1901年,张之洞在致军机大臣的电文中说“中国”已至“残局”。从“变局”到“残局”,清王朝共同的应对之道是( )
A. 发展经济,实业救国 B. 改革官职,裁汰冗员
C. 革新教育,选拔人才 D. 借鉴西学,科技立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欧洲诸国……闯入边界腹地”、“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中国”、“残局”及所学知识可得,19世纪60年代到90 年代的洋务运动中发展近代教育,派遣留学生,到了清末新政重视教育培养人才,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并没有强调实业救国思想,排除A项;洋务运动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改革官职,排除B项;,两个时期并没有全部强调科技立国,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7. 在苏维埃基层政权选举中,苏维埃政府向选民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抗日根据地各级参议会的选举中,一些地方因陋就简发明了“圈选”“豆选”等方式。这些措施
A.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保障了政权的稳定与发展
C. 开始了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D. 民主政治原则得到了落实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圈选”“豆选”等方式的出现,说明的是当时中共对民主政治原则的落实,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8. 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
A.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 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 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 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据题意可知,毛泽东是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并不是惩治贪污腐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排除ABC项。故选D项。
9. 邓小平指出:只要不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不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中国就要坚持改革开放;同时,还要全方位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在此邓小平强调,中国应( )
A. 遵循和平发展理念 B. 积极应对西方“和平演变”
C. 重点发展睦邻关系 D. 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抓住和平机遇,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同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等,反映出邓小平强调中国应遵循和平发展理念,A项正确;材料与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无关,排除B项;发展睦邻关系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 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 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 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 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 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18年我国中小企业在税收、GDP、技术和就业等方面贡献巨大,这是因为我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下,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结果,故我国取得的上述成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D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新时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能看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854年,英国议员向国会建议将政务分成机械工作(例行工作)和智力工作,机械工作录用的学历标准为中学文化水平,智力工作指的是带有政治性质或者是行政管理性质的工作,需要由大学文化水平的人员担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机械工作不需要考试录用 B. 政务分工有利于科学管理
C. 文官选拔受到了议会的操控 D. 智力工作重要性超过机械工作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1854年,英国议员向国会建议将政务分成机械工作(例行工作)和智力工作,机械工作录用的学历标准为中学文化水平,智力工作指的是带有政治性质或者是行政管理性质的工作,需要由大学文化水平的人员担任”,政务分工体现的是对不同工作学历标准的差异,这样更有利于人才的合理利用及科学管理,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机械工作是否考试问题,只是对学历标准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对政务工作的分类及从事该工作学历标准的要求,未涉及文官选拔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哪一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学历标准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德国历史学家西格弗里德·劳菲尔(Siegfried Lauffer)曾强调:“这两条原则,即所有公民都应该享有平等权利,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是古代民主政治和现代民主政治相似的特征。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下列说法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
B.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
C. 民主是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的,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D. 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自由民的特权民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所有决定必须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体现的是民主的阶级性,“从古代到现代,它们都被迅速接受”体现的是民主的时代性,“所以现代政治思想起源于古代雅典,而不是其他任何过去的政治形式”可见作者强调的是民主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符合题意的是C项,排除ABD项。
13. 19世纪末,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规。然而,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各州从州情出发,许多规定并不一致,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对此现象,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 联邦政府继续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 美国国内食品掺假现象更趋严重
C. 联邦政府加强地方立法权管控 D. 联邦政府践行国家干预主义思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多数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已针对食品掺假现象制定了法律法”“美国食品法却是由州政府制定的……无法应用于跨州性食品贸易。”可以看出美国食品法需要从州政府制定转变为中央政府制定,意味着中央政府将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力度,D项正确,排除A项;制定食品法,是为了规范食品生产,保障食品安全,并不一定意味着食品掺假现象严重,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美国没有全国性的食品法,因此影响了跨洲性食品贸易的发展,并不是要加强对地方立法权的管控,且也违背了联邦制的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从1870年到19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工作时间从每天12小时减少到了10小时,机器种植 一英亩小麦的时间只要3小时,人均收入却增加了50%。这种趋势
A. 有利于大众休闲文化的发展 B. 加速了劳动分工格局的形成
C. 得益于福利国家的普遍盛行 D. 与世界各地的民权斗争有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得出在全球工业化进程下,物质资料的丰富与劳动时间的缩短推动大众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A项正确;物质资料的丰富与劳动时间的缩短与分工无关,排除B项;C项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如外层空间法、极地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国际发展法、国际组织法、国际刑法、国际能源法、国际移民法等。这一现象形成的背景是( )
A. 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 B. 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壮大
C. 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 D. 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国际法发展迅速,产生很多新的分支”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在此期间,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B项正确;两极格局的逐步瓦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初,与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70年里”不符,排除A项;世界市场的正式建立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6. 美国科学界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五个方向:新材料、基因工程、AI(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美国由于科技积累优势,自然是第一梯队。中国有工业4.0计划、中国智造2025战略,将是第二梯队的龙头。201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华为公司这一高科技企业的种种打压行为,表明( )
A. 高科技引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B. 中美冷战在经济文化的表现
C. 大国竞争终究是高新科技竞争 D. 中美博弈于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和中国均高度重视高新科技的发展,同时美国对华为等高科技企业的打压,体现了美国和中国在高新科技方面的竞争,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高新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中美之间的关系并非冷战关系,冷战在苏联解体后就已经结束,排除B项;当今世界国际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人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包括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的原因,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答案】17. 特点:范围广,规模大;方式多样;以华夏族为主导。
意义:华夏族更加稳固;分布更为广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8. 原因: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剧;抗战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的沦陷;为保存实力评价: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生产、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壮大了抗日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持抗战;有利于赢得抗战胜利;给市政管理和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可知,范围广,规模大;据材料一“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可知,方式多样;据材料一“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可知,以华夏族为主导。第二小问是意义,据材料一“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可知,华夏族更加稳固,分布更为广泛;结合所学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的角度分析。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抗战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是原因,据材料二“1937年七七事变后”可知,日本侵华,民族危机的加剧;结合所学从东部沿海地区的沦陷、保存实力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是评价,据材料二“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包括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可知,可从壮大抗日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坚持抗战及有利于赢得抗战胜利等角度进行分析;据材料二“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知,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生产、商业繁荣和文化发展;据材料二“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可知,给市政管理和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与社会保持相对平衡状态,权力的施行不但受限于道德,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国君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国际体系”包括了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查尔斯·蒂利认为,战争的压力迫使统治者征用物资,因而不得不与国内资源持有者进行“谈判”,这些“谈判”带来各种权利。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么春秋战国时期野心勃勃的统治者也曾为了鼓动民众参战和为国牺牲而做出三个重大的让步:一是言论自由,二是允许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三是给予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
——摘编自许田波《战争、国家形成与公民权:春秋战国与近代早期欧洲比较》
材料二 在奥尔森看来,国家、政府或统治者努力保障个人权利并避免过度掠夺,均源于所谓“共容利益”,目的是保证自身收入的长期最大化。16世纪末的英国,众多贵族和绅士经受不住外贸的利润诱惑而加入各种股份公司。1603年的伦敦,大小事务都受约200名大商人的控制。政治上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产状况,代表商人集团的新贵们在议会中的席位明显增加,新兴阶级不仅影响、甚至控制了政府及议会。因为战争而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王室与商人之间彼此依赖:握有灵活动产的商业家族比起旧土地贵族更能缓解君主的燃眉之急,政府则对商人集团予以特许权的“回报”。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在国内,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在国外,他们需要国家作为扩张和掠夺的庇护伞。“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
——摘编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社会群体能拥有一定权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欧社会形成“共容利益”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中外历史上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博弈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1)西周时期: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
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土地私有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
(2)原因: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
影响: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各国近代化进程。
(3)启示: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与春秋战国时的中国。西周时期:根据材料“权力的施行受限于道德”可分析出礼制对君权的道德约束;根据材料“依据血缘关系来参政的传统也对王室权威有实际限制”可分析出宗法分封的贵族政治对君权的制约。
春秋战国:根据材料“封建等级制度的解体、频繁战争、整体的无政府状态、均势的形成、中央官僚制度的发展等”可分析出诸侯割据、战争频繁;根据材料“言论自由”可分析出“百家争鸣”造成的思想文化活跃;根据材料“通过上诉来修正司法不公”可分析出法家推行的改革规范了社会关系;根据材料“在土地授予和福利方面的经济权利”可分析出土地私有培育了新兴地主阶级。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欧。原因:根据材料,从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兴起、对外扩张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国家的兴起;对外扩张掠夺的需求。
影响:根据材料“新兴集团同国家命运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可分析出推动了政府与商人群体的合作;根据材料“他们要求国家保护,并给予他们经济特权”可分析出资产阶级力量得到壮大;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宗教改革和殖民掠夺;根据材料“‘共容利益’不断扩大,催发了西欧的制度变迁”可分析出推动了西欧各国近代化进程。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启示:结合所学,可从民众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的平衡对国家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保护民众权利是政府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应重视维护民权;政府权力与民众权利间的默契和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吸纳历代经验,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教灾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报灾、勘灾、筹赈、赈灾、善后等多个方面,基本覆盖整个教灾过程。清朝将救灾责任法律化,救灾立法体系严整灵活,从而确保教灾制度有效运行。清代注重防救结合,建立了一系列防灾的相关制度,比如用于储粮备荒的仓储制度。其中,作为历代仓储最基本形式的常平仓自西汉创立,一直为后代沿袭。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救灾制度为何效果显著》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家千预下的社会平等。在这一目标的带动下,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发展形势出现极大的转变,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开支增加速度快,导致出现了财政赤字现象,增加了税收负担,如此便降低了生产效率;其次,市场机制作用被剧弱,严重阻碍了竞争与生产;再者,如今国际领域已经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各个国家面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环境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降低了原本的竞争力,导致平均利润降低:最后,福利制度本质上属于一种奖惩机制,所以也会对社会风气、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竞争精神造成破坏。
——摘编自魏煦哲《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救灾制度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福利制度。
【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历代经验;系统较为完备;拥有法律保障;救灾立法体系严整灵活;注重防救结合。
(2)评价:发展呈现阶段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体现了社会公平;福利制度的盲目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降低了生产效率;容易助长惰性;破坏了竞争精神及社会风气。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清代吸纳历代经验,建立了系统、完备的教灾制度”得出注意吸取历代经验,系统较为完备;根据“清朝将救灾责任法律化,救灾立法体系严整灵活,从而确保教灾制度有效运行”得出拥有法律保障;救灾立法体系严整灵活;根据“建立了一系列防灾的相关制度,比如用于储粮备荒的仓储制度”得出注重防救结合。
(2)评价:根据“另一方面则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国家千预下的社会平等”得出发展呈现阶段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体现了社会公平;根据“政府开支增加速度快,导致出现了财政赤字现象,增加了税收负担,如此便降低了生产效率”得出福利制度的盲目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降低了生产效率;根据“所以也会对社会风气、资本主义社会原本的竞争精神造成破坏。”得出容易助长惰性;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降低了原本的竞争力”得出破坏了竞争精神及社会风气。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欧美
1750— 1850年 “康乾盛世”下农耕文明到达顶峰;手工工场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依然零星稀疏。清朝的“闭关锁国”态势,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口通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中国卷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民族危机加剧。 珍妮机问世,揭开工业革命序幕;阿克莱特设立水力纺纱厂标志机器大工厂制度诞生。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进一步推动工业革命发展。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厂”,加紧对外扩张;工业革命成果开始在欧美各国推广。
1850— 1900年 洋务运动开始,先后创办军用和民用工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在沿海通商口岸出现。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出现实业救国思潮,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电器和内燃机的问世和使用,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美国和德国成为新的工业革命中心。垄断组织现,推动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狂潮。
1901— 20世纪40年代 辛亥革命民国建立,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推行“法币改革”、“国民经济建设动”,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发展。抗战中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摧残破坏,解放战争中陷入困境。 欧洲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美国出现“柯立芝繁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提出。二战后欧美国家普遍加大对经济的干预。
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以经济近代化的视角,并结合近代中外历史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观点,予以说明。(说明:可以选取中国、欧美或者中外相关的历史信息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 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政治制度影响了中、英两国经济近代化开端的方式。
论述:18世纪晚期, 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英国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上半期完成了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锋下,中国战败,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发展西本主义的原科地和市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产生。
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主动开始经济近代化,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则是被迫开始了经济近代化。政治制度影响了中、英两国经济近代化开端的方式。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从途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从图中可以看到1750年到20世纪40年代,中外的经济发展状况。以经济近代化的视角,可以提炼出若干论点,可以以中国近代化是被迫的,西方经济近代化的背景,中外经济近代化的过程,经济近代化的影响以及启示等方面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