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历史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东汉名士崔寔在《政论》中说:“值厄运之会……政多恩贷”“皇路险倾”“今既不能纯法八代,故宜参以霸政,则宜重赏深罚以御之,明著法术以检之。”据此可知,崔寔旨在( )
A.推行无为而治 B.探索济世之道 C.弘扬尊法抑儒 D.完善监察立法
2.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规定,诏书下行形式为御史大夫下丞相,丞相下车骑将军、中二千石、郡太守、诸侯相,郡太守下郡国都尉、农都尉、部都尉,再由都尉下达候官。这一现象( )
A.提升了政府信息传递速度 B.体现了集权体制内在要求
C.推动了文书制度日益繁琐 D.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3.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台,各地诸侯以为犬戎进攻,都带本部兵马急来救驾,诸侯们在得知无事后愤然而归。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该典故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西周统治尚能维持 B.分封制趋于崩溃
C.中央集权统治强化 D.周幽王昏庸腐败
4.《里耶秦简》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的一个小县迁陵县“吏凡百四人,缺卅五人。今见五十人”,《尹湾汉简》所载西汉中后期最大的两个县海西县和下邳县,二者吏员总编制均为107人。据此可知秦代( )
A.所创制度被后世沿用 B.中央牢牢掌握地方权力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地方管理运行成本较高
5.“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6.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B.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
C.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 D.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
7.读下表
人物 主张
郑观应(1842~1921) ……由是观之,公法(指国际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有国者,惟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薛福成(1838~1894) 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不以公法待之,虽能自奋以仰企乎公法,其受损于公法之外者,已无穷矣。是同遵公法者其名,同遵公法而损益大有不同者其实也。
由表可知,郑、薛二人( )
A.在是否要学习国际法上有分歧 B.一致认为富国强兵才是根本
C.在自强与求富的先后上有分歧 D.都认为国际法维护强国利益
8.隋文帝废除汉代以来州郡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吏都要经中央的吏部任免考核。地方官及僚佐不许在本地任职。同时规定“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不得连任。这表明,当时( )
A.官员选任标准发生变化 B.科举制扩大了录取名额
C.中央集权局面得以强化 D.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
9.在日耳曼人扩张过程中,国王为获得贵族的忠诚而分封土地。由于家庭结构的双重归属性(既可随父姓,也可随母姓),家族关系模糊不清,契约超越了血缘成为封建关系的基础。由此可知,西欧封建制度( )
A.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 B.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
C.摒弃血缘纽带的作用 D.强调权利与义务关系
10.宋代中枢权力结构中的监察功能主要由台谏系统承担,而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则承担了对台谏系统的监控+。宋仁宗时,“诏中书置台官言事簿,令以时勾销注之,仍录与枢密院。” 宋仁宗此举意在( )
A.分化事权以强化君权 B.构建权力的制衡机制
C.限制监察官员的权力 D.提高监察谏议的效率
11.据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旧制御试举人,设初考官,先定等第。复封弥之,以送复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详定官,发初考所定等第,以对复考之等第。如同即已;不同,则详其程文,当从初考或从复考为定,即不得别立等。”据此可知,宋代科举( )
A.消除了徇私舞弊现象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录取程序的严密客观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12.1848年英国议会批准对行政开支进行调查。财政部高级官员查尔斯·屈维廉在向特别委员会汇报时指出,财政部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财政本身。他批评了政府官员晋升中论资排辈现象,主张要从受过高等教育或有突出才干的人中选调官员。这反映当时英国亟待( )
A.扩大议会权力 B.发展高等教育 C.解决经济危机 D.改革文官制度
13.抗战时期的山东根据地在举行民主选举时,妇女们也跟男子一样踊跃地参加,有些地区的妇女选民比男子还要多。如莱芜某村的选举大会上,男子144人,女子150人;某峪村男子120人,女子125人。这说明,山东抗日根据地(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实现了女性的解放
C.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 D.成年男性积极参军作战
14.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明确规定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15.罗斯福新政以前,美国总统主要依靠各部部长和少数私人助理处理政务。新政后,罗斯福不经考试,直接聘请专家和教授组成顾问团,参与政府政策制定。这一变化( )
A.适应了政府职权扩大的需求 B.使政策稳定性得到加强
C.确保了新政措施的顺利推行 D.增强文官群体的中立性
16.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人们聚集在一起组成“党派”来参与政治,“党派”间的斗争则被称为“党争”。政治领袖是“党派”的核心,“党派”往往通过公民大会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见解,许多“党争”最后都诉诸于陶片放逐法。据此分析,这一时期的“党争”( )
A.瓦解了雅典民主体制 B.削弱了城邦至上理念
C.导致了雅典城邦衰落 D.受制于民主制的机制
17.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名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其特权。这反映了( )
A.文官制度的阶级差异消失 B.平等观念成为主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不断传播 D.政党政治基本实现
18.中华民国国会,是继参议院之后的立法和权力机关,成立于1913年4月,采用两院制,这是第一届国会。此后有袁世凯的政治会议、约法会议、参政院和段祺瑞的第二届国会、善后会议,以及南方的“非常国会”和“护法国会”。这些国会在几年间走马灯似的轮换。这一局面的出现源于( )
A.军阀割据扰乱政治生态 B.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C.封建势力阻碍议会政治 D.中国缺乏宪政民主经验
19.表2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建立的中央苏区干部教育三级系统汇总。这一干部教育培训系统( )
党员干部教育 苏维埃干部教育 各种职业教育 师范教育
初级 党员训练班 苏维埃干部训练班 短期职业学校 小学教员训练班
短期师范学校
中级 党员干部训练班 政治学校 职业学校 初级师范学校
中央农业学校
高尔基戏剧学校
高级 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 苏维埃大学 - 中央列宁师范学校
表2
A.提高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服务于革命时期经济政治需要 D.加强了党在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
20.下表为1985年12月深圳蛇口工业区电脑公司部分职工工资表。表格反映了当时( )
职工 工资 应发工资
基本 职务 浮动 应付 独生子女 工贴 合计
甲 77 64 60 201 — 12 213
乙 123 133 90 346 5 12 363
丙 93.5 84 60 237.5 — 12 249.5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对外开放取得较大成就
C.“大锅饭”式分配方式逐渐被打破 D.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发展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李令福《移动的都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都城移动的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都城,围绕“都城选址与国家治理”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
22.(25分)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由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
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
洋货好,洋货好,漏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
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
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
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材料四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序号 资料 序号 资料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 “双百方针” ⑧ 万隆亚非会议
③ 香港、澳门回归 ⑨ “两弹一星”
④ 《论十大关系》 ⑩ 恢复高考制度
⑤ 重返联合国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⑥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她。(6分)
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根据歌谣唱词,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4分)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2分)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对所选资料中的任意两条予以相应阐释。(6分)(要求:列出所选资料序号,主题立意明确。补充的新资料不能在图表中选取。)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重点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