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重点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重庆市重点大学附中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自己保管好,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楚国贵族申叔时主张教太子学习春秋、诗、礼、乐、训典:令尹子囊说楚国“抚有(安抚)蛮夷”,“以属(归属)诸夏”;楚人还借用殷人和周人的文字。据此推知,这一时期
A.中原地区文化辐射周边各国 B.各地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C.华夏民族文化认同初步形成 D.楚国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2.春秋时期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的常用手段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一变化说明
A.争霸战争频繁剧烈 B.分封制被彻底废除
C.伦理道德日益败坏 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3.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登录了户主姓名、妻子和儿女的年龄以及财产,如奴婢、田宅等:居延(今内蒙古西部)汉简中也保存了户籍的片段,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印证
A.土地私有制取得优势地位 B.边疆农耕经济的水平很高
C.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情况 D.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控制
4汉光武帝时,把三公的职责移到尚书台,“(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据此可知,当时
A.三省体制正式确立 B.新的行政中枢形成
C.行政效率极大提升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5“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帝王自我检讨、自我反省的一种官方诏书。有学者统计两汉时期皇帝颁布下发的“罪己诏”,如下表。
朝代 皇帝 下诏次数 下诏原因
西汉 文帝 2 日食;匈奴入侵
宣帝 2 地震;总结失政
元帝 5 地震、日食;总结失政
东汉 光武帝 3 日食、地震;总结失政
和帝 1 蝗灾
安帝 3 一系列自然灾害
两汉的“罪已诏
A表明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 B.具有明显的农耕文明色彩
C.说明防范外族是施政重点 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
6.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而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走向衰落
C.土地国有制度得到发展 D.商品经济趋于活跃
7.下表是唐代歌咏昭君出塞的诗歌(部分)。
作者 内容
张仲素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卢照邻 “汉宫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张枯 “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
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昭君出塞促进了蒙汉交融 B.文学作品不具史料价值
C.唐蕃会盟平息了民族纷争 D.作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
8.下图为唐代一级地方机构(道或镇)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唐后期
A.地方机构更加完备 B.政治局势明显恶化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边患危机日益严重
9.唐朝前期设立都护府,将边疆民族地区纳入管辖,维护边境安全。《旧唐书》记载:贞观十六年,突厥咄陆可汗“自恃其强,专擅西域,遣兵寇伊州(今哈密市)。”如图所示,这一时期,唐朝派兵还击突厥军队的都护府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10.唐代画家尉迟乙僧原是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贵族,贞观初来长安,任宿卫官,擅长画佛像、鬼神、人物、花鸟,“凡画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像,非中华之威仪”。这反映出贞观时期
A.佛教道教的交融 B.开放包容的风气
C.社会的空前繁荣 D.重文轻武的取向
11.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上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还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反映出宋朝
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 B.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
C.科举取士的繁荣发展 D.官员考核的制度创新
12.《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
A.专业分科开始出现 B.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C.面向市场服务大众 D.致力总结医学成果
13.“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椎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表。这反映出
政权 主要允售商品 禁售商品
宋 茶、粮米、丝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等,茶、米、麦为大宗 耕牛、兵器、书籍
金 珍珠、人参、羊、猪、药材等,羊为大宗 马匹、兵器
A.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 B.外贸服务于对奢靡的追求
C.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 D.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
14.宋代投壶盛行,士大夫家中常陈设有投壶的壶与矢。吕大临在《礼记传》中写道:“投壶,射之细也。燕饮有射以乐宾,以习容而讲艺也。”司马光认为“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据此可知,宋代投壶
A.反映出民族交流加强 B.凸显了儒学价值取向
C.体现了门第观念淡化 D.折射出教育的平民化
15.下表是与棉花种植或棉布相关的历史记载,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记载 材料出处
“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 (元)《农桑辑要》
“比之桑蚕,无采荒之劳,有必收之效……得御寒之益。” (元)《农书》
“棉布寸七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明)《天工开物》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明)《农政全书》
A.棉花经陆上丝绸之路传人中国 B.元朝棉花种植成本高于养蚕丝
C.棉纺织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 D.清朝南北之间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16.据记载,宋代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向包括参与经商活动、应募参军、出家为僧道等,部分乡民在农闲时节兼职商贩、雇工,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这体现出当时
A.佛道思想的世俗化 B.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 D.租佃关系普遍盛行
17.1271年,忽必烈依据汉文化经典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7年秋,元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对孔子的尊崇超越了唐、宋两代。这些举措旨在
A.彰显朝廷汉化决心 B.提升民族平等意识
C.形成尊崇孔子风尚 D.增强政权认同观念
18.明初逐步建立起户帖制度。由中央户部统一规定户帖的格式和调查纲目。州县官领到户帖后,必须派员按户调查。中央派人分赴各地‘点户比对”,如查出填报失实,其罪在官吏者;官吏处斩,罪在人民,便拿来充军。明初建立户帖制度旨在
A.保障赋役征发 B.改革地方机构
C.抑制商业发展 D.提高六部地位
19.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0.明中后期,巾帼英雄形象普遍流传。《杨家府演义》中和男性一样保家卫国、反抗奸臣当道、追求婚姻自主的杨门女将,《说唐三传》中挂帅出征平定边患、敢爱敢恨的樊梨花,都是杰出的代表。这些巾帼英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
A.主流价值观变化影响生活观念 B.商品经济促进文化形式世俗化
C.社会危机下人们对英雄的期待 D.文人借女性英雄题材抒发抱负
21.明代前期修建郡县城池,受《考工记》影响,以军事防御为重点,即《礼》所云“城郭沟池以为固用”。明中叶以后,逐渐改为“城郭必置街坊”。这反映出明朝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坊市限制的突破 D.儒家思想的僵化
22.乾隆四十四年,刑部议定“既有定例,则田例不用律”。若案件没有相应的条例依照,则用“比照法”去“比引科断”,例如“奴婢诽谤家长,比依骂家长律绞”。这一规定体现出,清代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法律判决有随意性
C.定例具有最高权威 D.司法实践律例并用
23.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24.清朝前中期,中国疆域达到了内在发展的极致。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的范围内。这表明清朝
A.国家疆域得到法理确定 B.统治范围超过以往朝代
C.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陆海边疆危机愈演愈烈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使用、生产和输入香料的国家之一。由于中国仅能生产麝香、肉桂等部分香料,因此从汉代开始,所需的大量香料就从阿拉伯、非洲等地区进口。至唐代,香料在医药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获得更为广泛的使用。唐代从域外输入的香药更多,其中相当部分来自大食(阿拉伯)地区。与此同时,沉香等中国特色的香料也对外广泛输出。源源不断的香料船,使广州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之一。由于广州市舶税收数额相当大,已在唐代财政收入中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香料在内的诸多来自阿拉伯等地区的货物已逐渐成为唐政府不得不进口的特需商品,进一步刺激了中阿间香料等互补性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景兆玺《唐朝与阿拉伯帝国海路香料贸易初探》
材料二 玄装(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请座使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需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时期香料贸易盛行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历史意义。(8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4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西汉至北宋全国人口(户)变化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据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之向南发展》
材料二 据统计,北宋进士全国有9630人,其中南方诸路占95.2%,北方诸路仅占总数的4.8%,这种悬殊局面引发了南北政治矛盾。元朝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制度后,将考生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种,在乡试会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只试二场,内容比较简单,汉人、南人试三场,内容则相对深一些。元朝规定全国选乡试合格者300人赴会试,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75人。元朝采取的是种族与区域配额相结合的取士政策,具有民族歧视色彩,但也是考虑到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作出的规定,这种区别南北汉族士人的做法是后世科举实行区域配额的开端。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北宋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简析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科举制改革的内,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秦对蜀的政治改造,是有步骤、分阶段进行的。公元前314年秦灭蜀之初,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用的政策。到秦昭王时,由于泰在蜀地成功地进行了土地制度变革,造就了大批拥护秦国政权的个体小农,从而争取到广大蜀人的支持,使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的时机臻于成熟,因而借口“蜀侯馆反”,诛之而国除。公元前311年,泰惠文王令张仪、张若修筑成都城池,将商业市肆集中到少城南部加以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很大的“成都市”,推动了蜀地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使蜀地的工商业者也成为秦制的积极拥护者。秦对巴蜀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的改造,从根本上使巴蜀从原来的独立王国转变为统一王朝之内的郡县,“法令由一统”,成为以秦王朝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光荣之一员。
——摘编自段渝《论秦汉王朝对巴蜀的改造》
材料二 综观整个清代,四川地区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境内的康区,“东起打箭炉之折多山,西至前藏之丹达山”,是四川的通藏要道。清人曾言:“本朝抚辑西藏,至于再,至于三,均由四川之打箭炉征兵入藏。”清朝在四川通藏要地储备粮饷,以随时应对西藏局势,清军入藏的军饷、驻藏官员俸禄和西藏僧俗官员津贴的供给,均由四川负责清代规定,达赖和班禅需要定期遣使进京朝贡,西藏使者进京时,四川地区有护送、查核和管理的职卖。总之,清朝对西藏的经略离不开四川在各个方面的支撑,体现了作为朝廷直辖行省对于藩部地区的控制价值。
——邓涛《藩部经略与直省支撑—四川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国对于蜀地的改造措施,并简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四川在清朝经略西藏中发挥的作用,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四川地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识。(6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重点大学附属中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