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山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含答案解析)统编版

石家庄市西山学校2023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A.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 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 已存社会不平等现象
2. 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
A. 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 B. 青铜器已被广泛使用
C. 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 D. 母系氏族色彩较浓厚
3.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强调君主不用贤则国家危亡:墨子认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韩非子要求将才干纳入考核体系,这些主张
A. 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B. 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C. 表明诸子思想趋于-致 D. 标志着宗法制度的崩溃
4.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 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 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5.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下列史实与它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6. 《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A. 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 B. 由中正官评定人才
C. 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D. 更加的公开和公平
8. 历史学家钱穆《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
A. 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 B. 剥夺了宰相权力
C. 减少了决策随意性 D. 废除了君主专制
9.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A. 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 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C. 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D. 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
10. 忽必烈统治时,虽然政权设置大体完备和仪文礼制初步告成,但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比较深的隔膜。这一现象反映出忽必烈统治时期
A. 贵族集团的包容性强 B. 蒙古部落文明具有优势
C. 政权封建化进程艰难 D. 政治体制体现二元色彩
11. 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旧制虽有市舶司,多州郡兼领;元丰(宋神宗年号)中,始令转运使兼提举,而州郡不复预矣;后专置提举,而转运亦不复预矣。"上述变化反映出宋朝
A. 加强对州郡的控制 B. 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C. 重视海外贸易收入 D. 进行财税制度改革
12. 有文献记载:“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材料中所体现的制度是
A. 辽设南、北面官 B. 金朝“猛安谋克” C. 明朝内阁制 D. 清朝奏折制度
13. 明朝中期,某位思想家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这位思想家是
A. 王守仁 B. 李贽 C. 黄宗羲 D. 顾炎武
14. 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在前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下列措施与此相关的是清朝
①在蒙古族地区设置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②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境
③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④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A 虎门销烟池遗址 B. 电影《林则徐》
C. 虎门销烟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 D. [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
16. 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件事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中法战争期间 D.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17. 黄海海战中的中国海军在吨位、速度、火力三个方面都比日本略逊一筹。……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通过这种腾挪,一艘一艘的铁甲舰化为颐和园里的山水花木。据此可知清政府战败的根源是
A. 慈禧太后的奢侈享乐 B. 落后的武器装备和军事体制
C.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D. 滞后的后勤保障和军事情报
18. 甲午战后,清末状元张謇,目睹国事日非,毅然辞官,投身近代工商业。此后各地的监生、举人纷纷办厂自强。这表明
A. 民族危亡推动了旧知识分子的转型 B.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工业化促进了知识分子观念的转变 D.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从此开始
19. 某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20.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他的目的是
A. 大力传播孔子儒家思想 B. 鼓励民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 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D. 为袁世凯称帝提供理论依据
21. 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说明义和团
①存在明显盲目排外行为 ②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④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2.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这场运动的旗帜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C. 民族、民权、民生 D. 民主与科学
23.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 “还我青岛” B. “取消二十一条”
C.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24.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工农暴动起来组织抗捐军”“谁是世界上的创造者,唯有我们劳苦工农!”等标语。这些标语表明长征
①粉碎了敌人第五次“围剿” ②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
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5. 在一尊国家公祭鼎上有这样的铭文:“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这段铭文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是日军进行
A. 南京大屠杀 B. “治安强化运动”
C. 重庆大轰炸 D. 野蛮的经济掠夺
26. 会议纪要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下面的纪要出自
“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A. 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7. 口号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同性质的口号起着不同的作用。下列口号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打土豪,分田地”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 ③①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③②④
28. 在如何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上,周恩来说:“边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到使双方真正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这体现了新中国提出的
A. “另起炉灶”政策 B. “一边倒”政策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求同存异”方针
29. 中国人民志愿军身处恶劣残酷的战场,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胸膛堵枪眼、烈火烧身岿然不动,体现了
A. 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B. 奋不顾身的爱国精神
C.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D. 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30. 下图反映了1953年我国重点工程领域分布情况,据图分析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 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 B. 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C. 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 D. 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
31. 为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方针,1965至1975年,国家在西南、西北的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A. 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 B. 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根本提高
C. 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D. 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32. 1949—1954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英、日和法国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等。大量留学生回国
A. 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B. 说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
C. 展现出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D. 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33.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展现出了
A. 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B.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 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
34. 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中苏关系正常化 C. 中国加入WTO D. 中日建交
35. 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于1993年12月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该法律出台的背景是( )
A. 中共十二大召开 B. 中共十三大召开
C. 中共十四大召开 D. 中共十五大召开
36.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主题是
A.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B. 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 民主革命道路问题 D. 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3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其中“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南是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8.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行产业扶贫政策,在全国832个贫困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100万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实现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 着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B.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C. 积极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D.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39.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要求主要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B. 面对的是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后的新形势
C.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
40. 2014年,中国首倡“一带一路”,截至2020年11月,中国政府已先后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这体现了当前我国
A.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B. 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C. 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D. 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0分)
41.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材料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依据;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石家庄市西山学校2023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既中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A. 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 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 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结合所学可知此时的良渚文化已经有了阶级的区分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故答案为D;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良渚文化在长江流域,A错误;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B错误;秦朝才建成君主专制国家,C错误。
2. 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
A. 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 B. 青铜器已被广泛使用
C. 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 D. 母系氏族色彩较浓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大型青铜器和大量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相对发达的青铜制造业水平,由材料中“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两件青铜钺特别大”可知商代青铜制造业水平较高,故选C项;材料仅提及有铭文,主旨内容是青铜器的制造,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青铜器被广泛使用,排除B项;商代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强调君主不用贤则国家危亡:墨子认为,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韩非子要求将才干纳入考核体系,这些主张
A. 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B. 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C. 表明诸子思想趋于-致 D. 标志着宗法制度的崩溃
【答案】B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竞相招揽人才以赢得兼并战争中的优势地位,B项正确;重视选贤举能有助于打破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人才流动,排除A项;各学派重视人才,但其立场、标准等均存在差异,“诸子思想趋于一致”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重视人才不代表宗法体系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
4. 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 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缺陷 B. 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 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 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5.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下列史实与它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B
【解析】
【详解】“光武中兴”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表现,与蔡伦改进造纸术处于同一时期,故答案为B;A是西汉时期,CD是唐朝,与蔡伦不是同一时期,排除。
6. 《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历史的书)中写道:“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此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
③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变得富庶,是因为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江南气候有利于农业发展,故①②③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北魏的经济发展,不会推动南朝刘宋的发展,④错误。故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 隋朝时,科举制度形成。唐朝时,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度。与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度
A. 按品德和家世选拔人才 B. 由中正官评定人才
C. 缩小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D. 更加的公开和公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九品中正制注重德才来选取官吏,但是在后期被世家大族垄断,而科举制度是注重人才的学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显示出更加的公开和公平,故答案为D;AB是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人才方法,排除;科举制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错误。
8. 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属官中书舍人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即宰相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经门下省,由其属官给事中一番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诏书才算合法。”由此可知,这种做法
A. 提高了政府执行力度 B. 剥夺了宰相权力
C. 减少了决策的随意性 D. 废除了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军国大事都有中书省起草,送皇帝画敕后,送门下省审核,如不同意,要退回重新起草,最终由中书和门下共同认可,这道诏书才算合法,这样集两部门的审定是为了减少决策的随意性,答案为C;材料只是说明诏书的起草和决策问题,没有谈到政府执行力度,A错误;材料内容是对相权起到制约作用,不是剥夺宰相权力,B错误;D明显错误,唐朝的君主专制在逐步加强,排除。
9.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A. 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 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C. 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D. 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体现出理学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答案为A;B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排除;C是朱熹的观点,排除;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0. 忽必烈统治时,虽然政权设置大体完备和仪文礼制初步告成,但大量阻碍社会进步的蒙古旧制仍得以保留,并且统治集团内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有比较深的隔膜。这一现象反映出忽必烈统治时期
A. 贵族集团的包容性强 B. 蒙古部落文明具有优势
C. 政权封建化进程艰难 D. 政治体制体现二元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忽必烈时期虽然参照了汉文化的典章制度,但是统治集团中依然存在对汉族典章制度以及思想文化方面的偏见,这必然会导致元朝政权的封建化进程遭遇障碍,C项正确;贵族集团对汉族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存在偏见,说明其包容性不强,排除A项;当时汉文化具有优势,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元朝实行汉化面临的困境,而非体现其二元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旧制虽有市舶司,多州郡兼领;元丰(宋神宗年号)中,始令转运使兼提举,而州郡不复预矣;后专置提举,而转运亦不复预矣。"上述变化反映出宋朝
A. 加强对州郡的控制 B. 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C. 重视海外贸易收入 D. 进行财税制度改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朝时期设置专门的提举来管理海外贸易,不允许州郡及转运使兼职管理,说明的是宋朝重视海外贸易收入,C项正确;材料与加强对州郡的控制无关,排除A项;宋朝时期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非是严格控制海外贸易,排除B项;材料与财税制度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 有文献记载:“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材料中所体现的制度是
A. 辽设南、北面官 B. 金朝“猛安谋克” C. 明朝内阁制 D. 清朝奏折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明成祖设置的内阁制度,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3. 明朝中期,某位思想家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这位思想家是
A. 王守仁 B. 李贽 C. 黄宗羲 D. 顾炎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王守仁认为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特别强调“知行合一”,故答案为A;李贽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B错误;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的思想,C错误;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D错误。
14. 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在前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下列措施与此相关的是清朝
①在蒙古族地区设置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②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境
③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
④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是乾隆在位时措施;②是康熙在位时措施;③是雍正在位时措施;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是明朝前期的政策,不是清朝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的事情,④错误。综上所述可知①②③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5. 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A. 虎门销烟池遗址 B. 电影《林则徐》
C. 虎门销烟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 D. [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作为研究历史的最直接的证据应该是原始史料,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虎门销烟池遗址属于原始史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的直接证据,A项正确;电影《林则徐》和虎门销烟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是根据原始史料进行创作的属于艺术作品,存在一定的人为加工成分,不能作为直接证据,排除B项、C项;[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是学术著作,是根据原始史料撰写的二手史料,不可作为直接证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件事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中法战争期间 D.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56-1860年英国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答案为B;A是1840-1842年,C是1883-1885年,D是1894-1895年,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17. 黄海海战中的中国海军在吨位、速度、火力三个方面都比日本略逊一筹。……在西太后的心目中,颐和园比海军更重要,因此,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通过这种腾挪,一艘一艘的铁甲舰化为颐和园里的山水花木。据此可知清政府战败的根源是
A. 慈禧太后的奢侈享乐 B. 落后的武器装备和军事体制
C.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 D. 滞后的后勤保障和军事情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只单纯地向西方学技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是清政府在黄海海战中战败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中国海军在吨位、速度、火力三个方面只是比日本略逊一筹,并非武器装备和军事体制都落后于日本,排除B项;太后的奢侈享乐与滞后的后勤保障和军事情报的根源都是清政府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排除AD项。故选C项。
18. 甲午战后,清末状元张謇,目睹国事日非,毅然辞官,投身近代工商业。此后各地的监生、举人纷纷办厂自强。这表明
A. 民族危亡推动了旧知识分子的转型 B.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 工业化促进了知识分子观念的转变 D.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从此开始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张謇、监生、举人等中国传统士大夫秉承实业救国的理念,辞官投身实业,说明当时人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民族危亡推动了旧知识分子的转型,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错误;19世纪末,中国没有实现“工业化”,故C错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故D错误。故选A。
19. 某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条约是《辛丑条约》,答案为D;A 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排除;BC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排除。
20.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完成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尊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他的目的是
A. 大力传播孔子儒家思想 B. 鼓励民众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C. 宣传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D. 为袁世凯称帝提供理论依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改革家,目的是利用儒家思想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借助传统文化的外衣来减轻变法的阻力,答案为C;目的是利用孔子,而不是传播孔子儒家思想,A错误;康有为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的,B错误;《孔子改制考》发表时还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不会成为袁世凯称帝的理论依据,D错误。
21. 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说明义和团
①存在明显盲目排外行为 ②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③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④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③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①②③正确,故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这场运动的旗帜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C. 民族、民权、民生 D. 民主与科学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答案为D;A是魏源等地主阶级开明派提出学习西方的思想,排除;B是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口号,排除;C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排除。
23. 毛泽东说:“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下列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 “还我青岛” B. “取消二十一条”
C.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D.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答案】D
【解析】
【详解】“外争国权”体现的是反帝国主义,“内除国贼”体现的是反封建主义,故答案为D;ABC都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体现既反对帝国主义又反对封建主义,排除。
24.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工农暴动起来组织抗捐军”“谁是世界上的创造者,唯有我们劳苦工农!”等标语。这些标语表明长征
①粉碎了敌人第五次“围剿” ②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
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④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红军长征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进行的,①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③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长征途中宣传了中共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25. 在一尊国家公祭鼎上有这样的铭文:“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这段铭文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是日军进行
A. 南京大屠杀 B. “治安强化运动”
C. 重庆大轰炸 D. 野蛮的经济掠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卅万亡灵,饮恨江城”联系所学可知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造成的南京大屠杀,答案为A;BD是日本对国统区的统治和掠夺,C是重庆,不符合题意,排除。
26. 会议纪要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下面的纪要出自
“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A. 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联系所学可知为1949年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答案为B;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没有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A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已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C错误;中国八大是党的会议,不会涉及到建国问题,排除D。
27. 口号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不同性质的口号起着不同的作用。下列口号按出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打土豪,分田地”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 ③①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打倒列强,除军阀”是1926年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②“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1935年八一宣言提出;③“打土豪,分田地”是1927年土地革命时提出;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开赴朝鲜时的口号。根据时间顺序为①③②④,答案为D;ABC不符题意,排除。
28. 在如何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上,周恩来说:“边界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做到使双方真正在平等、友好、互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这体现了新中国提出的
A. “另起炉灶”政策 B. “一边倒”政策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C
【解析】
【详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如何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问题上的指导原则,后来成为国际准则,C项正确;“另起炉灶”“一边倒”,都是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并不单纯针对“处理同邻国的边界争议”,排除AB项;在亚非会议上,某些国家对中国不甚了解,针对这种情况,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排除D项。故选C项。
29. 中国人民志愿军身处恶劣残酷的战场,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胸膛堵枪眼、烈火烧身岿然不动,体现了
A. 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B. 奋不顾身的爱国精神
C.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D. 艰苦创业的进取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身处恶劣残酷的战场,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胸膛堵枪眼、烈火烧身岿然不动”可知在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强敌顽强拼搏,体现了奋不顾身的爱国精神,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奋不顾身的爱国精神,而非奋斗精神、首创精神和进取精神,排除ACD项。故选B项。
30. 下图反映了1953年我国重点工程领域分布情况,据图分析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 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 B. 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
C. 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 D. 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时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图中信息充分体现了这一状况,B项正确;图中信息代表当时的部分成就,不能说明“完整的工业体系全面形成”,排除A项;“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以东北作为国家工业重心”,排除D项。故选B项。
31. 为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导方针,1965至1975年,国家在西南、西北的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40%以上。据此可知,三线建设
A. 完善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 B. 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根本提高
C. 改变了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D. 改善了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通过三线建设,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建设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且建设了大量的大型企业,这说明通过三线建设改善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经济布局,D项正确;三线建设并不是为了完善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排除A项;“得到根本提高”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项;虽然三线建设使我国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建设得到发展,但并不能说明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故选D项。
32. 1949—1954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英、日和法国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等。大量留学生回国
A. 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B. 说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正确性
C. 展现出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 D. 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留学生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建设国家,展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故选C项;留学生回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A项夸大了其影响,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排除B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材料提到的时间是1949—1954年,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33.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展现出了
A. 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B.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D. 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
【答案】A
【解析】
【详解】20世纪六十年代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们身上展现出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故A项正确;联系所学可知,他们身上没有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他们的主要事迹也不是勤俭节约,排除BC项;王进喜和雷锋不是领导干部,体现不出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排除D项。故选A项。
34. 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中苏关系正常化 C. 中国加入WTO D. 中日建交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第三次建交高潮是在197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更多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促进了引发第三建交次高潮,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第三次建交高潮,因此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促进了我国第三次建交的高潮,而不是中苏关系正常化,排除B项;中国加入WTO是在2001年,不符合题干,排除C项;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35. 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行为,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于1993年12月2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该法律出台的背景是( )
A. 中共十二大召开 B. 中共十三大召开
C. 中共十四大召开 D. 中共十五大召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故C正确;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故A错误;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故B错误;中共十五大召开是在1997年,故D错误。故选C。
36.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成果,它们回答的共同主题是
A. 社会主义革命问题 B. 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C. 民主革命道路问题 D. 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思想是建设方面的思想而非革命的问题,排除A项;民主革命的道路与题干涉及的理论不符,排除C项;三个代表涉及的是执政党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3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其中“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南是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8.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大力推行产业扶贫政策,在全国832个贫困县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超100万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实现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 着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B.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 积极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创新 D. 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国共产党着力解决贫困问题,促进贫困人口收入的增加,可见其着力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A项正确;代表先进生产力、现代企业制度以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39.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一要求主要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B. 面对的是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后的新形势
C.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理论成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思想理论成果,因而我们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并在此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推向深入,D项正确;A、B两项说的是科学发展观,排除;C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贡献,排除C项。故选D项。
40. 2014年,中国首倡“一带一路”,截至2020年11月,中国政府已先后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这体现了当前我国
A.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B. 积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C. 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D. 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中国倡导建立“一带一路”,反映出我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助推世界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排除C项;材料与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0分)
41. 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彼此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职权分明,分工合作。
(2)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1)制度:从图片中的中书省、尚书省可得出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相权一分为三,彼此相互牵制和监督;同时三省职权分明,分工合作。
【小问2详解】
认识:根据“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得出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措施:根据所学,唐太宗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称为“贞观之治”。
【点睛】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材料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依据;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答案】(1)说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持续时间最长,始终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的持久战打乱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计划,支援与配合了欧洲、亚太等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持久抗战及其付出的巨大代价,为美英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了前提,为同盟国先后解决二战主次要矛盾和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后方、军事和情报基地,直接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反法西斯斗争。
(2)依据:重视祭祀与战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际惯例;全国人大决议。
意义: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解析】
【详解】(1)说明: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持续时间最长,始终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的持久战打乱了德日意法西斯的全球侵略计划,支援与配合了欧洲、亚太等战场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持久抗战及其付出的巨大代价,为美英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提供了前提,为同盟国先后解决二战主次要矛盾和确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胜奠定了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后方、军事和情报基地,直接支援和配合了盟军的反法西斯斗争等方面回答。
(2)依据:据材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知,重视祭祀与战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据材料“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可知,全国人大决议将12月13日作为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据材料“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可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者成为国际惯例。
意义:本问可从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等角度回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山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含答案解析)统编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