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含解析)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1.魏源把“富民”划分为“有田之富民”和“无田之富民”,他认为当务之急不仅是要解决前者“岁输租税,供徭役,事事受制于官”的弊病,使之“敢顾家业”,更要兼顾后者,提出“末富”“缓本急标”的颠覆性理论。魏源的这一思想( )
A.深刻反思了传统农本思想 B.迎合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C.阐明师夷长技的具体方式 D.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
2.鸦片战争后,魏源从“守”、“战”、“款”三个方面论述了海防之策,“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以夷攻夷”“师夷长技以制夷”;“听互市各国以款夷”。这表明魏源( )
A.摒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积极倡导实业救国
C.主张学习西方以求自强 D.大力推进洋务运动
3.魏源《海国图志·序》:"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B.中国人民开始全方位学习西方
C.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从此中国的军事走向了近代化
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分析了英国与他国的均势关系:“西海诸国最强大而为英吉利所畏者,一曰米利坚(美国)....二曰佛兰西(法国),皆地土大于英吉利,而船炮如之”,并主张借此实现驭外制夷之策。魏源的这一主张( )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 B.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C.利于国人对世界局势的认识 D.强调学习西方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5.鸦片战争后,魏源分析了英国“兵贾相资,遂雄岛夷”的发展过程,主张在禁止鸦片贸易的同时,保障对外正常贸易往来,以便换回对自己有用的商品,尤其是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他还从保障社会安定的角度主张进口洋米以减轻东南各省人民负担。由此可知,魏源的思想( )
A.借鉴了“中体西用”理念 B.具有抵御侵略的国防意识
C.推动了中英关系的和好 D.渗透着国家经济安全意识
6.魏源在《圣武记》中说:“水师急于陆师”“大海相逢,斗船力而不斗人力”,故“舟舰错矣,必练水师”“水师习矣,宜备水器”“如欲练战艇,则必谋所以常用之法…以粮艘为海运,以师艘护海运而已”。魏源的观点( )
A.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B.为洋务新政提供了借鉴
C.改变了国人的夷夏观念 D.使清廷加强了海防力量
7.魏源《海国图志》所载的地球正、背面地图完全接受了当时西方的地理知识,把欧洲置于地球的中心位置,而把中国置于地球的东方。魏源在解释中国时说:“自古以震旦为中国,谓其天时之适中,非谓其地形之正中也。”这反映出晚清( )
A.国人认识到落后根源 B.民众务实学风浓厚
C.传统地理观念的变革 D.华夷观念彻底突破
8.鸦片战争前夕,魏源在其读书札记中阐述了治国救弊主张。他认为,“君子之为治也,无三代以上之心则必俗,不知三代以下之情势则必迂”,“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有变易之易而后为不易之易”。魏源的主张( )
A.开启了“开眼看世界”潮流 B.认识到传统社会面临的外部挑战
C.要求变革传统封建社会秩序 D.为“中体西用”思想建立了理论基础
9.晚清爱国诗人张维屏有诗论及魏源:“气壮群推魏无忌,心孤谁识贾长沙 ……太息绕朝谋不用,为君一读一长嗟!”张维屏将魏源比作贾谊,慨叹其谋略不为朝廷所用。晚清士人汪士铎称赞魏源:“《海国》问俗,《圣武》谈兵。苗徭在目,滇黔是程。郁此时栋,所受难盈。”这主要是由于当时魏源( )
A.开启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 B.抨击了清政府的倒行逆施
C.对西方列强的挑战予以回应 D.尚未摆脱封建纲常的束缚
10.鸦片战争后,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他认为老子之“无为”是“乃不治以治之”,其“无为”不是“枯坐拱手”,体悟老子的“无为”思想如同《易》《诗》一样可知“诗人之所发愤”“作者之所忧患”,并主张将此体悟与“革虚而之实”相结合,做到“去伪、去饰、去畏难”。这反映出魏源( )
A.肯定儒道思想的历史价值 B.肯定了人与自然争胜的必然性
C.唤醒国人革新政治的意识 D.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
11.下表为1873~1893年中国进口货物分类统计情况(单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设备(包括车船);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料;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合计
1873年 — — —8.1 8.1 8.5 83.4 91.9
1893年 0.6 — 7.8 8.4 13.0 78.6 91.6
A.中国政府主动融入国际市场 B.中国经济近代化转型艰难
C.列强主要侵华方式发生变化 D.企业产销结合模式的普及
1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开放口岸积极投资办厂,建立了一些企业,如厦门船厂、下海浦船厂、柯拜船坞、浦东铁厂等。这种现象
A.彻底瓦解了小农经济 B.破坏了中国经济发展
C.巩固了中国自然经济 D.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13.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社会经济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
A.开始陷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产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4.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中没有哪一项( )
A.争相设厂 B.走私鸦片 C.倾销商品 D.掠夺原料
15.下表为1887—191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指数
年份 物量指数 物价指数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1887 41.6 41.2 43.0 51.8
1891 60.8 47.9 38.7 52.3
1895 45.8 66.3 66.1 53.5
1897 49.7 61.6 71.8 66.1
1913 100.0 100.0 100.0 100.0
1914 91.6 83.8 108.9 105.4
——(资料来源:孔敏《南开经济指数资料汇编》,第375—376页)
下列对表中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进出口均增长缓慢说明列强尚未打开中国市场
B.出口总体大于进口表明中国经济尚有某些优势
C.影响中国近代经济商品化的主要是外部因素
D.出口增长反映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良好
16.下表为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相关数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年代 1885 1895 1905 1911
进口 8820001两白银 17169671两白银 44710008两白银 47150394两白银
出口 6500571两白银 14329321两白银 22788819两白银 37733816两白银
A.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停滞
B.《南京条约》是进口激增的最主要原因
C.晚清政府面临贸易逆差困境
D.一战爆发促进了中国出口大幅度的增长
17.以下为1873-1930年中国农产品输出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 农产品输出额(千元) 指数(1910=100) 对出口总值的百分比
1873 2866 1.2 2.6
1893 28423 12.3 15.6
1903 89496 38.6 26.8
1910 234957 100.0 39.1
1920 308047 132.4 36.4
1930 628285 270.9 45.1
A.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B.民族工业急需大量农副产品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D.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程度加深
18.读如表,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1867—1894年中国金属进口量值状况统计表
年份 平均每年进口金属量(公吨) 平均每年进口金属值(银两) 进口量指数
1867—1869 28890 2813211 100.0
1870—1874 31231 3429377 108.1
1880—1884 68966 4888249 238.7
1890—1894 107150 8016895 370.9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B.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C.列强在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9.如表为1867-1894年期间中国金属进口量值状况统计表。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平均每年进口金属量(公吨) 平均每年进口金属值(银两) 进口量指数
1867-1869 28890 2813211 100.0
1870-1874 31231 3429377 108.1
1880-1884 68966 4888249 238.7
1890-1894 107150 8016895 370.9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的改善 B.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C.列强加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D.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20. “工业自己,农业中国”是列强对华的一项基本政策。对下表数据的解读准确的是
1873—1930年我国农产品输出总趋势
年份 农产品输出额(千元) 指数(1910年=100%)
1873 2866 1.2
1893 28423 12.3
1903 89496 38.6
1910 231957 100.0
1920 307047 132.4
1930 628285 270.9
①农产品出口总额在全部出口总值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②农业成为各国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主要对象和源泉
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刺激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④旧有的经济形态遭遇外来资本主义冲击而发生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民国初年,政党活动多围绕政党领袖进行,各党派争相邀请名流出任党首,跨党现象十分普遍,如梁启超有3个党籍、汤化龙有6个党籍。各党派凭借招揽的精英彼此攻讦,相互掣肘,而“平民翻为旁观看热闹之闲”。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政党政治难以有效运作 B.资产阶级政党已沦为专制统治的工具
C.制度缺陷导致党争不断 D.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间矛盾难以调和
22.民国初年,政权更替,党派林立。从1912年2月至10月,仅在民政部立案的党派就有85个;至1913年底,“有312个政党性党派团体,但是,具有健全纲领或具体政纲者不超过35个”。由此可知,当时( )
A.政党政治已经定型 B.政治投机较为盛行
C.政治理念分歧明显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23.据统计,1916-1928年,北洋政府的内阁变更了37次,改组了24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其中任期最长的17个月,最短的仅两天。这一现象造成的后果是( )
A.为军阀操控政府创造了条件 B.严重破坏了分权制衡机制
C.政府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贯彻 D.内阁的运行缺乏制度保障
24.据统计,民国初年登记的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远远超过了1908年清朝进行资政院和咨议局选举的0.4%的比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 B.政治体制的变动
C.国民参政意识的提高 D.三民主义的传播
25.下图为1913年马星驰发表的题为《政党之两面观》的漫画,自左往右看,此五个字为“政党之作用”,而从右往左看,则变成了“御用系之党”。该漫画( )

A.展现了广大民众参政意识高涨 B.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
C.讽刺了袁氏复辟帝制倒行逆施 D.肯定了民主共和是时代潮流
26.民国建立后,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立宪制、地方自治制等西方有过的形式,都曾经反复被引入过,但只能看作野心家借羊头卖狗肉,成为军阀夺权、个人独裁的遮羞布,以致“政党被禁止,国会被解散、‘约法’被抛弃”。这表明当时( )
A.政党政治无法在中国推行 B.全面学习西方体制的必要
C.民主政体缺乏实行的条件 D.军阀势力左右着民主进程
27.民国初期,资产阶级政治精英效仿西方先进的民主制模式,对其政党政治进行了全面的移植。他们认为和西方国家一样,只要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就可“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我们的主义和政纲就可以求其贯彻了”。由此可见( )
A.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 B.政党间为谋求议席而展开激烈竞争
C.资产阶级通过议会斗争实现了民主政治 D.辛亥革命催生新的资产阶级价值观
28.1913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 )
A.放弃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 B.受到“苏联模式”的深刻影响
C.反思了政党政治受挫的原因 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
29.“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固然因缘于风云际会、世事沧桑,‘救亡压倒了启蒙’而难有所为,迄今仍未能尽如人意,然则国人对宪政的基本无知亦不可不谓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中有一些不好的文化和制度因素,与宪政、民主理念格格不入,实乃阻碍中国迈向现代政治文明的最大掣肘”。对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B.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以化解民族危机为首要任务
C.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不利于近代宪政思想的发展
D.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30.中华民国建立后,经过广泛选举,选出参议员274人,众议员596人,组建成首届国会。如表反映了首届国会的运作时间。该表反映出民国前期( )
时间 召开 时间 解散
1913年 国会在北京召开 1914年 由国会选举的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
1916年 首届国会复会 1917年 张勋复辟,再次解散国会
1922年 再次恢复首届国会 1924年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会正式解散
A.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 B.军阀割据影响国会运作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军政对民主建设作用有限
31.下面是米谷于1950年创作的漫画《部分工商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该漫画意在揭示( )
A.国家工业化建设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新民主主义经济充满活力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32.1949年至1952年,企业登记管理工作主要围绕没收官僚资本、清查敌伪财产、扶持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重新登记发证、协调公私关系、严格规范经营范围、稳定市场物价等方面展开。这些举措( )
A.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B.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打下基础
D.改变了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33.上海解放前夕,一部分工商业者“想在国内做一番事业,但又听得谣言四起…内心忐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到了1951年,工商业者却纷纷欢呼这是一个“黄金时代”“难忘的1951年”。这反映了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成功 B.资本主义工商业进入黄金时期
C.三大改造得到社会普遍支持 D.多种所有制并存制度正式确立
34.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接管企业最初采取“原封不动”的办法,即在形式上原封不动,旨在把企业完整地接管过来,不破坏生产秩序,对旧人员实行原职原薪,表明人民政府给他们生活出路。这一举措( )
A.旨在尽量保持原有生产形态 B.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恢复生产
C.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D.实质上是将官僚资本公有化
35.下图是1948年12月-1949年12月中国主要城市分类批发物价指数统计图(十三城市包括表中所列举城市外加太原、青岛与杭州)。由此可以看出( )
A.长江流域的城市物价相对平稳 B.官僚资本仍掌握经济命脉
C.全国性稳定市场工作急需开展 D.人民币尚未占领城乡市场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某一文件规定:“保护一切合法的公私贸易。在国家统一的经济计划内实行国内贸易的自由,但对于扰乱市场的投机商业必须严格取缔。国营贸易机关应负调剂供求、稳定物价和扶助人民合作事业的责任。”这一规定在当时( )
A.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中的错误 B.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适应了改革开放深化的形势
37.下表为建国初北京市工商业发展情况统计表(部分)。表中信息反映出( )
时间 国营商业营业额(亿元) 私营商业营业额(亿元) 国营工业生产总值(亿元) 私营工业生产总值(亿元)
1949 5365 14318 4390 4039
1950 10988 27085 15886 10533
1951 27483 59048 42788 24619
A.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 B.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D.公私合营政策成效显著
38.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基本原则,以协商、调解、仲裁为主要方法来处理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以生产为中心,资方提计划,劳方提意见,双方代表人数一样,都有表决权。这体现了新中国( )
A.对民族资本家妥协退让 B.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C.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已准备接管私营企业
39.1949年12月,上海市政府提出处理劳资纠纷的原则:对于工人提出要求增加工资,“原则上我们不予支持”;资方提出减低工资,“如果资方确有困难,我们应予同意”;对于因纠纷引起的特殊事件,如工人的罢工、包围等,“应先分析其行动是否合理”,“如果是不合理的,我们须立即阻止及干涉”。此原则( )
A.体现了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 B.基于民族资本主义需要提出
C.表明上海社会秩序亟待巩固 D.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现实
40.1950—1952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此表可用于说明( )
年份 进出口增长情况/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1950 11.3 5.5 5.8 0.9 0.91 ——
1951 19.6 7.6 12.0 1.2 0.92 ——
1952 19.4 8.2 11.2 1.2 1.02 ——
A.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发生变化 B.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
C.帝国主义对华孤立政策的失败 D.私营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末富”,“缓本急标”,可知,魏源提出了颠覆性的理论,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D项正确;魏源思想仍是在传统农本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不是深刻反思,排除A项;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才兴起,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认识到商业的经世价值,并未提及师夷长技,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师夷长技以制夷”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进而抵抗西方侵略,C项正确;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魏源没有彻底抛弃天朝上国观念,排除A项;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并未倡导实业救国思潮,排除B项;魏源不属于洋务派,并未推进洋务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近代。根据所学知识,魏源的《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巨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反映了近代中国在民族危机面前开始向西方学习,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B项错在“全方位”,《海国图志》主张主要向西方学习技术,排除B项;此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分析了英国与美国、法国的均势关系,认为能令当时英国畏惧的是美国、法国,因为美国、法国疆域大于英国,且船坚炮利;同时,魏源主张借此实现驭外制夷之策。魏源的这一主张利于国人对世界局势的认识,C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被鸦片战争打破,排除A项;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与他国的均势关系,没有体现“强调学习西方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根据材料“主张在禁止鸦片贸易的同时,保障对外正常贸易往来,以便换回对自己有用的商品,尤其是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主张进口洋米以减轻东南各省人民负担。”可知,鸦片战争后,魏源意识到要对外进行正常贸易往来,换回对自己有用的商品以及先进的武器装备,甚至可以进口洋米以缓解东南各省人民负担,说明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同时,也具有关注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意识,D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外贸易往来,没有体现抵御侵略的信息,排除B项;中英关系的和好,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根据材料“水师急于陆师”“舟舰错矣,必练水师”等信息可知,魏源强调了加强水师建设的重要性,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时期,重视水师建设,兴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说明魏源的观点为洋务新政提供了借鉴,B项正确;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制度,而魏源强调的是建设水师,排除A项;强调水师建设和改变夷夏观念无关,而且改变了整个国人观念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只是魏源的设想和观点,并不能直接加强清廷的海防力量,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晚清(中国)。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把欧洲置于地球的中心位置,而把中国置于地球的东方,中国的位置不再是中心,而且魏源认为中国不在地球中心是符合地形,这说明魏源的地理观念有所变革,C项正确;当时国人并未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魏源的学风,并不能反映出当时一般民众的学风,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根据材料“君子之为治也,无三代以上之心则必俗,不知三代以下之情势则必迂”“其不变者道而已,势则日变而不可复者也”“有变易之易而后为不易之易”可知,魏源强调了既要顺势而变,又要坚持“不变之道”,而“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器物,弹药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有所变也有所不变,故魏源的主张为“中体西用”思想建立了理论基础,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其他有识之士的态度,无法得出在魏源的启发下,开启了“开眼看世界”潮流,排除A项;魏源仍是传统的地主阶级士大夫,并不主张变革传统的封建制度,材料只提及其主张要依据形势的发展,进行治国救弊,未体现其已经认识到传统社会面临的外部挑战,排除BC项。故选D项。
9.C
【详解】依据材料“将魏源比作贾谊,慨叹其谋略不为朝廷所用”等信息可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是对西方列强挑战的回应,故受到晚清爱国诗人张维屏、士人汪士铎称赞,C项正确;西学东渐自明代就已经开启了,排除A项;“抨击了清政府的倒行逆施”,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尚未摆脱封建纲常的束缚”,表述与材料现象构不成因果逻辑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魏源所处的时代,社会弊病丛生,国家面临西方入侵的威胁,魏源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诠解,他认为老子之“无为”不是完全的消极不作为,而是反对违背客观规律和不考虑社会实际,呼吁世人认识到当前国家和社会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发愤图强,抛弃空谈而走向务实,也即“革虚而之实”。魏源将道家传统的“无为而治”与“经世致用”相结合,作为挽救社会、革除弊病的武器,反映他根植传统探求当下的经世之道,D项正确;材料中,魏源主要借儒家、道家思想阐述救国主张,呼吁国人奋发、阐述救国主张才是主要目的,并非单纯肯定儒道思想,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人与自然争胜,排除B项;魏源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和军事,并未提出变革封建政治制度的主张,“革新政治”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73~1893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873~1893年中国进口货物,生产资料的占比有所提升,但是总体占比仍是较低,说明我国近代工业发展曲折艰难,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国进口货物的信息,并不能得出中国政府主动融入国际市场,排除A项;仅从中国进口货物的分类,并不能得出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单从中国进口货物的信息,并不能推断出企业产销结合模式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外资创办的新兴企业客观上会促进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选D;A项“彻底”不对,排除;外资在中国办厂具有双重性,排除B;材料中的新兴企业会促进自然经济的解体,并不会巩固中国自然经济,排除C。
13.B
【详解】根据所学,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中国的民族工业产生,B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A项;C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开始大规模在中国投资设厂,因此A选项不可能在19世纪中叶出现,符合题意;BCD选项均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
15.C
【详解】依据材料“1887—191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指数”,结合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87年至1914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的密切,更加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所以外部因素对中国近代经济商品化的影响较大,C项正确;从表格可以看出,进出口增长速度并不缓慢,排除A项;出口总体大于进口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尚有某些优势,排除B项;出口增长也是外部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带来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材料显示从1885-1991年,清政府的进口额不断增加并超过出口额,表明清政府对外贸易出现了贸易逆差,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数据没有明确指向是哪种经济成分,故无法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1895年的进口额是1885年的两倍,而1905年的进口额是1895年的接近三倍,因此进口额的激增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故B项错误。一战爆发于191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点睛】贸易逆差亦称“贸易入超”。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大于出口额的现象。一般表明一国的对外贸易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17.A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1873-1930年间,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不断上升,占出口货币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说明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答案为A。材料是农产品出口和民族工业急需相矛盾,排除B。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深,排除D。
18.D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1867—1894年期间中国金属进口量不断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列强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出现了其他经济因素,尤其是外资和洋务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这些都是近代工业,对金属的需求增多,故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D项正确;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列强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都是在甲午战后,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D
【详解】从材料表格中可以1867-1894年期间中国金属进口量不断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谁因为列强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出现了其他经济因素,尤其是外资和洋务企业以及民族资本主义,这些都是近代工业,对金属的需求增多,故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D项正确;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在甲午战争之前并没有改善,排除A项;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排除B项;列强加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出口的趋势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农业是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主要对象和源泉,②正确。中国农业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给自足,从材料来看,显然中国的农业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说明旧有的经济形态遭遇外来资本主义冲击而发生改变,因此④正确;选项C正确;材料只列举了农业出口趋势,无法看出农业在出口中的比重,因此①错误,选项A、B排除;材料并未反映民族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的关系,③错误,选项D排除。
2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民国初年,政党活动多围绕政党领袖进行,各党派争相邀请名流出任党首,跨党现象十分普遍……各党派凭借招揽的精英彼此攻讦,相互掣肘”,可知,民国初年,政党活动频繁,相互竞争,但是平民只是当作热闹对待,说明此时政党制度存在缺陷,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政党之间的互相攻讦,并不能说明政党政治难以运作,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党与专制统治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看出精英政治与大众民主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党派团体数量众多,却多数没有具体、健全的政纲,反映出当时政治投机行为较为盛行,B项正确;政党政治已定型与材料、史实均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各政党存在理念分歧,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当时民主共和理念已深入人心,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内阁更迭频繁,不利于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政府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贯彻,C项正确;军阀操控政府造成了内阁更迭频繁,而不是内阁更迭频繁给军阀操控政府创造条件,排除A项;内阁更迭频繁是因为军阀操控政府,并非分权制衡原则的破坏,排除B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相应的法律提供制度保障,但在军阀操控政府的背景下并未真正实行,排除D项。故选C项。
2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因此材料“民国初年登记的选民达4200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10%”体现的是政治体制变动对选民情况的影响,B项正确;政治参与主体的扩大属于材料表象,排除A项;国民参政意识提高及三民主义的传播是影响因素,并非是主要原因,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2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民国初年的政党制度,是进步人士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也是官僚政客们维护统治的工具,该漫画揭示了当时政治转型的艰难,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广大民众参政意识高涨的信息,排除A项;据所学,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新旧势力对政党政治的不同认知,并未强调民主共和是时代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2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建立后曾经引进多种西方政治制度,但最终成为军阀夺权、个人独裁的工具,民主共和名存实亡,这表明当时民主政体缺乏实行的条件,C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政党政治,且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全面学习西方体制,排除B项;“左右”说法过于绝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据材料“他们认为和西方国家一样,只要在国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组成政党内阁,就可‘严密的监督政府,使它有所惮而不敢妄为’”及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近代中国的国情并不了解,西方的政党政治不能直接照搬到中国,所以民国初期政党政治失败具有一定必然性,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治精英的想法,没有涉及各政党之间的激烈竞争,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北洋军阀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民主政治没有实现,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思想并非辛亥革命催生,排除D项。故选A项。
28.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原因题。时空是1913—1924年(中国)。据材料“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可知在1913年孙中山认为第一考虑的是内阁问题,而在1924年则参照俄国政党的模式,说明孙中山对政党政治进行了反思,C项正确;孙中山并没有放弃三权分立的政治模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政党政治的反思,而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工农大众力量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9.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一些思想与民主宪政不相符,但也有一些内容是含有原始的民主色彩的,如明末清初时期思想活跃的局面的出现,因此C项错误,符合题意,选择C项;根据“中国宪政百年的曲折历程”可得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根据所学可知,中国近代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因此近代中国宪政发展以化解民族危机为首要任务。同时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题目属于影响类选择题,时空是民国前期军阀对国会的影响。根据材料“由国会选举的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张勋复辟,再次解散国会;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会正式解散”可知,民国前期国会的设置始终受到军阀统治的影响,并未真正起到维护民主政治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政党政治对中国的影响,选项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军阀割据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部分工商业如果能扎根广大农村,为人民服务,发展状况信息向荣,但是如果搞投机,将会衰败,体现出社会主义可以使部分工商业发展繁荣,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项正确;一五计划使得国家工业化建设成效显著,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部分工商业,不能说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我国才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2.C
【详解】依据材料“1949年至1952年,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为之后的三大改造打下了基础,C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排除A项;这一时期是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工业化建设还未开始,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D项。故选C项。
3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中国)。依据材料“1951年”、“黄金时代”、“难忘的1951年”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采取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举措,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得到了工商业者的支持,有利于增强工商业者对人民政权的认同,进而巩固人民政权,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成功,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入黄金时期,排除B项;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多种所有制并存,排除D项。故选A项。
3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接管企业最初采取‘原封不动’的办法”,其目的是“不破坏生产秩序”,这一举措在经济恢复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的恢复,B项正确;保持原有的成产形态是恢复经济的方式,并非目的,排除A项;1953年才开始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举措是为了社会稳定和恢复生产,并非将官僚资本公有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5.C
【详解】根据题干在1948年12月1949年12月中国主要城市分类批发物价指数出现急剧增长,由此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加剧物价飞速上涨,由此可知,国家稳定市场工作继续开展,C项正确;题干中上海、南京、南昌、汉口物价也出现飞涨的情况,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人民币,排除D项。故选C项。
3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指保护一切合法的公私贸易,取缔商业投机行为,稳定物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可知,这一文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由“保护一切合法的公私贸易……扶助人民合作事业的责任”可知,这些规定有利于为商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78年,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7.A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49-1951年可知此时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中国在发展国营工商业的同时,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使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A项正确;材料不体现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排除B项;三大改造时期实行公私合营政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排除C、D项。故选A项。
3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题干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私营企业中推广设立劳资协商会议,协商解决劳资纠纷,劳资协商会议的设立有利于保障工人权益,限制资本家的剥削,调节劳资关系,这种新民主主义的劳资关系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利用和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妥协退让”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非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接管官僚资本企业,对私营工商业则采取利用和限制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39.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原因题。时空是1949年12月(中国上海)。据材料“上海市政府提出处理劳资纠纷的原则:对于工人提出要求增加工资……资方提出减低工资……”,可知上海市政府提出相应的原则,来调整劳资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建国初期,上海市劳资关系紧张,为了稳定上海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市政府提出了劳资关系调整原则,D项正确;仅从上海市政府的政策,无法判定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A项;市政府调整劳资关系,涉及的是双方,既考虑工人,又考虑资方,并不是一方,排除B项;仅从劳资纠纷的处理原则,无法得出上海社会的整体秩序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4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52年(中国)。材料表明,1950—1952年,尽管朝鲜战争导致西方对中国大陆实行“封锁”“禁运”,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还是以相当快的速度恢复发展,这有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建交高潮,说明帝国主义对华孤立政策失败,且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据材料所述的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无法判断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工商业,排除D项。故选B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