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含解析)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政党起初并非与议会相伴而生,而是伴随着中产阶级崛起、更好地与王权斗争演化而来的,此后政党团体进入议会。来自同一或不同政党且不会在选举中发生竞争冲突的议员所形成组织团体,使同一议会党团的党员在议会中的步调保持一致。为拉拢选票,党团改革设立了内部管理机构,如德国的监察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等。立法、监督、人事裁决、财政审议等,都属于政党团体的工作范畴,他们通过各种说服方法,甚至是金钱交换、政党忠诚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二战后,德国《基本法》《联邦议院议员法》等对议会政党团体的权利、薪酬规范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制定了《德国联邦议院成员行为准则》以确保公众可以随时获取关于每个成员的活动信息。
材料二:人大党组是中国共产党在人大的领导机构——常委会中所建立的核心小组。1925年党的四大在《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中规定应组织党团;新中国建立后,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机关党组;1978年后,人大党组制度重新确立。常委会党组负责审议立法规划后报请中央批准、按照规则完成向中央的请示报告任务。人大党组有义务监督好本单位的政治、纪律,并且在本单位起带头引领作用,实现党对人大工作领导,更好地服务于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颖《中国人大党组制度与英德议会党团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议会党团制度的主要特征,并简析该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西方议会党团制度,中国人大党组制度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代中国人大党组制度建设的启示。
2.宪法是一国法制的根本,也是时代变迁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临时约法》采用总统制还是责任内阁制,革命党人内部颇有分歧。孙中山主张实行总统制,而宋教仁主张行责任内阁制。后来孙中山态度发生变化转而支持宋教仁。居正回忆道:“迨孙公解职,袁氏继任,中央政府须得解组,约法问题因之而起。孙公命胡汉民召集同志、参议院及我等讨论大体,……至中央则宜改总统制为内阁制。”
——摘编自张学继《再论<临时约法>的“因人立法”问题》
材料二 它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用根本法的形式,将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固定下来,为整个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根本法上的依据。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宪法,在整部宪法的内容上,充分体现了过渡时期的特点和要求。
——殷啸虎:《过渡时期理论与1954年宪法》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的原因及其主要规定。
(2)简要指出材料二中“过渡时期”的含义,并列举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两大原则和它所确立的重要政治制度。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这种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2月18日)
阅读这段材料,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们形容这一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党会既多,人人无不挂名—党籍。遇不相识者,问尊姓大名而外,往往有问及贵党者”……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使孙中山等人看到了中国民主共和的希望。但是,孙中山良好的政治设想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所打破,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身亡、11月国会被迫停止议事,1914年1月部分留京议员被袁世凯遣回原籍。
——摘编自孙岩《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探索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两种重要形式,协商民主的出现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协商民主的主要意义是能够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协商民主在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民主形式,同时又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民主形式。
——摘编自李君如《中国人在民主政治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政治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
5.探究二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发展
史料一 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
时间 文件 成果
1215年 《大宪章》 贵族与教会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
1628年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1641年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1679年 《人身保护法》 保护资产阶级议员免受国王非法迫害
1689年 《权利法案》 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
1701年 《王位继承法》 议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
——摘编自《英国宪法的历史沿革》
史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的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
——摘编自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探究] 根据史料一、二,归纳近代英国宪政确立过程展现的特点。
6.近代社会,代议制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下是英国1215年《大宪章》的有关条文
第14条:为了得到王国议会对协助金或免服兵役数量的共识……在所定的日期,按照在场者之建议进行议事。
第39条:除非经过同等之人的合法审判,否则不得任意逮捕拘禁,放逐或剥夺自由人法律上的保护,或以任何手段摧残自由人。
材料二 1689年《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款: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等等。
(1)史学家认为《权利法案》是对《大宪章》的继承与创新,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材料三 美国前任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2004年7月4日)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之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在笼子里,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7月4日国庆演说
(2)《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美国民主派领袖托马斯杰斐逊称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而乔治布什则认为自己“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各自的理由所在。
7.民主是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在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是雅典唯一的立法机构,以各种方式完全控制着雅典的行政和司法,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在形式上,它是唯一囊括了所有雅典公民的政治机构。在实践上,它给予雅典公民最好的民主政治训练。
——《雅典公民大会的初控》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雅典公民大会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49—1956 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独立战争的硝烟未尽,美国却已险象环生:根据1777年《邦联条例》建立的邦联合国会,名为国家领导机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自身威望难以建立。1786年,马萨诸塞州负债累累、陷入绝境的农民们在独立战争的退伍军人丹尼尔·谢斯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凸显了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在这种情况下,对外,无力在外交折冲中保护美国利益,英国拒不履行《巴黎条约》,而且与西班牙联手对合众国进行经济封锁;对内,则无法领导和协调13个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邻为壑、不相往来。国内经济严重萧条,国债年息高达1200万美元,而国家年收入仅20多亿美元。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在货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为美国制定了第一个治国方案——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
(1)最高立法机构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2)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对宪法负责,对国会的立法有否决权。
(3)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但是,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邦联政府面临的困境。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美国建国初的宪法。
9.现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
材料一 1871年4月16日,俾斯麦亲自领导制定的帝国宪法,在德意志帝国议会上原样通过。新帝国形式上作为一个联邦组织起来,各邦表面上并未失去各自的原有地位,但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和银行立法、间接税、货币、民法刑法、邮电都掌握在帝国政府手中,尽管帝国并没有自己的行政机构。保留在各邦手中的则是包括警察、部分司法、直接税、宗教和教育在内的邦内行政事务。
材料二 联邦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内容是《基本法》的制定,其政治体制的原则之一是联邦制。联邦制原则是指发挥地方的主动性,防止中央机构可能出现的滥用权力。市、县、乡的基层管理基本上实行自治。直接由联邦管理的有外交、国防、海关等。各州不仅是国家的行政区划,而且享有部分国家权力。各州均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有教育、部分环保和大部分警察事务的立法权。
——均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年德意志帝国联邦制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较于1871年的联邦制,二战后的西德联邦制有何新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新特点?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二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由于它建筑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成文的”宪法更牢固。……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编自许耀桐载《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对照材料一,说明近代中英两国在法制改革中的不同之处。
(3)依据材料三,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史实加以说明。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是文化的暴力交流。每一次惨烈的战争,虽然可能造成局部文化的衰退,却常常成为促进人类整体文化进步的契机,体现了自然法规的优胜劣汰。
一一摘编自《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同志从多个角度对战争的内涵进行定义,从政治角度而言,他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从经济角度而言,他指出:“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
——摘编自胡秀勤、陈金龙《毛泽东与孙中山战争观之比较》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文化的角度对战争内涵进行定义,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正确且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关的。从方式与途径的视角而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既有牧歌式的和平交往,如人群迁徙、商业往来等;也有暴力性的碰撞冲突,如刀光剑影的战争往往使人类文化面临断裂、毁坏等危机,同时这种暴力冲实在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碰撞和调适提供了历史契机。
——徐蓝、朱汉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
根据以上材料提取有关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远征意大利开始,拿破仑就宣布:意大利的国民们,法国军队是来切断诸君枷锁的!作为“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作为一种民族主义的先驱形式,在法军占领的普鲁士所出现的运动就是明显的例证。拿破仑以两面手段占领了欧洲各地,广泛传播了在19世纪高扬的民族主义原型的思想和态度。也正因如此,最终他不得不失败。
——摘编自【日】福井宪彦《近代欧洲的霸权》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拿破仑对外战争,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从近代战争与文化重构的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公元前275年左右的希腊化世界
材料二

图2: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历史信息,并围绕这一信息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传统上所谓的“希腊化时代”是指在古希腊史上从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至公元前一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具体而言,一般认为它始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公元前336一公元前323年),终于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覆灭…亚历山大经过10年的征伐,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但他死后,帝国迅速崩溃,分裂成由其后继者建立起来的诸多王国,它们是马其顿王国、巴克特里亚王国等。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希腊的治权、文明也广泛地普及到这一广阔区域,因而把由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些王国统称为“希猎化世界”,把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一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希腊化”一词为l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Droysen在其《希腊主义史》一书中首先使用)其后各国学者纷纷引用,于是相沿成习。但笔者认为这提法并不符合史实,且不谈马其顿王国,就东方各国而言,“希腊化”这一名词带有极大片面性,它完全抹煞了东方因素的作用。
——樊江宏《关于“希腊化时代”的再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希腊化时代”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18.文化碰撞与交流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 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 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 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 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 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 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 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中国文化论争》《印度通史》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近代汉语外来词在中国的传播清况。
特点 概况
传入来源 近代外来词的传入以“英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为主,分别占总词数的49.52%和45.72%,其中,甲午战争后随着中国与日本接触增多,外来词语以“日源外来词”为主
传入过程 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二十年,外来词语仅在开辟的通商口岸开展。戊戍变法以前,近代外来词还较少涉及政治制度等相关内容。近代外来词的传入高潮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外来词的传入从主动引入变为全民普及
传入途径 翻译著作的大量涌现与报刊媒体的推介,是近代汉语外来词引入与推广的重要因素,翻译活动有官办翻译机构的组织和支持,例如总理衙门内设的印书处,也有各种外语学堂等支持。知识分子面对面的交际传播也为外来词的传入提供了途径,很多外来词也通过留学生介入汉语
传播内容 东汉末年开始,汉语外来词多为传入中原的物质名称、佛教用语等音译。而进入近代后,外来词的内容开始变得丰富,涉及文化、经济、科学、政治、军事、制度、日常、宗教等方方面面
——摘编自冉斯冲《从文化传播看近代汉语外来词的传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一主题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埋清晰)
20.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材料 以“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为主题的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了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史料搜集工作,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观点 人类文明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习近平 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交融在文明的产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发展中就更重要。 ——学者钱乘旦
材料 孝文帝在位时,北魏统治面临着严峻考验。鲜卑族拓跋部以“塞外蛮族”进入中原汉族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落后的鲜卑统治方式与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之间的不和谐,使北魏内部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汉文化的熏陶渐染及对北魏政权面临形势的了解,加上冯太后的着意培养,孝文帝以高度的热情实行封建化改革。——摘编自姚红艳《浅析孝文帝汉化改革态度确立的过程》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师夷长技”的观念更新了“用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的观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摘编自熊吕茂、建红英《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述评》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二者都是经济手段或调节方式,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曾经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随着生产力的高度社会化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的加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被国家干预下的市场经济所代替。特别是二战以后,一定的经济计划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经济手段。 ——摘编自侯信义《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若干思考》
通过研读,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碰撞,有的同学看到了文明的融合,有的同学看到了二者间的复杂关系。请任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笔记中的观点与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期,清政府日益认识到“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济,非煤不济”。于是张之洞筹建煤钢厂,他联络驻英公使采购机炉等装备,并将厂址设置在汉阳,然而汉阳煤炭资源并不丰富,且“中国官吏、工匠所未见”。随后,清政府拨款和盐课税厘金二百多万两白银,1894年,汉阳铁厂正式投入生产。
然而创办初期,因战争赔款等原因,张之洞不得不保奏盛宣怀督办铁厂。盛宣怀从轮船招商局、通商银行等招得股本200万两白银,并与日本制铁所签订“煤焦铁矿互售合同”,用大冶矿石换日本焦炭。
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正式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正式注册改为商办,公司钢铁产品质量提升,远销欧美,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对厂矿投资较前踊跃。一战后,钢铁价格猛跌,汉冶萍公司也在巨额借款和军阀屠戮矿工中于1925年宣告破产。
——摘编自丘亮辉《试论汉冶萍公司的经验和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推动汉冶萍公司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冶萍公司最终走向衰败的教训。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1851—1875),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二 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伤感地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以上材料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咸同年间清廷多“病”缠身的原因。
(2)辜鸿铭为什么称“湘乡曾姓者”为“时髦”的郎中?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伤感”的主要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据《曾文正公文集》
材料二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于礼……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据《清史稿.曾国藩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被评价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的依据。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其破产的根本原因。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慈禧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还有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王重阳《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清廷开展洋务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逐步深入,小生产者分化加速,劳动力变为商品、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已经具备等情况下,机器大生产的军用工厂不可能没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洋务派认为向外洋购买军火价值太贵,为了得到廉价的军火,所以自己创办工厂,而在生产中尽可能降低费用,使军用产品“核价尚廉”。这说明价值规律在军火工业的创办和生产过程中是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产品披上商品外衣价值,就有变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的可能。事实上,清政府从军工厂调拨给各军营的军火是计价的,计价就具有商品的性质。此外,这些近代军火工厂所使用的工人,在一开始多数是雇用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其中有的还是从外国工厂雇来的技工。
——摘编自夏东元《略论洋务运动》
材料二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开办的煤矿中最有成绩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需煤量大增,1876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等筹办开平煤矿,规定为官督商办,拟募集股本80万两,但商人愿募者极少,结果还是借大量官款,买地建房,向外国订购机器,按法开采,1878年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1881年开平煤矿开始产煤,日产量为五六百吨,到1894年增至1500吨,并迅速地占领天津煤炭市场,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唐廷枢死后,矿务局经营日渐腐败,大借外情,到1900年,英国侵略者通过欺骗讹诈手段,取了开平矿务局的全部财产。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军用企业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依据。
(2)根据材料二,指出开平煤矿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主要意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近代军事学堂的设置情况(部分)
时间 数量 军事学堂名称
19世纪60年代 1所 福州船政学堂
19世纪70年代 1所 天津水师学堂
19世纪80年代 6所 北洋武备学堂、广东水陆师学堂等
19世纪90年代 10所 直隶武备学堂、江南陆师学堂等
20世纪初(1905年之前) 14所 福建武备学堂、北洋测绘学堂等
——据甘少杰《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近代军事学堂的发展趋势,并简析其原因和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洋务运动后期,中国朝野和西方很多人认为中国正在崛起,坚信以中国丰富的物产,如积极变革,“成为世界最大强国,雄视东西洋,风靡四邻,当非至难之事也”。
——新浪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洋务派为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强国”做出了哪些努力?
材料二 谓中国海军之可虑,则实不足以知中国也。盖中国之积习,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践言之事。先是以法人之变,水军一旦灰烬,故自视怀惭,以为中国特海战未如人耳……于是张皇其词,奏设海军衙门,脱胎西法,订立海军官名及一切章程,条分缕析,无微不至,无善不备。如是,而中国海军之事亦即毕矣。彼止贪虚有其名,岂必实证其效哉?又何曾有欲与我日本争衡于东海之志哉?
——19世纪末日本驻华人士副岛种臣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论副岛种臣关于清朝海军的看法。
2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列表格为清朝前期苏州织造局相关情况。
苏州堂 常州堂 松江堂
编号 铺机数(张) 编号 铺机数(张) 编号 铺机数(张)
坎字号 14 仁字号 18 金字号 29
垦字号 24 义字号 9 石字号 27
震字号 24 礼字号 10 丝字号 10
巽字号 24 智字号 8 竹字号 19
离字号 24 信字号 5 匏字号 14
坤字号 23 忠字号 12 土字号 17
良字号 10 草字号 8
乾字号 30 木字号 10
兑字号 31
注:以上三堂二十三号有花素机400张,工匠1160名。康熙二十四年苏州织造局匠役人数表
匠役人数 所官 总高手 高手 管工 管经纬 管圆金 管扁金 管色绒 管段数 管花本 催科 拣绣匠 挑花匠 倒花匠 折段匠 结综匠 烘焙匠 画匠 看堂小甲 看局小甲 防局巡兵 花素机匠 总计
织染局 3 1 12 12 6 2 2 2 6 1 6 8 14 15 5 6 — 1 22 6 10 1170 1310
总织局 3 1 12 12 6 2 2 2 6 1 8 6 6 10 6 — 8 1 24 6 10 1160 1292
粮局人/粮数 机匠人数(名) 月给粮(石) 局役人数(名) 月给粮(石)
总织局 1160 464 132 71.4
织染局 1170 468 140 77.2
小计 2330 932 272 148.6
苏州织造局机匠、局役月供口粮表——摘编自董粉和《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技术特点分析与思考》
材料二 丁日昌在谈到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时说:“该局制造轮船枪炮,任重道远,无止境也无尽境。凡有西人长技,自宜急为仿效;凡有华人才俊隽,尤宜加意获成。若畏惮烦难,不肯学习,则轮船枪炮尽可购自西人,不必设局糜费,致滋局外之口实矣。”
——摘编自胡滨《论晚清的江南制造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苏州织造局的经营特点,说明苏州织造局为什么没能发展为代企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洋务运动的目的所在并比较江南制造总局与苏州织造局的不同之处。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曾国藩首次提出“商战”一词,至清末,先后倡说“商战”思想的至少有25人,包括曾国藩(总督)、郑观应(商人、知识分子)、鄢廷辉(商人)、盛宣怀(京官)、刘铭传(地方督抚)、谭嗣同(知识分子、地方官)、严复(知识分子、地方官)、袁世凯(总督)、张謇(知识分子、商人)等。
——整理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今日虽振兴商务,要当取法泰西(西方国家)。盖西人尚富强最重通商,其君相惟恐他人夺其利益,特设商部大臣以提挈纲领。远方异域,恐耳目之不周,鉴察之不及,则任之以领事,卫之以兵轮。……虑其不专,则设学堂以启牖之。……立法定制,必详必备,在内无不尽心讲习,在外无不百计维持。”
——据郑观应《盛世危言正续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倡说“商战”的群体的身份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的思想状况。
(2)有学者认为“商战”思想其实已超出“商”的范畴,请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1840~1919年)研究的开山之作中提出,“我国到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同治年间起始的自强运动虽未达到目的,然能有相当的成绩,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已“向近代化走了好几步”。蒋廷黻认为洋务运动的成绩在于开启了“全盘西化”的步伐,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44年,范文澜发表《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中,范文澜进一步将洋务派定性为“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认为洋务运动的直接后果是“加深殖民地化”。1954年,他在第九版《中国近代史》中再次强调:“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为‘圣人’,以此来麻醉青年,欺骗群众……”这些观点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全盘否定洋务运动定下基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琼敏《历史解释及对解释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蒋廷黻和范文澜对洋务运动评价的褒贬立场及主要视角。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位学者评价洋务运动的史实依据。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两位学者的历史解释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特征: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与政党相辅相成。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工业革命的推动。
(2)不同之处:中国人大党组是中国共产党组织,西方议会党团是政党组织;
中国人大党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西方议会党团接受政党领导;
中国人大党组以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主体,西方议会党团由不同政党的议员组成。
启示: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完善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
【详解】(1)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根据材料“政党起初并非与议会相伴而生,而是伴随着中产阶级崛起、更好地与王权斗争演化而来的”可知,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根据材料“来自同一或不同政党且不会在选举中发生竞争冲突的议员所形成组织团体,使同一议会党团的党员在议会中的步调保持一致。为拉拢选票,党团改革设立了内部管理机构,如德国的监察委员会、仲裁委员会等。立法、监督、人事裁决、财政审议等,都属于政党团体的工作范畴,他们通过各种说服方法,甚至是金钱交换、政党忠诚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与政党相辅相成。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根据材料“而是伴随着中产阶级崛起、更好地与王权斗争演化而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工业革命的推动等方面分析。
(2)不同之处: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国家)和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人大党组是中国共产党在人大的领导机构——常委会中所建立的核心小组”“来自同一或不同政党且不会在选举中发生竞争冲突的议员所形成组织团体,使同一议会党团的党员在议会中的步调保持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中国人大党组是中国共产党组织,西方议会党团是政党组织;中国人大党组以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主体,西方议会党团由不同政党的议员组成;中国人大党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西方议会党团接受政党领导等方面分析。启示: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人大党组有义务监督好本单位的政治、纪律,并且在本单位起带头引领作用,实现党对人大工作领导,更好地服务于民”可知,加强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完善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等等。
2.(1)原因: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由袁世凯继任;革命党人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规定: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2)含义: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重要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解】(1)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位,由袁世凯继任、革命党人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等角度进行分析;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体现的是因人设法。
(2)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过渡时期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的两大原则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重要的政治制度:结合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如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睛】
3.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可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同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又根本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调动了广大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详解】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从地位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从这一制度的内容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同于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又根本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调动了广大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4.(1)新现象:政党政治出现。
原因: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小,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阶级基础和民众基础;中国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政治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政治文化基础;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缺乏必要的国内政治环境。
(2)作用:各界人士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参政议政汲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
认识: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详解】(1)新现象: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1913年2月,国会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大获全胜”可知,民国初年出现了很多政党,1913年国民党选举获胜,说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出现。
失败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民国初年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等方面回答。在经济方面:民国初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很弱小,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在政治方面: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缺乏实施政党政治的阶级基础和民众基础;在思想方面:中国封建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政治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政治文化基础;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缺乏必要的国内政治环境。
(2)作用:根据材料二“可以弥补选举民主的不足,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保证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保证各个阶层、各种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各个政党,都能通过这种形式参政议政”“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归纳总结可知各界人士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保证了各阶层公民有序参政议政汲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民主监督。
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影响,民主政治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回答。地位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在特点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影响上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辅相成,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特色,它也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5.时间长,渐进式变革;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中“英国历史上的宪法性文件”通过的时间可知时间长,渐进式变革;根据材料“进一步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议会有权决定国王的继承人,确立分权和司法独立原则”可知王权渐弱,议会权力扩大。
6.(1)继承:用法律限制王权,转向法治。创新: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实行议会和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2)“新版”:总统行使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对立法有否决权,有权缔结条约,由总统任命最高法官。杰弗逊仅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权利的角度而言。
“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握有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3——17世纪(英国)。
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别从继承和创新两方面加以说明,继承:根据材料“英国1215年《大宪章》的有关条文,......1689年《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款”可知,用法律限制王权,转向法治。
创新:根据材料“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可知,《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实行议会和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由人治转变为法治。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18世纪——21世纪(美国)。
“新版”: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总统权力相关知识可知,总统行使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对立法有否决权,有权缔结条约,由总统任命最高法官,杰弗逊仅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权利的角度而言。
“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结合1787年宪法对美国总统权力的制约与限制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而总统只握有行政权,且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7.(1)公民大会:直接民主;少数人的民主;代表奴隶主阶级;(任答两点即可给分)
人民代表大会:间接民主;大多数人的民主;代表具有广泛性;(任答两点即可给分)
(2)颁布 1954 年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任意答出三点即可给分。)
【详解】(1)不同之处:公民大会:依据材料一“公民大会是全体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政治机构”、“一切重大问题都只能在公民大会上进行最终决议”可以得出直接民主;少数人的民主;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可以得出代表奴隶主阶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间接民主;大多数人的民主;代表具有广泛性。
(2)民主政治:注意时间限制“1949—1956 年期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颁布 1954 年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1)困境:邦联政府软弱无力;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引发农民反抗;对外无力维护美国利益:对内无法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国内经济萧条,政府无力偿还债务。(任答3点)
(2)评价:积极: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的理想;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防止了专制出现,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任答2点即可)
消极:是资产阶级民主,具有阶级性;存在严重的种族、社会歧视问题。(任答1点即可)
【详解】(1)困境:根据材料“根据1777年《邦联条例》建立的邦联合国会,名为国家领导机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自身威望难于建立。”“无法领导和协调13个州,各州自行其是,以邻为壑、不相往来。”得出邦联政府软弱无力;“1786年,马萨诸塞州负债累累、陷入绝境的农民们在独立战争的退伍军人丹尼尔·谢斯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凸显了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得出邦联体制的脆弱和积弊引发农民反抗;根据材料“对外,无力在外交折冲中保护美国利益,英国拒不履行《巴黎条约》,而且与西班牙联手对合众国进行经济封锁”得出对外无力维护美国利益;根据材料“对内,则无法领导和协调13个州”得出对内无法协调各州之间的矛盾;“国内经济严重萧条,国债年息高达1200万美元,而国家年收入仅20多亿美元”得出国内经济严重萧条,政府无力偿还债务。
(2)评价:由材料“宪法确立了联邦体制,联邦政府为各州的中央政府,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有利于防止专制出现,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的理想:由邦联制转变为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国家利益;由材料“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10条修正案,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可知,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公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由材料“印第安人和广大黑人并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可知,存在严重的种族、社会歧视问题。
9.(1)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内地位突出;帝国政府拥有巨大权力,但没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各邦保留了一定的权利。
(2)新特点:注重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自治能力;给予地方较大的国家权力;防止中央政府滥用权力。
原因:是使德国彻底摆脱法西斯化的需要;是学习美国等国家联邦体制的结果;是实现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需求。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统治权属于普鲁士控制的帝国政府,而不属于各邦”可以得出普鲁士在德意志帝国内地位突出;依据“陆军、海军、外交事务、关税和银行立法、间接税、货币、民法刑法、邮电都掌握在帝国政府手中,尽管帝国并没有自己的行政机构”可以得出帝国政府拥有巨大权力,但没有自己的行政机构;依据“保留在各邦手中的则是包括警察、部分司法、直接税、宗教和教育在内的邦内行政事务”可以得出各邦保留了一定的权利。
(2)新特点:依据材料二“联邦制原则是指发挥地方的主动性,防止中央机构可能出现的滥用权力。市、县、乡的基层管理基本上实行自治”可知,注重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自治能力;防止中央政府滥用权力;依据“直接由联邦管理的有外交、国防、海关等。各州不仅是国家的行政区划,而且享有部分国家权力。各州均有自己的议会和宪法,有教育、部分环保和大部分警察事务的立法权”可以得出给予地方较大的国家权力。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期间法西斯在德国建立了高度集权,由此可以得出使德国彻底摆脱法西斯化的需要;美国联邦制对西德联邦制的改造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由此可以得出是学习美国等国家联邦体制的结果;结合二战后德国政治现代化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是实现德国政治现代化的需求。
10.(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改造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
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
(2)表现: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任答两点即可)
不同: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观点: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详解】(1)特点:根据“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得出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法律近代化的基础;根据“(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已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得出以西方法律体系改造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足。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要求;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维系统治的启示。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政治方面的具体表现是确立君主立宪制;构建法治的传统;议会下院成为间接民主的代议制机构;行政大权赋予首相;确立政党政治。近代中英两国在法治改革中的不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的法制改革注重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而英国则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法制改革没有摆脱专制体制的束缚,而英国则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观点根据“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得出是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所以说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
11.示例:
论题:战争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阐述:战争和文化是矛盾的,战争一方面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是人类文化的浩劫。拜占庭帝国灭亡,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另外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另一方面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提供了契机。如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希腊文化;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其文化渗入它统治的广大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人们只有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才能抹去悲痛的泪水,看到人类文化光明的未来。韩国和埃及等新兴民族国家就是在立足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更新文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总之,战争既给文化带来割裂和冲击,也给文化带来重构和新生的契机;战争不只是军事上的冲突,也是不同文化的冲突,是文化在非和平状态下的一种特殊交流。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世界)。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材料主要涉及战争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据材料“虽然可能造成局部文化的衰退,却常常成为促进人类整体文化进步的契机,体现了自然法规的优胜劣汰。”,可知,材料从辩证角度认识战争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因此,可以拟定论题:战争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其次,结合不同时期的史实,分别论证战争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如:战争和文化是矛盾的,战争一方面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是人类文化的浩劫。拜占庭帝国灭亡,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另外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深重灾难,而另一方面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提供了契机。如亚历山大东征把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希腊文化;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其文化渗入它统治的广大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步文化和反动文化之间的一场大搏斗,人们只有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才能抹去悲痛的泪水,看到人类文化光明的未来。韩国和埃及等新兴民族国家就是在立足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更新文化,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
最后,再次强调战争对文化的双面影响。如:总之,战争既给文化带来割裂和冲击,也给文化带来重构和新生的契机;战争不只是军事上的冲突,也是不同文化的冲突,是文化在非和平状态下的一种特殊交流。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2.论题:战争客观推动文化的重构与转型。(2分)
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混战,争霸、兼并性质的战争加速新旧文化问的更替进程。一方面,战争引发的社会动荡,加速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奴隶社会文化的衰败,另一方面,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加速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4分)近代,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多次侵略战争,中华文化深受冲击和破坏,同时客观推动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中国主动学习西学,历经技术、制度、思想等三个层面,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现了文化的重构和转型,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4分)(也可以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亚历山大东征、拿破仑战争、近代西方殖民侵略战争等,言之有理即可)
总之,战争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和交锋,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融。(2分)
【详解】本题为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近代(中国)。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拟定论题,根据材料“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可以从文化角度对战争内涵进行定义,可以拟定论题为:战争客观推动文化的重构与转型。
然后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近代战争与中国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知识加以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混战,争霸、兼并性质的战争加速新旧文化问的更替进程。一方面,战争引发的社会动荡,加速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奴隶社会文化的衰败,另一方面,战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华夏民族意识的形成,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促进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加速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近代,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多次侵略战争,中华文化深受冲击和破坏,同时客观推动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中国主动学习西学,历经技术、制度、思想等三个层面,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实现了文化的重构和转型,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最后进行总结:总之,战争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和交锋,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13.示例一
观点:文化的交流传播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共振起伏。
阐述:15世纪之前的世界文化交流与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世界逐步联系为一个整体,各洲之间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文化交流与商品贸易随之扩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加广泛,在经济领域内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贸易进一步增长。随着人类文明逐步由分散走向一个整体,随着商品的流动,各国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同时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更加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综上,文化的交流传播与人类文明的整体化进程共振起伏,两者相互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
示例二
观点:暴力冲突式文化交流给不同文化带来毁坏也提供发展契机。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殖民扩张的序幕。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争相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进行疯狂的暴力式殖民扩张和掠夺。这种暴力掠夺式的殖民地扩张中断了美洲、非洲、亚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成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与此同时,西方殖民者也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为美洲、亚洲、非洲的发展带了新的历史契机。
所以,暴力冲突式文化交流既破坏了被冲击地区的文化,同时也给当地带去了新的文明因素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据材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进程共振起伏、互动互进、休戚相关的”,可得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共振起伏。可以此为题,结合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论述近代以来世界联系的加强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扩展。据材料“刀光剑影的战争往往使人类文化面临断裂、毁坏等危机,同时这种暴力冲实在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碰撞和调适提供了历史契机”,可得出暴力冲突造成文化毁坏,也提供不同文化碰撞交流的契机。可以此为题,结合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蒙古西征与东西方交流、近代欧洲殖民活动与西方文化的扩张所学知识,分析战争或暴力冲突对文化发展的双重影响。
14.论题:拿破仑对外战争既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又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大军所到之处,废除了各国封建贵族特权,推广《拿破仑法典》,冲击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宣传了启蒙思想和法国的大革命的成果,为欧洲此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然而拿破仑在征服地区强行摊派兵役,掠夺财富,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激发了被压迫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导致了人民的反抗,使法国最终被打败。
总之,拿破仑对外战争是把双刃剑,其传播的民主自由,独立平等意识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激发了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据材料“对于法国占领地区的人们来说,虽说新的思想和制度具有刺激发展的作用。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从战争的双重作用分析,得出论题:拿破仑对外战争既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秩序,又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说明:首先,结合材料“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对欧洲封建秩序的冲击以及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即可。
其次,结合材料“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对抗法国侵略者”,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消极作用即可。
最后,从战争的双重性分析总结,得出拿破仑对外战争是把双刃剑,其传播的民主自由,独立平等意识在推动欧洲社会转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激发了欧洲民族主义的发展。
15.论题:近代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阐述:人类有史以来,战争频繁、烽火不断,但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同,影响也不同。近代战争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同文化在碰撞中交流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过程中,被动或主动的对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构,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拿破仑战争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传播到所征服的地区,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欧洲各地出现了民族独立的诉求。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政治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理解和追求。1820年奥地利首相致沙皇的信中,表达了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威胁的恐惧,德国作家伯尔纳畅想自由时代的到来,这些都反映了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建。
综上所述,近代战争一方面给人们带了巨大的灾难,客观上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促进了社会的转型和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类,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1820年奥地利帝国首相致沙皇的信中,表达了拿破仑战争后人民要求结束封建专制统治的呼声;1831年德国作家伯尔纳在其作品中反映了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及为自由而战的信念;这些都是拿破仑战争带来的影响。由此可拟定论题为:近代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在论述的过程中,从拿破仑战争对欧洲文化重建的角度进行阐述,例如拿破仑战争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原则传播到所征服的地区等。最后点明主题,总结升华。
16.主题: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重塑提供了契机。
阐述: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同,影响也不尽相同。战争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发展。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和对本土文化的重塑,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在亚历山大去世后的希腊化世界里,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蒙古的三次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并引起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西欧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
综上所述,战争虽然给人类带来重创,但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重塑提供了契机,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
【详解】设问是提取材料中的一则历史信息,并围绕这一信息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根据材料“公元前275年左右希腊化世界、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及所学可得主题: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重塑提供了契机。结合所学可知,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同,影响也不尽相同。战争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交融与发展。对外来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和对本土文化的重塑,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根据材料“公元前275年左右希腊化世界”及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希腊文化的传播,在亚历山大去世后的希腊化世界里,被征服地区的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根据材料“蒙古军队西征示意图”及所学可知,蒙古的三次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并引起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使西欧内陆的民族分布发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战争虽然给人类带来重创,但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重塑提供了契机,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发展。
17.示例
“希腊化时代”发生在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时间;“希腊化”是指希腊文明迅速传播到东方各国。
“希腊化时代”是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而出现的,征服者与被征服各族人民共同进行文化创造的历史时代。
“希腊化时代”的出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被征服地区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但“希腊化”这一名词带有极大片面性,它过分强调了古希腊的历史作用,完全抹煞了东方因素的作用。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
【详解】理解: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希腊化时代”的时间、含义、背景以及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依据材料“传统上所谓的“希腊化时代”是指在古希腊史上从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至公元前一世纪初这一历史时期,具体而言,一般认为它始于亚历山大统治时期(公元前336一公元前323年),终于公元前30年埃及托勒密王朝的覆灭”可知,“希腊化时代”发生在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时间;依据材料“西方的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希腊的治权、文明也广泛地普及到这一广阔区域,因而把由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些王国统称为“希猎化世界”,把亚历山大开创的这一时代称为‘希腊化时代’”可知,“希腊化”是指希腊文明迅速传播到东方各国。“希腊化时代”是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而出现的,征服者与被征服各族人民共同进行文化创造的历史时代。依据材料“笔者认为这捉法并不符合史实,且不谈马其顿王国,就东方各国而言,‘希腊化’这一名词带有极大片面性,它完全抹煞了东方因素的作用”并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是“希腊化时代”的出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在希腊化时代,希腊人和马其顿人逐渐融合;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被征服地区本土文化与希腊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西亚、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腊化世界保持长期影响。消极方面是“希腊化”这一名词带有极大片面性,它过分强调了古希腊的历史作用,完全抹煞了东方因素的作用。
18.参考答案示例: 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 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 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 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 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战后,泰 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 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 歧。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 综上,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 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
【详解】示例:根据“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并结合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史实,可得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 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根据“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超拔(解救)他们”得出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根据“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 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得出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根据“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担的领导”得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 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根据“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得出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根据“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得出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 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结合所学可得出,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 最后总结可得出,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
19.示例:
观点:近代汉语外来词传入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与时代性。
阐述: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了以天朝自居的大清帝国以沉重的打击,然后这一时期中国还未从打击中寻求到自救的方法。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二十年,中西之间的交流还受地方和领域的限制,仅在开辟的通商口岸开展,外来词的传入还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封建体系内部开始了自我反思,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晚清大臣开展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大量西方科学、物质性的名词得以传入。但是,戊戌变法以前,近代外来词还较少涉及政治制度等相关内容,受中日甲午海战的影响,以光绪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到简单的技术革新无法从根本上提升中国的实力。由此,有意识地开展了自上而下的戊戌变法运动。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社会历史性的名词开始大量传入。五四运动前后,近代民主科学知识的普及带来了大量知识青年的思想解放。同时,中国在一战胜利后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极大地激发了国民的爱国意识,使得向西方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总之,近代汉语外来词的传入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传入的过程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也与汉民族心理密不可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观点,如从材料中“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二十年,外来词语仅在开辟的通商口岸开展”“戊戍变法以前,近代外来词还较少涉及政治制度等相关内容。近代外来词的传入高潮是在五四运动前后,外来词的传入从主动引入变为全民普及”等信息,围绕“文化交流与传播”这一主题分析,可以获得观点:近代汉语外来词传入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与时代性;然后,考生需要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从背景、内容、主体和影响等角度,说明近代汉语中外来词的发展变化,如通过分析近代西学东渐过程,用外来词传入从被动到主动,从器物、制度到思想领域等史实,说明近代汉语外来词传入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与时代性;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升华,如明确近代汉语外来词的传入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传入的过程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也与汉民族心理密不可分。
20.示例:论题:文明在融合与冲突中产生和发展。
论证:许多学者都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如钱乘旦认为交融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很重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并相互交流学习。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新罗、日本等国家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这些使节和留学生归国后,从文字、思想与宗教、社会与习俗、城市与建筑、科技和制度等方面向中国学习,促进本国社会文化的进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变法虽然失败,但是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民国初期,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猛烈批判传统的儒家思想,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在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阶段,不断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结论:综上所述,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紧扣主题“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根据材料“文明必须通过交融才能发展,没有交融就没有文明。……交融在文明的产生中很重要,在文明的发展中就更重要”可知,钱乘旦认为交融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很重要,应该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并相互交流学习,由此可以得出论题是文明在融合与冲突中产生和发展。然后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结合所学从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及其影响、洋务思想及其影响、维新思想及其影响、辛亥革命及其影响、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证。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也可从文明的碰撞、文明的融合、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二者的复杂关系入手,围绕题干中提供的相关的历史来补充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21.(1)因素:洋务运动之际,清政府创办了汉阳铁厂;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2)企业发展需要政府资金支持;保证政局的稳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于是张之洞筹建煤钢厂,他联络驻英公使采购机炉等装备,并将厂址设置在汉阳”,得出洋务运动之际,清政府创办了汉阳铁厂;据材料“然而创办初期,因战争赔款等原因,张之洞不得不保奏盛宣怀督办铁厂”,得出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据材料“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正式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正式注册改为商办”,得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从企业发展的资金角度分析,得出企业发展需要政府资金支持;从稳定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保证政局的稳定,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22.(1)西方列强侵略;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开展的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1851--1875年。背景类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归纳。据时间结合所学知识,政治方面的原因一西方列强侵略;据材料“粤匪扰乱”可知原因二国内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结合中国近代经济的主体自然经济占主体,但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可知原因三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1851--1875年。据材料“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材料的湘军是曾国藩创办的,是洋务运动地方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称“湘乡曾姓者”为“时髦”的郎中。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李鸿章曾经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其目的是自强、求富,但一场战争,中国不仅仅失败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加深,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归纳原因: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李鸿章由此感叹“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23.(1)依据:主张学习西方,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促进教育制度的变革,推动中国近代化。
(2)性质: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的改革。
原因:用西方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是行不通的。
【详解】(1)依据材料“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分析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开展洋务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曾国藩创办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依据材料“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可知派遣留学生,促进了教育制度的变革;又依据所学可知,曾国藩主持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2)性质: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清政府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原因: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和局限性可知,只引进西方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的修修补补,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24.(1)原因:内忧外患的清朝现状;最高统治者慈禧的支持;洋务派的领导和具体参与。
(2)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得出内忧外患的清朝现状;依据材料“慈禧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得出最高统治者慈禧的支持;依据材料“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得出洋务派的领导和具体参与。
(2)影响:依据材料“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得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依据材料“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得出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从其结果分析,得出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5.(1)性质:带有资本主义性质。
依据: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商品价值规律在其中起作用(或答产品商品化);存在雇佣劳动。
(2)问题:资金少、技术弱;依赖外国资本;受本国封建主义压迫。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性质:据材料“ 。这说明价值规律在军火工业的创办和生产过程中是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产品披上商品外衣价值,就有变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的可能。事实上,清政府从军工厂调拨给各军营的军火是计价的,计价就具有商品的性质”可知,带有资本主义性质。依据:据材料“劳动力变为商品、货币变为资本的条件已经具备等情况下”可知,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据材料“这说明价值规律在军火工业的创办和生产过程中是起作用的”可知,商品价值规律在其中起作用;据材料“这些近代军火工厂所使用的工人,在一开始多数是雇用自由劳动力的出卖者,其中有的还是从外国工厂雇来的技工”可知,存在雇佣劳动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问题:据材料“拟募集股本80万两,但商人愿募者极少”可知,资金少;据材料“向外国订购机器,按法开采”可知,技术弱;据材料“矿务局经营日渐腐败,大借外情,到1900年,英国侵略者通过欺骗讹诈手段,取了开平矿务局的全部财产”可知,依赖外国资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用工业还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压迫。意义:据材料“并迅速地占领天津煤炭市场,有力地抵制了洋煤的进口”可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26.趋势:数量增加;发展迅速;分布地域广;从只培养水师到水陆军事力量的培训;发展培养军事科技人才;注重发展武备力量;
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近代军事制度的传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影响:使晚清军事教育走上正规化道路;培训了近代化的军事人才;增强了军事力量;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未能从根本挽救清王朝;
【详解】趋势:从学堂的数据可得出数量增加;发展迅速;从学堂的分布地区有福建、天津、广东、江南等地可得出分布地域广;从学堂的名称变化可得出从只培养水师到水陆军事力量的培训;根据“北洋测绘学堂等”得出发展培养军事科技人才;根据“北洋武备学堂”“直隶武备学堂”“福建武备学堂”得出注重发展武备力量;
原因:根据材料的时间可得出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结合所学可得出 福州船政学堂与洋务运动的兴起有关;根据所学可得出西方近代军事制度的传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使晚清军事教育走上正规化道路;培训了近代化的军事人才;增强了军事力量;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未能从根本挽救清王朝等方面概括。
27.(1)关系: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内忧和外患的窘境,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剿发捻”,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努力: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工业;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员留学,培养人才。
(2)评论:副岛种臣认为清朝海军战胜不了日本海军。甲午海战的悲惨结局印证他的看法。这种结局不是偶然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是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的。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副岛种臣从政治的角度预言了中国海军必败的悲惨命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详解】(1)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年,使清政府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面临内忧和外患的窘境,清政府为维护统治发起洋务运动,其目的之一是“剿发捻”,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努力: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可知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工业;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员留学,培养人才。
(2)评论:结合材料“又何曾有欲与我日本争衡于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