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专题0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2023年一模分类汇编(全国甲卷)(含解析)

专题0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null
(2023.四川巴中一模)
1.1930年1月,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信中指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有了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 (也就是在局部地区内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 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对毛泽东这一论述理解合理的是( )
A.国情决定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成全党共识
C.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 D.农民阶级始终是中国革命的主力
(2023.广西南宁一模)
2.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最初学员多是红军干部,后来接纳了大量来自各地的知识青年,他们在这里学习后奔赴抗日前线。这一现象表明( )
A.抗日民主政权建设取得成效 B.敌后战场成为了抗日主战场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D.中国共产党政治影响力增强
(2023.四川凉山一模)
3.20世纪初同盟会高擎起黄帝的旗帜动员革命;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1937年国共两党以共祭黄帝陵的方式倡导万众一心的团结。其主要意图都是( )
A.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B.反专制追求民主自由
C.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树立正统以动员革命
(2023.四川内江一模)
4.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大会以毛泽东名义写信给蒋介石:“敝党中央六次全会,一致认为抗战形势有渐渐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此阶段之特点,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必更加进步……”其旨在( )
A.积极准备红军改编 B.巩固扩大抗日阵线
C.粉碎日军速战计划 D.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2023.广西梧州一模)
5.日方《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写道:“该战斗……同时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发动奇袭,尤其在山西省的攻势特别猛烈,……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损害甚大。”与该记载对应的这场战争( )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坚定了人民的必胜信心
C.推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D.是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2023.贵州一模)
6.下图是中国共产党主持下的《浙南周报·面刊》刊登的一幅政治漫画。漫画中的字样为“求和美记围民党戏台三十八年元旦开演”。该漫画采用金字塔形构图,一上一下的蒋介石判若两人,表面上他高站在戏台架上,深深地鞠躬求和,帷幕里他在台下磨刀霍霍,杀机重重。这幅漫画( )
A.重在抨击国民党右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做法
B.有力控诉美国利用蒋介石推行霸权政策的野心
C.旨在揭露抗战以后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D.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假民主假和平的虚假面目
(2023.四川乐山一模)
7.如表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税率的调整。该做法( )
税种 屠宰税 营业税 印花税 其他各税
税率增幅 1倍 约33倍 10—20倍 约1倍
A.服务于国民党独裁政治 B.解决了国民政府财政危机
C.致使商业资本负担最重 D.改变了国统区的经济结构
(2023.贵州贵阳一模)
8.1931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成规模、有体系的应用无线电通讯技术;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安全和效率问题,中国共产党制定关于使用无线电通讯的一整套制度。中共重视无线电通讯的运用( )
A.意在掌握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动向 B.为了组织和保护国民革命进行
C.旨在普及抗日军民安全保密意识 D.反映科技助力中国革命的发展
(2023.四川内江一模)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向上海闸北发动进攻,中国军民奋勇抗战,日军被阻于海岸。上海是美英侵略中国的中心,美英派军舰驶向上海,意在向日本抗议。国民党政府宣布”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政策.谋求对日妥协。在英国斡旋下,5月5日中日签署《上海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中国和日本双方在上海停止战斗;日本军队应撤退至公共租界及虹口方面的越界筑路;中国军队则暂时留驻于原驻扎地区;日军撤出的地区由中国警察接管。协定正文外还有三项谅解:中国取缔抗日运动;第十九路军换防,调离上海;中国同意不在浦东和苏州河南部,以及龙华对岸之若干地区驻扎军队。在未公开的协议附件中,中方同意日军可以使用淞沪铁路。《上海停战协定》签署后,进攻上海的日军大部调往东北。
——摘编自《(上海停战协定)的签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签署《上海停战协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上海停战协定》的影响。
(2023.广西南宁一模)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策应在香港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南下,1941年12月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虽然敌我力量悬殊,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总结了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根据战区内的复杂地形,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案——天炉战法。会战期间,20万民众参加破坏道路、构筑阵地等工作,有力支援了中国军队的作战。1942年1月,会战结束,日军共计伤亡5.6万余人。战后由日本防卫厅编撰的战史也不得不承认:动摇了一部分官兵的必胜信念。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初期关英等同盟国一连串失败后首开胜利的纪录。会战结束后,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美、英两国还向蒋介石转达了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重新修订平等条约的意愿。
——摘编自中国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意义。
(2023.贵州贵阳一模)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将铁路交通与电影内在的相似性,置于城市的场景中,将工业化、现代化的真实城市与速度、电影、城市融为一炉。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搭建了第一座电影院——虹口大戏院。此后北京及内地,电影放映日益增多。“默片”时代,由卓别林担任主角的美国电影在中国颇受欢迎,《摩登时代》中,卓别林以滑稽、幽默的艺术形象,塑造工人成为大机器生产中的一颗螺丝钉,带给人们无尽的欢笑和泪水,更留下对社会弊端的无情戏谑和讽刺。由于外国影片输入中国,多具文化侵略的性质,引起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从1896年到1932年,中国本土电影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进展。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传统分布状况,并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艳《民国时期上海电影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影片逐渐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与此同时,引进的苏联影片风靡一时。苏联电影叙事大多贴近中国的时代发展诉求,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提供注解,激发民众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爱国热情,借助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几近停滞。
——摘编自揭祎琳《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影片的历史交接》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着手改革电影发行放映体制。1979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恢复了早已被破坏的电影发行放映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电影发行体制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期;1995年,广电部发布《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将中国的电影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向市场经济体制;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业实施加快开放策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和数字化。
——摘编自唐榕《新中国60年电影体制与电影市场之发展流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九世纪末中、西电影业兴起的异同,并归纳近代中国电影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二十世纪50、60年代中国电影业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以来推动中国电影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争夺的半殖民地……有了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 (也就是在局部地区内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 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必然的,反映了国情决定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道路,A项正确;“全党共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毛泽东思想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农民是中国革命最可靠的同盟军,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依据材料“最初学员多是红军干部,后来接纳了大量来自各地的知识青年,他们在这里学习后奔赴抗日前线”,可知“抗大”最初学员多是红军干部,后来接纳了大量来自各地的知识青年,这说明受众群体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增强,D项正确;抗大学员的变化,不能说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状况,排除A项;敌后战场是在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才逐渐成为抗战主战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抗大学员的变化,不能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同盟会高擎起黄帝的旗帜动员革命;国共两党以共祭黄帝陵的方式倡导万众一心的团结,这有利于增强中国民众的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材料内容的主要意图,排除AB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旨在”是考查主要意图。根据材料时间“1938年9月至11月”“抗战形势有渐渐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此阶段之特点,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必更加进步”可知抗日战争逐渐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此阶段是交战双方力量消长、优劣形势转换的阶段,日本势必会采取措施破坏中国的团结抗战,而中国应该巩固扩大抗日阵线,故B项正确;红军改编于1937年,不符合材料所示时间,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计划,排除C项;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该战斗......同时向我交通线及生产地区发动奇袭,尤其在山西省的攻势特别猛烈,......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损害甚大”可知该战役是百团大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极大提升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B项正确;百团大战发生在相持阶段,不是反攻阶段,排除A项;武汉会战和广州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排除C项;百团大战发生在敌后战场,不是正面战场,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求和美记围民党戏台三十八年元旦开演”“表面上他高站在戏台架上,深深地鞠躬求和,帷幕里他在台下磨刀霍霍,杀机重重”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十八年元旦”即1949年,该漫画针对1949年国民党发出的求和声明,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假民主假和平的虚假面目,D项正确;抗日战争于1945年结束,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国民党反动派假民主假和平的虚假面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揭露蒋介石的内战阴谋,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重庆谈判,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的对胜率普遍增加,尤其是营业税和印花税大幅提高,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进而为其专制独裁提供经济保障,A项正确;税率的增加使国民政府财政收入增加,但并没有解决财政危机,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工业资本负担的区别,排除C项;增加税收对国统区的经济结构没有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革命年代,中共比较“重视无线电通讯的运用”,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情报的快速传达,有利于战斗的顺利进行,这反映了科技助力中国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 全面抗战时期,国共是合作关系,中共运用无线电最主要的意图应该是掌握日军的动向,排除A项;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排除B项;革命年代无线电通讯的运用主要服务革命,不是为了普及抗日军民安全保密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9.(1)原因:中国军民奋勇抗战,日军不能占领上海;日本侵略上海,危及英美利益,英美干涉;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日本获得部分利益。
(2)影响:日本获得部分利益,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协定进一步暴露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态度,进一步助长了日本侵华野心;协定限制了中国的抗日力量,不利于中国抗日活动发展;协定后,日本加强了对东北的侵略;协定为日后日本侵略上海提供了便利。
【详解】(1)原因:根据题干“,中国军民奋勇抗战,日军被阻于海岸”可知中国军民奋勇抗战,日军不能占领上海;根据“上海是美英侵略中国的中心,美英派军舰驶向上海”可知日本侵略上海,危及英美利益,英美干涉;根据“对日政策.谋求对日妥协”可知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根据“中国取缔抗日运动;第十九路军换防,调离上海;中国同意不在浦东和苏州河南部,以及龙华对岸之若干地区驻扎军队”可知日本获得部分利益。
(2)影响:根据“中国同意不在浦东和苏州河南部,以及龙华对岸之若干地区驻扎军队”可知日本获得部分利益,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根据“进攻上海的日军大部调往东北”和所学知识可知协定进一步暴露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态度,进一步助长了日本侵华野心,协定后,日本加强了对东北的侵略;根据“中国取缔抗日运动”可知协定限制了中国的抗日力量,不利于中国抗日活动发展;根据“中方同意日军可以使用淞沪铁路”可知协定为日后日本侵略上海提供了便利。
10.(1)原因:汲取经验教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人民群众的支持;日军运输线补给线被切断。
(2)意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抗战的相持赢得战略主动;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对英美盟军的作战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总结了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根据战区内的复杂地形,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案”,得出汲取经验教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依据材料“20万民众参加破坏道路、构筑阵地等工作,有力支援了中国军队的作战”,得出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人民群众的支持;从日军角度分析,得出日军运输线补给线被切断。
(2)意义:从对日本侵略者的影响分析,得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从对抗战的影响分析,得出为抗战的相持赢得战略主动;从对民众的影响分析,得出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从对世界反法西斯的影响分析,得出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依据材料“第三次长沙会战是太平洋战争初期关英等同盟国一连串失败后首开胜利的纪录”,得出对英美盟军的作战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依据材料“会战结束后,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美、英两国还向蒋介石转达了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重新修订平等条约的意愿。”,得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影响分析,得出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
11.(1)异: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及创造的物质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西方电影业的诞生。中国:19世纪末,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列强的文化侵略刺激中国电影问世。(答2点)
同:电影都带有娱乐性;都有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表达创作者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任答1点)
特点:早期中国电影业发展以上海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内地;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化,改变了中国电影业的传统布局;中国影业发展具有被动接受外来文化与努力进行文化自救的双重性;中国进步电影承担了抗日救亡、探索民族独立道路的文化重任。(任答2点)
(2)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外国电影由美国电影转向以苏联电影为主;1956年后到60年代,引进的苏联电影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
评价:中美对峙;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当时引入苏联电影有助于对中国主流文化意识的宣传。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3)因素:改革开放的推动;国家颁布政策、法规推动电影业的体制革新;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引导;科技进步提高了电影制作水平;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影业走向国际化。(任答3点)
【详解】(1)异:根据材料一中的“1895年,法国摄影师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世界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将铁路交通与电影内在的相似性,置于城市的场景中,将工业化、现代化的真实城市与速度、电影、城市融为一炉”信息可以得出,西方西方电影业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及创造的物质条件下,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中诞生的;根据材料一中的“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上海虹口搭建了第一座电影院。”、“由于外国影片输入中国,多具文化侵略的性质,引起我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等信息可以得出,中国电影业是在19世纪末列强侵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列强的文化侵略刺激的大背景下问世。
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不论中西方的电影业,都带有娱乐性,都有反映时代主题的作品,都能表达创作者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对现实的批判,等。
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此后北京及内地,电影放映日益增多”信息可以得出,早期中国电影业发展以上海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内地;根据材料一中的“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改变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电影业传统分布状况,并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信息可以得出,抗日战争的形势变化,改变了中国电影业的传统布局;根据材料一中的“对战后中国电影及其文化面貌带来较为深远的影响”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影业发展具有被动接受外来文化与努力进行文化自救的双重性;根据材料一中的“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发展,国产爱国影片的影响不断扩大”信息可以得出,中国进步电影承担了抗日救亡、探索民族独立道路的文化重任。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的“新中国成立后,原本在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国影片逐渐退出中国大陆市场,与此同时,引进的苏联影片风靡一时”信息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后,引进的外国电影由美国电影转向以苏联电影为主;根据材料二中的“苏联电影叙事大多贴近中国的时代发展诉求,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提供注解,激发民众投身工业化建设的爱国热情,借助电影寓教于乐的功能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国产生了思想分歧,最终演变成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电影在中国逐渐走向衰落,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几近停滞”信息可以得出,1956年后到60年代,引进的苏联电影从繁荣逐渐走向衰落。
评述:结合二十世纪50、60年代中苏美三大国之间的关系回答即可。可以参考如下角度:中美对峙,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而且在当时引入苏联电影有助于对中国主流文化意识的宣传。而伴随着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逐渐恶化,当时中国电影业的变化受此影响颇深。
(3)因素:根据材料三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着手改革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可以得出,改革开放的推动;根据材料三中的“1979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恢复了早已被破坏的电影发行放映体制”可以得出,国家颁布政策、法规推动电影业的体制革新;根据材料三中的“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电影发行体制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期;1995年,广电部发布《关于改革故事影片摄制管理工作的规定》,将中国的电影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推向市场经济体制”可以得出,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引导;根据材料三中的“推动了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和数字化”可以得出,科技进步提高了电影制作水平;根据材料三中的“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业实施加快开放策略”可以得出,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国影业走向国际化。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专题0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2023年一模分类汇编(全国甲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