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滁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一和选择性必修二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继2009年杭州余杭茅山发现良渚时期水稻田之后,2020年1月在离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直线距离大约140公里的浙江余姚施岙再次发现这个时期的水稻田,而且大面积、自带道路设施和灌溉设施,呈“井”字形,展现出相当高的稻作水平。这说明( )
A. 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 B. 余杭成为南方文明的中心
C. 该地区最早栽培了水稻 D. 中华文明悠久性得以印证
2. “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敩学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是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蠢政害民,实由于此。”隋炀帝由此( )
A. 实行兵民合一增强战斗力 B. 大兴文教提高官员素质
C. 整顿吏治以促使政治清明 D. 打击豪强巩固中央集权
3. 下表内容为唐朝中后期的税收情况。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
时间 税户(万户) 赋税总收入(万贯)
天宝年间(755年) 534.9 5700
建中元年(780年) 308.5 3000余
宪宗元和二年(807年) 144 3515
A. 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存在弊端 B. 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 人民的赋税负担得以大大减轻 D. 政策调整有助于保障国家收入
4. 如图为重庆昌州大足石刻大钟寺遗址第1号圆雕像《造花供养菩萨像镌记》(北宋),铭文中记载:双腊乡弟子卢少□/同寿杨氏等舍银四两□/□粮镌妆花供养/菩萨一身祈乞夫妇安宁/为愿□□□□五月十二日造。该石刻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 白银已经成为普遍流通货币 B. 昌州大足地区的商品经济状况
C. 佛教川渝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D. 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交融发展
5. 明朝的户籍制度经历了由户帖制到黄册制的演变(如图)。户帖主要登记人口数目、丁口、事产;“黄册”是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分为上、中、下三个户等,每十年更造一次。明朝户籍制度的演变( )
A. 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B. 反映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已经完备
C. 确保了国家赋税征收 D. 表明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加强
6. 号纸是清王朝赐予世袭土司的信物,且一直贯穿清代始终。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就记载了清王朝对应袭土司号纸的颁发、填写规格与内容、换给、补给、注销等规定。号纸的存在( )
A. 使土司制度得到了法律保障 B. 便于中央管控土司及其地区
C. 利于奠定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D. 有助于边疆开发及民族交融
7. 下表是近代中国主要出口物品的海关报告统计表。其变化说明当时中国( )
出口物 1871—1873年(公担) 1891—1893年(公担)
茶叶 1022159 1055064
蚕丝 37529 59946
大豆 57506 760522
棉花 8486 290417
A.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贸易处于入超国的地位
C.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D.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8. 1938年9—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党中央要求继续实行巡视制度开展巡视工作。在《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提出,“上级党委得向下级党委派遣巡视员,传达上级党委的意见,考察下面的情形报告上级党委”。继续实行巡视制度旨在( )
A.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B.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C. 加强领导走实事求是路线 D. 推动农村根据地建设
9. 到1983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表明( )
A. 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B. 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牵引力
C.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 D. 尖端科技引发将新一轮产业竞争
10. 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 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B. 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 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11. 共和国时期,罗马每五年就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派监察官对户口进行登记。如果奴隶主打算释放奴隶的话,可以把该奴隶的名字登记在户口名单上。此举( )
A. 使罗马的民主政治臻于完备 B. 影响了近代的公民登记制度
C. 是广大奴隶长期斗争结果 D. 扩大了公民来源以维系统治
12. 16世纪5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将薯块传入西欧,18世纪因灾荒和饥馑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以上史实说明( )
A. 马铃薯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 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C. 食物物种交流是消除饥荒的主要途径 D. 美洲物种传播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
13. 从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交替经历了15种不同政体,发生了“至少4次革命、2次政变和3次外国势力的干预”。宪法和政体的演变几乎是一致的:先是有限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然后是共和制,最后是君主专制(或帝制)。”这反映了( )
A. 政治势力的妥协 B. 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C. 民主进程的艰难 D. 制度建设各有局限
14. 伴随着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通过,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官管理机构——文官委员会诞生了。文官委员会既是一个直属总统的独立机构,又是一个集立法与裁决权于一身的特殊机构,总揽文官考试及相关管理事务,受理文官申诉案件。在20世纪的演进中,文官委员会的职责与权限有扩大的趋势。文官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 )
A. 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发展 B. 表明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成熟
C. 一定程度有悖于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撼动了联邦政府腐败的根基
15. 《德国民法典》于1896年颁布,20世纪之始起施行。它以《学说汇编》为蓝本,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但该法典又具有相当的民族主义色彩,较多地采用了日耳曼习惯法的规范。据此可知《德国民法典》的颁布( )
A. 为巩固统一提供了保障 B. 代表德国资产阶级利益
C. 标志英美法系日益完善 D. 适应自由竞争经济关系
16. 下面是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进程表,这( )
时间 体系 简介
1880——1914年 金本位体系 金银是唯一的信用担保
1918—1939年 国际金本位制度恢复 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本位货币
1944—1973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 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
1973——1976年 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
1976年至今 牙买加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取款权等
A. 增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B. 表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已丧失
C. 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D. 导致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西汉起儒家的法律思想被奉为正统。不过儒家虽然主张礼法并用,但在他们眼中,礼与法不是半斤八两,中国封建法制的实际情况是“礼治”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认为刑罚必须以礼德为依据,以伦理为统率,刑罚只能惩罚于犯罪之后,而德教却能“止邪于未形”,患于未然,主张先教后诛,反对不教而诛。这套主张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基本方法。最初,刑起于兵,后来有了法,但主要还是刑法,人们一谈起法就很自然地与刑罚联系起来。平民百姓都谈法变色,视诉讼为畏途。儒家在法与人的关系上,认为政事的兴废、法制存亡,全系于当权者是否贤明。法家虽然反对“人治”,可是,他们又主张“法自君出”,最终还是没有跳出“人治”的窠臼。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法自君出被视为天经地义。
——摘编自刘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材料二 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是在经济发展、氏族纽带被冲破的前提下,由于外来平民与本国贵族的激烈斗争,迫使贵族不断让步,被迫妥协而产生的。罗马不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而且将法治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他们很早就把法律作为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从而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法律思想家。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和世俗君权的膨胀,思想家们在驳斥教权专横的同时,对世俗专制也展开了毫不妥协的抨击,批判的焦点大都集中在专制、人治上。公元392年,狄奥多西皇帝颁布法令,正式立基督教为罗马国教。自此,世俗社会的制定法不仅要体现和服从永恒的自然法,还要体现和服从上帝的神法。西方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私法文化,其法典中大量的关于刑事内容的规定被民法化了,西方的公法也具有强烈的私法化的倾向。
——摘编自于力军《中西法文化差异与中国法文化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西方法律思想与中国法律思想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18.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本性淳善,完美地契合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频繁“走出”国门,增进中国与他国的友好关系,被称为“熊猫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至1971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 panda”(共产主义熊猫)1972年至1992年。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大熊猫展示出了惊人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形象。西方主流媒体出现“Panda diplomacy”(熊猫外交)一词,并多以rare(珍稀)、cuddly(可爱)、good-will(好运)形容熊猫,称其为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1992年至今。1992年以来,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媒体及文化产品中大量出现熊猫形象:我国影片中大熊猫形象更突出勇敢、坚强、无私无畏等民族精神;好莱坞《功夫熊猫》系列则承载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梦”典型元素;“iPanda熊猫频道”直播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大熊猫更成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原型
——整理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根据材料,结合新中国外交史相关知识,围绕“熊猫外交”,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严谨,表述成文。)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表述:(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材料二 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摘自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材料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摘引自[英]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双城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工业革命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工厂制出现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伟大工业的奠基”的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狄更斯这段话的认识。滁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一和选择性必修二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 继2009年杭州余杭茅山发现良渚时期水稻田之后,2020年1月在离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直线距离大约140公里的浙江余姚施岙再次发现这个时期的水稻田,而且大面积、自带道路设施和灌溉设施,呈“井”字形,展现出相当高的稻作水平。这说明( )
A. 南方传统农耕相对发达 B. 余杭成为南方文明的中心
C. 该地区最早栽培了水稻 D. 中华文明悠久性得以印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材料介绍在浙江余姚发现与良渚同一时期的水稻田,且具有较高的水平,结合所学知识,原始农业的产生是文明产生的重要条件,说明中华文明悠久性得以印证,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该地区的水稻栽培,没有进行不同地区的农耕进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明的中心问题,材料只反映该地区的水稻栽培,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该地区的水稻栽培,不代表水稻最早在该地区栽培,排除C项。故选D项。
2. “自三方未一,四海交争,不遑文教,唯尚武功。设官分职,罕以才授……敩学之道,既所不习,政事之方,故亦无取。非暗于在己,威福专于下吏,贪冒货贿,不知纪极,蠢政害民,实由于此。”隋炀帝由此( )
A. 实行兵民合一增强战斗力 B. 大兴文教提高官员素质
C. 整顿吏治以促使政治清明 D. 打击豪强巩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炀帝改革的原因是不重视文教导致的官员素质低下、政治腐败,因此他的改革措施应该是大兴文教,创立重视官员素质的科举制度,B项正确;“兵民合一”是军事改革,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整顿吏治的主要举措是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表内容为唐朝中后期的税收情况。表中的变化反映了( )
时间 税户(万户) 赋税总收入(万贯)
天宝年间(755年) 534.9 5700
建中元年(780年) 308.5 3000余
宪宗元和二年(807年) 144 3515
A. 以人丁为主征税标准存在弊端 B. 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 人民的赋税负担得以大大减轻 D. 政策调整有助于保障国家收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相关数据的比较可知,表中的变化是虽然税户减少了,但政府赋税收入的比例确在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及所学知识,这是唐朝后期实施两税法的结果,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D项正确;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是资产,而非人丁,排除A项;表中变化反映了政策调整有助于保障国家收入,安史之乱破坏了社会经济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表中的变化反映了政策调整有助于保障国家收入,材料未涉及百姓承担赋税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4. 如图为重庆昌州大足石刻大钟寺遗址第1号圆雕像《造花供养菩萨像镌记》(北宋),铭文中记载:双腊乡弟子卢少□/同寿杨氏等舍银四两□/□粮镌妆花供养/菩萨一身祈乞夫妇安宁/为愿□□□□五月十二日造。该石刻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 白银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 昌州大足地区的商品经济状况
C. 佛教在川渝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D. 经济繁荣促进了民族交融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舍银四两”,可知宋代白银也是流通的货币之一;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可以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白银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在明朝,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一尊佛像,无法体现“广泛传播”,排除C项;佛教是外来宗教,不体现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5. 明朝的户籍制度经历了由户帖制到黄册制的演变(如图)。户帖主要登记人口数目、丁口、事产;“黄册”是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分为上、中、下三个户等,每十年更造一次。明朝户籍制度的演变( )
A. 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 B. 反映了明朝的户籍制度已经完备
C. 确保了国家赋税征收 D. 表明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反映黄册制与户贴制相比,以基层治理的里甲制为基础,对百姓的记录更加详细和严密,因此可以说明政府对人身控制加强了,D项正确;“治理体系”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明朝户籍制度的演变说明,黄册制相比户贴制有所完善,但不能理解为“已经完备”,排除B项;封建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是征税的主要依据,“确保了国家赋税征收”的结果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 号纸是清王朝赐予世袭土司的信物,且一直贯穿清代始终。在《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就记载了清王朝对应袭土司号纸的颁发、填写规格与内容、换给、补给、注销等规定。号纸的存在( )
A. 使土司制度得到了法律保障 B. 便于中央管控土司及其地区
C. 利于奠定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D. 有助于边疆开发及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号纸是清王朝赐予世袭土司的信物,清王朝对号纸的颁发、填写规格与内容、换给、补给、注销等都有严格规定,通过它,清王朝可以加强对土司的控制,B项正确;通过材料可知,号纸是清王朝赐予世袭土司的信物,号纸的存在与土司制度的法律保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号纸的存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与奠定统治疆域无关,排除C项;号纸存在的最主要作用是加强中央集权,边疆开发及民族交融不是其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表是近代中国主要出口物品的海关报告统计表。其变化说明当时中国( )
出口物 1871—1873年(公担) 1891—1893年(公担)
茶叶 1022159 1055064
蚕丝 37529 59946
大豆 57506 760522
棉花 8486 290417
A.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 贸易处于入超国地位
C.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D. 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至1893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出口的农产品越来越多,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农产品的出口情况,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时间也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部分商品出口情况,没有进口情况的对比,无法得出入超的结论,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虽然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38年9—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党中央要求继续实行巡视制度开展巡视工作。在《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中提出,“上级党委得向下级党委派遣巡视员,传达上级党委的意见,考察下面的情形报告上级党委”。继续实行巡视制度旨在( )
A. 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 B.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C. 加强领导走实事求是路线 D. 推动农村根据地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9—11月(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全面抗战正转入相持阶段,党中央继续实行巡视制度,适应民族战争新形势需要,有利于加强自身建设和持久抗战,A项正确;根据巡视制度的要求,其内容不涉及统一战线,排除B项;“加强领导走实事求是路线”能体现材料部分内容,但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内容虽与根据地建设有关,但“推动农村根据地建设”也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9. 到1983年10月,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这些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这表明( )
A. 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B. 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牵引力
C.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融 D. 尖端科技引发将新一轮的产业竞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人造地球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资料,做出了巨大贡献”,表明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牵引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的全球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文科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技引发产业竞争,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城市治理的发展( )
A. 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B. 促进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C. 实践了依法治国方略 D. 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6年至199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结合所学知识,伴随着改革开放,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必然要求城市治理模式的改变,D项正确;逻辑关系颠倒,城市治理模式改变的原因是城市化的发展,排除A项;城市治理模式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的范畴,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来,1997年,材料涉及时间截至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共和国时期,罗马每五年就进行一次人口普查,派监察官对户口进行登记。如果奴隶主打算释放奴隶的话,可以把该奴隶的名字登记在户口名单上。此举( )
A. 使罗马的民主政治臻于完备 B. 影响了近代的公民登记制度
C. 是广大奴隶长期斗争的结果 D. 扩大了公民来源以维系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西方)。根据材料可知,奴隶也可以成为公民,这就扩大了公民的来源。公民增多,意味着赋税、兵源增加,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罗马共和国的政体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近代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对奴隶主释放奴隶的表述是“如果”,说明释放奴隶的主动权掌握在奴隶主手中,排除C项。故选D项。
12. 16世纪5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将薯块传入西欧,18世纪因灾荒和饥馑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以上史实说明( )
A. 马铃薯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B. 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C. 食物物种交流是消除饥荒的主要途径 D. 美洲物种传播促进了欧洲的人口增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马铃薯传入欧洲并逐步推广种植的史实,表明马铃薯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A项正确;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B项;食物物种交流可以缓解饥荒,但不能消除饥荒,排除C项;美洲物种传播有利于提高粮食的总产量,进而有利于促进人口增长,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从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交替经历了15种不同政体,发生了“至少4次革命、2次政变和3次外国势力的干预”。宪法和政体的演变几乎是一致的:先是有限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然后是共和制,最后是君主专制(或帝制)。”这反映了( )
A. 政治势力的妥协 B. 封建势力十分强大
C. 民主进程的艰难 D. 制度建设各有局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1年至1870年法国。据材料可知,1791年至1870年法国政体更迭频繁,政体先后是君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政体变革折射出法国民众对民主的追求,同时也说明民主进程的艰难,C项正确;根据材料,“至少4次革命、2次政变和3次外国势力的干预”可知,1791年至1870年法国革命次数多,说明当时法国政治势力并未妥协,排除A项;根据材料,“先是有限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然后是共和制,最后是君主专制(或帝制)”,说明君主派与共和派实力此消彼长,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制度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伴随着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通过,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官管理机构——文官委员会诞生了。文官委员会既是一个直属总统的独立机构,又是一个集立法与裁决权于一身的特殊机构,总揽文官考试及相关管理事务,受理文官申诉案件。在20世纪的演进中,文官委员会的职责与权限有扩大的趋势。文官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 )
A. 标志着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发展 B. 表明了资产阶级统治的成熟
C. 一定程度有悖于分权与制衡原则 D. 撼动了联邦政府腐败的根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文官委员会直属总统,集立法与裁决权于一身,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分权制衡”的原则,C项正确;美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883年《彭德尔顿法》的通过,排除A项;文官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表明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断完善,而非成熟,排除B项;文官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防止腐败,但撼动了联邦政府腐败的根基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德国民法典》于1896年颁布,20世纪之始起施行。它以《学说汇编》为蓝本,继承了罗马法的传统;但该法典又具有相当的民族主义色彩,较多地采用了日耳曼习惯法的规范。据此可知《德国民法典》的颁布( )
A. 为巩固统一提供了保障 B. 代表德国资产阶级利益
C 标志英美法系日益完善 D. 适应自由竞争经济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德国民法典》于1896年颁布,是在德国实现统一之后,材料中又强调“民族主义色彩”,可知此法典的颁布出于维护统治和国家统一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对《德国民法典》的介绍未涉及具体内容,据此无法得出“代表德国资产阶级利益”的结论,排除B项;《德国民法典》属于大陆法系,排除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下面是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进程表,这( )
时间 体系 简介
1880——1914年 金本位体系 金银是唯一的信用担保
1918—1939年 国际金本位制度恢复 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本位货币
1944—1973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 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
1973——1976年 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汇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
1976年至今 牙买加体系 浮动汇率制度改革、黄金非货币化、扩大信贷额度、增强特别取款权等
A. 增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 B. 表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已丧失
C. 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 D. 导致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0年至今(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自1880年以来,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日趋制度化、规范化,这有利于世界金融秩序的稳定,从而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全球化,C项正确;世界货币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材料与区域经济集团无关,排除A项;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排除B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西汉起儒家的法律思想被奉为正统。不过儒家虽然主张礼法并用,但在他们眼中,礼与法不是半斤八两,中国封建法制的实际情况是“礼治”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认为刑罚必须以礼德为依据,以伦理为统率,刑罚只能惩罚于犯罪之后,而德教却能“止邪于未形”,患于未然,主张先教后诛,反对不教而诛。这套主张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基本方法。最初,刑起于兵,后来有了法,但主要还是刑法,人们一谈起法就很自然地与刑罚联系起来。平民百姓都谈法变色,视诉讼为畏途。儒家在法与人的关系上,认为政事的兴废、法制存亡,全系于当权者是否贤明。法家虽然反对“人治”,可是,他们又主张“法自君出”,最终还是没有跳出“人治”的窠臼。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法自君出被视为天经地义。
——摘编自刘新《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材料二 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是在经济发展、氏族纽带被冲破的前提下,由于外来平民与本国贵族的激烈斗争,迫使贵族不断让步,被迫妥协而产生的。罗马不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而且将法治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他们很早就把法律作为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从而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法律思想家。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和世俗君权的膨胀,思想家们在驳斥教权专横的同时,对世俗专制也展开了毫不妥协的抨击,批判的焦点大都集中在专制、人治上。公元392年,狄奥多西皇帝颁布法令,正式立基督教为罗马国教。自此,世俗社会的制定法不仅要体现和服从永恒的自然法,还要体现和服从上帝的神法。西方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私法文化,其法典中大量的关于刑事内容的规定被民法化了,西方的公法也具有强烈的私法化的倾向。
——摘编自于力军《中西法文化差异与中国法文化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西方法律思想与中国法律思想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答案】17. 礼大于法;德主刑辅;重刑法,轻民法;重人治,轻法治;皇权至上
18. 不同之处:重法治,轻人治;带有宗教性;私法发达
原因:政治上:中国较早形成高度集权化的专制制度,西方国家的形成主要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激烈斗争和不断妥协的结果,王权专制形成较晚;经济上: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受封建经济形态的影响,重农抑商,维护小农经济;西方国家法律思想受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极力维护商品经济。思想上: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外儒内法,二者高度结合;而西方国家具有把法律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传统,法学家们追求法治和公平的努力;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的传播。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不过儒家虽然主张礼法并用,但在他们眼里,礼与法不是半斤八两,中国封建法治的实际情况是‘礼治’长期占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礼大于法;据材料一“儒家认为刑罚必须以礼德为依据,以伦理为统率,刑罚只能惩罚于犯罪之后,而德教却能‘止邪于未形’,患于未然,主张先教后诛,反对不教而诛。这套主张后来成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基本方法。”可得出,德主刑辅;根据材料一“儒家认为刑罚必须以礼德为依据,以伦理为统率,刑罚只能惩罚于犯罪之后,而德教却能‘止邪于未形’,患于未然,主张先教后诛,反对不教而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主刑辅;根据材料一“主要还是刑法,人们一谈起法就很自然地与刑罚联系起来。平民百姓都谈法变色,视诉讼为畏途”可得出,重刑法、轻民法;根据材料一“儒家在法与人的关系上,认为政事的兴废、法制存亡,全系于当权者是否贤明。法家虽然反对‘人治’,可是,他们又主张‘法自君出’,最终还是没有跳出‘人治’的窠臼”可得,重人治、轻法治;根据材料一“随着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法自君出被视为天经地义。”可得,皇权至上。综合以上可知,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特征。
【18题详解】
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罗马不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而且将法治的精神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与“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和世俗君权的膨胀,思想家们在驳斥教权专横的同时,对世俗专制也展开了毫不妥协的抨击,批判的焦点大都集中在专制、人治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法治,轻人治;根据材料二“公元392年,狄奥多西皇帝颁布法令,正式立基督教为罗马国教。自此,世俗社会的制定法不仅要体现和服从永恒的自然法,还要体现和服从上帝的神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带有宗教性;根据材料二“西方法律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私法文化,其法典中大量的关于刑事内容的规定被民法化了,西方的公法也具有强烈的私法化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法发达。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上,根据材料二“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是……氏族纽带被冲破的前提下,由于外来平民与本国贵族的激烈斗争,迫使贵族不断让步,被迫妥协而产生的。”再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较早形成高度集权化的专制制度,西方国家的形成主要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激烈斗争和不断妥协的结果,王权专制形成较晚;经济上,根据材料二“古希腊、古罗马的法律是在经济发展……”结合中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受封建经济形态的影响,重农抑商,维护小农经济;西方国家法律思想受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极力维护商品经济;在思想上,根据材料二“他们很早就把法律作为一门学问来加以研究,从而产生了一代又一代法律思想家。”与材料一“中国封建法制的实际情况是‘礼治’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认为刑罚必须以礼德为依据,以伦理为统率,刑罚只能惩罚于犯罪之后,而德教却能‘止邪于未形’,患于未然,主张先教后诛,反对不教而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外儒内法,二者高度结合,而西方国家具有把法律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的传统,法学家们追求法治和公平的努力并且近代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的传播。
18.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动物,本性淳善,完美地契合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熊猫频繁“走出”国门,增进中国与他国的友好关系,被称为“熊猫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至1971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1957年开始,作为国礼,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1958年,美国民间机构委托奥地利商人用一批非洲动物与中国交换大熊猫,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称之为“Communist panda”(共产主义熊猫)1972年至1992年。1972年以后,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大熊猫展示出了惊人的魅力,成为最受欢迎的形象。西方主流媒体出现“Panda diplomacy”(熊猫外交)一词,并多以rare(珍稀)、cuddly(可爱)、good-will(好运)形容熊猫,称其为中国人民的友好大使。1992年至今。1992年以来,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媒体及文化产品中大量出现熊猫形象:我国影片中大熊猫形象更突出勇敢、坚强、无私无畏等民族精神;好莱坞《功夫熊猫》系列则承载个人奋斗、个人英雄主义等“美国梦”典型元素;“iPanda熊猫频道”直播平台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大熊猫更成为了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2018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原型
——整理自赵丽君、郑保卫《国家形象视角的“熊猫外交”研究》等
根据材料,结合新中国外交史相关知识,围绕“熊猫外交”,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论题:“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论述:1949年至1971年,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两极格局的国际环境和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关系密切,故中国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予苏联、朝鲜等国,但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孤立的政策,不承认新中国的合法地位,故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并称之为“共产主义熊猫”。1972年至1992年,我国政府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因为1972年后,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同时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关系逐渐缓和,同时带动了一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的热潮,因此西方主流媒体出现“熊猫外交”一词。1992年至今,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体现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对外交往,故大熊猫逐渐作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联系。因此,“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是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际形势下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发展的体现。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材料反映了熊猫在建国不同时期外交中的重要作用,材料将建国以来的外交分成三个阶段:1949年至1971年;1972年至1992年;1992年以来,可以拟定论题:“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
其次,结合史实阐述。据所学可知,1949年至1971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属于美苏冷战时期,我国与部分建交国家进行动物交流,大熊猫被先后赠予苏联、朝鲜,美国政府拒绝大熊猫入境,这些外交史实充分说明冷战时期我国出于国家利益角度考虑,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中苏关系密切,故中国将大熊猫作为国礼赠予苏联、朝鲜等国。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下,中国先后向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和联邦德国赠送大熊猫,在中美外交的影响下,一大批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深化,中国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大熊猫逐渐成为更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形象。
最后,强调“熊猫外交”的三个阶段是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际形势下的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发展的体现。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表述:(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材料二 巴贝奇开宗明义地指出,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他指出,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
——摘自乔舒亚·B.弗里曼《巨兽: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材料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我们面前应有尽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摘引自[英]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双城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工厂制出现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对“伟大工业的奠基”的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狄更斯这段话认识。
【答案】(1)因素:市场、资金和劳动力。三项因素如何满足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2)背景: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劳动分工的细化;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作用: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认识:狄更斯一方面赞扬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又抨击其所造成的问题。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大量出现,商业和交运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使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促进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女性也获得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总的趋势来看,人口增加明显。客观上也促进世界向工业社会迈进。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也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膨胀、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疾病与犯罪、环境污染等弊端。
【解析】
【详解】(1)因素: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表述:(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是市场、资金和劳动力。三项因素如何满足: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市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根据材料“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可知,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2)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机械化生产能带来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伟大工业的奠基’”可知,大机器生产的出现;根据材料“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可知,劳动分工的细化;根据材料“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可知,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作用: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个首要的因素,就是高度细化的分工,高效的生产单位必须要把特定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劳动分工所需要的工种类别再翻上几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根据材料“他还提到了各种花销的数额,其中包括机器的保养和维修人员以及会计人员的费用,在规模太小的工厂里,他们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根据材料“将生产的各个阶段集中在一座大楼中,会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使一个实体能够负责质量控制,这就降低了失误的可能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相关知识,可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社会问题等方面来分析作答。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测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