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名校2024届高三12月统一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1.下图是二里头都城遗址平面示意图。从中可以推知二里头文化( )
二里头都城遗址平面示意图
A.手工业与农业已分离 B.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C.城市建设有规划布局 D.早期国家机构完善
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3.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 )
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的记载
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
4.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的期,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A.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大一统”局面的首次出现
C.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
D.封建社会繁荣、开放,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5.距今约3800~3500年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其都邑的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群,其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同时分割出不同的功能区,手工业作坊区位于宫殿区的近旁。据此可知,二里头文化( )
A.具有鲜明的早期国家特征 B.基本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 D.国家机构的设置渐趋完善
6.二里头文化时期发现的一类墓葬中无一定的墓圹,个别的和兽类同埋在灰坑之中,都无随葬品;葬式或蹲或屈,或双手被捆,可能是被活埋的。据此可知,当时
A.私有制度尚未产生 B.社会存在阶级压迫
C.夏朝统治暴虐无道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7.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不少铜渣坩埚残片、陶范残片、陶制酒器和小件铜器凿、锥、刀、鱼钩、铜镞等,经化学分析,证明这些小件铜器已是青铜器。这说明此时
A.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B.已经是奴隶制社会
C.青铜铸造技术发达 D.早期国家已经形成
8.二里头文化以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直接控制范围在方圆200公里内。如图为二里头文化兴盛期,具其文化风格的陶酒器(孟、鬻、爵、觚)分布的情况。据此可知在当时( )
A.大一统秩序已建立 B.手工业生产水平较高
C.阶级分化日趋明显 D.形成了地域核心文化
9.2021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成都召开,通报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据研究,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A.礼乐制度都非常完善 B.经济发展水平齐平
C.手工技艺领先于世界 D.文化之间互动交流
10.下表是截至2019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情况统计表。据此分析,二里头文化( )
稻米 粟米 黍米
浮选颗粒数 14768 13883 2248
颗粒数占比 47.8% 44.9% 7.3%
折合重量(克) 236.288 27.766 15.736
A.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B.居民从长江流域迁徙而来
C.印证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D.水稻是其居民重要粮食来源
11.关内侯是两汉社会等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身份和社会等级地位较高、规模较大并享有比较丰厚的经济权益。两汉关内侯逐步由贵族爵向官爵转化,由普遍享有食邑向一般不可拥有食邑转化,爵位由可以世袭向大多不可继承转化。这反映出两汉( )
A.官吏的来源日益平民化 B.统治阶层内部力量对比变化
C.中枢权力机构职能加强 D.地方政治势力受到严密制约
12.从汉到明清时期,宰相大臣面见皇帝的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到跪的变化,其本质上反映了( )
A.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B.等级森严
C.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D.中央集权加强
13.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但到汉武帝时,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丞相地位的提高 B.中央集权的巩固 C.三省六部的确立 D.中朝势力的强化
14.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图为汉代“扬州刺史”封泥,在下列研究主题中,它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的
A.选官制度 B.监察制度 C.赋税制度 D.军事制度
15.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
16.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这反映了
A.专制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B.专制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
C.丞相权力被削弱 D.中央与地方权力矛盾日益尖锐
17.西汉时,御史大夫主持庞大的中央水利机构对全国水利事务进行总揽,各地的水官多由中央派出,强制推动地方水利工程建设。东汉建立以后,中央水利机构逐渐省并,将水利官员改为由郡一级管辖,并将治水权直接下放给了地方。两汉时期水利管理的变动表明当时( )
A.郡的行政职能得到丰富 B.水利建设的专业性逐渐加强
C.选官任人制度发生变革 D.国家水利治理缺少领导核心
18.如表是美国历史学家麦希维克统计的中国两晋时期重要人物出身比例情况。据此推知,麦希维克认为这一时期
麦希维克统计两晋重要人物出身比例简表
大中正 一品高官 最高军职 爵位继承 皇后
东汉 26% 27% 27% - 53.33%
三国 11% 14% 10% 11% 13.33%
两晋 63% 59% 63% 39% 33.33%
(注:两晋时期的百分比表示出自大族的比例,而三国和东汉的百分比表示两晋重要人物出自三国或东汉大族的比例。)
A.官员流动机制削弱 B.政治权力具有不稳定性
C.政权交替非常频繁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加强
19.汉代郡国并行,郡设守(太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尉、国中尉协助郡守、国相分管军事.郡丞、国内史,辅佐郡守、国相管理行政及刑狱事务。汉武帝时,还增设十三部州刺史监察郡国官吏。这反映了汉代
A.具有较严密的地方管理系统 B.中央集权受到地方势力威胁
C.黄老思想导致国家管理混乱 D.多元大一统的国家政治格局
20.秦汉时期,政府会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而明代的考绩制度则更加严密。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C.国家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程度日益强化
21.宋代的生活性商品、生产性商品以及金银器物等均需要缴纳商税,甚至小到手工作业工具只要进入流通领域均需要缴纳商税。对于长途行商而言,每经过一次州县需要缴纳一次“过税”,多则需要缴纳10%以上的商税。这说明宋代( )
A.商业贸易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一直贯彻执行
C.赋税制度严密 D.商品经济存在政策阻碍因素
22.北宋时蹴鞠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有人在东京开设了“蹴球茶坊”,甚至有人在自家小院开设蹴鞠场,“以娱游客”。这些现象的出现( )
A.体现了体育运动的丰富多彩 B.反映民众生活条件的改善
C.表明了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D.说明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
23.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牛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据此判断,宋朝
A.市已经突破空间限制 B.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道
C.加强了对市场的监管 D.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24.宋元时期,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发行。这表明宋元纸币
A.促进了宋元经济重心的南移 B.是中央政府敛聚财富的主要手段
C.提高了宋元富商的社会地位 D.具有市场流通和交易凭证的功能
25.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一个外送饮食的酒店伙计形象;《东京梦华录》则记载当时的开封:“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这说明北宋( )
A.抑商政策逐步废除 B.城市经济繁荣
C.坊市格局渐趋打破 D.自然经济瓦解
26.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
C.国富民强,社会繁荣 D.城市繁华,文体活跃
27.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开封府东角楼的潘楼酒店,每晚凌晨三点左右开始卖衣物、古董、珍玩犀玉等,“半夜而合,鸡鸣而散”,谓之鬼市。这可以用来佐证宋代( )
A.商业市镇经济活跃 B.重农抑商政策已被禁止
C.经济环境相对宽松 D.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28.宋人庄季裕曾记载:“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日江陵、日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这说明当时( )
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B.经济城镇兴起
C.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D.边境贸易繁荣
29.宋代是印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刻书、印书活动,形成了四川、浙江和福建三大刻书中心;出现了规模较大的私人手工业刻书作坊,有的作坊的刻工多至百人;刻书种类多,有礼书、乐书、药方等。由此可见,宋朝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活字印刷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产业化
30.宋代,在边远地区的广西,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当地称“圩”),“有的地方五天一圩,有的地方三天一圩,有的地方隔一天一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1.明代中晚期出现了一大批群体儒生、文士谈兵的现象,尤其是明末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东南地区的一些年轻士人,抛弃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把一部分精力用之于研习韬略和武技上来。这体现出当时知识分子( )
A.重塑尚武社会的努力 B.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潮
C.担负家国责任的精神 D.顺应社会转型的认识
32.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这一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
A.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B.反对商品经济
C.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社会 D.反对君主专制
33.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等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这些观念
A.代表了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促使传统儒学进入反思和批判阶段
C.突破了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
34.明清之际出现新的思想因素,在学术研究方面注重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的问题上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工商皆本”。这些新思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打破思想专制藩篱的现实需要 B.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新的经济要素
C.反思明清政权易代的历史教训 D.早期“西学东渐”传入了新的思想
35.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是世界历史发生重要转折的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以下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 )
A.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B.存天理,灭人欲
C.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36.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戴震所著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形式上是对《孟子》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甚至于“考据”出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的道理。据此可知其( )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
C.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D.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
37.明朝后期,理学已经沦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为改变这一现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 )
A.工商皆本 B.学校议政 C.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
38.顾炎武在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时,以骡马载着书籍,以实地考察来证实文献所载。但他的行旅所至重在西北,东南尤其是南洋一带并未涉足,在书写佛郎机(葡萄牙)时,仍把它纳入南蛮序列,与苏门答腊、锡兰、苏禄等放在一起。这体现出顾炎武( )
A.在学术研究中仍缺少实证精神
B.延续了传统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C.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茫然无知
D.试图修正旧的华夷之辨的观念误区
39.清朝学者钱大听说:“以一人治天下,不若使天下各自治其身。故曰‘与国人交’,天子之视庶人,犹友朋也,忠恕之至也。”龚自珍也指出,君主应视群臣为平等之手足、股肱之师友,而不能视之如犬马或一己之私有财产。这些认识( )
A.说明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 B.反映了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C.根植于民主思想的萌发与传播 D.蕴含士大夫制衡君权的诉求
40.明清君臣、官民关系与父子关系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法律上的拟制血亲关系。但黄宗羲从“父子一气”而“君臣不同气”的气本论哲学层面否定了君臣之间的天然血缘联系,王夫之同样也认识到了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他们的认识( )
A.推动传统伦理秩序的崩解 B.体现了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C.缘于中央集权制度的衰落 D.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城市呈现中心对称,有功能分区,可知城市建设经过了很好的规划,C项正确;虽然图中有作坊区,但不能说明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情况,排除A项;虽然图中有宫殿、祭祀区,也可以说明存在阶级分化和政权形态,但材料不足以说明阶级矛盾尖锐和早期国家职能完善的状态,排除BD项。故选C项。
2.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夏朝。
A项,石制农具的出土,表明夏朝的农业生产尚处于原始阶段,并无长足进步,与二里头是否能成为夏都并无关系。故A项错误。B项,青铜礼器的出土,表明夏朝已经开始了对矿物的提炼和对金属的使用,说明其早期的手工业获得较大发展,因此青铜礼器的出土代表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二里头遗址是否是夏都并无关系。故B项错误。C项,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情况下,只有作为王都的地方,才有可能建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结合所学知识,二里头遗址的宫城,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许多形制为后世沿用,号称“中华第一王都”,所以宫殿遗址最能作为支撑二里头是夏都的证据。故C项正确。D项,家畜遗骨属于人类采用动物毛肉之后的废弃物,在人类历史上,随处可见,与二里头是否作为夏都并无关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遗址
【名师点睛】从历史上来看,夏代的文明需要用考古的形式来确认。中国曾经开展过夏商周的断代工程,二里头文明也就是在此次活动中被确认为夏朝的遗迹,也证明了史料中记载的夏朝的存在。在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宫殿遗址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夏朝已经出现了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形式,也将夏朝的历史初步确定在约公元前2070年。
3.C
【详解】研究早期国家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的资料应该是早期国家刚刚出现时期的史料,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因此可以用于课题,C项正确;甲骨文是商朝文字,排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夏朝不符,排除C项;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与夏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据材料“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的期”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体现了我国从夏朝第一个国家的产生,到经历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到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故A正确;据所学可知,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经历了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秦的统一等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大一统”局面的首次出现,主要反映的是秦的统一,B片面;封建(分封制)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交融加强,主要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C错误;封建社会繁荣、开放,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是唐朝时期,D与材料不符。
5.A
【详解】根据题干在二里头文化遗址都城中心由宫城和大型宫殿建筑,有不同的功能分区,包括手工业作坊区等,由此可知,二里头文化具有早期国家特征,A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存在手工业作坊区但不能说明手工业技术呈现高超水准,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遗址存在大型宫殿建筑,但不能体现其国家机构的设置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依据材料“葬式或蹲或屈,或双手被捆,可能是被活埋的”可知,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人殉现象,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文化是夏朝文化代表,当时处于奴隶社会,从其墓葬中发现了人殉现象,说明当时社会存在阶级压迫,B项正确;私有制在夏朝之前就已经产生,排除A项;人殉现象在很多朝代都存在,并不能说明“夏朝统治暴虐无道”,排除C项;夏朝之前早期国家已经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依据材料“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出不少铜渣坩埚残片、陶范残片、陶制酒器和小件铜器凿、锥、刀、鱼钩、铜镞等,经化学分析,证明这些小件铜器已是青铜器”可知,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小件青铜器和关于农业生产的工具,这说明当时农业和手工业有所发展,A项正确;BD两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只是小件青铜器,不能说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发达,排除C项。故选A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二里头文化以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为中心”,陶酒器分布也体现了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周围分布其它文化,可知在当时形成了地域核心文化,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证明大一统秩序已建立,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陶酒器分布,不能得出手工业生产水平较高,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陶酒器分布的情况,不能体现阶级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三星堆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文物中的相似度非常高,说明的是当时两地文化之间互动交流,D项正确;礼乐制度是在周朝时期制定的,排除A项;仅从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无法推断出两地的发展水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技艺同世界的比较,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古代)。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浮选颗粒中稻米和粟米的颗粒数虽然接近,但是折合成重量以后,稻米的重量明显高于粟米,这说明二里头文化中稻米是重要的粮食来源,D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二里头文化的农业发展情况,不能说明其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排除A项;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大量稻米,只能说明其与长江流域文化有密切交流,不能证明其居民是从长江流域迁徙而来,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中水稻无论从浮选颗粒数还是折合重量上看超过其他农作物,而二里头文化位于黄河流域,这与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汉关内侯爵位地位的变化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反映了统治阶层内部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B项正确;两汉时期,豪强势力逐渐形成,选官途径被豪强地主所把控,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两汉统治阶层内部力量对比变化,未涉及中枢权力机构职能变化,排除C项;东汉地方势力扩大,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臣子面君姿势的变化,本质上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致使丞相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D项正确;汉武帝时削弱相权,而非提高其地位,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皇权的加强,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三省六部的确立是在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置十三部刺史,刺史虽然级别不高,但是巡查代表中央政府,体现以小制大的特征,因此B项正确;材料与选官制度、赋税制度及军事制度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5.C
【详解】由材料“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可知,汉武帝通过设立内朝的方式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故选C;材料涉及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而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官僚政治在秦朝就已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内朝的人员多为皇帝亲信,因此它的设立是加强了皇权,而非削弱制衡了皇权,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6.A
【详解】材料“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材料“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A符合题意;中国封建社会属于专制社会,B排除;CD说法片面,排除。故选A。
17.A
【详解】据材料可知,东汉以后,郡掌握了对地方水利的管理权,体现其行政职能更加丰富,A项正确;管理权从中央到地方的下放不能体现专业性的变化,排除B项;应都管辖水利官员,与选官任人制度无关,排除C项;东汉省并中央水利机构,不能说明缺乏领导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
18.B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东汉到西晋时期,最为重要的官职以及爵位和皇后出自大族集团的比例从下降到增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枢政治权力具有不稳定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最为重要的官职以及爵位和皇后出自大族集团的比例从下降到增长,不能说明官员流动机制的削弱,排除A项;政权的交替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枢权力的变化,属于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汉代实行郡国并行,但无论是郡内还是王国内都有成体系的行政管理系统,如郡内有郡守、郡尉和郡丞等,而且汉武帝还增设十三刺史掌管地方监察,说明汉代具有较为严密的地方管理系统,故选A;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的内容,也无法体现多元大一统的国家政治格局,排除BD;汉武帝时期已经确立了儒术独尊,不再实行黄老思想,排除C。
20.B
【分析】
【详解】秦汉时期到唐朝以及明代注重对官吏考核的严格,突出了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显示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是管理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官吏考核不属于监察管理的范围,故BC错误;材料属于对于地方管理,不是中央官职的管理,故D错误。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都需要缴纳商税,并且所缴商税沉重,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存在政策阻碍因素,但不能说明“商业贸易发达”,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执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有所松动,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宋代的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都需要缴纳商税,但“赋税制度严密”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商家投客所好,设置专门玩蹴鞠的场所,这适应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蹴鞠一项运动,无法得出体育运动丰富多彩,排除A项;蹴鞠活动不能反映出民众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B项;材料现象与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依据材料“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可以看出宋朝时期,住宅区和商品交易场所不做限制,坊市空间的界限被打破,A项正确;繁荣的商业街道不是宋朝独有的,其他朝代也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坊市界限被打破,不能看出政府的作用,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一直是封建王朝的治国政策,特定时期可能有所松动,但没有放弃,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材料“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体现的是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具有市场流通和交易凭证的功能,D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中央政府聚敛财富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社会是士农工商,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5.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都城开封商品经济的发达,可以满足市民饮食消费的需要。B项正确;北宋抑商政策松弛,没有废除,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坊市格局被打破,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说明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有诸多节目表演,说明文体活动丰富,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繁荣,无法得出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排除A项;崇文抑武体现的是重视文人,抑制武将,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的繁荣,无法得出国富民强,排除C项。故选D项。
27.C
【详解】根据材料“都城开封府东角楼的潘楼酒店,每晚凌晨三点左右开始卖衣物、古董、珍玩犀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鬼市经营的时间在凌晨三点左右至清晨七点左右,打破了唐朝时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说明宋代经济环境相对宽松,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都城开封的商业活动,不是商业市镇,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宋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没有放弃,排除B项;政府仍然管理市场,比如征税,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宋朝城镇的兴起。根据材料“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可知,宋朝时期,选择交通便利之地,建设城镇,开始数户,后来人口越来越多,来自各地的商人在这里做生意,获利丰厚,说明在宋朝时期,经济城镇开始兴起,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市坊界限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而且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朝时期,排除C项;根据材料,“择要会之地”是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而不一定是在边境,排除D项。故选B项。
2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朝出现了三大刻书中心,有规模较大的刻书作坊,刻书种类多,说明书籍印刷已经商业化和产业化,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上南方整体强于北方的经济格局,不能反映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项;材料中的刻书印刷指的是雕版印制,北宋时期发明活字印刷,所以广泛应用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是明朝后期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农村的集市已发展成为定期的集市”可知,宋代农村集市发展,次数和频率增加,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市的发展突破时间限制主要在城市,而材料强调农村集市,排除A项;材料强调农村集市,城市经济职能增强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农村集市发展并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衡量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3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晚期(中国)。结合所学历史背景,明代中晚期以来,倭寇问题、农民起义、满族势力崛起、满族入关等一系列社会危机、时局动荡,理学尤其是心学发展的背景,可以知道这种明代中晚期。尤其是明朝末年出现文人谈岳、研习韬略和武技的现象。是儒家知识分子对社会时局的反映,C项正确;A项不是当时儒家知识分子的目标,排除A项;B项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一部分,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当时知识分子没有意识到社会转型的现实,排除D项。故选C项。
32.D
【详解】根据材料“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可知,天下并不是一家一姓的,而是大家所共有的,因此进步性在于反对君主专制,D项正确;材料反对的是君主专制,并未提到反对中央集权,排除A项;王夫之的思想深受商品经济影响,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民主平等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33.B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的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观念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和体现,这些思想促使传统儒学进入了反思和批判阶段,故选B;明末清初中国尚未出现新兴资产阶级,排除A;这些思想虽然与正统思想相叛离,但并没有突破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体系,更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排除CD。故选B。
3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新思想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即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出新的经济要素,B项正确;ACD项是原因之一,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体现在经济层面,排除。故选B项。
35.A
【详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黄宗羲等思想家反对传统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界本,A项正确;宋明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弘扬天理,压抑人性,排除B项;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鼓吹思想大一统,排除C项;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抒发理学家的社会责任感,排除D项。故选A项。
3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学者戴震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指出宋明理学禁锢人们思想的弊端,这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D项正确;戴震等进步思想家虽然批判宋明理学,但并没有能够形成强力的思想解放潮流,没有能够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题干中戴震的著作是对《孟子》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并没有超越儒学的范畴,因此不能得出形成不同的思想体系,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虽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是没有能够形成有力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干也没有反映戴震思想的社会效果,排除C项。故选D项。
37.C
【详解】根据“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可知,明朝后期,理学已经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了空疏无用之学,为改变这一现象,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C项正确;工商皆本指工商皆为立国之本,与改变材料中空洞的学术风气无关,排除A项;学校议政、格物致知与与改变材料中空洞的学术风气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3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本题以顾炎武的撰书经历的视角来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顾炎武在文献记载中延续传统观念将葡萄牙写入南蛮范围,体现出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未出现明显变化,故选B项;顾炎武的实证精神在西北等地可以印证,排除A项;茫然无知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华夷之辨的修正,排除D项。故选B项。
39.D
【详解】由材料可知,钱大听和龚自珍的观点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意味,蕴含了士大夫制衡君权的诉求,D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政府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且A项不符合明清时期的史实,排除;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排除B项;C项错在“根植于民主思想”,排除。故选D项。
40.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黄宗羲否定君臣的之间的天然血缘关系,王夫之也认识到君臣关系的非血属性,这体现出他们对君主专制的反对态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D项正确;材料中仅涉及对君臣关系的认识,没有涉及传统伦理秩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说黄宗羲和王夫之对君臣血缘关系的否定,不能说明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排除B项;黄宗羲和王夫之思想的进步缘于君主专制的强化,且当时中央集权制度也在加强而非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高中名校2024届高三12月统一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