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多校联考(三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含解析)

湖南省多校联考(三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晚唐时期,韩愈借鉴佛教新禅宗道统,参照《孟子》卒章之说,建构儒家“道统”理论。韩愈在孟荀评价问题上:凡涉及“道统”建构方面的,标榜孟子而贬黜荀子;而在此外的文本言说中,则大致遵循“孟荀齐号”的成说。韩愈认为,只有当封建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帝真正回到儒家所建立的正统秩序中,才能实现国家中兴。“道统”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从“道统”的建构方式和过程来看,韩愈以孟子“传道”说为形式依据,以孟子“距杨墨”为关键内容,然而除此之外,甚少涉及孟学其他领域。譬如孟子的“性善”说,韩愈对其似乎无动于衷。
——摘编自张明《韩愈“道统”建构与荀孟地位变迁——中晚唐儒学之变革及结局》
材料二 乾嘉新义理学承清初以降反理学的“黎明运动”,具有一套迥异于宋明理学的意义系统,而与荀学构成意义上的共契。首先,乾嘉新义理学力倡“达情遂欲”说,而荀子的自然人性论思想正与此相契合。其次,荀子的重礼思想则启导了乾嘉新义理学“以礼代理”说的创生。最后,乾嘉学人既持“以礼代理”说,则重学尚知的荀学必为其所崇,因为作为外制度和规范的礼需由“学”方可获致,而与主内在“反求本心”的孟学不相契接。明清易代,经史之学取代心性之学蔚然兴盛,荀子以传经之功获得道统合法性,乾嘉学人遂以荀学为奥援渐次建构起义理体系,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
——摘编自孔定芳、高季红《荀学与乾嘉新义理学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愈与乾嘉学人在对待先秦儒学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乾嘉新义理学的主张。
2.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间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上古的君王)"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受其利”,他们"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后世君主恰怡相反,"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根据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儒术”在汉代拓展延伸后所产生的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3.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的问题,说明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郡县制是专制皇帝最大化自己权力和利益的手段,所谓“今之人君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中央专权钳制之下,地方社团和地方官毫无积极性可言,致使民穷国弱,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厚民生和强国势。
——彭小瑜《“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以政治人类学质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敲剥天下之骨髓”的君主是人民的“寇仇”,是“独夫”。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这种学校具有对天子直言“政有缺失”,“公其非是”的职能,类似于近代的代议机构。他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君主的“一家之法”,从而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顾炎武和黄宗羲论述问题的角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黄宗羲思想的进步作用。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代的震荡迫使明清之际的大儒对理学作出多方面的反省。顾炎武批评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而人们也愈加倾向于朱熹格物、专研经典的趋实作风,而对于王学末流沾染禅氏习气略感不满,并从明亡的反思中,意识到理学之中掺杂佛老成分的危害。随着学风的转变,学者转向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出于对经典的维护,对先圣的推崇,他们力图弄清孔孟的原意,考据学也因此兴起。
——摘编自李汉兴《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
材料二 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此为阵地,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意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和科学精神,实现对民众的民主自由权利观念的启蒙和取代“圣贤立言皆真理”的蒙昧主义思想。他们批判的锋芒直指礼教、旧道德,响亮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表现出一种对旧文化的无情批判、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兼收并蓄的特点。
——摘编自陈廷湘《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过南北朝的分裂,隋唐统治者在寻求新的治国方略中,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尊崇儒学是统治者经过总结历史经验、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自觉选择。隋朝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的研习。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接受秋书监牛弘的建议,遣使搜求天下遗存的儒学典籍。但因隋代短促,还未来得及完成儒学统一的任务。至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颜师古的《五经定本》、孔颗达等撰写的《五经正义》代表了经学最高成就。《五经正义》的领行,使儒学结束了南北经义分裂的局面,在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统一。
——摘编自郭应传《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及其与佛、道关系》
材料二 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儒学取得的具体成就,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五胡乱华,露异族入主中国之兆。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盖佛教为宗教而非政治思想,其消极出世之人生观又适与老庄思想有相近之处,其不能对政治思想有所贡献,亦意中事。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昔日大一统之“天下”突然变为世界上列国之一。而积弱之余,更屡为外国所侵侮。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然则蒙古入主中国,人民备受异族之欺凌荼毒,儒家之仁义礼乐,法家之尊君重国,明法饬令,道家之知白守黑、任天无为,以及一切中国固有之政理治术,均经历史之事实证明,不足以保民族之自存,则穷极生变,明清政治思想不得不另辟蹊径,向新方面以前进矣。
一一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有激于佛老二教的昌炽,唐中期韩愈追寻“道”的本源,排斥佛道,企图建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传的儒家道统。宋初孙复、石介、胡瑗等人秉承韩愈,指责以佛老与儒“三教皆可尊”的论调;提出以己意解经的“新儒”取代固守章句注疏之学的“旧儒”,直追儒经义理;以《六经》义理为指导来治理和改造社会现实。他们亦被追尊为理学先驱。
一一摘编自刘复生《北宋儒学复兴要“复兴”什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并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基本内涵。分析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
材料三 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汉唐相比,宋代确实在诸多方面表现出更强烈的开放包容气象。在这个时期,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宋代还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并实行誊录、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罢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荐等对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录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在制度上为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打开了通过科场的角逐实现社会流动的通道。如寒门子弟欧阳修、范仲淹科举显荣,边远士子苏轼、苏辙同榜登科。在宋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诗词、小说、绘画、书法等,这些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尽管宋代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有很高的开放度,但宋代仍然运行在王朝体制的轨道上,其基本制度、基本观念、生产关系等规范社会运行形态的基本因素并未出现根本的变革,有些方面,例如对百姓的苛重负担、政治生态的每况愈下等有过之而无不及。
——摘编自黄纯艳《新变与局限:宋代社会的开放度》
材料二 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北宋)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三纲领八条目则进一步内化于一般士绅的心性当中,日常的洒扫应对亦可体会天地之理,修身齐家亦有治国平天下之功,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要》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思想史的写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开放包容气象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宋代“理学的精神也因此自觉深入到民间基层”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进步思想家产生了哪些新思想?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部分铁路基本情况
铁路 建成日期(年) 所用轨距(毫米) 里程(千米) 建造国
中东铁路 1902 1524 1560 俄国
胶济铁路 1904 1435 395 德国
安奉铁路 1905 762 302 日本
正太铁路 1907 1000 243 中国(清政府)
京奉铁路 1912 1435 840 中国(清政府)
道清铁路 1907 1435 150 英国
沪宁铁路 1908 1435 307 英国
津浦铁路 1912 1485 1013 英国、德国
浙赣铁路 1933 1435 1008 中国(民国政府)
同蒲铁路 1939 1000 865 中国(民国政府)
台湾铁路 1938 1067 478 日本
材料二 中国近代铁路地理分布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铁路建设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某一条铁路或某一地区,围绕“近代铁路建设”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后期四国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千米)
国别 德国 美国 英国 中国
时间 1875年 1890年 1890年 1894年
里程 27960 26900 32000 483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材料二:科技与扩张
“新帝国主义”一词是颇有道理的,因为19世纪后期的欧洲扩张就它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将这种帝国主义与后来侵扰并改造整块整块大陆的那种帝国主义相比,就像将一把铲子与一台蒸汽挖掘机相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比较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建设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两种“帝国主义”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
材料二 1895~1904年间,帝国主义列强竞相争夺和共同攫取在中国铺设铁路和开采矿藏的权益,习称“利权争夺战”。据统计,到1898年11月,列强在华共夺得6420英里铁路投资权,其中英国夺得2800英里,俄国1530英里,德国720英里,比利时650英里,美国300英里(1英里=1.609公里)。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列强攫取中国铁路修筑权带来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4.铁路交通在社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铁路占40%,但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
——改编自《中国铁路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事业较快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 210 105 93 8 2 2
1880 372 169 175 16 5 8
1890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即小盆地),一平坝到另一平坝并不方便。四川人民为了消除空间阻隔,不断开拓交通路线。至两宋时期,由于都城都在四川东面,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峡路是转输蜀布帛、粮草、川盐和纲马的重要漕运路线,也是军事上的重要通道。但峡路转输成本高昂,民困不支,且水路险恶,事故频发。
——据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等整理
材料二1904年,川人设立川汉铁路公司,着手筹办铁路。虽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开工日期一推再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保路运动随即发生。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屡有兴工之议,但至解放前,未能铺设一寸铁轨。
——据宓汝成《近代中国铁路史资料》《中华民国铁路史资料》整理
材料三为实现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成渝铁路于1950年6月15日正式开工修建。1952年7月1日,也即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纪念日,新中国第一条由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材料零件全部为国产的成渝铁路在重庆、成都两地同时举行隆重的全线通车庆祝大会。它的建成,是中国筑路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摘编自俞荣根等《当代重庆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川古代交通状况,说明四川峡路交通在宋代的地位与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川汉铁路在筹办过程中为何充满曲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渝铁路修建的历史意义。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接待过往的使者和官吏。主要的驿道有:从长安经太原,往东至幽州,往西可至回纥道;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大运河是重要的交通路线德宗时大运河因藩镇叛乱被阻断,东南漕运不通,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年),江南漕米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韩时勉《关于<唐朝国内外的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1919年,孙中山著成《实业计划》,其中交通建设论述最为详细。他说:“苟无铁路,传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孙中山设想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组成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同时,把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连在一起,组成以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大港为主要布局的水运系统,深浚内陆河流,使水运遍布江河两岸,并使整个水运与铁路系统相配套。
——摘编自张汉静、邢润川《论孙中山交通建设的科学构想》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2万公里;公路里程仅8.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民航航线只有12条。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交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步入发展快车道。截至2020年末,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高铁运营里程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2/3;全国公路总里程519.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16.1万公里,稳居世界之首;全国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超过5千条;全国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592个,位居世界首位。
——摘编自《为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我国交通基建取得举世瞩目成就(2021.6.15《光明日报》)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交通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交通建设构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迅速发展的原因。
17.铁路交通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
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唐胥铁路,是李鸿章为解决开平矿务公司的煤炭运输至海口的问题而下令修建的。铁路最先计划连接开平煤矿至北塘口,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尤其害怕它隆隆的震颤声惊动了距离唐山不远的东陵而竭力反对。为避开清朝顽固派的反对,李鸿章在筑路奏请中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力的“快车马路”。铁路于1881年6月9日开工,同年11月9日竣工,全长9.7公里。铁路总工程师为英国人克劳德·金达,使用标准轨道,建造费用11万两白银。……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成立,首先从开平煤矿收购唐胥铁路,独立经营铁路业务,然后开始展筑铁路。唐胥铁路后来成为京山(山海关)铁路的一部分,1994年在唐山因京山铁路压煤改线而成为七滦铁路的一部分。
——摘编自李子明《晚清铁路发展史》
材料三 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世界”
2004年 中国中车陆续开始引进日、德、法等国技术,联合生产时速200公里动车组。
2011年 中国研发制造出以“和谐号”CRH380为代表的17种型号动车组,涉及4个技术平台,涉及时速350公里。
2012年 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发工作启动。
2014年 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2017年 两列复兴号动车组率先从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宣告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崭新时代。
2022年 2022年4月2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创造了明线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世界记录。
2022年 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
——摘编自“学习强国”APP(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试举一例说明19世纪中后期英国城市铁路交通的成果。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胥铁路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地位。根据材料二,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高速铁路是20世纪铁路建设的新成就。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概括中国高铁“领跑世界”的表现。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开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折价征银),责成各督、抚等认真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并查明各州县征收浮费,勒令缴出归公,以期成巨款。”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二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漕运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外交通方式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最早形式是驿道,主要由政府控制和使用。隋朝开通大运河之后,水运分担了驿道大部分运力,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方式。对政府来说,潜粮的北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民间的商人也会经运河在南北方之间贩运。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但到了元代才真正繁荣起来,成为南北商业贸易的重要途径。海运繁荣之后,部分商业性的河运转为海运。而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
——摘编自王崇焕《中国古代交通》
材料二 1913年,津浦铁路建成通丰。津浦铁路联结陇海、胶济、沪宁等铁路,同时与长江、淮河相连,实现了水陆联运,成为东部地区交通网的骨干。此后,天津、济南等商埠更加繁荣,徐州、蚌埠等新的商业城市也相继兴起。到1937年,济南新办近代企业达数十家。山东省花生、烟草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相当一部分经津浦铁路外运。1920年,北方五省大旱,大量救济物资和难民经津浦铁路运输,大大减少了因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此同时,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村过剩人口乘坐火车离开故乡,流入城市或移往他处。
——摘编自秦熠《津浦铁路与沿途社会变迁(1908—1937)》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事业的发展摆脱了以往动荡、混乱的局面。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津浦铁路一直是重点投资对象。1965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津浦铁路和沪宁铁路完全联结,称京沪铁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京沪铁路多次提速。同时,还进行了电气化改造,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针的指导下,中国高铁技术迅速发展。2013年,京沪高铁建成通车,大大减轻了京沪铁路的客运压力。
——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津浦铁路对沿途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南北铁路交通发展的历史经验。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65 年,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约600米的铁路,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京城百姓“诧所未闻,骇为妖物”,不久,步兵衙门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铁路拆除。
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横中国大陆的铁路网雏形出现。法国铁路工程师埃斯巴尼总结.了中国境内的铁路:第一类,以征服方式强加给中国人的铁路一- 俄国的中东铁路,德国的山东铁路,法国的云南铁路;第二类,名义.上属于中国,但管理运营和利润分配都以签订借款和经营合同的形式被外国力量攫取的铁路-一京汉铁路、 粤汉铁路;第三类,建设权和经营权属于中国的铁路,使用以中国国民收入为担保的借款,外国控制力量有限一津浦铁路、广九铁路。
——摘编自田吉舷《中国近代铁路的灰暗记忆》
材料二1828 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至1850年,美国铁路总长居世界第一位。1850 年,国会通过法令:在拟议中的铁路线两侧间隔地段每一英里铁路赠予6平方英里的土地。1867年,国会通过给铁路修筑公司以巨额贷款的法令。1869 年联合太平洋铁路与中央太平洋铁路在普罗蒙特利接轨,成为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线。内战结束后,美国西部又先后于1868~1873年、1879~1883 年、1886~1891 年掀起了三次铁路建设高潮,到19世纪末全美统一的铁路网逐渐形成。据统计,美国的铁路建设投资的85%为私人投资,居民积极购买股票和认购债券。铁路是19世纪后期美国西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无可争议的重要原因,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齐斌《19世纪美国铁路建设初探》
(1)根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进行铁路建设的条件及影响。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已经成为帝国宰相的俾斯麦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调整了德国的外交政策,推行所谓的大陆政策。有学者称,德国之所以采用大陆政策是因为德意志帝国从一开始就背负着一种法国抵押,“在将来,德国的每一个外交方面的敌人都可以无条件地指望法国的支持”。在这种形势下,俾斯麦政府选择了拉拢可能成为法国盟友的国家,使之不能复仇的政策来作为基本的外交路线。这一政策被一些学者称为“保守性的和平政策”或“保障和平的政策”。按照俾斯麦自己的话说,“如果法国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我们就必须阻止她找到盟友。只要没有盟友,法国就对我们构不威胁”。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俾斯麦推行上述外交政策。俄、英、奥三国为争夺近东巴尔干地区一直矛盾重重,鉴于这些矛盾,三国都想保持与德国的友好关系,争取其支持。
1890年俾斯麦下台,德意志帝国在对外战略方面开始改弦易辙,继俾斯麦之后的卡普里维政府在德皇威廉二世的授意下,打出了“新路线”的旗帜,在国际战略方面开始滑离俾斯麦所制定的欧洲安全政策的轨道。威廉二世宣称:“巨浪在有力地冲击着我们的国门,并且催促着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维持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换言之,遵循一个世界政策。”1897年12月6日,比洛夫在帝国议会一次涉及对华政策的演说中对“世界政策”做了明确解释:“德国人让他们的一个邻国占有陆地,另一个邻国得到海洋,而只给自己留下天空,自命清高,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总之,我们不想将他人挤到阴影中去,但是我们也需要阳光下的地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德意志帝国的“大陆政策”与“世界政策”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欧洲在19世纪后期的大扩张被称为“新帝国主义”,因为就其对殖民地和附属地的影响而言,完全是前所未有的;相形之下,传统的帝国主义包含剥削,但不包含根本的经济变化和社会变化。新帝国主义迫使被征服国家发生彻底改变。这与其说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政策,不如说是西欧生气勃勃的工业主义对非洲和亚洲静止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政权的不可避免的影响。换句话说,欧洲的工业资本主义太复杂、太富于扩张性,不能说它与殖民地是一种简单的贡物关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部分或者整体),并运用世界史知识对观点加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多元视角下的德意志统一
材料一 从1850年到1870年,德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一倍多。1843-1861年,机器织布机由5018台增加到15258台。1850年德国铁路长度为5822公里,到1870年增加到21471公里。正如恩格斯指出:1848年革命后的德意志在二十年中带来的成果比以前整整一个世纪还要多。
材料二 普鲁士学派代表人物特赖齐克曾感慨:“我们还缺少一样东西——国家。我们是唯一没有共同法律的民族,我们不能派遣代表参加列强会议。在外国港口,也没有礼炮向德意志的旗帜致敬。我们的船只在海上航行,没有国旗,像海盗船一样。”
材料三 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制造成功新内燃机,其以汽油作为燃料。
1885年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
1897年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制成一种更为实用的内燃机——柴油机。
1897年到1907年,合成氨的产量从84000吨剧增到287000吨。
1913年世界电气产品贸易,一半掌握在德国,德国电气行业规模欧洲最大。
——据陈美玲《德意志第二帝国崛起初探》等
上述材料各是从什么视角论述德意志统一这一主题的。另外补充一个视角并作简要说明。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11月,俾斯麦与南德4邦(巴伐利亚、符腾堡、巴登,黑森-达姆施塔特)政府之间缔结了联合条约,南德4邦正式与北德联邦合并,成立“德意志帝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材料二 《凡尔赛条约》关于重划德国疆界的内容是;西部:莫列斯纳、欧本和马尔梅迪划归比利时。阿尔萨斯-洛林重归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其行政权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期满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内德国不得设防。南部: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德奥永远不得合并。将西里西亚南部的古尔琴地区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东部:德国承认波兰独立。波兰从德国得到西普鲁士和波兹南的绝大部分,使波兰获得海岸线。北部:在德国与丹麦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实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疆界的这种划定,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5%的领土。
材料三 1949年,在美英法三国控制的德国西占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首都为波恩。半个月后,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首都在东柏林。
材料四 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德国和柏林完成了统一。
——摘编自吴于度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现代史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两个时期分别说明近现代德国疆域变化的原因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1870—1913年英法德美工业增长倍数

图二:1914年欧洲列强占有殖民地数量对比
图一、图二反映了 一战之前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6.在20世纪初的欧洲,极端民族主义甚嚣尘上,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占据着主导,一战前的欧洲处于全民性的“战争兴奋”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争兴奋”
材料一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奥匈帝国治下的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愈发高涨。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之后,在他的哥哥住处搜出“整整一个图书馆那么多的贝尔格莱德出版的关于种族主义的书籍”。在整个战前,在整个中东欧地区,泛日耳曼主义、泛匈牙利主义、泛突厥主义等广泛流行。在意大利,很多政治家甚至也声称,要把意大利文明传播到全世界。1895年,约瑟夫·张伯伦宣称,“我对这个民族———盎格鲁一萨克逊民族,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统治民族——信心十足。这个民族自豪、坚韧、自信、果决,任何时候都不会因环境或变化而退化,必将成为未来世界和普世文明的主宰力量。”一战前,德国陆军元帅毛奇曾说:“人类最可尊敬的高尚品格是通过战争而揭示和显露出来的。没有战争,世界将陷入自私自利之中”。在法国,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国一直处于对德国的民族复仇之中。1912年一次调查显示,在大学生中,文科学生说要在战争中找到一种有关能量与力量的美学典范,在他们看来,战争提供了完善人类德行、提升能量统治、牺牲自己超越个体价值的契机。50%的巴黎高师的学生(1905-1918届)死于战争。
——李宏图《“文明经受考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起源》
材料二1914年8月,德国鼓动民族仇恨的宣传随处可见,各类雷人的明信片很快铺满街头,“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一个英国佬!”民众踊跃报名参军、应征入伍。
——徐健《“乌拉爱国主义”:一战前德国社会心态的若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极端民族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实力对比变化一览表
项目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1860年工业产量排名 1 2 3 4
1890年工业产量排名 2 4 3 1
1910年工业产量排名 3 4 2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2 4 5
1926和1931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税表(单位%)
——摘编自(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
材料二 世界大战发生的结构性矛盾正在孕育:现代大工业的扩张性和整体性使世界形成对建立公平、合理、开放、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殖民地瓜分以及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无法协调。
——摘编自《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整体性世界的形成与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这一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0年左右,普鲁士的绝对君主依据启蒙的理性原则,废除了地方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中央集权制的现代行政制度体系,奠定了普鲁士“警察国家”的政权基础:在拿破仑战争导致国家危亡的紧急状态下,由普鲁士自由派官僚推动了一场政治改革,时君主绝对主义体制下的行政制度进行重组,以“行政自由”代替“党政自由”,形成了普鲁士现代行政的独特观念,并时后世的制度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1850年左右,在欧洲范围内党政民主运动的推动下,在“普鲁士式”君主立宪制的框架内,确立了对君主而非对议会负责的政府权力运作模式。
——摘编自徐健《通向行政现代化的普鲁士模式》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意志是一个变化频繁的国家。翻开德国史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变幻莫测的景象∶边界在变。国旗在变。首都在变,头衔在变,语言在变,就连国名也,变个不停。同一部德国史,对这个国家的形象的描绘,前面篇章与后面篇章迥然相异。它时而如温驯的绵羊任人宰割,时而如咆哮的雄狮显威于世界,真是反复无常,迷离混沌。……经过几代人的探索与开掘,德意志终于从这"混乱的通道"里走了出来,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中欧强国。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整体或部分),提出看法,并加以说明。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1862年-1890年),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1890),人称“铁血宰相”、“德国的建筑师”及“德国的领航员”。
——360百科
材料二 在德国的容克资产阶级中,俾斯麦一向是受崇拜的:俾斯麦确保了容克阶级的利益;俾斯麦统一了德国;俾斯麦使德国进入资本主义大国之列,为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带来了“发财致富”的黄金时代。但是,希特勒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溃败而带来的国家崩溃和民族生存危机,引起了一部分史学家对俾斯麦形象的怀疑和破灭,出现了一种对先前结论的尖锐挑战:难道不是俾斯麦“粗暴地”打断了十九世纪中叶德意志民族国家沿着“自由主义”和“民主进步”的道路发展吗?难道不是俾斯麦的强权国家政治在后来历史中的“病态膨胀”而给德意志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和危机吗?
——《对俾斯麦问题的争论》
(1)结合材料及所学,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简评俾斯麦对德国的历史贡献。
(2)对材料中的“俾斯麦的强权国家政治”给后来的“德意志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和危机”的观点,你怎么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1)相同:都认可先秦儒学的价值;都借助先秦儒学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都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扬弃。
不同:韩愈重视先秦儒学的政治价值,而乾嘉学人更重视先秦儒学的思想价值;韩愈在“道统”建构上尊孟贬荀,而乾嘉学人在建构义理体系时尊奉了荀学而冲击了孟学。
(2)主张:乾嘉新义理学批判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肯定人的合理欲望,强调“以礼代理”和向外学习。
原因:政治上,这一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不满;思想上,明清之际的儒学在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带动下,逐渐走向了对宋明理学的反思。在此背景上,乾嘉学人愈发重视荀学的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乾嘉新义理学。(从政治、经济、思想和荀学四个角度分析即可)
意义:乾嘉新义理学冲击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儒学的新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但乾嘉新义理学从本质上,依然属于传统儒学范畴,其进步意义有限。
【解析】【小题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同:据材料“韩愈认为,只有当封建统治阶层尤其是皇帝真正回到儒家所建立的正统秩序中,才能实现国家中兴。”“经史之学取代心性之学蔚然兴盛,荀子以传经之功获得道统合法性,乾嘉学人遂以荀学为奥援渐次建构起义理体系,这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可知,韩愈借助尊孟学、贬荀学构建“道统”,而乾嘉学人借助尊荀学构建新义理体系,因此二者都认可先秦儒学的价值;都借助先秦儒学来构建自身的理论体系;都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扬弃。
异:根据材料“韩愈认为……而不是目的本身”,可看出韩愈注重先秦儒学的政治价值;从材料“首先,乾嘉新义理学力倡 不相契接”可看出,乾嘉学人注重先秦儒学的思想价值。
【小题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评析乾嘉新义理学。评析需要介绍主张、背景和意义。
其主张可通过概括材料得出,如根据材料“乾嘉学人既持‘以礼代理’说,则重学尚知的荀学必为其所崇,因为作为外制度和规范的礼需由‘学’方可获致,而与主内在‘反求本心’的孟学不相契接。”可知,乾嘉新义理学批判了宋明理学的价值体系,肯定人的合理欲望,强调“以礼代理”和向外学习。;
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和荀学四个角度分析,如乾嘉新义理学诞生于清中期,此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激化了社会矛盾,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儒学不满,再加上乾嘉学人对荀学的吸收与发展,推动了乾嘉新义理学的诞生。
意义: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其意义进行说明,如:乾嘉新义理学的主张推动了儒学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依然属于传统儒学范畴,进步意义有限。
2.(1)原因:门徒的游说;学者的坚持;孟子、荀子的发展。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古代思想的主流。
(3)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社会条件: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程朱理学的束缚。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可得出门徒的游说;根据材料“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可知,学者的坚持;根据材料“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可知,孟子、荀子的发展。
(2)作用:根据材料“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使得儒家思想成为古代思想的主流。
(3)主张:根据材料“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可知,天下为主,君为客;根据材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可知,反对君主专制。社会条件:从黄宗羲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具体而言,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从经济方面看,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从社会阶层变化来看,明清时期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从思想方面看,这一时期程朱理学的束缚。
3.(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发展: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详解】(1)根本:据材料“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知,仁的根本是孝弟(悌)。思想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孟子主张实施仁政。
(2)内容:据材料二“家雍睦(和睦)”“同宗相处”“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的信息从家族、宗族、乡里关系上归纳回答,即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3)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儒家理学走向僵化,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4.(1)相同:二者都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不同:顾炎武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郡县制的弊端,而黄宗羲则从君主专制的角度分析政治制度的弊端。
(2)进步作用: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针对时弊提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详解】(1)相同:根据材料“ 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而振兴国家的办法就是分权给地方,让地方社团强盛,授地方官以实权”“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主张通过学校和实行法治来监督君权”可知二者都针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不同:根据材料“顾炎武的《郡县论》认为郡县制是政治最大的弊端”“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顾炎武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郡县制的弊端,而黄宗羲则从君主专制的角度分析政治制度的弊端。
(2)进步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针对时弊提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5.(1)特点:提出经世致用,反对空洞学风;抑宋明理学,扬原始儒学。
(2) 同: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批判传统儒家思想,宣传新思想。异: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仍然属于入学范畴,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文化;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是回归儒家经典,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对社会发展影响有限,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特别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详解】(1)特点:根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得出提出经世致用,反对空洞学风;根据“批评理学”“力图弄清孔孟的原意”,概括得出抑宋明理学,扬原始儒学。
(2)同:根据“时代的震荡”,结合所学,概括得出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根据“顾炎武批评理学”“打倒孔家店”“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和科学精神”等信息,概括得出批判传统儒家思想,宣传新思想。异:根据“学者转向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概括得出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仍然属于入学范畴,根据“打倒孔家店”,概括得出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儒家文化;根据“学者转向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概括得出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是回归儒家经典,根据“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和科学精神”,概括得出新文化运动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根据所学可知,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对社会发展影响有限,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特别是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6.(1)具体成就:诞生了一批儒学大家;编著了《五经正义》等一批儒学著作;儒学经义得到统一;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张。
原因: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儒、释、道长期的冲突与融合;儒学家的自觉努力。
(2)趋势: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三者走向融合。
意义:丰富了儒学的内涵;增强了儒学对抗佛教和道教的能力;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详解】(1)具体成就:根据陆德明、颜师古、孔颗达等,得出诞生了一批儒学大家;根据《五经定本》《经典释文》《五经正义》,得出编著了《五经正义》等一批儒学著作;根据“在版本和经义两方面达到了统一”得出儒学经义得到统一;根据“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得出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张。原因:根据“隋朝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的研习”得出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根据“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概括得出儒、释、道长期的冲突与融合;根据“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得出儒学家的自觉努力。
(2)趋势:根据“三教合一”得出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三者走向融合。意义:根据“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得出丰富了儒学的内涵;根据“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得出增强了儒学对抗佛教和道教的能力;根据“清醒地认识到儒学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分析得出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7.(1)特点:①渐进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②逐渐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③明清以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④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⑤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⑥重视借助宗教思想的传播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冲击。⑦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⑧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影响:①大大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社会。②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③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④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与演进。⑤佛教的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⑥西方学说的传入则激化了社会矛盾,逐渐使中国走向近代化。
(2)内涵:回归儒家本原;排斥佛道,倡导儒学独尊;用义理取代章句之学;将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结合。
意义:应对佛道对儒学的冲击,推动理学的兴起。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思想传入中国时呈现出哪些特点,据“公元前后,佛教东来,开异族文化侵入之端……明清海通之后,欧洲文明随传教士而播于中土。加以闭关自守之局即破……”和和所学知识,得出渐进性,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演变;据“佛教东来……至于晋代乱华之诸朝,其文化均低,占据中原以后,文化则自动‘用夏变夷’”得出逐渐本土化,例如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吸收了更多的中国元素;据“然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而未曾引起政治思想之转变……如此空前之剧变,自不免激起之革命。此殆为转变时期见于明清之主要原因”得出明清以前,未能对中国的社会体制产生根本性改变,明清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颠覆性改变;据“二者虽促成政治、社会、宗教、哲学各方面之骚动与进步……”得出对中国的影响领域十分广泛,渗透进社会各个领域; 再结合所学知识,外来文化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与中国文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总是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影响:分析外来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可从明清以前、明清以后两个层面予以分析。如明清以前:佛教的传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丰富发展了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学说吸收了佛教等文化,进一步发展;明清以后:西方学说的传入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逐渐使中国走向近代化等。
(2)内涵: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基本内涵,据“唐中期韩愈追寻‘道’的本源,排斥佛道,企图建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一脉相传的儒家道统”得出回归儒家本原,排斥佛道;据“宋初孙复、石介、胡瑗等人秉承韩愈,指责以佛老与儒‘三教皆可尊’的论调”得出倡导儒学独尊;据“提出以己意解经的‘新儒’取代固守章句注疏之学的‘旧儒’……以《六经》义理为指导来治理和改造社会现实”得出用义理取代章句之学,将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结合。历史意义:分析唐宋儒学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可知当时儒学面临佛教、道教的冲击,这一运动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应对佛道对儒学的冲击,推动了理学的兴起。
8.(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根据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可知,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得出,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根据“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得出,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根据“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得出,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回答。
9.(1)原因: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教育儒学化;科举制的发展。
(2)内涵:“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解:唐宋时期吸收外来文化,捍卫本土儒学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可知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可知教育儒学化;根据材料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可知科举制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内涵: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佛道思想冲击了儒学,隋唐时期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故“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解:根据材料三“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并结合所学可从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流地位,并不断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吸收了外来文化,但仍然捍卫本土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10.(1)表现: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外贸所得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文官制度发展,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诗词、话本、绘画等文学形式呈现出平民化、大众化倾向;儒学吸纳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体系。
(2)原因:宋代重文,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支持儒学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事业进步,教育发展;地方士绅阶层扩大,传播理学;程朱理学家们发展了儒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
(3)问题: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新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可知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据材料“宋代还与外国建立了贸易关系,推动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融合”可知对外贸易繁荣,外贸所得成为政府的主要收入;根据材料“宋代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取消了唐代工商杂类不得参加科举的规定,并实行誊录、糊名等更有利于公平的措施,罢除了唐代的通榜、公荐等对世家子弟有利的做法”可知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阶层流动;文官制度发展,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根据材料“在宋代,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诗词、小说、绘画、书法等,这些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开放提供了有力支撑”可知诗词、话本、绘画等文学形式呈现出平民化、大众化倾向;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吸纳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体系。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到了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下降,士绅的规模日渐扩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印刷事业进步,教育发展,地方士绅阶层扩大,传播理学;根据材料一“士绅阶层是平民社会当中连接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将一君万民的社会结构联系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知,宋代重文,思想较为自由,统治者支持儒学发展;根据材料一“(北宋)张载、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可知,程朱理学家们发展了儒学,将儒学哲学化、思辨化和世俗化。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中国)。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二信息“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理学走向僵化;思想文化专制。第二小问“新思想”,结合所学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可知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
11.(1)特征:铁路建设由列强主导,服务于列强侵略;铁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铁路总里程较短;铁路空间分布不均衡(或具体描述空间分布特点也可给分,如“由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向外发散的分布特征”)。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政府更迭带来社会动荡;民族工业在近代艰难发展;铁路修筑技术限制了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开展。
(2)示例:
选取:中东铁路论题:中国近代的铁路建设,反映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入阐述:由于中国的国力衰微,中国在近代失去了铁路建设上的主导权,近代铁路大多由列强修筑,这反映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入。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国家在中国领土上划分势力范围,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这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中东铁路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在甲午战争之后,逐渐沦为了俄国的势力范围。1902年,俄国修筑了中东铁路,加强了俄国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同时,通过修筑中东铁路,俄国还攫取了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铁路建设,是西方列强侵华的结果,同时也便利了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基本特征从表格数据可看出,近代铁路多由列强建设,反映了铁路建设由列强主导,服务于列强侵略;而不同的铁路轨距不同,反映铁路建设缺乏统一标准;铁路里程多为短线,反映铁路总里程较短。从图片可看出,铁路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近代铁路建设的原因可围绕中国近代铁路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等角度展开论述。近代铁路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受列强主导。民族工业在近代艰难发展,同时铁路修筑技术也限制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的开展。
(2)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近代中国。根据“近代部分铁路基本情况”和“中国近代铁路地理分布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的铁路建设,反映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深入。结合近代中国铁路修建的背景、当时的社会形势、铁路具体的修建情况等内容展开阐述。如选择中东铁路,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东铁路位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在甲午战争之后,逐渐沦为了俄国的势力范围。1902年,俄国修筑了中东铁路,加强了俄国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同时,通过修筑中东铁路,俄国还攫取了铁路沿线的矿产资源,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所以说,中国近代的铁路建设,是西方列强侵华的结果,同时也便利了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
12.(1)差异: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
原因: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受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
(2)区别:前者是直接殖民掠夺和贡物贸易,不改变原有的社会体制和结构;后者是殖民侵略和扩张,改变其社会体制和结构,将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影响:政治: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和科技传入,兴起学西方思潮,民主自由思想传播。
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详解】第(1)问,“差异”,依据材料一的数据可知,19世纪后期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美、英三国。“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和西方经济、制度、观念等角度对比分析。
第(2)问,“区别”,根据材料二信息“虽然罗马通过掠夺、通过收集主要以粮食为形式的贡物,简单、直接地剥削其殖民地,但是,它的剥削并不特别地影响殖民地的经济生活和结构,殖民地继续以与过去相同的方式生产几乎同样的粮食和手工艺品”归纳得出;前者是直接殖民掠夺和贡物贸易,不改变原有的社会体制和结构;后者是殖民侵略和扩张,改变其社会体制和结构,将其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分析。
13.(1)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殖民扩张的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
(2)便利列强的资本输出;便于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便于列强控制铁路沿线利权;通过借款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命脉;严重侵害包括法权在内的中国国家主权(法权指一个国家按照本法律对其领地内的外国人实行管辖的权力)。
(3)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可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市场、殖民扩张、社会需要等层面切人分析。
(2)危害: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国家主权、财政经济、列强侵略扩张的手段方式等方面知识加以阐释分析。
(3)影响: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运用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城市化、人员物资流动、信息传递等方面知识加以回答。
14.(1)原因:(任答3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爱国人士的努力和推动;列强直接投资修建;清政府的政策调整;民间投资的热情高涨。
(2)特点:(任答3点)总体发展较快(就世界来看,发展迅速);延伸面较广(就范围来看,延伸到各洲);发展不平衡(就地区来看,欧美较快)。
【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得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列强直接投资修建;依据材料“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得出爱国人士的努力和推动;依据材料“但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得出民间投资的热情高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政策的调整。
(2)特点:根据表格中信息1870—1900年全世界铁路网从210千公里到760千公里可得出,总体发展较快(就世界来看,发展迅速);根据表格中信息1870—1900年欧洲、美洲、亚洲、澳洲的铁路网公里数呈增加趋势,延伸面较广(就范围来看,延伸到各洲);根据表格中信息1870—1900年欧洲、美洲的基数比较大,速度较快,亚洲、非洲、澳洲相对较慢,发展不平衡(就地区来看,欧美较快)。
15.(1)状况:交通闭塞, 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以长江水路为主;峡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路线。地位: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2)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清政府腐败无能,无法为铁路筹办提供实质性支持;外来资本主义侵略加剧,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后的资本输出对中国筹办铁路形成巨大压力;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修筑难度大,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极高。
(3) 意义: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是中国自力更生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详解】(1)状况:根据材料一中“四川古代交通闭塞,‘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盆地内多山地、丘陵,将广袤的地域分隔成众多的小平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闭塞, 多山地丘陵空间阻隔;根据“(两宋时期)唯以长江水路为主体的峡路横贯东西,是四川与中央政府的唯一通途”可知,以长江水路为主,峡路是最主要的交通路线。地位:根据材料一中“(峡路)成为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可知,四川峡路交通是四川最重要的交通路线。
(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川人)尝试过官办、商办、官商合办等多种方式,但至1910年,该公司只筹到所需路款的约十分之一”“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通过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官办,剥夺了川汉铁路公司的筑路权”,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国际环境和自然地理等方面分析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限、清政府腐败无能、列强侵略加剧和川汉铁路沿线地形复杂等,导致清末川汉铁路筹办充满曲折。
(3)意义:根据材料三中“西南人民自清末以来40余年的愿望”可知,实现了西南人民对铁路发展的多年愿望;根据“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生人民政权的力量”,联系材料一、二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交通、文化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分析可知,成渝铁路的建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优势,有力支持了建国初期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等活动,是中国自力更生设社会主义的重要证明,为一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16.(1)特点:交通发达,水陆兼备;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
影响:密切了各地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2)内容:交通是实业发展的基础,铁路是交通的关键;建设相配套的全国铁路和水运交通体系。
评价:认识到交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具有进步性;这一宏伟的交通蓝图对后世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难以变成现实。
(3)原因:改革开放促进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家政策的重视;科技水平的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水路交通方面,各主要河流都可通航”可得出交通发达,水陆兼备;根据材料“从长安经太原,……从长安经洛阳,可接渤海道、幽州、扬州;从长安经兰州,接安西入西域道;从长安经成都,可以到南诏;从长安往南经襄阳、长沙,接广州”可得出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便利的交通密切了各地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唐朝建立以后,陆上设置驿道,贯通全国各地,驿道沿途设置驿站,全国共设有1639个”可知,唐朝时期建立的驿道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统一。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苟无铁路,传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可得出交通是实业发展的基础,铁路是交通的关键;根据材料“把港口建设和铁路建设连在一起,组成以北方、东方、南方三个世界大港为主要布局的水运系统,深浚内陆河流,使水运遍布江河两岸,并使整个水运与铁路系统相配套”可得出建设相配套的全国铁路和水运交通体系。
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苟无铁路,传运无术,而工商皆废,复何实业可图?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可知,孙中山认识到交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具有进步性;根据材料“孙中山设想十年之内,修筑全国铁路二十万里,组成中央、东南、东北、西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网”可知,孙中山这一宏伟的交通蓝图对后世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难以变成现实。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改革开放促进现代化事业迅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国家政策的重视是我国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17.(1)原因:运送物资的需要;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生产成本低;政府支持。
例举: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
(2)地位: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
影响:便利了物资的流通;推动了铁路工业及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陋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3)标志: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表现: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第一问原因,由材料一“ 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可得出运送物资的需要;由材料一“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及所学可得出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由材料一“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可得出生产成本低;由材料一“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可得出政府支持。第二问成果,结合所学可知,19 世纪中后期,英国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地位,由材料二“唐胥铁路,是李鸿章为解决开平矿务公司的煤炭运输至海口的问题而下令修建的。”及所学可得出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实用铁路。第二问影响,由材料二“唐胥铁路,是李鸿章为解决开平矿务公司的煤炭运输至海口的问题而下令修建的。”及所学可得出便利了物资的流通;推动了铁路工业及相关的近代工矿业的发展;由材料二“1886年,开平铁路公司成立,首先从开平煤矿收购唐胥铁路,独立经营铁路业务,然后开始展筑铁路。”及所学可得出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陋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或促进了中国近代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问标志,由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标志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第二问表现,由材料三“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及所学可得出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由材料三“2022年4月2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创造了明线相对交会时速870公里世界记录。”及所学可得出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由材料三“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及所学可得出中国高铁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18.(1)原因:年久失修;黄河改道,冲击漕运;清政府内忧外患,物无力治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社会背景:欧洲公路交通弊端;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
(3)启示: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视交通运输的建设;交通运输方式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交通方式要尽量多元化,满足社会需求。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可知年久失修;根据材料“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可知黄河改道,冲击漕运;根据材料“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可知清政府内忧外患,物无力治理;根据材料“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可知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社会背景:根据材料“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欧元”可知欧洲公路交通弊端;根据材料“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知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
(3)启示:根据材料和上述两题的答案,可从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性、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性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视交通运输的建设;交通运输方式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交通方式要尽量多元化,满足社会需求。
19.(1)特点:交通方式逐渐多样化;官方与民间共用;政治与经济功能兼具;受政局及政策影响较大。
原因:南方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和私营工商业的兴起;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
(2)意义:完善了东部地区的交通网;促进了沿线城市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了沿线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开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和移民。
(3)历史经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前提;党的领导和政府重视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保障;注重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最早形式是驿道,主要由政府控制和使用”“水运分担了驿道大部分运力,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方式”可知,交通方式逐渐多样化;“对政府来说,漕粮的北运具有重要意义”“民间的商人也会经运河在南北方之间贩运”“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可知,官方与民间共用、政治与经济功能兼具、受政局及政策影响较大。原因:根据材料“南北方之间的海运早在春秋时期便已出现,但到了元代才真正繁荣起来,成为南北商业贸易的重要途径。”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江南经济的开发;根据材料“海运繁荣之后,部分商业性的河运转为海运”可知,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和私营工商业的兴起;根据材料“而在运河淤塞或战乱时期,政府也会组织大规模海运以解燃眉之急。”可知,强化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意义:根据材料“津浦铁路联结陇海、胶济、沪宁等铁路,同时与长江、淮河相连,实现了水陆联运,成为东部地区交通网的骨干”可知,完善了东部地区的交通网;根据材料“天津、济南等商埠更加繁荣,徐州、蚌埠等新的商业城市也相继兴起”可知,促进了沿线城市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山东省花生、烟草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相当一部分经津浦铁路外运”可知,提高了沿线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根据材料“大量救济物资和难民经津浦铁路运输,大大减少了因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可知,推动了社会救济的开展;根据材料“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村过剩人口乘坐火车离开故乡,流入城市或移往他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便利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
(3)本题为启示类材料题。根据材料“铁路事业的发展摆脱了以往动荡、混乱的局面”“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针的指导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科技创新等方面总结经验,比如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经验可知,党的领导和政府重视是铁路交通发展的重要保障、注重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20.(1)特点:起步晚;发展慢、数量少;布局不平衡;管理分割、经营混乱;对外国依赖性强(或者半殖民地性明显)。
原因:经济落后,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小农经济下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阻碍铁路建设;大部分铁路的建设都受到帝国主义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并为其侵略和掠夺中国服务;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严重制约铁路建设。
(2)条件:工业革命成果的运用为铁路建设奠定技术条件;民间投资模式的资金支持;政府对铁路建设的政策和经济扶持;内战结束后美国政局稳定。
影响:加强美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方便了物资运输;建成了新式交通运输体系;带动钢铁、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移民西迁,促进西部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众多的铁路城镇;推动城市化发展;加快美国工业化进程和社会转型;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1865 年,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约600米的铁路,这是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条铁路”可分析得出起步晚;根据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纵横中国大陆的铁路网雏形出现”可分析得出发展慢、数量少;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布局不平衡;根据材料“建设权和经营权属于中国的铁路,使用以中国国民收入为担保的借款,外国控制力量有限”可分析得出管理分割、经营混乱;根据材料“征服方式强加给中国人的铁路”可分析得出对外国依赖性强(或者半殖民地性明显)。
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经济落后,工业技术水平低下;根据材料“步兵衙门以担心引起骚乱为由,把铁路拆除”可分析得出小农经济下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阻碍铁路建设;根据材料“名义上属于中国,但管理运营和利润分配都以签订借款和经营合同的形式被外国力量攫取的铁路”可分析得出大部分铁路的建设都受到帝国主义直接或间接的控制,并为其侵略和掠夺中国服务;结合清末史实可分析得出政局动荡,战乱频繁,严重制约铁路建设。
(2)条件:根据材料“18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南省多校联考(三湘名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