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检测卷01 中国古代史测试卷(新教材新高考)
模块检测卷
中国古代史
考试范围:第1—3讲;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距今约4500年的陶寺古城,拥有宫城、宫殿建筑、高等级墓地、“天文台”、祭天遗迹等;距今约4300年的陕北神木石峁石城,也存在精美石雕、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文化遗存。这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 )
A.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B.中华文明呈现统一性特征
C.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较频繁 D.进入早期国家的形成时期
2.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化万民,使之“有耻且格”。孟子认为人如果仅仅“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就跟禽兽没有什么区别,国家必须要“教以人伦”。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注重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强调思想教化的重要性
C.迎合贵族阶层政治诉求 D.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3.下表是史书中关于秦国君主的部分记载。据此可推知( )
秦国君主 记载
秦穆公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孝公 提出要“成帝王之业”
秦惠文王 张仪劝惠文王“以成伯王之名”
秦武王 “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
A.秦国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 B.秦国历代君主尚贤尊王
C.秦统一天下具有历史基础 D.秦国战略中心向西转移
4.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对陆贾的上述思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B.符合了西汉初年的生产实际
C.不利于加强中央的集权统治 D.契合了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5.北魏在均田制的实施过程中,荫附户问题突出。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冲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应效法古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年无过失者则升一等”。多数农民拥护新制度,“于是海内安之”。据此推断,三长制的推行( )
A.是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 B.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基层治理
C.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趋势 D.促进了租庸调制的广泛推广
6.乾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神墙朱雀门外两侧有六十一尊真人大小的蕃臣像,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于阗王尉迟璥、波斯王卑路斯、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还可能有新罗文武王金法敏。蕃臣像反映了唐朝( )
A.开放与包容的气象 B.边疆与内地一体化
C.胡化与汉化的并存 D.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7.据史料记载:“自国家置两税以来,天下之财限为三品:一曰上供(中央),二曰留使(节度、观察使),三曰留州。皆量出以为入,定额以给资。”这种财政分配制度( )
A.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B.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
C.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 D.使中央政府职能转变
8.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但是这一时期书籍、绘画作品的传抄、创作和流通,个人书信往来并没有停滞,反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民族交融交流的加强 B.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
C.宽松包容的社会环境 D.造纸术的改进与推广
9.两宋时期,选拔县令有两种途径:一为科举,二为从基层选拔。一般进士高科可以直接授京官,担任知县;除此之外,其他人须从主簿、县尉等做起,积累够规定的资格,才能注授县令职务。这反映出,两宋( )
A.重视对县级政权的建设 B.政治风气日趋因循保守
C.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变化 D.进士高科享有政治特权
10.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外,还有若干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如征交趾行省、征缅行省等,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行省就被废除了。这说明元朝行省( )
A.兼有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功能 B.有利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C.废立与否取决于战争是否需要 D.设置灵活且适应元朝统治需求
11.北宋中期,浙西苏州“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南宋初期,浙东绍兴、江东徽州也能亩得米二石,闽、浙上等田则普遍亩得米三石。以后,苏、湖、明州最好的田地能够亩收五、六石。这种现象的出现( )
A.表明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D.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12.《明史》记载,洪武年间,御史周观政巡视奉天门,拦住了准备入宫的一队女乐,领队的中使只能禀报皇帝,而后回复周观政“女乐已罢不用”。但周观政要求“必面奉诏”。最终朱元璋只能亲自出宫,向周观政解释“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这一事件说明( )
A.御史职能发生根本转变 B.台谏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
C.台谏合一趋势开始出现 D.相权的膨胀威胁专制皇权
13.康、雍、乾三朝的几种官书所使用的“盛世”一语,在《万寿盛典初集》(康熙五十六年)中出现73次,在《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乾隆三年)中出现52次,在《钦定千叟宴诗》(乾隆五十年)中出现39次,在《八旬万寿盛典》(乾隆五十七年)中出现62次。这说明清朝( )
A.盛世说得到社会一致认可 B.知识分子避祸自保的心态
C.努力构建巩固统治的舆论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了顶峰
14.明代江南每年举行蚕神祭祀活动。如清明节当天,湖州含山镇以蚕神祭祀为主体的庙会活动中,乡村供奉的各个菩萨都会被蚕农抬到蚕神庙进行参拜,称“扛菩萨”。该现象表明( )
A.政府依靠市镇强化乡村治理 B.市镇经济辐射能力增强
C.蚕桑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D.庙会成为基层自治组织
15.明人张燮记载:“东洋吕宋,地无他产,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用银钱外,无他携来,即有货亦无几。”据统计,1571年至1644年的74年间,西班牙由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白银约4240万两,同一时期西班牙输入中国的白银约为明朝白银开采量的3倍。上述现象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表述有误的是( )
A.促进了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B.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C.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繁荣和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16.顾炎武主张,史学研究要彻底地贯彻价值中立原则,绝对不能以政治伦理的需要而改变历史,甚至歪曲事实。他提出历史学具有三大功能:首先是“鉴往训今”,即总结历史经验;其次是“引古筹今”,即吸取经邦智慧;最后是“稽天成德”,即不断完善世界历史文化。据此可知,顾炎武( )
A.推崇格物致知 B.强调知行合一 C.提倡经世致用 D.否定君主专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记载,秦并六国不久,丞相王绾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在秦始皇称帝后的第九年,博士淳于越进言:“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战国初齐相,其曾孙取代齐王)、六卿(包括赵、魏、韩在内的晋国六大家族)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不过秦始皇还是采纳了李斯等人的建议,推行郡县制,并对是古非今的学者进行严厉打击。
——摘编自魏明枢《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汉书》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这一做法造成诸侯(王)国独立于中央,“三代诸侯,各自纪年……至汉依然”。汉初的诸侯(王)国还拥有地方的人事任免权,中央派遣的地方官员常被诸侯(王)国弃之不用,甚至被驱逐,有时还出现诛杀、陷害之事。一度还出现“吴王封赐倍汉之常法,梁王府库金钱巨万,宝器多于京师”的现象。
——摘编自袁波、胡建阳《罗马行省制与秦汉郡县制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朝丞相、博士主张推行分封制的理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惩亡秦孤立之败”的具体做法并对此加以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论,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材料一 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择镇帅拊之,许之世袭,收租赋以养将士,习战阵,相为唇齿以捍金人,可无深入之患。又沧州营平相直,隔黄河下流及小海,其势易以侵犯,宜分滨、棣、德、博,建横海军一道,如诸镇之制。则帝都有藩篱之固矣。
——摘自《李纲全集·卷一七三·靖康传信录下》
材料二 当太宗分置节度,皆在边境,不过数府;其带甲十万,力足以控制寇乱。故安禄山、朱泚皆凭方镇而起,乃制乱者亦藉方镇。其后析为数十,势弱兵单,方镇之兵不足相制,黄巢、朱温遂决裂而无忌。然则唐之所以亡,由方镇之弱,非由方镇之强也。是故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
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外则云、贵亦依此例,分割附近州县属之。务令其钱粮兵马,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田赋商税,听其微收,以充战守之用;一切政教张弛,不从中制;属下官员亦听其自行辟召,然后名闻。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方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纲、黄宗羲对藩镇态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历史史论的认识。
19.[“靖难之役”的历史表述]
材料一《明太祖实录》 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靖难之役”起兵前夕,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 年)十二月,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此距燕王夺位仅三月,而距建文一修成书不足一年。书文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明太祖实录》强调事直文简,理明义彰,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
——改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
材料二明朝官方史料《奉天靖难记》《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炆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不过,当时也有很多建文帝逃亡的说法。康熙年间,修撰明史的史官分为两派,一 派参照实录主张“崩死宫中”,另一派则主张“逊国出亡”。“自焚说”与“逊国说”两派相持不下,主持者王鸿绪最终采用“自焚说”。但是《明史》成书后,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下文中又作补充“或云帝由地道出亡”。
——摘编自《明史》等资料
(1)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实录》的史料类型,并分析说明《明太祖实录》的编纂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有关建文帝“自焚说”与“逊国说”出现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有丰富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绝非“外来”,亦非局限于黄河流域,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做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
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部分)
考古发现 基本介绍
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学术界公认为殷商时期的王陵所在
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共发掘墓葬620余座,发掘的墓葬时代从两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时期,反映了黔中地区古代文化进程
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遗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丽、渤海国佛教物质文化在中原地区影响之下传入与发展的历史事实
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州桥是运河遗产中的典型代表,还原了大运河及东京城繁荣宏大的历史场景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为温州作为龙泉瓷大规模外销的起点港和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重要实证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考古新发现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对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严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可知,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都出土了“宫城”、“宫殿建筑”“内外瓮城”“巨大墩台”等规模较大的建筑,据此可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出现了许多较大规模的建筑,A项正确;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陶寺古城遗址和陕北神木石峁石城遗址的诸多文化遗存,但是并没有将这两地的文化遗存进行比较,也就不能得出其“统一性”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两地遗址的文化遗存具备一定的相似性,但不能得出不同区域文化交流“频繁”的结论,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国家产生的两大标志是阶级的出现以及公共权力的设立,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有关这两方面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化万民”,“国家必须要‘教以人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孟子都认为统治者不能仅关注民众的物质生活,更要教化民众,强调思想教化的重要性,B项正确;春秋时期中国社会还未封建化,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形成,排除A项;材料与迎合贵族阶层的政治诉求无关,排除C项;强调国家担负着教化民众的职能,并不是要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材料“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帝王之业”“以成伯王之名”“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及所学可知,秦国统治者重视开疆拓土,重用人才,实行有效的改革,意图取代周王室建立新的帝王事业,这说明秦统一天下存在一定的历史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灭亡东方六国的具体信息,无法得出逐渐完成了国家统一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秦国的部分君主建立霸业的信息,无法得出历代君主尚贤尊王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秦国的战略中心是逐渐东移,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材料“故无为者乃有为也”可知,陆贾主张政治无为、发展生产,并非外儒内法,且外儒内法出现于汉武帝时期,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D项正确;陆贾认为舜无为而天下大治,侧面反映了其对秦朝严刑峻法的批判,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政治无为符合汉初社会残破的现状,有助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无为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为了打击荫附户问题,实行三长制,采取邻里党的方式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得到了农民的拥护,说明三长制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基层治理,B项正确;三长制属于基层组织,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排除A项;三长制主要解决的是荫附户问题,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陵园神墙朱雀门外两侧有六十一尊真人大小的蕃臣像,这些人是疏勒国王裴夷健密施、于阗王尉迟墩、波斯王卑路斯、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勒羯达健等,还可能有新罗文武王金法敏。”反映出唐朝国力强盛,对于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吸引这些国家与唐朝交流,这是开放与包容的大唐气象的表现,A项正确;本题主旨是“唐朝开放的社会气象”,“边疆与内地一体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胡化与汉化的并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不是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中关于两税法的记载可知,两税法的税赋分配由三部分构成,地方征收可以留存一部分,这种财政分配制度增强了地方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自主性,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地方经济实力的增强,会导致中央政府权力的削弱,不利于解决藩镇割据问题,排除B、C两项;材料未涉及中央政府职能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但是这一时期书籍、绘画作品的传抄、创作和流通,个人书信往来并没有停滞”,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已经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纸的普及,有力地促进了当时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书法艺术提供了轻便廉价的载体,D项正确;民族交融交流的加强,并不是该景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造纸术的作用,并不是强调当时的社会环境,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重视县令的选任,担任县令之人必须满足一定资质,这有利于县级官员素质和行政能力的提高,反映出两宋重视县级政权建设,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两宋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两宋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排除C项;进士高科直接授京官,担任知县,这属于正常的晋升途径,并非其享有政治特权,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朝既有固定的行省,也有因战争需要而设立的临时行省,这说明元朝的行省设置比较灵活,适应了元朝的统治需求,D项正确;元朝行省的职能不同,并非兼有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功能,排除A项;固定的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征伐需要,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元朝废除的只是军事征伐型行省,而不是全部行省,固定的行省废立与战争需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到“五、六石”可知,粮食亩产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余粮进入市场,解放了部分劳动力,推动了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一般指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从北方向南方转移,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A项;粮食亩产提高与国家财政危机的缓解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农民的生活条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粮食亩产提高并不一定会改善农民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以来御史和谏官的职能合并,周观政利用手中的谏议权迫使皇帝纠正自身行为,这说明台谏对君主权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B项正确;御史自诞生之初就掌握监察权,其职能在明代也未发生根本转变,排除A项;台谏合一趋势出现在宋代,排除C项;御史的权力有别于相权,故不能说相权威胁到皇权,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盛世”一词主要出现在当时的官书之中,这是官方进行的舆论宣传,其目的是巩固统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书对盛世的描述,未体现社会的一致认可,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知识分子的心态,排除B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根据“湖州含山镇以蚕神祭祀为主体的庙会活动中,乡村供奉的各个菩萨都会被蚕农拾到蚕神庙进行参拜”可知,在庙会活动中, 周边乡村的菩萨像都会被抬到含山镇,说明含山镇在周边农村中处于中心地位,也体现了市镇的经济辐射能力在增强,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政府的行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蚕桑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庙会是集体活动,不是基层自治组织,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睛】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对外贸易中,西班牙由菲律宾输入中国的白银约4240万两,同一时期西班牙输入中国的白银约为明朝白银开采量的3倍,大量白银内流,有利于推动促进了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促使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推动了城市的进一步繁荣,但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1840年以后,时间不符,因此C项表述符合题意,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史学研究方法论方面,顾炎武主张实事求是;在历史记载类书籍中,他主张书中所写应该完全按照真实历史去记载,绝对不能以政治伦理的需要而改变历史;而研究历史学的目的则是吸取经邦智慧为现实服务和不断完善世界历史文化,说明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朱熹的观点,“推崇格物致知”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观点,“强调知行合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本题主旨是“史学中立”,“否定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理由:王绾:边远地区需要通过分封来管理。博士:防止权臣专权,危及统治。
因素: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的影响。
(2)做法: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立。
评价:有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地方稳定;诸侯国势力渐强,危及中央集权。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第一小问理由:王绾:根据材料“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可知,边远地区需要通过分封来管理。博士:根据材料“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战国初齐相,其曾孙取代齐王)、六卿(包括赵、魏、韩在内的晋国六大家族)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可知,防止权臣专权,危及统治。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有助于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的影响。
(2)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第一小问做法:根据材料“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可知,西汉初年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立。第二小问评价:从进步性看,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地方稳定;根据材料“汉初的诸侯(王)国还拥有地方的人事任免权,中央派遣的地方官员常被诸侯(王)国弃之不用,甚至被驱逐,有时还出现诛杀、陷害之事”可知,诸侯国势力渐强,危及中央集权。
18.(1)共同之处: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
不同之处:李纲: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问题,抵抗金兵南犯,维护朝廷统治。
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增强地方的自主性,适度分权。
(2)史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是沟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偏见交错,要注意分析史论的视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等。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同,由材料一“为今之计,莫若以太原、真定、中山、河间建为藩镇”“帝都有藩篱之固”,结合材料二“宜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固原、延绥俱设方镇”“内足自立,外足捍患”等信息可知,两人均主张恢复藩镇制度,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第二小问不同之处,由材料一“今天下之大患,在金人与蠡起之盗贼,其势非复方镇之制,而假之权不足以捍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纲主张设置藩镇,是为了解决北宋以来地方事权分散问题,抵抗金兵南犯,维护朝廷统治;由材料二“封建之弊,强弱吞并,天子之政教有所不加;郡县之弊,疆场之害苦无已时。欲去两者之弊,使其并行不悖,则沿边之方镇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反对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主张增强地方的自主性,适度分权。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相关问题,结合题干中“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史论与史实、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等信息和所学知识,从史料、史论、历史研究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分析可知,在中国古代史学及有关历史文献中,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历史史论既是从历史中得出的结论,又是指导实践的认知工具,通过历史史论来沟通历史与现实,对历史事物、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和认识;但由于史料、作者立场等因素的影响,历史史论中正确与谬误相杂、真知与偏见交错,要注意分析史论的视角、史料证据及历史分析逻辑等。
19.(1)《明太祖实录》属于一手史料,为官修正史。
特点:编撰内容偏重政治事件和典章制度记录;编撰过程受政治局势影响,存在多次编撰;服务于专制皇权,编撰中常有隐讳失实之处,史学价值相对不高。(答出3点)
(2)“自焚说”出现原因:朱棣夺得皇权后,需要《太宗实录》来书写夺取皇权的合法性;宣告朱允炆“自焚”死亡,有利于打击南京原有的政治势力。
“逊国说”出现原因:朱允炆原有政治势力和民间相信皇帝仍然存世,对其重新崛起抱有希望;清朝修史无需再考虑明朝政局,可以相对客观。(任答一条)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明太祖实录》的史料类型,由材料“《明太祖实录》强调事直文简……这是史官们囿于封建正史编修传统之必然结果”可知,《明太祖实录》属于一手史料,为官修正史。
第二小问,关于《明太祖实录》的编纂特点,由材料“初修于建文元年正月‘靖难之役’起兵前夕”、“建文四年(时改称洪武三十五年)十月,下令重修《明太祖实录》”可知,编撰过程受政治局势影响,存在多次编撰;由材料“书文将其中触犯忌讳之处作删改增订,歌颂朱棣‘靖难’之功,以图自解于天下后世”可知,服务于专制皇权,编撰中常有隐讳失实之处,史学价值相对不高;由材料“叶惠仲等修《太祖实录》,指斥靖难君臣为逆党”、“对典章制度记述尤为详明”可知,编撰内容偏重政治事件和典章制度记录。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关于明清时期有关建文帝“自焚说”出现的原因,由材料“《太宗实录》中都明确记载南京陷落之际,皇宫大火,建文帝朱允炕自焚而死,朱棣(太宗)将其厚葬。”可知,原因之一是朱棣夺得皇权后,需要《太宗实录》来书写夺取皇权的合法性;据所学可知,宣告朱允炆“自焚”死亡,这样会一定层度减少原有南京政治势力的反叛。
关于建文帝“逊国说”出现的原因,据材料可知,清朝“逊国出亡”说时明朝已经灭亡,清朝修史无需再考虑明朝政局,可以相对客观;明朝的“逊国说”之所以坚持朱允炆仍然存世,是支持朱允炆的政治势力和民间力量对其重新崛起抱有希望。
20.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起源从满天星斗走向多元一体。
论述: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存,自古以来中华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华大地的许多地区;2022年十大考古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现象。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地发掘的文物及历史遗迹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似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区域的文明互相交流,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促成和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之后不断走向交融,共同构筑起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探究结论论证题、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历史事物阐释题(含评析类、解读类),时空是:古代(中国)。设问要求“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考古新发现信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据材料“ 也说明中国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点的,多元的,做繁星点点,广布在远古的中华大地上”可概括论点,中华文明起源从满天星斗走向多元一体。在阐释时可以结合材料中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地发掘的文物及历史遗迹及所学知识,从中华文明起源上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地的多元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角度进行阐释。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模块检测卷01中国古代史测试卷(新教材新高考)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