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综合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之一,在柳湾马厂类型墓地中随葬的粗陶瓮内普遍装有粟,M339中4件粗陶瓮都盛满粟粒,鸳鸯池M134内一件大陶瓮中所盛的粟,按照陶瓮容积计算可达66.9公斤。这些考古发现( )
A. 说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B. 印证当时已经出现定居生活
C. 显示了农业生产的分工细化 D. 标志着早期国家的雏形初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材料“随葬的粗陶瓮内普遍装有粟”“4件粗陶瓮都盛满粟粒”等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的人们已从事农业生产,进行定居生活,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随葬品的对比情况,无法说明贫富分化现象严重,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生产的分工细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信息并不能得出国家的初始形态显现,排除D项。故选B项。
2. 周王既是天下“大宗”,又是天下共主。他与诸侯在氏族组织内是“大宗”与“小宗”;在国家组织内是“王”与“臣”。诸侯所获得分封地区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与周王关系的亲疏。据此可知,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是( )
A. 王权实现高度集中 B.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C. 王室直接控制地方 D. 贵族等级分封制与官僚制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周王既是天下‘大宗’,又是天下共主。他与诸侯在氏族组织内是‘大宗’与‘小宗’;在国家组织内是‘王’与‘臣’”及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制度相结合,强化王权,B项正确;虽然西周时期王权较商朝有所加强,但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间接控制地方,排除C项;官僚政治形成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 汉景帝即位后,用大臣晁错的削藩之策,削减一些诸侯国的辖地。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于汉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为解决汉初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隐患,汉武帝采取了( )
A. 实行盐铁官营 B. 分设刺史
C. 颁布“推恩令” D. 任用酷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C项正确;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在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分设刺史是为了监察官员及其子弟,排除B项;任用酷吏是为了打击豪强、游侠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
4. 从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唐朝政府曾三次颁布均田令。其中关于不同年龄段的“丁男”“中男”授田数量略有调整。与此同时,唐朝还划定“宽乡”和“狭乡”,其中,狭乡只按法定数额的一半授田。由此可知,均田制的推行( )
A. 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B. 以严密的户籍登记为基础
C. 利于解决土地兼并顽疾 D. 易导致国家出现财政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朝时期实行均田制,以当地的人丁数为依据进行分田,所以均田制的推行必须要以严密的户籍登记为基础,B项正确;“宽乡”“狭乡”的划定,指根据人口与土地的比例来授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排除A项;均田制的施行并不能够解决土地兼并,排除C项;均田制施行后,扩大了税源,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秦始皇焚书诏令中,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北魏周澹)尤善医药....太宗(明元帝)尝苦风头眩,澹治得愈,由此见宠,位至特进,赐爵成德侯 《魏书·周澹传》
有以医术人仕者,同明经(科举科目)例处分 《唐会要·医术》
A. 政府主导医学发展 B. 医学受到官方的重视
C. 社会崇医之风兴盛 D. 医者社会地位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至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朝未禁医学之书,北魏时期的周澹因为擅长医药而得到皇帝的宠爱,位至特进,赐爵成德侯,《唐会要·医术》中提到有以医术人仕者,同明经(科举科目)例处分,说明医学在唐代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科举科目,受到官方的重视,B项正确;秦始皇焚书时,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得以保留,说明政府对医学的重视,而其他史料中并未提到政府对医学的推动作用,难以体现政府主导医学发展,排除A项;虽然医学在某些时期受到政府重视,但史料中并未体现出社会崇医之风兴盛的现象,排除C项;史料中只有唐代把医者地位的上升之道纳入科举,使其社会地位提高,故D项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6. 唐朝时,新罗国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是一个稳定且组织完善的王朝,它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唐朝文化( )
A. 被新罗加以全面复制 B. 深刻影响了朝鲜发展
C. 给新罗带来文化殖民 D. 推动了朝鲜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新罗王朝“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可知,古代朝鲜深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新罗学习唐朝文化,不是“全面复制”,排除A项;新罗国主动接受唐朝先进文化,不属于唐朝对其进行“文化殖民”,排除C项;唐朝文化推动了朝鲜文化的发展,但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唐朝文化推动朝鲜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图中的数据变化主要说明宋朝( )
A.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 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D. 南方的政治局面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图片材料可知,宋朝时期南方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始终高于北方地区,这主要是受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使南北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B项正确;宋代南北人口比重的变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社会阶层流动频繁的信息,排除C项;“南方的政治局面稳定”仅能代表南宋时期,无法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8. 宋朝,在“草市”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居民聚居的“草市镇”。许多以往用于屯兵的军镇也开始向商品交易的集镇演变,成为“草市镇”的主要来源之一。史载,熙宁九年(1076)“路”管辖下的“草市镇”约为27600处。这说明( )
A. 城镇传统功能逐步丧失 B. 商业繁荣影响市镇发展
C. 行政区划制约市镇布局 D. 人口迁移推动了城市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许多以往用于屯兵的军镇也开始向商品交易的集镇演变……约为27600处”,可知宋朝时期,许多军镇逐渐向商品交易的集镇转变,并且“草市镇”的数量众多,说明商业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镇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商业对市镇的影响,无法判定城镇传统功能逐步丧失,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行政区划制约市镇布局,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人口迁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9. 秦汉以后出现成形的手摇缫车,至宋代前,手摇缫车比较盛行。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同时出现了水力大纺车,每车每天可加工麻纱100斤。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如此描述:“与水转辗磨之法俱同。”这表明,中国古代( )
A. 纺织品质量逐渐提升 B. 农用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C. 纺织工具不断地改进 D. 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中的“手摇缫车”“脚踏缫车”“水力大纺车”可知,纺织领域的工具得到了不断改进,降低了工人的劳动负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纺织工具的改进,并未涉及纺织品质量,排除A项;中国古代长期以人力、畜力或自然力作为动力,农用动力“根本改变”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且家庭手工业的主要生产目的是满足自身需要和缴纳赋税,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表所示为《大明律》中关于家庭关系的部分规定。由此可知,该法律( )
凡立嫡子违法者,杖八十。其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长子。不立长子者,罪亦同。
凡卑幼,殴本宗及外姻缌麻兄姊,杖一百……若尊长殴卑幼,非折伤,勿论。
凡外姻、有服、尊属、卑幼共为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各以奸论。
A. 维护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B. 以严刑峻法维护专制统治
C. 构建了和谐的家庭关系 D. 强调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大明律》中关于家庭关系的部分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明律》强调家庭关系中的长幼尊卑关系,D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该法律所起的实际效果,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严刑峻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清朝时,总督和巡抚二者都单独开府,有独自奏事权,遇有大事,亦需两相会商,并联名奏请,加上他们的职掌又多重复,故职责上的摩擦在所难免。清朝统治者虽在后期作过某种调整,但其原则却始终不变。清朝地方的督抚二元化领导体制( )
A.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导致地方势力的壮大崛起
C. 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D. 标志着专制集权达到顶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明清时期(中国)。明清时期,督抚制度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废行省设三司后,三司互不统属影响地方行政效率的问题,而清朝督抚之间的相互制衡是为了杜绝一家独大,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从而推动了封建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C项正确;这种制衡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地方的行政效率,“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夸大了其消极影响,排除A项;“导致地方势力的壮大崛起”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专制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如“半两”“五铢”等。但是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自北宋其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当时的年号,如宋朝的“淳化元宝”,清朝的“乾隆通宝”等。由此可知,铜钱上铸有文字( )
A. 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B. 确立铜钱成为当时唯一流通的货币
C. 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D. 体现了统治者对于经济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至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古代铜钱,由注重重量到注重年号,其实是为了强调统治者对于经济的控制,D项正确;铜钱上由记载钱币重量到记录年号,与商业贸易无关,主要取决于政府决策,排除A项;“唯一”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铜钱上铸有文字与历史价值高低无关,主要强调政府在经济层面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3.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迫使中国降低关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进口关税降无可降。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西方列强主动提出将关税税率提高到“值百抽五”的水平。据此可推断晚清关税变迁( )
A. 加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 推动了关税税率与国际接轨
C. 服务于晚清政府发展外贸的策略 D. 增加了列强的资本输出成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材料表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迫使中国降低关税,便利了列强商品输出;《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列强也是为了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才提高了关税税率,这都是服务于西方列强,加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A项正确;材料所述关税税率的变化主要是出于列强侵略中国的利益需要,而非为了“与国际接轨”,排除B项;材料所述关税的变化是西方列强主导的,服务于西方列强,而非晚清政府,排除C项;关税主要是影响外国商品进口,也即主要影响商品输出而非资本输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4. 毛泽东对湖南国民党的组织建设倾注了心力。……他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回湖南指导湘区委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在他指导下,长沙最先设立国民党支部,接着常德、衡阳也相继设立分支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 湖南农民运动获得长足发展 B. 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革命发展
C. 当时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D. 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湖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根据材料“……他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回湖南指导湘区委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在他指导下,长沙最先设立国民党支部,接着常德、衡阳也相继设立分支部。”及所学可知,毛泽东主持湖南国民党建设,这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的发展状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展信息,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属于党内合作,排除C项;“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湖南”与此时的史实不符。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5. 下图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及其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示意图。图中现象反映了我国( )
A. 工业制造的技术水平领先 B. 国内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
C. 产业结构的比例日益失衡 D.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至2008年(中国)。由材料可知,1985年至200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及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都是急剧增长的,说明我国不断地增强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地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D项正确;仅凭材料看不出工业制成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领先,排除A项;不能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增加而主观认为国内市场趋于饱和,排除B项;图中只有工业的相关信息,没有其他产业信息,C项说法仅凭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16. 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对几何学比较重视……古巴比伦则因为农业生产依靠天文历法,因此其天文历法比较发达。这说明(  )
A. 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 B. 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
C. 两大文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D. 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埃及、巴比伦)。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因生产实践需要不同,科技领域发展的侧重点不同,说明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D项正确;“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的发展方向”属于自然环境决定论,与材料主旨不符,并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将古埃及与古巴比伦的科技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的结论,排除B项;两大文明都属于大河文明,且材料看不出根本差异,排除C项。故选D项。
17. 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北美洲,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后来,甘蔗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进入菲律宾和太平洋群岛,此后蔗糖进入千家万户这一变化( )
A. 反映出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B. 促进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快速发展
C. 是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兴盛的结果 D. 说明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正向、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近代世界。据材料可知,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奢侈品,但是到了近代,随着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的发展,蔗糖的产量和贸易量大增,蔗糖逐渐普及,C项正确;蔗糖逐渐普及不代表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排除B项;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8. 有学者说:“光荣革命后,激烈的政治变动在英国始终都没有出现……英国宪政看似有形,实则无形。”如1742年,沃波尔的下台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多数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宪法先例,后来这一做法成为英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同时,英国统而不治的虚位国王,在政治生活中始终发挥着“制动阀”和“缓冲器”的作用。这说明英国政治制度的演进( )
A. 具有灵活性与稳定性并存的特点 B. 始终带有保守主义的色彩
C. 促使议会正在丧失对内阁的制约 D. 阻滞了政党政治正常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7世纪后(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在发展过程中,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多数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宪法先例,而且这一先例成为英国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但是英国统而不治的虚位国王在政治生活中始终发挥着“制动阀”和“缓冲器”的作用。这说明英国的政治制度演进中有“变与不变”的情况,即具有灵活性与稳定性并存的特点,A项正确;英国政治制度的演进是进步性与保守性共存,排除B项;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对内阁有制约作用,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英国政治制度演进,有助于英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9. 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
A. 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 B. 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文学创作
C. 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 D. 隐含了作者对英德矛盾的担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是本质题、目的题,时空是1802年至1803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1802年至1803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材料中的“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恢宏气象,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的恢宏气象,不能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文学创作,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污染问题,排除C项;材料所处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德矛盾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根据维也纳体系,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领土面积大致相等。战胜国四强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
A. 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B. 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
C. 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 D. 践行了民族自决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的领土面积大致相等”可知,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会议及此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C项正确;“消除”说法过于绝对,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长期和平”说法不符合实实,一战和二战爆发于该体系建立后,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普遍承认和迅速发展,且材料信息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1. 美国文官制度建立后,历任美国总统仍会受到种种压力,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酬谢其支持者,任命一些照顾性官员。有些总统往往故意保留许多肥缺,不急于补充,以此作为获得支持的筹码。这说明美国( )
A. 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名存实亡 B. 政党分肥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C. 总统权力受到文官制度制约 D. 文官系统冲击分权制衡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据材料“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酬谢其支持者,任命一些照顾性官员。有些总统往往故意保留许多肥缺”和所学可知,政党分肥制就是竞争获胜的政党,将行政职位分配给本党主要骨干的做法,美国文官制度建立之后,仍然存在总统为照顾支持者而任命一些官员的情况,说明政党分肥制的影响依然存在,B项正确;“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名存实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中总统为照顾支持者而任命一些官员,没有体现权力受到文官制度制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分权制衡,排除D项。故选B项。
22.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是覆盖产业工人,即蓝领工人,继而推广到白领工人和其他行业的雇佣劳动力,社会保险种类也由“意外事故保险法”一种增至《疾病保险法》多种门类。这主要得益于德国( )
A. 代议制度的不断完善 B.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 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D. 阶级矛盾的日益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德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了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因此其保险制度逐步确立并得到发展,D项正确;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的代议制并未有不断完善的历程,排除A项;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内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并无因果联系,排除C项;阶级矛盾缓和是社会保险制度确立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3. 某条运河被称为世界工程奇迹。该运河由法国人在1881年开始建造,但很快由于工程技术问题和劳工的高死亡率而停工。美国于1904年接手这一工程,运用了大量现代工程手段,最终运河于1914年8月15日完工。这条运河的开通( )
A. 体现了非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活力 B. 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C. 成为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水上通道 D. 极大缩短了太平洋与大西洋间的航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洲)。结合所学可知,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横穿巴拿马地峡,运河于1904年开始开凿,1914年竣工通航,运河开通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航程比原来缩短了5000公里至10000公里,极大缩短了航程,通航近百年来,已成为西半球乃至全球重要航道,为巴拿马及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巴拿马运河和非洲无关,排除A项;17世纪开通的法国米迪运河,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排除B项;苏伊士运河成为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水上通道,排除C项。故选D项。
24.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1950—1973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从2300万增为2900万;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导致美国社会从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B. “滞胀”局面的出现
C. 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D. “福利国家”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解放了更多的体力劳动人口,使得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C项正确;“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美国经济“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福利国家”不会引发从业结构变化,尤其是科技人才队伍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5. 下图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三种不同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不同产业所占比例的变化( )
A. 反映了人类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的变革
B. 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C. 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和谐共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从传统农业时代到现代工业时代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传统农业时期,传统农业占主导,现代工业时代,工业为社会创造大量财富,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所以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人类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不同,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进入现代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排除B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发展无关,且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文明多样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背景下,戏剧在公民教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集体观剧的过程和对戏剧的品评经常被视为大型的参政模拟现场。民众乐于记诵戏剧内容,并得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使用剧中流畅的表达和优美的修辞,甚至借模仿戏剧朗诵来锻炼自己的演说能力。柏拉图认为,“用这些故事塑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对于古希腊戏剧观众而言,他们所记住的不仅仅是戏剧人物的言谈和修辞,同时还有戏剧台词的内在逻辑结构,他们通过模仿剧作家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全剧末尾,歌队尽管受到神的警告,却依然心甘情愿地陪着普罗米修斯堕入地狱,“普罗米修斯在雷电中消失,歌队也跟着不见了”。今人阅读剧本时,凭借共情与想象力依然能够体会到剧场中心灵的震撼。
——摘编自颜欣萌《古希腊戏剧与公民教化》
材料二 清代戏曲塑造了一大批忠于国家、敢于谏诤、智勇双全的忠臣,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光宗耀祖的孝子,坚贞不屈、聪慧贤达的节妇,以及侠义相助、信义行善的义夫。随着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政府对民众的伦理道德要求更加严苛,“绝对道德”精神愈加明显。如在唐英的《芦花絮》中,闵损为打消父亲休妻的决定,不惜将错处全归为自己,甚至愿以死明志。清代禁毁戏曲成为一种制度性的查禁,如康熙十三年,礼部复魏象枢上奏禁止刊卖淫词艳曲;乾隆元年,工科给事中闾纮玺奏请严禁京畿演戏。此外乾隆时期曾令办理纂修《四库全书》处、军机处两处机构参与到禁毁戏曲剧本的活动中,这也是历史上首次设立专门机构查禁戏曲。
——摘编自周妙中《清代戏曲史》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中国精神,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光明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戏剧在公民教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戏曲的社会教化不同于古希腊戏剧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传统教化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
【答案】(1)作用:训练公民的参政能力;提高人民的演说能力;让公民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提高和强化公民的道德情操。(任答三点)
(2)不同:清朝戏剧重在传播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清政府对于不符合价值观的戏曲进行严厉打击。影响:使封建伦理道德教化更加世俗化,受众范围更广;加深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的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任答两点)
(3)特点:长期坚持;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注重培育和提炼价值型时代精神;战略目标明确;逐渐形成体系;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是培根铸魂育人。(任答四点)价值:中国传统教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应从现实需要出发,古为今用,汲取传统教化中的精华和道德精神,将其与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固本培元强基,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思路。(任答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希腊。作用:根据材料“公民集体观剧的过程和对戏剧的品评经常被视为大型的参政模拟现场”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训练公民的参政能力;根据材料“借模仿戏剧朗诵来锻炼自己的演说能力”可以得出,提高人民的演说能力;根据材料“他们通过模仿剧作家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可以得出,让公民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根据材料“歌队尽管受到神的警告,却依然心甘情愿地陪着普罗米修斯堕入地狱”可以得出,提高和强化公民的道德情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比较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清朝。不同:根据材料“清代戏曲塑造了一大批忠于国家、敢于谏诤、智勇双全的忠臣……政府对民众的伦理道德要求更加严苛”可以得出,清朝戏剧重在传播传统伦理道德和价值观;根据材料“清代禁毁戏曲成为一种制度性的查禁……”可以得出,清政府对于不符合价值观的戏曲进行严厉打击。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戏曲传播的方式更加通俗易懂,能够理解的人更多,可以深入基层,使封建伦理道德教化更加世俗化,受众范围更广;戏曲中人物被塑造为符合封建伦理的完美人物,甚至为了符合封建道德,剧中人物会做出比较极端的事情,加深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的影响;把封建伦理道德合法化,变为不容置疑的公理,扼杀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戏曲的宣传让人们丧失思考能力和反抗意识,巩固了封建专制统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点:综合材料内容可知是长期坚持;根据“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得出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根据“培育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得出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注重培育和提炼价值型时代精神;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出战略目标明确;逐渐形成体系;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的是培根铸魂育人。价值: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传统教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应从现实需要出发,古为今用,汲取传统教化中的精华和道德精神,将其与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增强文化自信与自觉,固本培元强基,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依据,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新思路。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公元500年)之前,远距离贸易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古典时代,两方面的发展降低了旅行的风险,刺激了远距离贸易。首先,统治者出于军事和管理国家的目的,大力投资修建道路和桥梁,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其次,古典社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往往彼此相连。当这些帝国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对抗和冲突时,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就会出现一派和平的气息。远距离商贸的成本降低了,商品经营的规模急剧扩大。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逐渐被建立并开拓。当时国际商品流通的主流已是大宗机器制成品,如皮棉、棉纱、纺织机、煤炭、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制成品,还有工业生产急需的大批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一时期的贸易,如英国进口的棉花量,1785年为1840万磅,到1861年猛增为12亿6140万磅。这时,粮食、棉花、矿石等大宗商品几乎全在交易所中成交。这时的世界市场还是由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所组成的,这些国家都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远距离贸易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贸易的特点。
【答案】(1)条件:道路的修筑和交通的发展,便利了国内贸易;帝国的不断扩大,促进了不同文明间联系的加强;和平的环境,降低了远距离贸易的风险;跨区域商路的形成,提供了远距离贸易的条件。
(2)特点:贸易范围扩大;商品种类更加丰富;机器制成品占重要地位;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贸易组织形式进一步变化;以英国为中心。(任答四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条件:根据材料“统治者出于军事和管理国家的目的,大力投资修建道路和桥梁,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可知,道路的修筑和交通的发展,便利了国内贸易;根据材料“其次,古典社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往往彼此相连”可知,帝国的不断扩大,促进了不同文明间联系的加强;根据材料“当这些帝国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对抗和冲突时,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就会出现一派和平的气息”可知,和平的环境,降低了远距离贸易的风险;根据材料“远距离商贸的成本降低了,商品经营的规模急剧扩大。”可知,跨区域商路的形成,提供了远距离贸易的条件。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世界)。特点:根据材料“18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逐渐被建立并开拓”可知,贸易范围扩大;根据材料“当时国际商品流通的主流已是大宗机器制成品,如皮棉、棉纱、纺织机、煤炭、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制成品,还有工业生产急需的大批农产品和矿产品”可知,商品种类更加丰富、机器制成品占重要地位;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贸易,如英国进口的棉花量,1785年为1840万磅,到1861年猛增为12亿6140万磅”可知,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根据所学最实惠可知,贸易组织形式进一步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英国为中心。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如何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提出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重德、务实、宽容、爱国都不能离开自强。还有学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脱离了理性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求实精神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变精神。再有学者认为,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最鲜明、发展最持久、影响最广泛的一个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这种理想为核心的。另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传统。也有人把张企年所概括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拼搏的精神,“厚德载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者的观点赞成、质疑、修改或自创皆可),并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见解:“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
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秦时期,无论是周灭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还是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明清时期,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都体现了意志坚强、奋斗不止的自强不息精神,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厚德载物的精神,在治国之道上,表现为善于接纳不同意见。如唐太宗李世民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善于听取、正确地对待不同意见,容纳与自己政见有分歧的人和不同政治势力。在文化价值观上,表现为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域内各种文化和外来文化。隋唐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热潮,取得了灿烂的文化成就。佛教东来,为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渐,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总之,“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精神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是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的内涵实质。
【解析】
【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古代中国。
见解:审问题“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者的观点赞成、质疑、修改或自创皆可)”,据材料“也有人把张企年所概括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可得出学者的观点之一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可以选择赞同这一见解,即见解是“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说明:首先说明“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审问题“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可知,可以按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中国古代史能够体现“自强不息”的知识进行说明,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秦时期,无论是周灭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还是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明清时期,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都体现了意志坚强、奋斗不止的自强不息精神。接着适当说明“自强不息”精神的意义,如“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然后说明厚德载物精神,可以分角度展开,如分为治国之道方面和文化价值观方面。先结合中国古代史列举具体表现,然后简单说明其意义。如在治国之道方面,表现为于接纳不同意见。唐太宗李世民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做到善于听取、正确地对待不同意见,容纳与自己政见有分歧的人和不同政治势力。如在文化价值观方面,表现为以宽容的精神对待域内各种文化和外来文化。隋唐时代,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热潮,取得了灿烂的文化成就。佛教东来,为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渐,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最后归纳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即总之,“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是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的内涵实质。阜阳三中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
历史学科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综合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之一,在柳湾马厂类型墓地中随葬的粗陶瓮内普遍装有粟,M339中4件粗陶瓮都盛满粟粒,鸳鸯池M134内一件大陶瓮中所盛的粟,按照陶瓮容积计算可达66.9公斤。这些考古发现( )
A. 说明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B. 印证当时已经出现定居生活
C. 显示了农业生产的分工细化 D. 标志着早期国家的雏形初显
2. 周王既是天下“大宗”,又是天下共主。他与诸侯在氏族组织内是“大宗”与“小宗”;在国家组织内是“王”与“臣”。诸侯所获得分封地区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与周王关系的亲疏。据此可知,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是( )
A. 王权实现高度集中 B. 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C. 王室直接控制地方 D. 贵族等级分封制与官僚制相结合
3. 汉景帝即位后,用大臣晁错的削藩之策,削减一些诸侯国的辖地。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于汉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为解决汉初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隐患,汉武帝采取了( )
A. 实行盐铁官营 B. 分设刺史
C. 颁布“推恩令” D. 任用酷吏
4. 从唐高祖到唐玄宗时期,唐朝政府曾三次颁布均田令。其中关于不同年龄段的“丁男”“中男”授田数量略有调整。与此同时,唐朝还划定“宽乡”和“狭乡”,其中,狭乡只按法定数额的一半授田。由此可知,均田制的推行( )
A. 违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B. 以严密的户籍登记为基础
C. 利于解决土地兼并顽疾 D. 易导致国家出现财政困难
5. 下表所示为某学习小组搜集的相关史料。他们由此得出的推论最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秦始皇焚书诏令中,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
(北魏周澹)尤善医药....太宗(明元帝)尝苦风头眩,澹治得愈,由此见宠,位至特进,赐爵成德侯 《魏书·周澹传》
有以医术人仕者,同明经(科举科目)例处分 《唐会要·医术》
A. 政府主导医学发展 B. 医学受到官方的重视
C. 社会崇医之风兴盛 D. 医者社会地位的提高
6. 唐朝时,新罗国统一了朝鲜半岛。新罗是一个稳定且组织完善的王朝,它严格地以唐制为样板,甚至统治阶级都使用中国文字,模仿中国的文体,接受佛教文化和儒家思想。由此可知,唐朝文化( )
A. 被新罗加以全面复制 B. 深刻影响了朝鲜发展
C. 给新罗带来文化殖民 D. 推动了朝鲜社会转型
7. 下图中数据变化主要说明宋朝( )
A.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 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D. 南方的政治局面稳定
8. 宋朝,在“草市”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居民聚居的“草市镇”。许多以往用于屯兵的军镇也开始向商品交易的集镇演变,成为“草市镇”的主要来源之一。史载,熙宁九年(1076)“路”管辖下的“草市镇”约为27600处。这说明( )
A. 城镇传统功能逐步丧失 B. 商业繁荣影响市镇发展
C 行政区划制约市镇布局 D. 人口迁移推动了城市化
9. 秦汉以后出现成形的手摇缫车,至宋代前,手摇缫车比较盛行。宋代,出现了脚踏缫车,同时出现了水力大纺车,每车每天可加工麻纱100斤。元代的王祯在《农书》中对水力大纺车如此描述:“与水转辗磨之法俱同。”这表明,中国古代( )
A. 纺织品质量逐渐提升 B. 农用动力发生根本改变
C. 纺织工具不断地改进 D. 家庭纺织以营利为目的
10. 下表所示为《大明律》中关于家庭关系的部分规定。由此可知,该法律( )
凡立嫡子违法者,杖八十。其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庶长子。不立长子者,罪亦同。
凡卑幼,殴本宗及外姻缌麻兄姊,杖一百……若尊长殴卑幼,非折伤,勿论。
凡外姻、有服、尊属、卑幼共为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各以奸论。
A. 维护了稳定的社会秩序 B. 以严刑峻法维护专制统治
C. 构建了和谐的家庭关系 D. 强调尊卑有序的伦理观念
11. 清朝时,总督和巡抚二者都单独开府,有独自的奏事权,遇有大事,亦需两相会商,并联名奏请,加上他们的职掌又多重复,故职责上的摩擦在所难免。清朝统治者虽在后期作过某种调整,但其原则却始终不变。清朝地方的督抚二元化领导体制( )
A. 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导致地方势力的壮大崛起
C. 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D. 标志着专制集权达到顶峰
12. 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如“半两”“五铢”等。但是唐初铸行“开元通宝”钱,此后铜钱大都以“通宝”“元宝”命名。自北宋其形成惯例,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当时的年号,如宋朝的“淳化元宝”,清朝的“乾隆通宝”等。由此可知,铜钱上铸有文字( )
A. 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 B. 确立铜钱成为当时唯一流通的货币
C. 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D. 体现了统治者对于经济的控制
13.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迫使中国降低关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进口关税降无可降。而《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为提高清政府对巨额外债的偿付能力,西方列强主动提出将关税税率提高到“值百抽五”的水平。据此可推断晚清关税变迁( )
A. 加速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 推动了关税税率与国际接轨
C. 服务于晚清政府发展外贸的策略 D. 增加了列强的资本输出成本
14. 毛泽东对湖南国民党的组织建设倾注了心力。……他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回湖南指导湘区委筹建湖南国民党组织。在他指导下,长沙最先设立国民党支部,接着常德、衡阳也相继设立分支部。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 湖南农民运动获得长足发展 B. 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了革命发展
C. 当时国共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D. 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湖南
15. 下图是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及其占全国出口总额比重示意图。图中现象反映了我国( )
A. 工业制造的技术水平领先 B. 国内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
C. 产业结构的比例日益失衡 D.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16. 古埃及由于尼罗河泛滥后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对几何学比较重视……古巴比伦则因为农业生产依靠天文历法,因此其天文历法比较发达。这说明(  )
A. 自然环境决定了文明发展方向 B. 古埃及的科技领先于古巴比伦
C. 两大文明之间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D. 生产实践的差异影响科技走向
17. 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哥伦布于1493年首次把甘蔗带到北美洲,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极其成功。后来,甘蔗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脚步,进入菲律宾和太平洋群岛,此后蔗糖进入千家万户这一变化( )
A. 反映出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B. 促进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快速发展
C. 是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兴盛的结果 D. 说明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
18. 有学者说:“光荣革命后,激烈的政治变动在英国始终都没有出现……英国宪政看似有形,实则无形。”如1742年,沃波尔的下台开创了内阁首相在失去下院多数支持时应当辞职的宪法先例,后来这一做法成为英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同时,英国统而不治的虚位国王,在政治生活中始终发挥着“制动阀”和“缓冲器”的作用。这说明英国政治制度的演进( )
A. 具有灵活性与稳定性并存的特点 B. 始终带有保守主义的色彩
C. 促使议会正在丧失对内阁的制约 D. 阻滞了政党政治正常发展
19. 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
A. 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 B. 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文学创作
C. 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 D. 隐含了作者对英德矛盾的担忧
20. 根据维也纳体系,欧洲大国在19世纪中管辖领土面积大致相等。战胜国四强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并增加法周边国家的力量,堵塞法国向外扩张的渠道。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
A. 消除了法国大革命影响 B. 实现了欧洲长期和平
C. 体现了大国均衡的原则 D. 践行了民族自决原则
21. 美国文官制度建立后,历任美国总统仍会受到种种压力,自觉或不自觉地要酬谢其支持者,任命一些照顾性官员。有些总统往往故意保留许多肥缺,不急于补充,以此作为获得支持的筹码。这说明美国( )
A. 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名存实亡 B. 政党分肥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C. 总统权力受到文官制度制约 D. 文官系统冲击分权制衡体制
22.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确立并发展,从19世纪80年代起先是覆盖产业工人,即蓝领工人,继而推广到白领工人和其他行业的雇佣劳动力,社会保险种类也由“意外事故保险法”一种增至《疾病保险法》多种门类。这主要得益于德国( )
A. 代议制度的不断完善 B.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C. 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D. 阶级矛盾的日益缓和
23. 某条运河被称为世界工程奇迹。该运河由法国人在1881年开始建造,但很快由于工程技术问题和劳工的高死亡率而停工。美国于1904年接手这一工程,运用了大量现代工程手段,最终运河于1914年8月15日完工。这条运河的开通( )
A. 体现了非洲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活力 B. 开辟了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
C. 成为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水上通道 D. 极大缩短了太平洋与大西洋间的航程
24.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1950—1973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从2300万增为2900万;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人数日益减少,从事技术性、信息性等工作的队伍却在不断扩大。导致美国社会从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 B. “滞胀”局面的出现
C. 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D. “福利国家”的建立
25. 下图是人类文明发展以来,三种不同经济时代的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不同产业所占比例的变化( )
A. 反映了人类获取财富的主要方式的变革
B. 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
C. 推动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持续发展
D.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和谐共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民主政治背景下,戏剧在公民教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集体观剧的过程和对戏剧的品评经常被视为大型的参政模拟现场。民众乐于记诵戏剧内容,并得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使用剧中流畅的表达和优美的修辞,甚至借模仿戏剧朗诵来锻炼自己的演说能力。柏拉图认为,“用这些故事塑造他们的心灵,比用手去塑造他们的身体还要仔细”。对于古希腊戏剧观众而言,他们所记住的不仅仅是戏剧人物的言谈和修辞,同时还有戏剧台词的内在逻辑结构,他们通过模仿剧作家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的全剧末尾,歌队尽管受到神的警告,却依然心甘情愿地陪着普罗米修斯堕入地狱,“普罗米修斯在雷电中消失,歌队也跟着不见了”。今人阅读剧本时,凭借共情与想象力依然能够体会到剧场中心灵的震撼。
——摘编自颜欣萌《古希腊戏剧与公民教化》
材料二 清代戏曲塑造了一大批忠于国家、敢于谏诤、智勇双全的忠臣,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光宗耀祖的孝子,坚贞不屈、聪慧贤达的节妇,以及侠义相助、信义行善的义夫。随着程朱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政府对民众的伦理道德要求更加严苛,“绝对道德”精神愈加明显。如在唐英的《芦花絮》中,闵损为打消父亲休妻的决定,不惜将错处全归为自己,甚至愿以死明志。清代禁毁戏曲成为一种制度性的查禁,如康熙十三年,礼部复魏象枢上奏禁止刊卖淫词艳曲;乾隆元年,工科给事中闾纮玺奏请严禁京畿演戏。此外乾隆时期曾令办理纂修《四库全书》处、军机处两处机构参与到禁毁戏曲剧本的活动中,这也是历史上首次设立专门机构查禁戏曲。
——摘编自周妙中《清代戏曲史》
材料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中国精神,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培育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光明网《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戏剧在公民教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戏曲的社会教化不同于古希腊戏剧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特点。并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传统教化对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古典时代(公元前500—公元500年)之前,远距离贸易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古典时代,两方面的发展降低了旅行的风险,刺激了远距离贸易。首先,统治者出于军事和管理国家的目的,大力投资修建道路和桥梁,客观上促进了国内贸易的发展。其次,古典社会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往往彼此相连。当这些帝国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对抗和冲突时,整个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就会出现一派和平的气息。远距离商贸的成本降低了,商品经营的规模急剧扩大。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18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市场逐渐被建立并开拓。当时国际商品流通的主流已是大宗机器制成品,如皮棉、棉纱、纺织机、煤炭、运输工具及各种工业半制成品,还有工业生产急需的大批农产品和矿产品。这一时期的贸易,如英国进口的棉花量,1785年为1840万磅,到1861年猛增为12亿6140万磅。这时,粮食、棉花、矿石等大宗商品几乎全在交易所中成交。这时的世界市场还是由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国家所组成的,这些国家都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
——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远距离贸易发展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贸易的特点。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如何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有学者提出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重德、务实、宽容、爱国都不能离开自强。还有学者认为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脱离了理性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求实精神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变精神。再有学者认为,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最鲜明、发展最持久、影响最广泛的一个传统,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这种理想为核心的。另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传统。也有人把张企年所概括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不息”表现了中华民族拼搏的精神,“厚德载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兼容并包精神。
——摘编自俞祖华、赵慧峰《中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学者的观点赞成、质疑、修改或自创皆可),并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