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九中七年级历史开学检测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公”所指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正是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与题干“天下为公”相符,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禹死后,启继承了父位,成为夏朝的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因此,“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世袭制,排除B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与题干“天下为公”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与题干“天下为公”不符,排除D项。故选A 项。
2. 图1、图2所示的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使用的生活器具。由此可知,当时人们( )
A. 开始采集生活 B. 懂得饲养家畜 C. 掌握制陶技术 D. 学会冶炼青铜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新石器时代,人们懂得制作陶器作为生活用具,懂得农业生产生活与定居,题干材料中的“陶鼎”“陶釜”,说明新石器时代先民掌握了制陶技术,C项正确;旧石器时代的先民就懂得采集,排除A项;饲养家畜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开始使用金、银、铜和陨铁等天然金属,之后学会冶炼青铜,但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 观察下面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鼓》,图中陶鼓呈漏斗形。粗端呈喇叭口状,皮革鼓面。另一端形似罐状,口部朝向外侧,通过鼓身中部的圆筒与粗端的喇叭口相贯通。粗细两端对应位置各有一个扁桥形器耳,穿绳后可以携带和悬挂,也可以背挎在人身上进行表演。该文物见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A 爱好歌舞表演 B.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 畜牧业较发达 D. 制陶业领先于世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漏斗形、喇叭口状、扁桥形器耳”可知,这种形状,具有朴素美感,这体现出,我国原始居民具有朴素审美观念,B项正确;材料是分析鼓的组成与特征,而不是说我国原始居民的爱好,排除A项;制陶业是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制陶业在世界上的位次,排除D项。故选B项。
4.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此文字说明了( )
A. 造纸术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 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C. 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D. 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可知,甲骨文是中国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汉字,是中国汉字的来源,C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造纸术,排除A项;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是在秦统一六国后,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题意中未提及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5. 我国的每个省级行政区都有一个或两个简称,比如山东简称“鲁”、陕西简称“秦”、山西简称“晋”等,这几个省份的简称都与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有关。当时,实行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奖赏宗亲功臣 B. 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
C.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D.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鲁”、“秦”、“晋”都是当时的诸侯国,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6. 西周时,周公曾对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如果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周公旨在( )
A. 废除奴隶制 B. 强调分封制的重要性
C. 建立郡县制 D. 倡导“尊王攘夷”策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你得用心考察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如果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旨在强调分封制的重要性。诸侯权力有管理土地和人民,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对周天子承担的义务有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都不纳贡,通过分封制确立的等级制度就乱了,分封制也会瓦解,B项正确;题干旨在强调分封制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奴隶制,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尊王攘夷”,排除D项。故选B项。
7. 孔子由诸子百家之一而被定于一尊,又由一尊而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其思想、理论、学说被封为万世之至论,不仅支配着民族的认识、思维和社会行为,而且深化渗透到国民的价值信仰、观念意识和风俗习惯之中。材料反映了( )
A. 孔子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B. 儒家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底蕴
C. 老子思想对国家统治的作用 D. 法家思想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其思想、理论、学说被封为万世之至论,不仅支配着民族的认识、思维和社会行为,而且深化渗透到国民的价值信仰、观念意识和风俗习惯之中。”可知,孔子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A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未体现儒家文化的底蕴,排除B项;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8.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河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墓中,发现了九鼎青铜器具。使用九鼎是周天子才能享有待遇。该考古发现反映了( )
A.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B.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至高无上
C.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微 D. 春秋战国鼎诸侯人人使用九鼎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河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墓中,发现了九鼎青铜器具。使用九鼎是周天子才能享有待遇”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材料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也佐证了当时王室衰微,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技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王室衰微,排除B项;“诸侯人人用九鼎”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9.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下列思想家及其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 庄子——“兼爱”“非攻” B. 墨子——“民贵君轻”
C. 老子——“无为而治” D. 孟子——“顺应自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老子为道家代表人物,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C项正确;“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排除A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顺应自然是老子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列人物,查找《史记》没有其内容的是( )。
A. 陈胜 B. 刘邦
C. 汉武帝 D. 诸葛亮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事上起传说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诸葛亮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不能在《史记》中查到,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所涉及的时间范围的识记,掌握《史记》的时间,范围、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11.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的军队,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A项是战国时期的战役;B项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D项是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故选C。
点睛: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需要重点掌握三国形成的时间、著名的战役、各战役产生的影响等知识。
12. 唐代,有许多外国科技和著作在中国传播。如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的《九执历》、波斯学者李珣的《海药本草》都在唐朝广为流传,东罗马帝国的医术也为唐人熟知。这些现象表明唐代( )
A. 医学领先世界 B. 对外政策开放
C. 科技发展迟滞 D. 天文学进步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许多外国的科学技术和著作在中国传播,这体现出对外政策是开放的,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外国著作在中国传播,这体现不出医学领先世界,也体现不出天文学进步大,排除AD二项;唐代科技发展是领先的,排除C项。故选B项。
13. 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 “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 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无力反击匈奴,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攻势,多次大败匈奴,故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项正确; 国力强盛与否是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和亲政策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排除B项;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以后,匈奴势力衰落,排除D项。故C正确。
14. 黄河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两岸中华儿女,但黄河也会发生洪涝灾害。下列各项与黄河有关的治理活动是( )
①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②都江堰是秦国李冰和他的儿子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
③秦始皇派兵开凿的灵渠,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
④汉武帝征调数万人堵塞决口,并亲临现场,止住水患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黄河,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汉武帝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止住水患,D项正确;都江堰修建在岷江之上,与黄河无关,排除A项;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黄河未流经此处,排除B项;同理,都江堰修建在岷江之上,与黄河无关,黄河未流经灵渠,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汉初,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铁煮盐,积蓄了雄厚经济力量。汉武帝即位后,规定食盐和铁器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禁止私卖私铸。这一转变( )
A. 强化了中央权力 B.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保证了盐铁质量 D. 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汉武帝即位后,规定食盐和铁器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禁止私卖私铸。”结合所学可知,经营盐铁致富的商人兼并土地,激化社会矛盾,地方诸侯王势力增强,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这一措施,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增加了政府收入,打击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物价,有利于人民生活,A项正确;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C项;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 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 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 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
D. 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摆脱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转移人们的不满,也大力扶植佛教,佛教盛行起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内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7. 唐朝是一个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时代。下面有关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国运鼎盛、政局安定、制度创新
B. 不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考做官
C. 体现了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很四方”的追求
D. 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唐朝时期我国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科技和文化繁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并且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允许不同民族参加科举考试,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 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塘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谬是唐朝镇海节度使,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是唐朝威武节度使。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 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 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 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 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朱温(后梁)是唐宣武节度使,石敬瑭(后晋)是后唐河东节度使,钱锣(吴越)是唐镇海节度使,王审知(闽)是唐威武军节度使。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D项正确;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表述太绝对,排除A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排除B项;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9. 七年级三班小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民族关系的发展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可知对应的是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民族政权并立,如宋朝与辽、西夏、金等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另一方面民族融合也得到了加强,如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也维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元朝建立后实现了全国大一统,所以题干研究的课题是民族关系的发展,C项正确;“统一国家的建立”对应的是秦汉时期,排除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对应的是远古时代,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应的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0.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这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而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全碑因无一字而得名。这座墓碑无一字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武则天认为自己无功无德可记
B. 武则天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功德无量记不下
C. 武则天认为千秋功罪应该由后人评说
D. 武则天在位期间无情打击敌对势力,担心墓碑遭破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这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而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全碑因无一字而得名。”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在她统治时期,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国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武则天去世后,留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武则天的功绩,未涉及武则天认为自己无功无德可记,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武则天的功绩,未体现功德无量记不下,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武则天的功绩,未阐述无情打击敌对势力,担心墓碑遭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21题9分,22题12分,23题11分,24题10分,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的三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出现了两个怎样的治世局面?
(2)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
【答案】(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科举制;隋炀帝。
【解析】
【小问1详解】
皇帝: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根据材料二“武后陵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武则天的陵墓,与武则天有关。
治世局面:根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虞俱丰实”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是指唐玄宗;唐太宗统治前期,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玄宗统治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唐朝国力达到鼎盛,史称“开元盛世”。
【小问2详解】
考试制度、皇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科举制。唐太宗增加考试名额,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武则天创立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考试主要内容。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长期以来,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仿照汉字创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并简析秦统一文字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举出代表“晋字”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
【答案】(1)趋势:书写各异到统一; 由繁变简。作用:文字的统一,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总之,文字的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条件: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书法家们的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举例:王羲之《兰亭集序》
(3)理解: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些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与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可知,这体现的趋势依次是,书写各异到统一,由繁变简。根据所学可知,作用有,文字的统一,使得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各地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总之,文字的统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可知,这体现的条件依次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使用得到推广,书法家们的推动作用,国家政策的促进作用。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是王羲之《兰亭集序》。
(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应这样理解,中央集权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些民族和部分东亚国家借用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使汉字的使用与发展具有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至今还在使用,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奉行的治国政策,并指出董仲舒向汉武帝提供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的起点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当今世界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政策:“无为而治”政策(或休养生息)。治国思想: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起点:长安。影响: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交流;促进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为当代中西方的和平交往提供了历史借鉴经验;体现了国家之间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合作共赢。(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当时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从材料二中“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等内容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技术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之路,和平之路,这为当代中西方的和平交往提供了历史借鉴经验,体现了国家之间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合作共赢。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秦国国君即位以后,决心图强变革,便下令招贤。商鞅向他提出了一整套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深得他的信任。在他的支持下,一场给秦国社会变化带来新气象的变法开始了。
材料二:秦二世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遇上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要被处斩,大家揭竿而起举行了起义。
材料三:秦朝末年的统治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反秦浪潮不断高涨,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军队不断强大,项羽英勇善战,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机遇率军直抵秦都,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国国君”指谁?为了达到“强兵”目的,对有军功的人是如何奖励的?
(2)材料二中的农民在哪里“揭竿而起”?这次有何地位?
(3)材料三中“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哪一次?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被称为什么?
(4)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答案】(1)国君:秦孝公。奖励: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地点:大泽乡。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3)战役:巨鹿之战。战争:楚汉之争。
(4)感悟:成功的改革是强国之路;国家政策必须符合民意;失民心者失天下;面对压迫要敢于反抗。
【解析】
【小问1详解】
国君、奖励: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这位秦国国君即位以后,决心图强变革^商鞅向他提出了一整套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可知,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为了达到“强兵”目的,对有军功的人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小问2详解】
地点、地位: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秦二世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遇上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要被处斩,大家揭竿而起举行了起义”可知,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这个地方发动了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小问3详解】
战役、争夺:根据所学和材料三“项羽英勇善战,将秦军主力歼灭”可知,项羽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巨鹿之战,秦军主力被歼灭;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被称为楚汉之争。
【小问4详解】
感悟: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成功的改革是强国之路;国家政策必须符合民意;失民心者失天下;面对压迫要敢于反抗。丰城九中七年级历史开学检测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8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公”所指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2. 图1、图2所示的是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使用的生活器具。由此可知,当时人们( )
A. 开始采集生活 B. 懂得饲养家畜 C. 掌握制陶技术 D. 学会冶炼青铜
3. 观察下面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出土的《彩陶鼓》,图中陶鼓呈漏斗形。粗端呈喇叭口状,皮革鼓面。另一端形似罐状,口部朝向外侧,通过鼓身中部的圆筒与粗端的喇叭口相贯通。粗细两端对应位置各有一个扁桥形器耳,穿绳后可以携带和悬挂,也可以背挎在人身上进行表演。该文物见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A. 爱好歌舞表演 B.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 畜牧业较发达 D. 制陶业领先于世界
4.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此文字说明了( )
A. 造纸术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B. 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C. 甲骨文是中国汉字来源 D. 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5. 我国的每个省级行政区都有一个或两个简称,比如山东简称“鲁”、陕西简称“秦”、山西简称“晋”等,这几个省份的简称都与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有关。当时,实行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 奖赏宗亲功臣 B. 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
C. 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D. 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6. 西周时,周公曾对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如果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乱了。周公旨在( )
A. 废除奴隶制 B. 强调分封制的重要性
C 建立郡县制 D. 倡导“尊王攘夷”策略
7. 孔子由诸子百家之一而被定于一尊,又由一尊而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其思想、理论、学说被封为万世之至论,不仅支配着民族的认识、思维和社会行为,而且深化渗透到国民的价值信仰、观念意识和风俗习惯之中。材料反映了( )
A. 孔子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B. 儒家文化所具有的深厚底蕴
C. 老子思想对国家统治的作用 D. 法家思想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8.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河南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墓中,发现了九鼎青铜器具。使用九鼎是周天子才能享有待遇。该考古发现反映了( )
A.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高超 B.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地位至高无上
C.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衰微 D. 春秋战国鼎诸侯人人使用九鼎
9.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下列思想家及其主张对应正确的是( )
A. 庄子——“兼爱”“非攻” B. 墨子——“民贵君轻”
C. 老子——“无为而治” D. 孟子——“顺应自然”
10. 下列人物,查找《史记》没有其内容的是( )。
A. 陈胜 B. 刘邦
C. 汉武帝 D. 诸葛亮
11.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2. 唐代,有许多外国科技和著作在中国传播。如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的《九执历》、波斯学者李珣的《海药本草》都在唐朝广为流传,东罗马帝国的医术也为唐人熟知。这些现象表明唐代( )
A 医学领先世界 B. 对外政策开放
C. 科技发展迟滞 D. 天文学进步大
13. 汉高祖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汉武帝态度比汉高祖强硬 B. “和亲”政策不再起作用
C.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 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落
14. 黄河是中国人民的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两岸中华儿女,但黄河也会发生洪涝灾害。下列各项与黄河有关的治理活动是( )
①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②都江堰是秦国李冰和他的儿子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
③秦始皇派兵开凿的灵渠,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
④汉武帝征调数万人堵塞决口,并亲临现场,止住水患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5. 汉初,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铁煮盐,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汉武帝即位后,规定食盐和铁器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禁止私卖私铸。这一转变( )
A. 强化了中央权力 B.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C. 保证了盐铁质量 D. 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
16. 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宣扬佛教或大肆毁佛,其根本原因是
A. 想要控制寺院的规模
B. 不了解是否应该发展佛教艺术
C. 对佛教教义理解抱对立态度
D. 受统治需要的制约
17. 唐朝是一个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时代。下面有关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国运鼎盛、政局安定、制度创新
B. 不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考做官
C. 体现了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很四方”的追求
D. 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
18. 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中有很多人曾经担任节度使。如后梁君主朱温是唐朝宣武节度使,后晋君主石敬塘是后唐河东节度使,吴越开国国君钱谬是唐朝镇海节度使,闽国开国国君王审知是唐朝威武节度使。据此可知,五代十国时期( )
A. 只有当过节度使,才能当皇帝 B. 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
C. 唐朝的节度使都建立了政权 D. 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19. 七年级三班小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她搜集了“宋夏和议”“宋金和议”“元朝的建立”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她研究的课题是( )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中华文明的起源 C. 民族关系的发展 D.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0.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这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而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全碑因无一字而得名。这座墓碑无一字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武则天认自己无功无德可记
B. 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功德无量记不下
C. 武则天认为千秋功罪应该由后人评说
D. 武则天在位期间无情打击敌对势力,担心墓碑遭破坏
二、综合题(21题9分,22题12分,23题11分,24题10分,共40分)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的三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三位皇帝统治期间出现了两个怎样的治世局面?
(2)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时,七国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秦始皇命李斯等人总结出的小篆字体成为官方的标准文字,但国家事务异常繁多,篆书字画很多,书写速度慢,于是产生了一种更为简易、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
——摘编自纪云华等《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书法与汉字,相伴而生。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字体。魏晋时期,书法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材料三 长期以来,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仿照汉字创立片假名和平假名。自此,日本开始有了自己的文字。契丹原来没有文字,耶律阿保机建国后,以汉字偏旁拼合而成契丹文字。西夏文字是元昊等人模仿汉字创造而成的。
——摘编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演变的趋势,并简析秦统一文字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书法艺术在魏晋时期发展的条件,举出代表“晋字”最高成就的书法作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字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解。
23. 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继位之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又于第五年设置五经博士,启用好儒术的田蚡为相。田蚡把博士中不治儒学的人一律开除,招聘数百名儒生补充进来……到了西汉末期,超过三万名儒生进入皇家学术机构。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摘编自《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及对共建“一带一路”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奉行的治国政策,并指出董仲舒向汉武帝提供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的起点以及丝绸之路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对当今世界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位秦国国君即位以后,决心图强变革,便下令招贤。商鞅向他提出了一整套富国强兵的发展策略,深得他的信任。在他的支持下,一场给秦国社会变化带来新气象的变法开始了。
材料二:秦二世时,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遇上大雨冲毁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要被处斩,大家揭竿而起举行了起义。
材料三:秦朝末年的统治使人民处于无法生活的境地,反秦浪潮不断高涨,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军队不断强大,项羽英勇善战,将秦军主力歼灭,刘邦抓住机遇率军直抵秦都,秦朝统治者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根据下列提示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秦国国君”指谁?为了达到“强兵”目的,对有军功的人是如何奖励的?
(2)材料二中的农民在哪里“揭竿而起”?这次有何地位?
(3)材料三中“项羽歼灭秦军主力”的战役是哪一次?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被称为什么?
(4)通过以上材料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