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永春一中高二(下)3月月考 历史试卷(2024年3月)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从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除了高位神“帝”和祖先崇拜外,商人对风、雨、虹、雪等自然现象都有祭祀记录,这些自然现象受到了商人的重视。由此可以推知当时
A.民间信仰体系与官方相同 B.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C.农业生产是重要经济活动 D.土地是国家财富来源
2.秦朝手工业规模很大,为了加强管理,政府设立多种职官及法规,内容丰富而具体,涉及劳动定额、产品规格、产品质量、工匠培训等。这表明秦朝(  )
A.农工商各业得到保护 B.农本观念受冲击
C.鼓励私营工商业发展 D.以立法管理经济
3.据研究,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汉代至唐代(  )
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C.政局影响生产关系 D.民族交融不断增强
4.“药王”孙思邈在谈及行医准则时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日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这反映出孙思邈的行医准则(  )
A.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 B.彰显了民本主义的色彩
C.蕴含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体现出阴阳辩证的哲学
5.中国谚语为研究历史提供了许多珍贵而有价值的资料。对下表谚语解读正确的是(  )
选项 谚语 解读
A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苏湖熟,天下足” 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D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反映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
6.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番薯、番茄、番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不断解体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贸易体系逐步转换 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7.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1871~1893年间中国主要出口货物变动趋势如下表:
年份 荼(担) 丝(担) 豆(吨) 棉花(担)
1871~1873 1022159 37529 57560 8486
1881~1883 1238145 39345 84760 17473
1891~1893 1055064 59946 760522 290417
由此可知(  )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世界资本主义工业正快速发展
C.国内民族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D.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8.下表为20世纪30年代广州市公、私立医院赠医时间表。由此可知,当时的广州(  )
A.形成了完备的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B.医疗慈善救助成为政府应尽的责任
C.社会力量是医疗慈善事业的主力 D.医院服务兼顾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
9.20世纪80年代,学者费孝通总结了不同区域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兴办家庭工厂生产小商品、供销全国大市场的“温州模式”;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珠江模式”等。据此可知,当时(  )
A.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原则 B.现代企业制度已初步建立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走出去”战略得以实施
10.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变化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变化情况
A.水运增长反映出开放的深入 B.南方谈话促成公路运输飞跃发展
C.高铁的发展冲击了铁路货运 D.民航的发展导致其货运量增长低
11.16世纪天花由西班牙人带入美洲,天花不仅击溃了印第安人的抵抗力,也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印第安人不再相信神的庇护,转而信仰“欧洲上帝”。材料表明天花这种传染病(  )
A.导致美洲土著人口大量死亡 B.加快了欧洲征服美洲的进程
C.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D.导致印第安文明的彻底消亡
12.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据此可知
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 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
A.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B.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
C.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 D.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
13.圈地运动开始后,领主自营地不断扩大并出租经营,在诺福克郡16个庄园的土地上共形成了18处租地农场,在威尔特郡23个庄园的土地上形成了1处租地农场,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农场面积超过了 350 英亩。材料表明圈地运动(  )
A.进一步强化封建人身关系 B.优化了农牧业的生产比例
C.推动区域农业革命的出现 D.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
14.下表是1805—1842年英国城市和乡村刑事犯罪人数和案件类型的统计数据。根据数据可知,这一时期(  )
1805年 1815年 1825年 1835年 1842年
刑事 犯罪 被捕 人数 英格兰 和威尔士 4605起 7898起 14 437起 20731起 31309起
赫里福德郡 (乡村地区) 2109起 3580起 4405起 5699起 6032起
侵财类案件所占比例:13.3% 34.6% 47.9% 59.4% 67.3%
A.传统城市管理机制的失范 B.工业化造成道德水平滑坡
C.贫富分化导致了经济犯罪 D.城市化成为高犯罪的温床
15.下图是创作于1935年的一幅美国漫画《人民的声音》(漫画中间为“特洛伊木马”)该漫画揭示了(  )
A.罗斯福新政助推总统权力膨胀 B.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发生变动
C.经济大危机动摇了美国代议制 D.民众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满
16.下表所示为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公布的部分统计数据。这组数据可用于说明(  )
年份 国际小麦价格(美元/吨) 国际玉米价格(美元/吨) 世界缺粮国家和地区(个)
1996 200 150 26
1998 100 80 43
注:1996年和1997年,世界谷物产量连续两年创造历史最高纪录。
A.发达国家的长期掠夺 B.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
C.世界粮食危机的加剧 D.全球人口分布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图1 西汉经济分布图 图2 宋朝经济分布图
对比两图的内容,指出宋朝经济发展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经济分布变化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
材料一
《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史》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
次数 出发时间 返回时间
第一次 永乐三年(1405) 永乐五年(1407)
第二次 永乐六年(1408) 永乐九年(1411)
第三次 永乐十年(1412) 永乐十三年(1415)
第四次 永乐十四年(1416) 永乐十七年(1419)
第五次 永乐十九年(1421) 永乐二十年(1422)
第六次 永乐二十年(1422)
第七次 宣德五年(1430)
材料二
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
第一次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
第二次 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
第三次 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今斯里兰卡),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
第四次 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刺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
第五次 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赍捧金叶表文朝贡。
第六次 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
第七次 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
材料一、二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记述不同,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3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国家出现以后,道路成为人们开拓的产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并设置了道路守卫和交通管理人员—司空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最宽处可供许多驾马车并排行驶。汉代道路修筑和养护已达一定水平,驰道两旁置有林荫。东汉末年以后,交通事业衰落,道路系统变得支离破碎。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宋朝由于受到辽金的进攻,交通范围大大缩减。元明清时期,中国陆路交通兴盛发达。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等
材料二
英国交通运输网络真正的发展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国内经济活动日趋活跃,新的重型马车开始使用,对道路的要求有了迅速的提高,道路管理问题日益成为难题。166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收费公路法案,即在某些道路上征收通行税的法令,此项税收款必须专用于道路工程。18世纪以后,英国由信托公司负责道路的经营管理,并进行维修养护。信托公司的规模发展迅速,在约克郡就成立了125个信托公司,利兹收费公路的建设依靠12位有权益的商人。1750年,英国大约有500条收费公路,大部分主干线成了收费公路。1760~1774年间,议会通过了不少于452项有关道路建筑及其保养的法令。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60年代英国道路交通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从中国、英国的道路交通发展中得到的历史经验。(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历史宣传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发挥着“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幅或从整体上解读历史信息,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高二年(下) 3月月考历史科 参考答案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A C C B D C A B D C A A B
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
17.(8分)
变化:经济重心南移(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粮食种植以水稻为主,产区集中,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增多;
手工业行业增多,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城镇增多。(4分)
原因:北方战乱,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南宋政治重心南移,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南方自然条件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统治者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重视工商业发展;
海外贸易发展的推动;
东晋南北朝以来南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任答4点)
18.(8分)
(1)材料二更加可信。(1分)
材料一是二手文献史料,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
材料二是一手实物史料,是当时亲历者郑和本人所立石碑。(4分)
(只作判断不得分)
(2) 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
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
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
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3分,任答3点)
19.(24分)
特点:道路系统形成时间早(历史悠久); 道路修筑的水平高;
发展曲折(与政治经济形势密切相关);与战争有密切关系;
政府主导;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政府重视);
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或结构上有辐射性;形成交通网);
道路管理制度化; 设置相关机构与政府部门进行管理;
以都城为中心,以稳定统治及维护统一为目的;
为现实统治需求服务; 道路建设与战争需求相结合(8分,任答4点)
表现:收费公路发展迅速; 道路管理方式逐渐商业化(或商人投资修建);
立法保障(或交通管理法律体系不断健全);
信托公司管理养护。(6分,任答3点)
原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原有道路管理存在的弊端(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
民间资本雄厚,利润的刺激。(6分,任答3点)
经验: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道路交通发展的前提;
经济发展是道路交通发展的基础;
政府应在道路交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或政府主导与民间参与相结合);
可以调动民间资本参与道路交通建设;
(或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道路发展,提升治理水平);
政府立法能有力推动道路交通的发展;
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或做好道路交通发展的规划和养护;
大力推动道路交通发展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4分,任答4点)
20.(12分) 示例
新中国卫生理念的变化
五十年代宣传画主角为农民形象,体现了其不畏战争保卫妇孺孩童的坚毅,同时又表达了中国人民打赢细菌战和抗美援朝的信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政治色彩。六十年代后期,宣传画主角为群像图,体现了爱国卫生运动的群众性和集体主义。
改革开放后,宣传画多以儿童作为主角,号召从小培养卫生习惯,逐渐淡去政治色彩,回归到科学卫生的本身。新时代以来,宣传画以家庭为单位,宣传卫生健康观念,并强调制度保障,科学防疫。
综上,历史宣传画主角形象变化折射出新中国爱国卫生理念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镜像”的重要功能。
(从卫生防疫体现了时代风貌;国家重视卫生防疫;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等角度作答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