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小专题通关训练(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高三历史小专题通关训练-----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单选题
1.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一幅碑刻华夷图,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为底本,绘于北宋徽宗时期,南宋镌刻于碑石。图中注明楼兰、鄯善、于阗、莎车、疏勒等南疆诸国与安西四镇,以及西汉至宋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情形。该图( )
A.体现宋朝强化边疆治理的意图 B.展现宋代沟通东西交往的成果
C.可用于研究宋代地方行政区划 D.寄托恢复汉唐故土的政治理想
2.宋太祖曾指出“(养兵)可以利百代者”“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是以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养兵之策遂成宋代历朝之圭臬。这一举措旨在( )
A.缓解财政危机 B.稳定社会秩序
C.增强军事实力 D.保障赋役征收
3.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载:“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真宗时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由此得出,北宋政治特征是( )
A.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B.因循保守,制度僵化
C.排斥异己,党争不已 D.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4.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人,参知政事达到34人之多;同时,孝宗恢复了宋代立国以来“异论相搅”的祖宗家法,提倡宰臣间存有不同的政见;另外,还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宋孝宗这些做法( )
A.凸显中央机构的异化 B.保障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C.是为了把控中枢权力 D.助长了冗官现象的发展
5.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皇帝学习儒家经典的课程)”;并相信“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这些主张( )
A.摒弃了传统儒学思想 B.有助于国家治理机制的优化
C.严重挑战了君主权威 D.推动理学成为官方指导思想
6.宋初中央实行“两府三司”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两府’”,两府之下,三司“掌邦国财用之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这一体制( )
A.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 B.导致中枢权力发生转移
C.使中枢权力相互制衡 D.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7.《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载:“乙丑(公元966年),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庆文并本官参知政事。不宣制……只令就宣徽使庭上事,殿廷别设专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俸杂给皆半之。盖上意未欲令居正等与普(宰相赵普)齐也”。据此可知,宋初( )
A.设置参知政事以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B.建立分权机制以制约相权
C.冗官加重财政负担并造成积贫局面 D.集体决策维护了皇帝权威
8.宋朝政府规定地方官不得自行征辟僚佐,本地人不得任本地官,任期一般是三年。这些规定旨在( )
A.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B.维护政权稳定
C.防范三司结党营私 D.分散机构权力
9.唐代以前,官员的私人书信不允许利用官方驿传系统传递。宋代允许官员通过递铺传送私人书信,书信中可见异地官员频繁书信往还,叮嘱家事、诗词唱和或交流政见。行旅之中,亦可收寄家书。宋朝允许官员私书入递主要反映了( )
A.中原与边疆文化联系密切 B.跨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增多
C.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 D.基层民众联络需求的扩大
10.北宋时期,赵普为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于厅中坐屏后置二大翁,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太宗后期,任命有“为人糊涂”之称的吕端为相,制辞中明确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这些做法( )
A.推动了崇文抑武的确立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促进了三教合流出现
11.南宋学者叶适对北宋初期的政治评价说:“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周到),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他认为宋初制度( )
A.造成了重文轻武的氛围 B.提高了宋朝行政效率
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 D.通过分权加强了君权
12.宋太祖年间,将军曹彬虽位居枢密使,但每次在道中迎面碰到士大夫的车马,他都主动令车夫将自己的车辆驰入路旁街巷,所谓“必引车避之”。这一现象折射了当时( )
A.宰相权力遭到削弱 B.枢密使权力被架空
C.崇文抑武风气盛行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3.唐代“诸州及镇、戍之所,各自有城。……纵无城垣,篱栅亦是”;宋初曾令江淮诸郡毁废城垣,以至两宋时期的内地州县治所大部分都没有完整的城郭,基本上处于无城状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宋朝( )
A.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 B.纠正藩镇割据之弊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D.养兵养官负担沉重
14.“祖宗(指宋太祖赵匡胤)之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宋太祖这一做法旨在( )
A.整顿军队加强地方军事力量 B.监察强化削弱宰相行政权力
C.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 D.科举选官提高官员执政水平
15.宋代官方的很多信息源自地方基层搜集汇总。在官方文书层层传递中非常强调“照验”和“保明”。“照验”即一份材料要与其他材料验证核对,“保明”即参与文书传递的官员上下之间彼此互保文书无误,一旦出现问题便于追责。这(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C.改进了官员监察制度 D.提高了信息核对成本
16.宋廷对于宦官集团非常重视,他们常常被委以重任,“衔命赴边,寄任方面”。宋廷让宦官广泛参与西北军务,甚至让其直接统军参战。这反映出宋代( )
A.军队战斗力低下 B.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
C.宦官专权政治黑暗 D.皇权专制统治加强
17.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 )
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 B.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C.重视完善科举制度 D.官僚政治相对完善
18.北宋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三级,即路-州-县。朝廷规定,州有直接上奏权,路一级政府不准干预这一权力。此举意在( )
A.提升治理能力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监察效率 D.分散地方权力
19.北宋改进了唐代的集体宰相制,形成了宰执制度。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和枢密使为执政,财权由三司负责,形成中书(宰相)行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的架构。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削弱地方势力 B.避免权臣乱政
C.实现军政统一 D.提高行政效率
20.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有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空道后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这一制度设计( )
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B.防止了官吏擅长之权
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 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天圣七年(1029年)《天圣编敕》修定进呈后,仁宗发布诏书:“见行编敕及续降宣敕其未便者,听中外具利害以闻。”详定编敕所回复说:“准诏,新定编敕且未雕印,令写录降下诸转运、发运司看详行用。如内有未便事件,限一年内逐旋具实封闻奏。当所已写录到海外行编敕并目录共三十卷。”天下官吏百姓均可指陈得失。政和元年(1111年)修撰编敕,徽宗命各地“晓谕官吏诸色人,如有见得见行敕令、续(降)等条贯,有未尽未便合行更改,或别有利害,未经条约者,指挥到日,限两月内具状分明指说,实封,经所在投陈。随处州军附急递至京,仰都进奏院直赴本所把风下”。宋代设有提举印造编敕所,专门负责编敕印刷。熙宁六年,提举印造编敕所奏言:“新敕刊本将毕,虑中书、枢密院更有合入条约及续降条约,乞候来年颁降。”宋法律的颁布传达渠道,最初有两个,一是转运司,一为进奏院。宋还采取榜示公告的形式让百姓大众知晓。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六日大赦诏书,进奏院七日即递送到京东西路曹州。大赦令到达地方后,“沛然之泽,无所不涤”。
——摘编自戴建国《宋代法律制定、公布的信息渠道》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法律制定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法律公布传达的有利条件。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举作为吸收寒士的唯一途径,也让宋廷把科举当作最重要的取仕途径。北宋前期,一方面通过糊名、誊录、覆试、禁止公荐、禁止作弊乃至禁止参加科举等方式排除家世在科举中所起到的作用,降低势家子弟的及第机会;另一方面则施行免除路费、降低考试要求等偏向寒士的政策。科举作为帝王权术的有力手段,由于权相政治在科举中排除异己,吸纳党羽,在某种程度上窃取了帝王的“威福”权柄,变天子门生为私人的政治党羽,令科举沦为权相掌控权力的工具。在参与科举考试的过程中,势家子弟可以借助家世提供助力,而宋廷通过各种制度政策禁止势家等对科举的直接影响,将势家子弟的权力“关进笼子里”,家世仅能在提升势家子弟的文化素养上有所助益,以至于家世不再具备直接干涉科举的能力,间接影响士人考中科举的概率。宋初借助“抑势家,拔寒士”的政策来抑制势家大族的隐性影响,缩减二者在科举考试中的差距,促进社会流动。这种科举政策,有助于弥补科举之外的不公平,实现公道正义。
——摘编自李兵《宋代科举“抑势家,拔寒士”政策考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抑势家,拔寒士”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抑势家,拔寒士”政策的影响。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行伍出身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毅然革除武将所凭恃的政治资本,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一系列政治变革,将国家治理方式由武转文,以至于“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旧臣,将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与皇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官僚集团,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
——据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等
材料二 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但是,宋代没有贵族,皇室和后族基本上都不参与政治,政府是由科举出身的文官组成的。文官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办事能力。但是,就宋代整体而言,并不是效率很好的政府。整个宋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文人和思想家,可是真找不出一个像样的政治家。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格局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效率并不很高”进行合理解释。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荐”在唐代是公开、合法的,允许台阁大臣在科举考试前公开向知贡举官推荐士人……宋太祖时期,下诏“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北宋太宗淳化三年“将作监丞垂蒲田陈靖上疏,请糊名考校,以革其弊,上嘉纳之。”随后省试、州试也采用了糊名法。自此糊名制被广泛应用到北宋的各级科举考试之中。
材料二 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而晚唐入两《唐书》的官员中寒族比重仅占13.8‰。”仁宗朝时的十三榜状元中有十二人是贫寒出身。士人中第后,京城敲锣打鼓,“金花报喜”,在状元家乡立“状元坊”等。
——以上皆摘编自吴伟《科举制与北宋士人阶层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科举制的变化并指出其发展趋势。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代时期,地方行政长官全属军人。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再管地方民政。另外派去的则是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这些知州知府,本身另有官衔,都是中央官,附带着一个知某州某府事的临时差遣。在唐代,各道首长是观察使,观察使是由御史台派出去考察地方行政的,也并不是正式的地方行政长官。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在唐代,地方收入一部分解中央,另一部分保留在地方,宋代则全部上交中央,地方更无存储。所谓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而地方则日趋贫弱。至于用人集中,则在唐代早已实行了。唯宋朝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叛军的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可是州郡财富厚,每一城池,都存有几年的米,军装武器都有储积,所以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对地方的行政管理作出的调整。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调整地方行政管理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这幅图以唐代《海内华夷图》……的情形”可知,北宋和南宋时期绘制华夷图,包含了汉唐大一统时期经略西域的情形,结合宋朝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这幅图在这一时期的绘制和镌刻寄托了当时想要恢复汉唐故土的美好政治理想,D项正确;宋朝偏安一隅,西域地区并没有纳入到王朝疆域版图中,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宋朝东西交往的成果主要强调的是中外的交往史实,与材料表达的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该图与宋朝的疆域范围不符合,西域地区并不在宋朝的疆域范围内,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灾害之年进行募兵,,目的在于通过募兵从而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养兵之策会加剧财政危机,不会缓解财政危机,排除A项;招募流民当兵不一定能增强军事实力,甚至反而会使军队战斗力下降,排除C项;D项“保障赋役征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国初,赵普中令为相,于厅事坐屏后置二大瓮,凡有人投利害文字,皆置瓮中,满即焚于通衢......名相李沆说‘朝廷防制,纤悉备具,或徇所陈请,妄有更张,即所伤多矣’”可知,赵普为相处理政事时,因”利害文字“事关重大,采取设瓮焚毁的办法进行处理,而李沆表示朝廷的防御制度,要细致详尽,齐备具体,如果依从那些那些官员的陈述请求,随意改变,那么会有损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政治特征是因循保守,制度僵化,B项正确;材料关注的是如何处理朝政和对待朝臣建议的态度,而强干弱枝,守内虚外主要是军事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不同政治派别倾轧、斗争等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关于朝政处理和制度稳定性,没有直接体现“崇文抑武”或“文人治国”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和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宋孝宗在位27年,先后出任宰相的有17位……提倡宰臣间存有不同的政见……重用他当皇帝之前的部属们制约宰臣”和所学可知,宋孝宗通过缩短宰相任期、提倡宰臣间存在不同政见、重用亲信制约宰相的手段来限制相权,加强君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非中央机构异化,排除A项;在专制体制下,国家决策不可能永远正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员冗烂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经筵是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而开设的课程,汉朝以来即有零散事例,但未成定制,宋朝经筵逐步走向制度化。经筵制度的形成有利于督促皇帝对品德和功绩的重视,使皇权受到了一定制约,这有助于国家治理机制的优化,B项正确;宋代士大夫并摒弃传统儒学思想,表述有误,排除A项;“严重挑战君主权威”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C项;南宋时期,理学逐渐成为官方指导思想,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府三司”体制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A项正确;中枢权力发生转移的表现是枢密院地位的下滑以及权利的转移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二府三司制”的作用,排除B项;宋朝的“两府三司”体制使中枢权力相互制衡,但是“中枢权力相互制衡”是手段,不是其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是强化了封建专制皇权,排除C项;宋代官僚队伍庞大,权力分割过细,不利于行政效能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不宣制”“盖上意未欲令居正等与普(宰相赵普)齐也”等可知,宋太祖在设置参知政事的同时限制其权力,只让其成为宰相赵普的副手,到宋太宗时期,赵普仍旧掌握着决策权,总的来说,宋太祖最初设置参知政事主要是为了让其协助宰相赵普处理政务,当时参知政事是没有实权的,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分权机制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涉及冗官现象,排除C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在皇帝手中,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朝政府“本地人不得任本地官”的规定旨在切断地方政府与地方豪强联合的可能,消除地方分裂对抗中央的隐患,避免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历史的重演,加强中央集权是出于维护政权稳定的需要,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崇文抑武政策,排除A项;三司是中央内部的官员,本题中的做法旨在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二府三司、地方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设知州兼设通判等体现分散机构权力,材料并未体现分散机构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递铺系统允许官员传递私人书信,这反映出宋代士大夫群体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影响增强,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材料未体现中原与边疆文化联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士大夫群体政治影响增强,材料未涉及区域经济活动增长,排除B项;政府官员并非基层民众,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结合材料中赵普“凡有人进利害文字皆投置其中,满则焚之”、“为人糊涂”、“体黄老而行化,用致乎无为”等信息可知,北宋初期,政治上强调无为的黄老之学,重视无为的观念,容易滋生政治上的保守和官员因循守旧,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武官信息,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官员的政治方式,排除B项;三教合流出现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矣”等信息,可知 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严密,但矫枉过正,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C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助长了因循守旧的风气,未涉及重文轻武,排除A项;宋朝制度建设严密,对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管理漏洞的防范十分严密,但矫枉过正,严重束缚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体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通过分权加强了君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军人的曹彬遇到士大夫选择退让,是受制于当时崇文抑武的风气,C项正确;A选项宰相并非枢密使,因此材料所说现象跟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B选项枢密使掌握军权,权力并未被架空,排除B项;D选项与材料所说现象无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诸州及镇、戍之所,各自有城。……纵无城垣,篱栅亦是”“两宋时期的内地州县治所大部分都没有完整的城郭,基本上处于无城状态”可知,相比于唐代城市的封闭,宋代令江淮诸郡毁废城垣,而且大部分城市呈现开放型格局,这主要是因为宋代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防止出现地方割据之弊,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藩镇对城市设计的影响,“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宋代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但与城市格局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维持军政,万世不易之法”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为了防止武将权力膨胀,实行分权的措施,调兵权归枢密院,统兵权归三眼,两者互相牵制,所以材料反映的目的是分权设职防止武将权力膨胀,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期为了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军权的分割,没有涉及监察制度和宰相权力,也没有涉及选官制度与官员执政水平,排除B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宋代政府对于信息的准确性有一定的要求,在官方文书层层传递中非常强调“照验”和“保明”,这样做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照验”和“保明”属于程序上的要求,并不会增加政府办的财政负担,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监察制度并无关系,排除C项;“保明”是参与文书传递的官员上下之间彼此互保文书无误,这样并不能提高信息核对成本,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宋廷对于宦官常常被委以重任,宦官是皇帝的内侍,有的还和皇帝一起长大,有的的皇帝登位有辅助之功,皇帝对其信任,把权力下放给宦官的,体现的是皇权的专制,D项正确;军队战斗力低下与宦官无关,是军事官制设置的问题,排除A项;B项的国策使文官权力上升,而不是宦官,排除B项;C体现的是历史现象,而不是反映的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宰相须用读书人”“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提升文官地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能得知中央集权加强,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重文轻武,没有体现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代官僚政治相对完善主要表现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与材料重文轻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朝廷规定,州有直接上奏权,路一级政府不准干预这一权力”和所学可知,在地方行政上,宋朝采取的是分化事权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与提高治理能力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地方行政制度并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非提高监察效率,排除C项。故选D项。
1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 同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和枢密使为执政,财权由三司负责,形成中书(宰相)行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的架构”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宰执制度下,相权被分化和削弱,避免权臣乱政,皇权得到加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军政统一,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相权的分散,皇权的加强,无法得出政府行政效率高低,排除D项。故选B项。
2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有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代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但这也增强了宋朝的官僚队伍,进而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分化事权的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防范官吏擅权,但没有“防止了”官吏擅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化事权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涉及对文官、武官的态度,与文人治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二、
1.(1)特点:参与人员广泛(或臣民参与)注重时效性;专门机构管理;形成制度化。(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有利条件:中央集权的强化;专门机构的推动;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雕版印刷的普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1)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见行编敕及续降宣敕其未便者,听中外具利害以闻”“天下官吏百姓均可指陈得失”可知,参与人员广泛(或臣民参与);根据材料“准诏,新定编敕且未雕印,令写录降下诸转运、发运司看详行用。如内有未便事件,限一年内逐旋具实封闻奏”“或别有利害,未经条约者,指挥到日,限两月内具状分明指说,实封,经所在投陈。随处州军附急递至京,仰都进奏院直赴本所把风下”可知,注重时效性;形成制度化;根据材料“宋代设有提举印造编敕所,专门负责编敕印刷”可知,专门机构管理。
(2)有利条件: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准诏,新定编敕且未雕印,令写录降下诸转运、发运司看详行用。如内有未便事件,限一年内逐旋具实封闻奏”“晓谕官吏诸色人,如有见得见行敕令、续(降)等条贯,有未尽未便合行更改,或别有利害,未经条约者,指挥到日,限两月内具状分明指说,实封,经所在投陈。随处州军附急递至京,仰都进奏院直赴本所把风下”可知,中央集权的强化;根据材料“宋代设有提举印造编敕所,专门负责编敕印刷”“宋法律的颁布传达渠道,最初有两个,一是转运司,一为进奏院”可知,专门机构的推动;根据材料“宋代设有提举印造编敕所,专门负责编敕印刷”可知,雕版印刷的普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
2.(1)发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通过优化科举录取抑制世家大族的势力;
(2)抑制了世家大族的势力,选拔了更多的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公平。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宋初“抑势家,拔寒士”政策的特点根据“ 一方面通过糊名、誊录、覆试、禁止公荐、禁止作弊乃至禁止参加科举等方式排除家世在科举中所起到的作用,降低势家子弟的及第机会;另一方面则施行免除路费、降低考试要求等偏向寒士的政策”可知是发挥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根据“ 宋廷通过各种制度政策禁止势家等对科举的直接影响”可知通过优化科举录取抑制世家大族的势力。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抑势家,拔寒士”政策的影响根据“来抑制势家大族的隐性影响,缩减二者在科举考试中的差距,促进社会流动。这种科举政策,有助于弥补科举之外的不公平,实现公道正义”可知是抑制了世家大族的势力,选拔了更多的人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社会公平。
3.(1)原因: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重文抑武政策的确立;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士大夫势力的崛起和文人官僚集团的形成。
(2)解释:中央和地方管理体系的分化事权造成管僚机构的重叠臃肿;政府内部的党争不断和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长期斗争;相对自由开放的政治和思想环境。所有这些,严重削弱了宋廷的政治凝聚力,难以形成统-稳定的政策方针, 导致宋代“效率并不很高”。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唐末五代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得出:唐末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根据材料一“行伍出身的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以后,毅然革除武将所凭恃的政治资本,奉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得出:重文抑武政策的确立;根据材料一“为了以本朝文人官僚取代前朝旧臣,将科举取士规模空前扩大”得出: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根据材料一“士大夫势力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与皇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官僚集团,形成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得出:士大夫势力的崛起和文人官僚集团的形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解释:根据材料二“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央和地方管理体系的分化事权造成管僚机构的重叠臃肿;根据材料二“政府内部党争不断,许多贤达之士就在党争之中冲销了彼此的贡献,甚至于因此而牺牲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内部的党争不断和改革派与保守派的长期斗争;根据材料二“宋代并没有管制思想,也没有官方钦定的理论,可是那么多思想家的自由竞争,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像西方启蒙时代一样的风气。”得出:相对自由开放的政治和思想环境。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所有这些,严重削弱了宋廷的政治凝聚力,难以形成统-稳定的政策方针, 导致宋代“效率并不很高”。
4.(1)变化:取消公荐(荐举制);誊录法和糊名法成为定制;
发展趋势:选官权进一步向皇帝集中;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公平;科举的开放性与公平性增强。
(2)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考试公平与客观,缓和了社会矛盾;将选士大权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进一步强化了皇权;有利于选拔更多优秀人才,扩大统治基础;促进寒族的崛起,加快了社会流动;进一步贯彻“崇文抑武”政策,完善宋朝的文官政治;促进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发展;宋朝的改革无法突破封建专制社会背景,科场舞弊、权贵为主的强势阶层现象仍存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可知,取消公荐(荐举制);根据材料一“将作监丞垂蒲田陈靖上疏,请糊名考校,以革其弊,上嘉纳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誊录法和糊名法成为定制。
第二小问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一“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官权进一步向皇帝集中;根据材料一“随后省试、州试也采用了糊名法。自此糊名制被广泛应用到北宋的各级科举考试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试程序更加严密公平;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的开放性与公平性增强。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从积极与消极角度看。积极方面:根据材料一“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如违,御史台弹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选士大权直接控制在皇帝手中,进一步强化了皇权;根据材料一“随后省试、州试也采用了糊名法。自此糊名制被广泛应用到北宋的各级科举考试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维护考试公平与客观,缓和了社会矛盾并且有利于选拔更多优秀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二“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而晚唐入两《唐书》的官员中寒族比重仅占13.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寒族的崛起,加快了社会流动;根据材料二“士人中第后,京城敲锣打鼓,‘金花报喜’,在状元家乡立‘状元坊’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发展;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一步贯彻“崇文抑武”政策,完善宋朝的文官政治。
从消极角度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改革无法突破封建专制社会背景,科场舞弊、权贵为主的强势阶层现象仍存在。
5.(1)调整:崇文抑武,派文臣任知州,使地方民政权力逐渐掌握在文臣手中;把地方精兵都集中到京师充当由中央控制的禁军;设路级建置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些机构负有各自的行政职能,互不统属且相互掣肘;各路所设置的转运使,把本路所辖各州的赋税上交中央财政;在州一级政府设置通判之职,与知州同领州事,有“监州”之称。(答出四点即可)
(2)影响:强化了中央集权,维系了宋代的长期统治;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官吏专权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但也导致行政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下;造成宋代积贫积弱,在民族政权对峙中处于弱势的局面。(答出一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调整:根据材料“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再管地方民政。另外派去的则是文臣了,这就叫知某州事,知某府事”得出崇文抑武,派文臣任知州,使地方民政权力逐渐掌握在文臣手中;根据材料“这些官,在宋代又称监司官,每一路共有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这四个就等于都不是地方长官,而是中央派到地方来监临指挥地方的”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设路级建置并在各路建立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些机构负有各自的行政职能,互不统属且相互掣肘;根据材料“此四司中,以漕使,即转运使为最重要,地方财政都在他手,他须把地方全部财富转运到中央去”得出各路所设置的转运使,把本路所辖各州的赋税上交中央财政;根据所学可得出把地方精兵都集中到京师充当由中央控制的禁军;在州一级政府设置通判之职,与知州同领州事,有“监州”之称。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宋代的中央集权,是军权集中,财权集中”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强化了中央集权,维系了宋代的长期统治;根据材料“唯宋朝地方贫弱,所以金兵内侵,只中央首都(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得出:造成宋代积贫积弱,在民族政权对峙中处于弱势的局面;根据所学可得出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地方官吏专权的问题;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导致行政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小专题通关训练(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