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卷(含解析)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卷
一、单选题
1.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是哥伦比亚著名的考古胜地之一。该公园分布着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抽象主义雕塑群和6至10世纪的古墓葬群,地下墓穴里饰有这一时期家庭室内装饰用的几何图形图案。1995年该考古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 )
A.反映美洲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B.反映美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的残酷性
C.体现美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双重性
D.体现哥伦比亚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
2.规范汉字书写已成为今天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A.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B.白话诗歌的负面影响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
3.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都江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基于它( )
A.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B.传承了五千年中华文明
C.现在仍发挥其防洪灌溉作用 D.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4.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 )
A.亚历山大博物馆 B.阿什莫林博物馆
C.故宫博物院 D.中国国家博物馆
5.根据1964年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对如图历史古迹的保护应强调(  )
A.对原文物进行全面模拟复原 B.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由联合国全权负责筹集资金 D.对破坏行为发出国际性谴责
6.下列对人类书籍发展历程的评述,其中正确的是( )
①古埃及纸草书卷是书籍的雏形
②简策和帛书一直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书籍形式
③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①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的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下表是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历程的部分节选,据此推断( )
年份 事件
1840 林则徐翻译《四洲志》,介绍西方图书馆的文字达11400余字,是西方近代图书馆第一次在中国传播。19世纪40年代,“书馆”成为对应西方“图书馆”一词的主流用语
1849 西方传教士创办工部书局图书馆
1862 创办京师同文馆,揭开了晚清思想变革的序幕
1898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开大图书馆”称作强学会所作五大事之一
1899 清光绪帝颁布《伤各省开办中学和小学谕旨》,号令全体书院改变形式,书院藏书失去原有形态,开始逐渐过渡为近代学校图书馆
A.西方图书馆源于中国的“书馆” B.创办图书馆是变革社会的主要手段
C.多种力量助推了图书馆的建立 D.图书馆适应了传统教育的发展需要
8.读表,下列相关作者的叙述最可靠的是
A.《高祖、太宗实录》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李世民是李建成的兄弟,对李建成更加了解
B.《旧唐书》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五代距唐不远,刘昫、张昭远与李氏兄弟没有利益关系
C.《资治通鉴》的叙述最为可靠,因为司马光是大学者,是著名的史学家,治史态度严谨
D.温大雅的叙述最可靠,因为他是事件亲历者,且与李建成、李世民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
9.明代前期官府刻书占据主导地位,官府对私家和书坊出版业严格控制,规定只准“刊定经史有益之书”;明中叶文化的出版和发行逐渐转向民间,商业性的书坊大量兴起,竞相刊印通俗文化作品。这反映了明代( )
A.政府对社会控制减弱 B.儒学地位的失坠
C.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 D.基础教育的普及
10.雅克路易大卫认为“古典美德至今仍适用”,他运用技巧,使画中的事件对18世纪受过教育的法国人都熟悉。他的画人物造型自然,光和影运用富有色彩。他将苏格拉底的时代和他自己的时代衔接起来,并使其同时代人亲切而清新地进入事件。这一画风属于( )
A.浪漫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后现代主义
11.“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13.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布局多为方形,以围墙和长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外八庙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避暑山庄园林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政治内涵是
A.空间布局体现了皇权神圣、等级森严以及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B.建筑形式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
C.多样建筑风格彰显了中国不同的艺术特色
D.皇家园林彰显多元融合的传统文化理念
14.秦始皇陵出土的秦铜车马结构复杂,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采用多样的工艺手法。铜车马驾具、马饰完整,系驾关系清楚,彩绘纹饰精美,与浮雕结合,表现出了马车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质、构造和面貌。可见,秦铜车马( )
A.还原了战场上的残酷局面 B.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C.成为陵墓雕塑艺术的发端 D.代表了秦朝民营手工业成就
15.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目前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考古资料证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西夏。出土的多种西夏文献证实,西夏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并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宁夏贺兰山西夏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甘肃武威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等,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在敦煌莫高窟,则发现了很多早期回鹘文木活字。这表明( )
A.学者的工作是对原始材料进行追根溯源、考辨其真伪
B.历史研究应重视新材料的发现,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
C.历史学家对材料的看法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
D.人们只能逐步接近但却永远无法掌握历史的客观实在
16.中国境内各民族既是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又是文明成果的传播者。以气贯苍穹之势矗立在世界屋脊上的布达拉宫,以其藏汉合璧的风格有力地佐证了民族团结协作的精神。下列各项中能够反映这一精神的是( )。
A.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B.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谐组合
C.木雕伏兽与人面狮身巧妙融合
D.木石结构的碉楼建筑与藻井、斗拱形式的有机结合
二、材料分析题
17.[古代和近代的家庭教育]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著名的“畴人之学”,即家庭世世相传的学问。西周时期“帝王之学”鼎盛,周公辅佐并教导成王就是一例。这时的家训主要以口头训诫、遗书、家书等形式为主,由后人记载而流传。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成熟和具有独立形态的家庭教育文献形式的出现,在家庭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家庭教育不仅文献和资料数量多,而且在家庭教育理论和思想上也有新的发展。如司马光的《家范》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和思想做了系统总结,并提出了更完备的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体系;陆游的《放翁家训》,利用诗歌形式进行家庭教育,他的教子爱国报国和劝子学习的诗篇更是脍炙人口的诗文精品。明清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家庭教育在广大老百姓中广泛传播,形成家庭教育的空前繁荣局面。
——摘编自佘双好《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
材料二 从清末新政开始,政府就积极介入了家庭教育。《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拟订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首次为家庭教育立法并把其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民国初年,朱庆澜先生任广东省省长期间撰写《家庭教育》一书,强调“公德的教育”以培养孩子不妨碍公众利益的习惯;强调“军国民的教育”以培养孩子的国家观念。……抗日战争期间,南京国民政府更加重视家庭的近代改造,先后颁布了《推行家庭教育办法》《家庭教育讲习班暂行办法》等文件积极推行家庭教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政府在推行家庭教育时,还特别重视女性的参与,《推行家庭教育办法》中规定“各级学校推行家庭教育,教职员学生均应参加,并以女教职员学生为主体,推行各项工作”。
——摘编自吕慧雯《略论近代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改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与近代家庭教育的异同。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份省份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总计 百分比
江苏 31 35 55 29 23 173 18.52
浙江 11 17 25 13 6 72 7.71
广东 8 21 11 4 22 66 7.07
安徽 7 9 6 6 4 32 3.43
江西 3 13 6 5 2 29 3.10
直隶 3 14 5 3 2 27 2.89
——摘编自孙璐《民国初年中国留学生群体考析》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赴美留学学生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溃败之后,西欧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处于万流归宗的教会所垄断。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机构悄然而生。从12世纪起,世俗学校在城市中兴起。
——摘编自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
材料二 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到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摘编自方勇《论11—15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三、论述题
20.【中国古今教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蒙学教材,即古代专门为儿童编写的启蒙教育课本。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以《三字经》的编写为例,它语言生动活泼,文字通俗易学,表达简明扼要,格式富有韵味。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言语”,而且“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
——摘编自秦海霞《谈我国古代的蒙学教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
——摘编自郭戈《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蒙学教材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后国家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美洲)。据材料“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抽象主义雕塑群”“地下墓穴里饰有这一时期家庭室内装饰用的几何图形图案”可得出美洲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彩、古代美洲文明是人类古文明杰出代表之一,即美洲历史和文化具有多样性、创造性的特点,A项正确;美洲反对殖民主义斗争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遗产的特点,未涉及自然遗产,排除C项;有很多处历史文化遗产才能体现哥伦比亚“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性,仅铁拉登特罗国家考古公园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以“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为由,主张废除汉字的观点,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D项正确;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是文学体裁的变化,不是提倡废除汉字的原因,A项错误;白话诗歌的负面影响不是废除汉字主张产生的原因,B项错误;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与废除汉字的主张无关,C项错误。
3.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基于它无坝引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A项正确;都江堰建于战国时期,距今约两千多年,排除B项;现在仍发挥其防洪灌溉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有很多,排除C项;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D项正确;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ABC项都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项。
5.B
【详解】依据材料“根据1964年颁布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可以得出历史古迹的保护应强调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B项正确;对原文物进行全面模拟复原、由联合国全权负责筹集资金、对破坏行为发出国际性谴责,均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题意要求,选择正确的关于人类书籍发展历程的评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纸草书卷,是书籍的雏形;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因此,①③④评述正确,C项正确;中国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简策、帛书。公元前2世纪,中国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前人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②说法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7.C
【详解】通过阅读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林则徐、传教士、洋务派和维新派等积极提倡和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说明多种力量助推了图书馆的建立,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西方图书馆源于中国的“书馆”,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图书馆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排除B项;图书馆适应了传统教育的发展需要与西方传教士、洋务派和梁启超等人创办图书馆的目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温大雅作为隋末唐初的人,亲身参与了反隋建唐过程,与李建成、李世民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其记述内容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D项正确;《高祖、太宗实录》是唐太宗亲自审定,且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从李建成手里夺取皇位,对李建成的指责体现了其与当事人的利害关系,该叙述并不是最可靠的,A项排除;编著《旧唐书》刘昀等人虽与李氏兄弟没有利益关系,但其生活在五代时期,是后人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并不是最可靠的一手史料,B项错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属于后人整理他人的史料编撰而成,虽然治史严谨,但不是最可靠的,C项错误。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出版和发行由官府逐渐转向民间,商业性的书坊大量兴起,竞相刊印通俗文化作品,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化是市民阶层价值观的反映,其兴盛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性的书坊大量兴起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国家并未放弃对出版业的管制,政府对社会控制没有减弱,排除A项;儒学的主体地位没有动摇,直到新文化运动儒家的地位才动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础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由材料“古典美德至今仍适用”,“他将苏格拉底的时代和他自己的时代衔接起来,并使其同时代人亲切而清新地进入事件”可知这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主要特点,B项正确;浪漫主义侧重情感的抒发,现实主义侧重描绘现实,后现代主义侧重表现个性,A、C、D三项都与材料描述的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原则。题干中说“圣人”写作和解读《春秋》须有事实和以事实为依据,所以②③符合题意;①指史书写作的态度是直言不讳,不得有避讳、溢美等曲笔;④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①④,选B。
【考点定位】史学理论 史学研究 治史原则
12.D
【详解】试题分析:图片体现的是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画派和现代主义,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 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属于干扰项,应该排除AB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
13.A
【详解】根据材料 “宫殿建筑布局多为方形,以围墙和长廊构成封闭式整体”结合所学知识,体现中国传统政治内涵是以皇权为中心和封建等级特色的布局形式,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通过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来反映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多样建筑风格,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多元融合的传统文化理念,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秦始皇陵出土的秦铜车马结构复杂……”是对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的描述,这属于实物史料,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史料价值,B项正确;“还原”的表述过于夸大,排除A项;“发端”表述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秦始皇陵兵马俑不属于民营手工业产品,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沈括记载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尽管我们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但考古资料证明,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了西夏,西夏人在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这一点可以从《吉祥遍至口合本续》以及《维摩诘所说经》等实物中得到证实,从这些发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研究应重视新材料的发现,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B项正确;历史学者的工作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原始材料,也有二手材料,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到对材料的不同看法,而是强调多源互证的原则,排除C项;人们也可以掌握历史的客观实在,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布达拉宫采用的木石结构碉楼建筑属于藏地建筑风格,而藻井、斗拱是汉族建筑风格,两者的结合体现了“藏汉合璧的风格”,凸显民族团结,D正确;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不能体现出“藏汉合璧”特征,排除A;鲜明的红白色彩与高低错落的布局和“藏汉合璧”无关,排除B;布达拉宫屋檐下排列成行的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富有尼泊尔和印度的艺术特色,不是汉族建筑风格,排除C。
17.(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口头训诫、遗书、家书、诗歌等;逐渐形成系统理论;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逐渐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2)异:①古代以士大夫的倡导为主;近代由政府积极介入。②古代采用教化的形式;近代采用法律形式进行规范。③古代主要阐述封建纲常伦理;近代强调公民教育。
同:①都有政府/国家的倡导;②都致力于维护统治;③形式都比较多样;④都强调家庭伦理关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先秦至宋代。据材料一“早在先秦时期”可知,起源早,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据材料一“这时的家训主要以口头训诫、遗书、家书等形式为主”“陆游的《放翁家训》,利用诗歌形式进行家庭教育”可知,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口头训诫、遗书、家书、诗歌等;据材料一“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成熟和具有独立形态的家庭教育文献形式的出现”“提出了更完备的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体系”可知,逐渐形成系统理论;据材料一“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教子爱国报国”可知,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据材料一“家庭教育在广大老百姓中广泛传播,形成家庭教育的空前繁荣局面”可知,逐渐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2)本题是比较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清末至民国时期。异:①材料一“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家范》”“陆游的《放翁家训》”可知,古代以士大夫的倡导为主;据材料二“政府就积极介入了家庭教育”可知,近代由政府积极介入;②据材料一“这时的家训主要以口头训诫、遗书、家书等形式为主”“陆游的《放翁家训》,利用诗歌形式进行家庭教育”可知,古代采用教化的形式;据材料二“《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推行家庭教育办法》《家庭教育讲习班暂行办法》”可知,近代采用法律形式进行规范。③据材料一可知,强调封建伦理道德;据材料二“国民教育体系”“公德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国家观念”“还特别重视女性的参与”可知,近代强调公民教育。同:①据材料一“明清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倡导”与材料二“政府就积极介入了家庭教育”可知,都有政府/国家的倡导;②据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目的看都致力于维护统治;③据材料一“这时的家训主要以口头训诫、遗书、家书等形式为主”“陆游的《放翁家训》,利用诗歌形式进行家庭教育”与材料二“公德的教育”“军国民的教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可知,形式都比较多样;④据材料一“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教子爱国报国”与材料二可知,都强调家庭伦理关系。
18.(1)特点:具有地域不平衡性;受国内政治气候变化的影响;留学生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2)变化: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自费留学比重增加;个人的自主性增强。
影响: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据材料一表格中的各省份的留学人数可知具有地域不平衡性;据材料一中的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年代民主革命形势发展,所以受国内政治气候变化的影响;据材料一表格中的江苏、浙江、广东的留学人数以及比重较大,安徽、江西、直隶比重较小可知,留学生数量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可得出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据材料二“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可得出自费留学比重增加;据材料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可得出个人的自主性增强。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人才、中外交流、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等角度思考即可。
19.原因: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矛盾,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空间;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城市化的兴起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社会支持。
影响:改变了教会垄断教育的状况;推动了知识的世俗化;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促进了西欧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原因:据材料“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得出教会与世俗政权的矛盾,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空间;据材料“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得出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保障;据材料“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得出城市化的兴起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社会支持。影响:从对教会的影响分析,得出改变了教会垄断教育的状况;从世俗化的角度分析,得出推动了知识的世俗化;据材料“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得出促进了学术自由和思想解放;据材料“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得出促进了西欧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20.(1)背景:宋代重文统治政策和科举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理学的兴起发展,儒学的世俗化、平民化;印刷技术的发展。
(2)意义: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体现教育领域的国家意志,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彰显社会主义与制度优越性;为后来的教材编写提供经验借鉴、人才基础。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时期。根据材料“宋代以《三字经》《百家姓》为代表的蒙学教材广为流传,历代沿用”及所学可得出宋代重文统治政策和科举的发展;根据材料“ 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言语”“ 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可得出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根据材料“ 著名学者也参与蒙学教材的编写,如朱熹的《童蒙须知》、吕祖谦的《少仪外传》等。”及所学可得出理学的兴起发展,儒学的世俗化、平民化;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印刷技术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和政治内容的把关。”及所学可得出体现教育领域的国家意志,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及所学可得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根据材料“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及所学可得出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解决了过去供应迟缓、版本不一、发行混乱的问题,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及所学可得出为后来的教材编写提供经验借鉴和人才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