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复习必刷题】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
选择题精选
(范围:第1—11课)
一、选择题
1.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下图。图中C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发动侵略 B.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中国革命,最终建立新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B项正确;列强发动侵略使得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A段,排除A项;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与C段时间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与C段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 )
A.年龄受限 B.行业单一 C.来源广泛 D.遍布全国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可知有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特邀等方面代表,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来源广泛,C项正确;年龄受限,在题干内容中没有涉及,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特邀等方面代表,排除A项;行业单一,与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特邀等方面代表不符,排除B项;遍布全国,题干内容没有体现,题干内容体现的是党派、区域、军队、团体、特邀等方面代表,排除D项。故选C项。
3.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表明( )
A.贫苦的农民阶级从此成为领导阶级
B.新中国从此是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C.新中国从此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D项正确;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排除B项;新中国不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4.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它是如此的坚定明确,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而且不允许做的 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被刘少奇称为“大宪章”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可知,“大宪章”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宪章”指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由于当时还未来得及制定新宪法,所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代行宪法职能,D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由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内容是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有关,并非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制定,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C项。故选D项。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正面碑心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下层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等十个主题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答案】D
【解析】据课本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会上决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D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排除B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欢庆,排除C项。故选D项。
6.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构成的国家符号体系, 在仪式的操演上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为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 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D.强化了民众对人民政权的认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开国大典中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象征着新中国的符号获得“合法化的地位”,这些措施目的是为了强化民众对新中国、新政权的认同感,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A项;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我们的飞机太少,忽啦一下就没了,群众还没有满足呢。怎么办?……不知道谁急中生智,提出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九架P-51飞过之后,绕一个圈再接到运输机后头,第二次通过天安门。”这反映了( )
A.人民空军参加了开国大典 B.解放前中共已有飞机编队
C.开国大典没实现空中阅兵 D.人民空军参加了抗美援朝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飞机太少”“通过天安门”等信息可知,材料与开国大典阅兵仪式有关,人民空军参加了开国大典,A项正确;根据题干“我们的飞机太少,忽啦一下就没了”可知,解放前中共飞机很少,没有飞机编队,排除B项;根据题干可知,在开国大典中人民空军参加了开国大典,排除C项;题干体现的是开国大典,与抗美援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下图是永久牌自行车在《人民日报》上做的广告,对该广告内容解读最准确是( )

A.可以分期付款表明该厂经营方式灵活 B.这是“一五计划”取得的重要成就
C.上海制车厂是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典范 D.永久自行车是乡镇企业的拳头产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分期付款”可知,这样,就促进了产品的销量,这体现出经营方式灵活,A项正确;“一五”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B项;“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的措施,排除C项;永久自行车是国营企业的拳头产品,排除D项。故选A项。
9.关于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表述最准确的是( )
图一:《建国70周年纪念币》 图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纪念币》
A.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本保障
B.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政治前提
C.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完全统一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重要前提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西藏解放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重要前提,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西藏解放在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本保障错误,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西藏解放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政治前提 ,排除B项;台湾尚未回归祖国,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的完全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0.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达成重要协议。协议的签署表明( )
A.新中国成立时机成熟 B.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C.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 D.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D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项;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台湾尚未回归,整个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排除B项;三座大山指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敌人,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排除C项。故选D项。
11.“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边啊,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哟……”。藏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始于(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B项正确;1950年、1952年、1953年并不是和平解放西藏的时间,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毛泽东在前不久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提议大规模地削减解放军兵员在(1950年)“五一”讲话中,刘少奇也表示了类似的意思。那天晚上谈的全是有关土改和工业建设的问题,但这一削减兵员的计划5天后就告吹了。这是因为(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解放西藏的行动开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朝鲜战争的正式爆发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提议大规模地削减解放军兵员”“1950年”“削减兵员的计划5天后就告吹”等信息可知,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武装干涉朝鲜内战,并且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侵朝美军飞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安全面临严重威胁。1950年10月,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决定入朝作战,D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间为1954年,排除A项;1949年开国大典时,居住在青海塔尔寺的西藏宗教领袖之一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希望早日解放西藏。人民解放军在解放西南各省以后,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多次希望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到北京谈判。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与削减兵员的计划5天后就告吹,排除B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3.电影《金刚川》讲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样“最可爱的人”在朝鲜战场上挥洒汗水,奉献生命的英雄事迹,他们的名称是( )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和新四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他们被誉为“最可爱的人”,D项正确;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排除A项;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排除B项;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1946年第一次出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排除C项。故选D项。
14.1952年12月11日,他所在排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60多米的蒿草丛中。12日,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他身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他”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罗盛教
【答案】B
【解析】依据“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结合所学可知,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人物,在战斗中,他为了不暴露目标,面对敌人炮火燃起的烈火,严守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B项正确;黄继光是用身躯堵住敌人机枪射口,排除A项;杨根思在1950年11月29日在朝鲜战场阻击美军南逃任务战斗中牺牲,排除C项;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献身,排除D项。故选B项。
15.“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这段话旨在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化解了中美之间的矛盾
C.洗雪了中国的百年耻辱 D.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并结合所学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给予美国的干涉主义以有力的打击和严重的警告,为中国争取到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建设的环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A项正确;抗美援朝没有化解了中美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说明抗美援朝战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没有体现洗雪了中国的百年国耻,排除C项;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6.1951年,周恩来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掀起抗美援朝运动的高潮,并把它同土地改革、肃清土匪、镇压反革命等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彻底消灭剥削和压迫
C.肃清国内外反动政权 D.巩固人民政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历时一年多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范围涉及到全国几乎所有地区,从基本上肃清了国民党残留的反革命势力,并清除了一批帝国主义间谍;土地改革的完成,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953年,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安全,巩固了国家政权,因此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是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D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后才建立,排除A项;彻底消灭剥削和压迫的是土地改革的完成,排除B项;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是镇压反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7.1952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一现象出现的法律依据(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土地改革法大纲》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其内容主要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随后我国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C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于1954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土地法大纲》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以下是1946年和1952年我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变化情况。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阶级 占总人口比例(%) 1946年占有耕地(%) 1952年占有耕地(%)
地主 4.75 64.38 4.3
农民 73.37 7.21 73.02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进 C.人民公社化的开展 D.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材料中的农民战胜土地数据增加,正是受到土地改革的影响,D项正确;A项是1956年,B项是1953年开始,C项是1958年,排除ABC项。故选D项。
19.到1952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约有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这表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农民实现了生活上的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D.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到1952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约有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被分到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说明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排除A项;土地改革并未使农民实现了生活上的共同富裕,排除B项;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变化是组织和心理上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答案】A
【解析】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A项正确;农业合作化与题干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不符,排除B项;人民公社的成立与题干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不符,排除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是在1978年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1.如表反映的史实产生的影响是( )
批次 时间 规模
第一批 1950年冬至1951年春 在1.28亿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第二批 1951年冬至1952年春 在1.1亿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第三批 1952年冬至1953年春 在3000万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A.消除了中国农民贫困落后的根源 B.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C.彻底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所给时间数据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农村进行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除了中国农民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排除C项;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第一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三节 土地改革
A.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新生政权,A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中共八大的召开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团结,排除D项。故选A项。
23.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奠基,全国掀起支援长春汽车厂建设的热烈场面。为保障城市工业人口的吃饭问题,1954年,我国对粮食、油料、棉布等实行凭票计划供应。1956年7月,我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的优越性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建立
C.“一五”计划任务实现超额完成 D.我国汽车实现全部自主创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奠基,1954年,我国对粮食、油料、棉布等实行凭票计划供应。1956年7月,我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这些成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得益于计划经济的实行,A项正确;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全部”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24.下面为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图。由图可见,“一五”计划( )
“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

A.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注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D.着眼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数据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工业“投资比例”达36.1%,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结合所学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这与表格数据相吻合,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投资比例”达6.4%,有图片投资比例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布局不合理,排除A项;“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图,看不出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排除B项;“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图,体现出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不能体现着眼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25.“在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在1952年、1953年”“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B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在农村进行的改革,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才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6.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图中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愿望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可知,该成就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图中只有4符合要求,D项正确;①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排除A项;②是沈阳第一机床厂,排除B项;③是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排除C项。故选D项。
27.“当中共领导人为新形势制定政策时,他们开始以一种更自觉的判断态度审查苏联模式。在此之前,毛泽东及其助手已经对苏联的榜样作了重要的改变,并且发出了使苏联的经验适合中国国情的号召……毛泽东晚至1956年1月仍公开表示中共不过是在苏联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经济建设照搬苏联模式 B.完全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C.已经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D.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当中共领导人为新形势制定政策时,他们开始以一种更自觉的批判态度审查苏联模式。在此之前,毛泽东及其助手已经对苏联的榜样作了重要的改变,并且发出了使苏联的经验适合中国国情一般号召……毛泽东晚至1956年1月仍公开表示中共不过是在苏联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可知,我国建国初期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不是照搬苏联模式,但我国也没有能够完全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D项正确;经济建设照搬苏联模式与中共不过是在苏联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不符,排除A项;完全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史实叙述错误,排除B项;已经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史实叙述错误,中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故选D项。
2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B.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题干中“在宪法制定前,曾有1.5亿人参与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充反应了宪法制定的民主性,即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1954年宪法尊重人民的意志,没有直接体现它的制定机关以及保证作用,排除AD项;题干强调的是1954年宪法尊重人民的意志,没有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排除C项。故选B项。
29.下图所示为苏州市签发的一份女性选民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直接见证了( )
A.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的变革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选民证的时间是1953年,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后,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排除D项。故选A项。
30.《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可知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A项正确;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B项;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C项;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1.这种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有权对代表进行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这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这种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人民政治权利和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规定了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体现了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项为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3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全票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之后,提出并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的。这表明该法律
A.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深受资本主义宪法的影响
C.具有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 D.深受苏联时期宪法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之后,提出并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的。”可知,1954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广泛阅读和吸收中外宪法的经验教训,这说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具有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BD的内容,排除。故选C。
33.1953年,毛泽东同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谈话时,讲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人说,‘要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有人主张‘四大自由’,我看都是不对的,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过渡要有方法。”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党和政府采取法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动“大跃进”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向社会主义过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发动“大跃进”和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34.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A处发展原因是北洋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法令
B.B处发展最快的面粉业和制造业
C.C处的发展有利新中国初期经济的恢复
D.D处消失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C处时间为1953年,这个时期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所以C处的发展有利新中国初期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A处的时间是1895年之后,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是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松了民间设厂的限制,此时还不是北洋政府时期,排除A项;B处指的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发展最快的是面粉业等轻工业,排除B项;D处对应的时间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35.数据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针”的提出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提高,私有制的比重降低,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使得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1949年,排除A项;中共八大的召开阐明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和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排除B项;“八字方针”的提出是196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36.如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
A.自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56年被改造成公有制经济,所以D曲线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故C符合题意;自然经济在中国近代居于主导地位,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了自然经济不存在了,所以A曲线是自然经济,排除A;官僚资本是一种政治术语,主要存在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年-1949年),所以B曲线是官僚资本,排除B;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了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外商企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接管了外商在华的企业,所以C曲线是外国资本,排除D。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图中曲线起止坐标年代和历史知识联系,ABCD四条曲线分别代表封建自然经济、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
37.这一独创性经验,不仅争取到了大多数民族资本家的配合,有利于接受改造,而且能继续发挥私营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其“独创性经验”指
A.中立富农 B.和平赎买 C.互助合作 D.包产到户
【答案】B
【解析】依据“独创性经验”“大多数民族资本家的配合”“接受改造”“发挥私营工商业的积极作用”等关键词,可判断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这种和平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B正确;中立富农与农业有关的政策,A排除;在农业、手工业方面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C排除;包产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D排除;故选B。
38.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A.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答案】D
【解析】根据“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可得出杨士惠对于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手工业进行改造是认可的,体现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D项正确;A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AB项;C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不是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39.如图是国务院1956年7月28日发出的一份文件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我国( )
一、对于小商贩业务安排的问题。 二、对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运输合作社、合作商店方面的问题。 三、适当解决小业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四、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定息问题。 五、职工和私方人员的工资福利问题。 六、企业改组和人事安排问题。
A.完成了“一化三改”任务 B.关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困难
C.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重视三大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处于三大改造时期,根据文件内容“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方面的问题……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定息问题……”可知,列举了三大改造中的一系列问题,说明了重视三大改造中出现的问题,D项正确;“一化”即工业化,仍在推进,“三改”即三大改造,时间是1956年底完成,排除A项;题干文件主要是三大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与“关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困难”不符,排除B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使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40.有学者论述道: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这一年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而载入党的史册,同时又以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载入党的史册。材料中的“这一年”
A.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开始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符合题干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与题干中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地主阶级被消灭,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指的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指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排除C项。故选D项。
4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A项是指新中国成立,在三大改造之前,排除A项;B项是指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步,排除B项;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并不是政治制度的根本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2.有同学整理学习笔记“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依此制作的结构图符合史实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和所学知识可知,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为结构的主题,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提供了宪法保证;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即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A项;宪法的颁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C项;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属于并列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4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已经取得绝对胜利,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对立的阶级已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上开始扎根发芽,社会主要矛盾也由此发生改变。在八大召开之前,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在理论上为党的八大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起了导向性作用。八大在党史上是一次重要的会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突出贡献是正确分析了基本国情,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明确了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据此可知,提出题干论断的主要依据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与题干“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不符,排除AB项;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与题干“中共八大(1956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4.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让读史更轻松;以历史的题材绘制漫画,让漫画更深刻。右面漫画的作者意在说明( )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D.“大跃进”的伟大成就
【答案】C
【解析】根据漫画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发起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故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C项正确;大跃进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的挫折,A项是漫画描述的现象而不能说明本质,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图片没有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排除B项;大跃进运动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不是伟大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45.这是1960年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妇女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该作品旨在强调( )
A.一五计划时期的昂扬斗志 B.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风尚
C.改革开放的新风貌 D.参加农业合作化的热情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这是1960年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妇女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可得出这一时期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风尚,B项正确;1957年底,一五计划完成,排除A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C项;参加农业合作化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46.“1962年,他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
【答案】A
【解析】1962年12月,焦裕禄调到河南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被称为“党的好干部”,故选A项。雷锋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王进喜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排除BCD项。故选A项。
47.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C.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精神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王进喜钻井队开钻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被誉为“铁人”,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A项正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精神”与“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48.时间轴(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④正确,D项正确;①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排除A项;②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B项;③时期我国主要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
49.小说《平凡的世界》写道:孙少平的姐夫王满银,从一个河南手艺人那里买了些老鼠药,在集市上倒卖了其中的十几包,每包赚了五分钱,总共得利不到一元。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和那些扩大了几尺自留地或犯了点其他“资本主义”禁忌的老百姓等,都被强制“劳教”。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可知,批判走资派是文化大革命的目标之一,这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故C符合题意;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故A不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B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50.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回忆道:“他们撕字画,砸古玩,还一面撕一面唾骂是‘封建主义的玩意儿’。”这说明文化大革命( )
A.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B.严重践踏民主法制
C.破坏历史文化遗产 D.导致政府机构瘫痪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他们撕字画,砸古玩,还一面撕一面唾骂是‘封建主义的玩意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文化大革命破坏历史文化遗产,C项正确;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与题干信息“他们撕字画,砸古玩”没有联系,排除A项;严重践踏民主法制,与题干信息“他们撕字画,砸古玩”没有联系,排除B项;导致政府机构瘫痪,与题干信息“他们撕字画,砸古玩”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
A.真理标准问题 B.姓"资"姓"社"
C.党的工作中心 D.平反冤假错案
【答案】A
【解析】据题干“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它是“东风第一枝”,因为这篇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11月10日开始的中央工作会议,真理标准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与会者结合实际,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指名道姓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A项正确;姓“资”姓“社”问题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提出的,排除B项;党的工作中心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排除C项;平反冤假错案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52.1978年,一些厂矿的负责人提出:每次权力下放,没有人想到要下放到企业,企业一点自主权都没有。企业管得这样死,经济怎能发展起来?这些负责人意在要求( )
A.彻底变更企业所有权 B.改变公有制主体地位
C.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从1984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据题干“管得这样死,经济怎能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负责人的主要诉求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C项正确;企业要求的是经营自主权,不是变更企业的所有权,排除A项;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一直占主体地位,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C项。
53.1978年9月邓小平的东北之行,多次谈到农村问题。他说,所有在一个县、在一个公社工作的同志,都要根据一个县、一个公社的条件,大队也要根据大队条件搞好工作。这表明邓小平强调( )
A.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要同步 B.区域经济要协调发展
C.各地发展经验要相互借鉴 D.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所有在一个县、在一个公社工作的同志,都要根据一个县、一个公社的条件,大队也要根据大队条件搞好工作”,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农村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搞好工作,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项正确;题干并没有体现农村和城市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也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搞好当地的工作,没有体现相互借鉴各地发展经验,排除C项。故选D项。
54.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该讲话为当年中共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三大 D.中国共产党十四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B项正确;1956年9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八大,排除A项;1987年10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排除C项;1992年10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排除D项。故选B项。
55.下图所反映的会议于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 )

A.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决定撤销过去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D.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解读图片,从“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可知,图片反映的会议是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C项正确;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1978年底”时间不符,排除A项;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均与“1978年底”时间不符,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56.有学者提出:“从1956年到1978年,相距22年,可是只要将这两次会议的文献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两次会议所提出的思想和制定的方针、政策,很多方面几乎一致。”这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的关系是(  )
A.互为因果 B.继承发扬 C.转折关系 D.矛盾关系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次会议所提出的思想和制定的方针、政策,很多方面几乎一致”可知,这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的关系是继承发扬。党的八大召开于1956年。它对国内外形势和主要矛盾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因此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相隔22年(1978-1956=22),它们在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方面相同之处是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57.下图所示变化主要缘于( )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城市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图片可知,1978年前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所学,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B项正确;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排除A项;城市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在1984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在1992年,排除D项。故选B项。
58.“1979年以来的两年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材料体现了
A.土地革命的作用 B.包干到户的成效
C.国企改革的意义 D.新发展理念的落实
【答案】B
【解析】考查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题思路:根据“1979年”、“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等信息可知,从1979年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调整后,农业发展,粮食增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因为给与了农民生产自主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发展。B正确;土地革命一般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A错误;材料主题是农村经济发展,C与题意不符,C错误;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材料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B。
59.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后,2021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三个决议( )
A.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指导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D.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开创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先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作了科学总结,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扫清了思想障碍,《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这三个决议都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D项正确;遵义会议召开,党开启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上提出的,会议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排除B项;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
60.1981年12月10日的《宁夏日报》发表文章,将同心县1975年和1981年两个年份的人均占有粮食量作了对比,1981年人均占有粮食量比1975年增长了2倍多。这一变化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C.“一带一路”的实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反映了1981年同心县人均占有粮食量比1975年增长2倍多,结合所学知识,这一变化得益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村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它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给予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从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D项正确;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开展是在1950-1952年,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53-1956年,我国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三大社会主义改造,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一带一路”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合作倡议,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61.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同一年,时任遂宁市蓬溪县群利乡党委书记邓天元在九龙坡村与几名村干部达成一致意见:率先试点田边地角独立耕种,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现状 B.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
【答案】C
【解析】“率先试点田边地角独立耕种,实行‘包产到户’”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摸索,这一做法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正确;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这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B错误;这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故D错误。
62.如表反映的是我国工农收入差距状况,与表中差距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年份 工人人均工资收入(元) 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性收入(元) 工农收入比
1978 631 113 5.56
1979 678 133 5.09
1980 729 141 5.16
1981 770 166 4.62
1982 786 199 3.93
1983 803 218 3.68
A.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反映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工人收入的增长,说明农业发展速度快,出现这种情况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故B正确;土地改革的时间是1950-1952年,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开放城市有利于促进开放城市的发展,与农业无关,故排除C项;1992年,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D项。故选B。
63.“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这副对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两次“分田”的主要不同是( )
A.土地所有权不同 B.土地经营方式不同
C.农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D.农民政治地位不同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所以两次“分田”的主要不同是土地所有权不同,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64.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的措施是( )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并没有解放农村的生产力,也没有调动生产积极性。③错误;根据所学,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①②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65.“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我国这一政策应出台于( )
A.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D
【解析】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的一个报告中写道:“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一决议出台于改革开放初期,利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故D符合题意;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指的是1953——1956年,排除A;“大跃进”期间指的是1958——1960年,排除B;“文化大革命”期间指的是1966——1976年,排除C。故选D。
66.“1980年,有证个体商业零售额543万元,仅占(台州)全区商业零售总额的7.4%。1990年个体商业零售额111717万元,比重升至39.88%。”造成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在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我国顺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力实施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有个体商业了,造成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在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2001年我国顺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与个体商业零售额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67.1979—1982年,国家意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不是截然对立的;1983—1986年,中央政府召开多次会议,定位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7年到1992年,中国经济管理的原则调整成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由此可见,我国( )
A.综合国力持续得到增强 B.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79—1982年,国家意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不是截然对立的……1987—1992年,中国经济管理的原则调整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可知,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央政府对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知逐步深化,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未体现综合国力持续得到增强,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没有涉及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68.到1984年底,我国乡镇企业数达到606.52万个,比上年增长3.5倍;总产值1709.89亿元,比上年增长68.2%(按当时价格计算)。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国防安全体系的建立 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到1984年底,我国乡镇企业数达到606.52万个,比上年增长3.5倍;总产值1709.89亿元,比上年增长68.2%。”可知,我国乡镇企业取得这些巨大成就的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的时间是1952年,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未体现国防安全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是在197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69.下图反映了我国1978-1987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B.进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可以看到,1987年对比1978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扩大对外开放,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企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D项正确;1950年,我国实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0.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90年代乡镇企 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这表明
A.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
C.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苏南”等模式,90年代企业向股份制发展,到1993年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说明农村经济不再以农业为核心,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造成这种现象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故选D;材料不能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A错误;农业合作化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1953到1956年的三大改造,BC错误。
71.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中“1984年7月……进行股份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排除A项;邓小平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排除C项;题干内容无法体现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排除D项。故选B项。
72.某地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建立经济特区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该材料描述的城市是( )
A.深圳 B.上海 C.福州 D.厦门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其中深圳特区的发展尤为瞩目,由过去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迅速发展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深圳速度”,更被誉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人称之为“一夜崛起之城”,A项正确;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起来,且与“边陲小镇”不符,排除B项;1984年,福州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且与“边陲小镇”不符,排除C项;厦门虽然是经济特区,但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3.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790元提升至2022年的44739元。随着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提高,深圳居民家庭越来越注重当下生活品质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的消费支出,“发展型”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占消费支出比重提升。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经济特区的建立( )
A.使人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 B.使发展动力加快转换
C.加速了经济结构深刻调整 D.推动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790元提升至2022年的44739元”“深圳居民家庭越来越注重当下生活品质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的消费支出,‘发展型’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占消费支出比重提升”,可知经济特区的建立,使深圳人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A项正确;发展动力是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和源泉,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排除B项;经济结构调整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的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经济特区的建立,使人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推动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4.1980年,国家规定:在特区内,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所得合法利润汇出境外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或另有规定的少数产品外,免征工商税。这说明经济特区( )
A.享受了政策的优惠 B.经济发展起点很高
C.完全依赖外商投资 D.放弃了关税自主权
【答案】A
【解析】根据“在特区内,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所得合法利润汇出境外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或另有规定的少数产品外,免征工商税。”可得出,经济特区对企业采取了多种优惠政策,这更有利于引进外资,促进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经济特区的起点与其他地区的起点是一样的,排除B项;完全依赖外商投资太绝对,排除C项;中国关税仍然是自主的,只是有优惠,排除D项。故选A项。
75.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东北作为建设的重点;1979年,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可见,东北与广东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都是著名的侨乡 B.煤铁资源十分丰富
C.重工业基础雄厚 D.拥有中央政策支持
【答案】D
【解析】“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东北作为建设的重点;1979年,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说明东北与广东发展的共同因素是得到中央政策支持,D项正确;东北不属于著名的侨乡,排除A项;煤铁资源十分丰富与广东地区不符,排除B项;“重工业基础雄厚”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76.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横线处应填写( )
对外开放格局 1.1980年,设立深圳,殊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3.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88年,? 5.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6.1992年,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内地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B项正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排除A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排除C项;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198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77.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浦东建立经济特区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表明了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D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而不是“浦东建立经济特区”,排除B项;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8.中国经济中的周期性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通过下面的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变化图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曾几次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后重新高速增长。出现第二个快速增长期(1990—1993年)的原因是(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B.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C.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项正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排除B项;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79.“57%的被访者认为2001年的这一机遇,增强了中国企业苦练内功的紧迫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49%的被访者认为,这一机遇对外资、私营企业都实行‘国民待遇’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这一机遇”是( )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57%的被访者认为2001年的这一机遇,增强了中国企业苦练内功的紧迫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49%的被访者认为,这一机遇对外资、私营企业都实行‘国民待遇’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企业的发展。”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极大地促进了外资、私营企业的发展,C项正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排除A项;1992年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84年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80.如下图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货物出口额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建立经济特区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与2001年相比,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货物出口额数据明显增长,这是因为2001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D项正确;乡镇企业发展与对外贸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建立经济特区在198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8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中国目前的总方针。下列对于改革开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辩证融合
B.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是邓小平理论的要素之一
【答案】C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说法不准确,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ABD项内容表述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82.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通过这一政策,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和稳定之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巨大机遇。这说明改革开放( )
A.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加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D.确立了中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由材料“通过这一政策,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巨大机遇。”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中国在全球没有处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83.“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是( )
A.马克思 B.毛泽东 C.邓小平 D.习近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邓小平同志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C项正确;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如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毛泽东主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后继续发展,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如何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排除B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与题意中的“初步回答”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武装斗争为主线 B.实事求是,依据国情来选择道路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符合二人探索的共同点,B项正确;以武装斗争为主线是毛泽东的探索成就,不是共同点,排除A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的探索成就,排除C项;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D项。故选B项。
85.“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两个凡是”的思想
C.社会主义制度 D.四项基本原则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面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故D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两个凡是”的思想是坚持左倾错误的表现,故B符合题意;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86.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这次重要会议:“十二大同七大比,同七大起的作用一样,七大是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指的是十二大提出( )
A.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中国梦宏伟蓝图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A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宏伟蓝图,排除D项。故选C项。
87.江泽民曾这样评价:“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据以上材料可知,南方谈话( )
A.唤醒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开展
C.为中国改革开放再次指明方向 D.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谈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南方谈话为中国改革开放再次指明方向,C项正确;唤醒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A项;题干中未出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开展的信息,排除B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8.下图是歌曲《越来越好》简谱,歌曲中“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活得有奔头,人会步步高”。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是由于(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加入了世贸组织 D.改革开放的进行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题干中“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表达人们内心喜悦与希望,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D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并未出现题干中“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的情况,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发生严重困难,排除B项;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有力促进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释放了经济发展潜力,排除C项。故选D项。
89.下列会议内容或影响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历程,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科学回答了“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③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④创造性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是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主席于2003年提出。③“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于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提出。④创造性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该思想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因此按时间排序正确的是①③④②,B项正确;A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90.流行语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下列流行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大二公”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
选择题精选
(范围:第1—11课)
一、选择题
1.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下图。图中C段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发动侵略 B.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下图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 )
A.年龄受限 B.行业单一 C.来源广泛 D.遍布全国
3.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表明( )
A.贫苦的农民阶级从此成为领导阶级
B.新中国从此是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C.新中国从此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
4.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它是如此的坚定明确,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哪些事是不应该做而且不允许做的 这是目前时期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被刘少奇称为“大宪章”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正面碑心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下层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等十个主题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历程。建立此碑的意义在于(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宣告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缅怀革命先烈,传承英雄精神,珍惜美好生活
6.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构成的国家符号体系, 在仪式的操演上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为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 B.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 D.强化了民众对人民政权的认同
7.“我们的飞机太少,忽啦一下就没了,群众还没有满足呢。怎么办?……不知道谁急中生智,提出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九架P-51飞过之后,绕一个圈再接到运输机后头,第二次通过天安门。”这反映了( )
A.人民空军参加了开国大典 B.解放前中共已有飞机编队
C.开国大典没实现空中阅兵 D.人民空军参加了抗美援朝
8.下图是永久牌自行车在《人民日报》上做的广告,对该广告内容解读最准确是( )

A.可以分期付款表明该厂经营方式灵活 B.这是“一五计划”取得的重要成就
C.上海制车厂是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典范 D.永久自行车是乡镇企业的拳头产品
9.关于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表述最准确的是( )
图一:《建国70周年纪念币》 图二:《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纪念币》
A.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基本保障
B.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政治前提
C.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完全统一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西藏和平解放的重要前提
10.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达成重要协议。协议的签署表明( )
A.新中国成立时机成熟 B.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C.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 D.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11.“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啊,再苦也有边啊,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哟……”。藏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始于(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12.毛泽东在前不久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提议大规模地削减解放军兵员在(1950年)“五一”讲话中,刘少奇也表示了类似的意思。那天晚上谈的全是有关土改和工业建设的问题,但这一削减兵员的计划5天后就告吹了。这是因为(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解放西藏的行动开始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朝鲜战争的正式爆发
13.电影《金刚川》讲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一样“最可爱的人”在朝鲜战场上挥洒汗水,奉献生命的英雄事迹,他们的名称是( )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和新四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4.1952年12月11日,他所在排潜伏在距离敌人只有60多米的蒿草丛中。12日,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他身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他”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罗盛教
15.“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这段话旨在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化解了中美之间的矛盾
C.洗雪了中国的百年耻辱 D.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6.1951年,周恩来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掀起抗美援朝运动的高潮,并把它同土地改革、肃清土匪、镇压反革命等工作结合起来。”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B.彻底消灭剥削和压迫
C.肃清国内外反动政权 D.巩固人民政权
17.1952年底,我国彻底摧毁了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一现象出现的法律依据(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土地改革法大纲》
18.以下是1946年和1952年我国农村土地占有关系变化情况。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阶级 占总人口比例(%) 1946年占有耕地(%) 1952年占有耕地(%)
地主 4.75 64.38 4.3
农民 73.37 7.21 73.02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进 C.人民公社化的开展 D.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到1952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约有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土地。这表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农民实现了生活上的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D.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20.“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的变化是组织和心理上的。捐税和地租的重担从穷人的背上移开了;拥有土地不再意味着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
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21.如表反映的史实产生的影响是( )
批次 时间 规模
第一批 1950年冬至1951年春 在1.28亿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第二批 1951年冬至1952年春 在1.1亿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第三批 1952年冬至1953年春 在3000万农业人口地区进行
A.消除了中国农民贫困落后的根源 B.废除了农村土地私有制
C.彻底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2.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第一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二节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第三节 土地改革
A.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23.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奠基,全国掀起支援长春汽车厂建设的热烈场面。为保障城市工业人口的吃饭问题,1954年,我国对粮食、油料、棉布等实行凭票计划供应。1956年7月,我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计划经济体制具有的优越性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建立
C.“一五”计划任务实现超额完成 D.我国汽车实现全部自主创新
24.下面为中国“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图。由图可见,“一五”计划( )
“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投资比例

A.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B.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C.注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D.着眼于改善人民的生活
25.“在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设急需的理工科大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分配。1953年寒假重点分配到重工业、国防工业各部门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43%。”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改造急需人才 B.“一五”计划建设迫切需要
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巩固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26.图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图中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愿望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7.“当中共领导人为新形势制定政策时,他们开始以一种更自觉的判断态度审查苏联模式。在此之前,毛泽东及其助手已经对苏联的榜样作了重要的改变,并且发出了使苏联的经验适合中国国情的号召……毛泽东晚至1956年1月仍公开表示中共不过是在苏联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
A.经济建设照搬苏联模式 B.完全避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C.已经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D.在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2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 )
A.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B.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29.下图所示为苏州市签发的一份女性选民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直接见证了( )
A.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的变革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妇女成为民主建设的主力
30.《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1.这种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择自己的代表,随时向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和意见,而且有权对代表进行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代表,这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这种制度”是
A.社会主义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全票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1946年宪法之后,提出并经专家和全民讨论后修订的。这表明该法律
A.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B.深受资本主义宪法的影响
C.具有国际视野与历史视野 D.深受苏联时期宪法的影响
33.1953年,毛泽东同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谈话时,讲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人说,‘要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还有人主张‘四大自由’,我看都是不对的,新民主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过渡要有方法。”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党和政府采取法是( )
A.实行土地改革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动“大跃进” D.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34.下图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曲线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A处发展原因是北洋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法令
B.B处发展最快的面粉业和制造业
C.C处的发展有利新中国初期经济的恢复
D.D处消失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35.数据分析是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八字方针”的提出
36.如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D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
A.自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37.这一独创性经验,不仅争取到了大多数民族资本家的配合,有利于接受改造,而且能继续发挥私营工商业的积极作用。其“独创性经验”指
A.中立富农 B.和平赎买 C.互助合作 D.包产到户
38.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A.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39.如图是国务院1956年7月28日发出的一份文件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我国( )
一、对于小商贩业务安排的问题。 二、对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运输合作社、合作商店方面的问题。 三、适当解决小业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四、公私合营企业的私股定息问题。 五、职工和私方人员的工资福利问题。 六、企业改组和人事安排问题。
A.完成了“一化三改”任务 B.关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困难
C.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D.重视三大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40.有学者论述道: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这一年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而载入党的史册,同时又以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载入党的史册。材料中的“这一年”
A.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开始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4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写道:“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引起了‘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下列对“政治形势的根本变化”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B.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
C.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42.有同学整理学习笔记“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依此制作的结构图符合史实的是( )
A. B. C. D.
43.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44.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历史,让读史更轻松;以历史的题材绘制漫画,让漫画更深刻。右面漫画的作者意在说明( )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 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 D.“大跃进”的伟大成就
45.这是1960年的宣传画,画中一位妇女驾驶着拖拉机,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该作品旨在强调( )
A.一五计划时期的昂扬斗志 B.倡导乐观奋斗的社会风尚
C.改革开放的新风貌 D.参加农业合作化的热情
46.“1962年,他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他”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
47.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C.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精神
48.时间轴(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时期是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9.小说《平凡的世界》写道:孙少平的姐夫王满银,从一个河南手艺人那里买了些老鼠药,在集市上倒卖了其中的十几包,每包赚了五分钱,总共得利不到一元。人家说他走资本主义道路,他和那些扩大了几尺自留地或犯了点其他“资本主义”禁忌的老百姓等,都被强制“劳教”。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文化大革命”的进行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50.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的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回忆道:“他们撕字画,砸古玩,还一面撕一面唾骂是‘封建主义的玩意儿’。”这说明文化大革命( )
A.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B.严重践踏民主法制
C.破坏历史文化遗产 D.导致政府机构瘫痪
5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特约评论员文章,12日《人民日报》便转载了这篇文章,随即点燃了如火如荼的全国性辩论的火花。这场"辩论"的主题是( )
A.真理标准问题 B.姓"资"姓"社"
C.党的工作中心 D.平反冤假错案
52.1978年,一些厂矿的负责人提出:每次权力下放,没有人想到要下放到企业,企业一点自主权都没有。企业管得这样死,经济怎能发展起来?这些负责人意在要求( )
A.彻底变更企业所有权 B.改变公有制主体地位
C.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3.1978年9月邓小平的东北之行,多次谈到农村问题。他说,所有在一个县、在一个公社工作的同志,都要根据一个县、一个公社的条件,大队也要根据大队条件搞好工作。这表明邓小平强调( )
A.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要同步 B.区域经济要协调发展
C.各地发展经验要相互借鉴 D.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4.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该讲话为当年中共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十三大 D.中国共产党十四大
55.下图所反映的会议于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 )

A.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决定撤销过去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
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D.标志着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56.有学者提出:“从1956年到1978年,相距22年,可是只要将这两次会议的文献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两次会议所提出的思想和制定的方针、政策,很多方面几乎一致。”这说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八大的关系是(  )
A.互为因果 B.继承发扬 C.转折关系 D.矛盾关系
57.下图所示变化主要缘于( )

A.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开展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城市济体制改革全面实施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58.“1979年以来的两年时间中,这个队就向国家交售了10万斤粮食,等于以前全队三年的粮食总产量。”材料体现了
A.土地革命的作用 B.包干到户的成效
C.国企改革的意义 D.新发展理念的落实
59.中国共产党在1945年制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后,2021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三个决议( )
A.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B.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指导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D.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60.1981年12月10日的《宁夏日报》发表文章,将同心县1975年和1981年两个年份的人均占有粮食量作了对比,1981年人均占有粮食量比1975年增长了2倍多。这一变化得益于( )
A.土地改革的开展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C.“一带一路”的实施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61.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改革的同一年,时任遂宁市蓬溪县群利乡党委书记邓天元在九龙坡村与几名村干部达成一致意见:率先试点田边地角独立耕种,实行“包产到户”。这一做法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现状 B.增强了企业经营活力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削弱了农业生产能力
62.如表反映的是我国工农收入差距状况,与表中差距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的是
年份 工人人均工资收入(元) 农民人均农业生产性收入(元) 工农收入比
1978 631 113 5.56
1979 678 133 5.09
1980 729 141 5.16
1981 770 166 4.62
1982 786 199 3.93
1983 803 218 3.68
A.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63.“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这副对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两次“分田”的主要不同是( )
A.土地所有权不同 B.土地经营方式不同
C.农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D.农民政治地位不同
64.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新中国成立以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的措施是( )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化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5.“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我国这一政策应出台于( )
A.社会主义改造期间 B.“大跃进”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初期
66.“1980年,有证个体商业零售额543万元,仅占(台州)全区商业零售总额的7.4%。1990年个体商业零售额111717万元,比重升至39.88%。”造成这一变化的政策因素在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我国顺利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力实施
67.1979—1982年,国家意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不是截然对立的;1983—1986年,中央政府召开多次会议,定位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1987年到1992年,中国经济管理的原则调整成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由此可见,我国( )
A.综合国力持续得到增强 B.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68.到1984年底,我国乡镇企业数达到606.52万个,比上年增长3.5倍;总产值1709.89亿元,比上年增长68.2%(按当时价格计算)。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国防安全体系的建立 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展
69.下图反映了我国1978-1987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B.进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C.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0.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形成了“苏南”“温州”“珠江”等模式;90年代乡镇企 业开始向股份制新型企业发展,到1993年,其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3以上。这表明
A.非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
C.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71.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72.某地本来只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建立经济特区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该材料描述的城市是( )
A.深圳 B.上海 C.福州 D.厦门
73.深圳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985年的1790元提升至2022年的44739元。随着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提高,深圳居民家庭越来越注重当下生活品质和未来发展潜力方面的消费支出,“发展型”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占消费支出比重提升。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经济特区的建立( )
A.使人民生活发生巨大改变 B.使发展动力加快转换
C.加速了经济结构深刻调整 D.推动了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74.1980年,国家规定:在特区内,中外合资企业外商所得合法利润汇出境外免征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或另有规定的少数产品外,免征工商税。这说明经济特区( )
A.享受了政策的优惠 B.经济发展起点很高
C.完全依赖外商投资 D.放弃了关税自主权
75.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将东北作为建设的重点;1979年,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使之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可见,东北与广东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A.都是著名的侨乡 B.煤铁资源十分丰富
C.重工业基础雄厚 D.拥有中央政策支持
76.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横线处应填写( )
对外开放格局 1.1980年,设立深圳,殊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 3.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88年,? 5.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6.1992年,相继开放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和内地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77.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浦东建立经济特区
C.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78.中国经济中的周期性变化并非是线性单调的趋势。通过下面的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变化图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曾几次出现了短暂的触底反弹后重新高速增长。出现第二个快速增长期(1990—1993年)的原因是( )
A.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B.实行国有企业改革
C.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79.“57%的被访者认为2001年的这一机遇,增强了中国企业苦练内功的紧迫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49%的被访者认为,这一机遇对外资、私营企业都实行‘国民待遇’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这一机遇”是( )
A.邓小平南方谈话 B.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D.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80.如下图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货物出口额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建立经济特区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加入世贸组织
8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中国目前的总方针。下列对于改革开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辩证融合
B.深圳是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是邓小平理论的要素之一
82.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通过这一政策,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和稳定之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巨大机遇。这说明改革开放( )
A.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加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D.确立了中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83.“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是( )
A.马克思 B.毛泽东 C.邓小平 D.习近平
8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以武装斗争为主线 B.实事求是,依据国情来选择道路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
85.“中国要搞现代化,绝不能搞自由化,绝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邓小平强调必须坚持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两个凡是”的思想
C.社会主义制度 D.四项基本原则
86.邓小平同志曾高度评价这次重要会议:“十二大同七大比,同七大起的作用一样,七大是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十二大是把建设引向胜利”指的是十二大提出( )
A.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中国梦宏伟蓝图
87.江泽民曾这样评价:“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据以上材料可知,南方谈话( )
A.唤醒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开展
C.为中国改革开放再次指明方向 D.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88.下图是歌曲《越来越好》简谱,歌曲中“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高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活得有奔头,人会步步高”。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是由于(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加入了世贸组织 D.改革开放的进行
89.下列会议内容或影响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历程,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科学回答了“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③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④创造性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 D.②④①③
90.流行语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变化和观念的更新,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下列流行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一大二公”
②“抗美援朝”
③“招商引资”
④“铁人”王进喜
A.③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④③
9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的规律,以中国化的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下列思想中,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92.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B.都是20世纪助推中国发展的思想武器
C.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D.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93.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即“中国梦”,中国梦就是( )
A.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B.完成“一带一路”建设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94.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从改革开放40多年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这条中国道路是
A.计划经济道路 B.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道路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5.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是( )
A.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B.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强国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96.2021年7月1日,我国正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2035年我国即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B.2050年我国将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相对贫困已经完全消失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97.“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目前已经演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和( )
A.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98.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地处山西省会城市太原,从建厂开始,太钢渣场逐渐形成一座体积达1000万立方米的“庞然大物”,对太原市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太钢人依靠创新驱动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不仅使得渣山变青山,而且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家电等各个领域及三峡、奥运等国家重点工程。据此可知,太钢遵循的发展理念是( )
A.进行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B.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共享发展
C.进行体制改革,实现协调发展 D.坚持对外开放,强化国际合作
99.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是( )
A.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00.某学者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见下表)。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时间 1949-1958年 1959-1961年 1962-1966年 1967-1977年 1978-1984年
特征 蓬勃发展 衰败倒退 农业恢复 停滞徘徊 黄金时期
A.政策性质 B.政策效果 C.人心向背 D.政策范围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春统编八下历史期中复习必刷题】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