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新石器时代众多文化遗址已出现原始的龙纹,如鱼龙、蛇龙、猪龙、鳄龙等,后来以蛇与鳄为主体,兼取其它一两种动物特征。夏商时期龙纹更加抽象化,拼合了更丰富的动物特征,用“百物”特点奠立了后世龙形象的基本特征。由此可见,早期的中华龙文化( )
红山文化玉龙 商朝妇好墓玉龙
①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密切相关 ②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③说明了华夏认同的观念已经形成 ④反映了早期手工技艺的精巧细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汉书》记载:“汉兴至于孝武……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 遂空其地 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以通西域,鬲(隔)绝南羌、匈奴。”四郡的设置( )
A.为张骞通西域创造了条件 B.阻断了匈奴与外界的联系
C.使河西走廊地区得到开发 D.加强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
3.东晋时期,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人口被称为“侨人”,东晋设置与侨人原籍同名的州、郡、县对其进行管理,称为侨州、侨郡、侨县。起初东晋给予侨州郡县有户籍的侨人免除赋役的优待,而且对侨州郡县的豪强大族荫庇人口的做法也未加以限制。东晋的上述做法在当时( )
①鼓励了北方人口南迁 ②有利于江南地区开发
③带来了一些社会隐患 ④导致了东晋政局动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国初罢节镇统支郡,以转运使领诸路事,其分合未有定制。”
②“后乃尽革行中书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及羁縻诸司。”
③“上以民少吏多,思革其弊 命大加并省,因山川形便,分为十道。”
④“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5.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起,清政府在西方耶稣会士的帮助下,历十年之久,对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测量,并利用欧洲测绘技术制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
A.为《尼布楚条约》签订提供依据 B.顺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C.反映了士人热心西学的开放心态 D.开创了绘制疆域地图的先例
6.1861年初,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1861年后,英、法、俄、美相继派遣公使常驻北京;1866年,清政府派使团往欧洲各国游历;1867年派外交使团出访欧美各国;1875年派郭嵩焘为驻英国公使。这些事件表明清政府( )
A.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履行了《南京条约》的规定
C.逐渐融入近代国际外交体系 D.学习西方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7.下表是清末民初两个时段民营企业和官办企业的资本年平均增长率
时段 时段一(1894-1913) 时段二(1913-1920)
民营企业 15.08% 10.54%
官办企业 14.54% 3.81%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时段一两种企业的数量远高于时段二 B.时段一两种企业发展水平高于时段二
C.时段二民营企业比官办企业发展更快 D.时段二两种企业资本总额呈下降趋势
8.下图是毛泽东《兴国调查》的目录及内容简介( )
序言:介绍了调查背景、内容和方法。因为敌人进攻罗坊,被迫结束了调查。 一 八个家庭的观察:细述了8个家庭的人员组成、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 二 本区旧有土地关系:地主富农人数不过百分之六,却占百分之八十的土地。 三 斗争中的各阶级:如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手工工人、商人、游民等。 四 现有土地分配状况:详述了分田地、分山林等6个方面。 五 土地税(又叫公益费)。 六 苏维埃:介绍了区政府、乡政府等人员组成情况并指出存在的弊病。 七 农村军事化:介绍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红军预备队等情况。
这篇报告可以用于研究( )
A.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 B.大生产运动和“三三制”原则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9.据山东某县志记载,1949年该县私营商户有208家,到1951年底全县有证个体商户已达3334户。该县私营商户的增加( )
A.得益于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反映出经济建设中有冒进势头
C.有利于该县国民经济的恢复 D.说明中共八大的方针得到贯彻
10.有同学在探究中非关系时搜集了如下的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坚定支持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运动,1958年两国建交;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2018年中阿签署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备忘录,2023年1-11月双边贸易额达91.5亿美元。
该资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 )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积极发展与非洲国家间的关系
③推进“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 ④推动建设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有人发现自己丢失的物品在另一人手中,而且有证人能证明这件物品是自己的,而占有此物的人则说此物是买来的,买时有证人在场。如果双方均能提供相应的证人,法官就应该审理此案,而且双方证人皆须就其所知声明于神之前。这说明古巴比伦( )
①以法律调节社会纠纷 ②司法审判重视证据
③以法律维护民主政体 ④司法审判迷信神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葡萄牙殖民者曾通过向巴西当地村落提供武器并与之结盟的方式,让当地人帮助其砍伐能制作染料的红木。种植园经济发展起来后,染料木商业价值下降,当地人则被驱赶到了更为偏远的地方。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葡萄牙以结盟的方式统治巴西 B.掠夺资源是葡萄牙的殖民方式之一
C.原住民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 D.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破坏了玛雅文明
13.英国都铎王朝女王伊丽莎白经常把某些有利可图的商品专卖权赐给宫廷大臣和亲信,1597年议会向女王提出抗议,无果。1601年议会再次提出抗议,并得到伦敦市民支持,女王不得不停止滥发专卖权。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
A.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 B.国王的权力相对比较弱小
C.封建专制统治受到挑战 D.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权力
14.1844年诗人海涅写下了诗歌《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恩格斯说这是他所知道的“最有力的诗歌之一”。海涅的这首诗之所以“有力”是因为( )
A.宣传了《共产党宣言》的主张 B.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C.盛赞了工人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D.推动了国际工人的联合
15.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例如规定发达国家的缔约方应当努力实现全经济范围内的绝对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的缔约方应当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转向全经济范围减排或限排的目标。《巴黎协定》的这一原则( )
①体现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②关注了缔约国经济的差异
③尊重了缔约国发展的历史 ④消除了缔约国存在的分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国古代的礼与法
材料一 《论语·子路》中记载,楚国有“直躬者”(坦白直率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了自己的父亲。孔子不赞同“直躬者”的做法,他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韩非子 五蠹》也记载了楚国“直躬”告自己的父亲偷羊的事,处理此案的楚国令尹(掌握军政大权的高级官员)认为“直躬”此举不孝,便定了他死罪。韩非子则认为“直躬”虽然是“父之暴子”,但却是“君之直臣”,令尹这样处理此事,楚国就没有人敢告发坏人坏事了,对君主而言,这不是“社稷之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令尹和韩非子对于儿子告发自己父亲这件事的看法,并指出他们看待此事的出发点。
材料二《唐律疏议》“名例篇”规定:同居相为隐,即亲属犯罪可以相互容隐,而容隐制度适用的主体中有一类人是“大功以上亲”(“大功”是中国古代礼制“五服”制度中的一级),即包括父母、祖父母等在内的血缘比较近的亲属。“斗讼篇”规定:告祖父母、父母者处以绞刑。父为子天,儿子可以为父亲隐瞒,如果父亲有过失,儿子应该恭恭敬敬地劝谏,尽到孝道,不让父亲身陷囹圄,“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同时还规定,以上两条法律都不适用于长辈有谋反(危害社稷)、大逆(毁坏宗庙、陵寝、宫阙)、谋叛(背叛国家)等罪的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要评述《唐律疏议》的上述规定。
17.教育思想
材料一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他提出学习的内容,应该主要是“明人伦”,“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朱熹还认为,历史上的“古今兴亡治乱得失”,“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从而使“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
——摘编自张全明《论朱熹对科举态度的三次转变及其改革主张》
材料二 19世纪末,严复等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来探索中国转型的新路径。严复在借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三育”论,主张培养德智体并重的真国民。他认为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是指提倡体育,训练国民强健的身体;“开民智”是指开发人民的智慧,提高民族的文化教育水平,改革科举制度,讲求西学;“新民德”的目的是培养人民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与精神。这成为中西方教育理论思想交融的契合点和起始点,拉开了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序幕。
——摘编自李素敏、张思远《我国“五育”思想的历史脉络、基本特征与未来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熹教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严复教育思想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时代背景。
三、论述题
18.百年首钢
首钢,自1919年扎根于石景山起,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百年历程。各个时期在工人中传唱的歌谣,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所处时期 歌谣内容
1919-1948年 蒿草半人高,烟囱鸟做巢,黄沙吹满面,野兔遍地跑。总也不出铁,生活没依靠,救国更没招。火车一冒烟,来到石景山。干的牛马活,吃的混合面。鞋子没有底,袜子耍了圈。鬼子刺刀下,早晚一命完。要想回家去,没有盘缠钱。工人天天盼,鬼子早完蛋。金元券法币票,开支发了一大抱,一斤粮食买不到,饿得肚子咕咕叫,工业救国成口号。
1949-1978年 修好旧机车,点燃炉中火,炼出好铁水,献礼新中国!一天打破两面鼓,两天敲碎三面锣,不是锣鼓质量差,是社会主义建设喜事多!
1979年以来 说改革,话开放,工资年年往上涨,做主人,创第一,我为四化多炼钢!迎奥运,大搬迁,转岗分流没怨言,奔赴河北曹妃甸,还给首都蓝蓝的天!海滩新建大钢广,挺进世界500强,炼出一流优质钢,再创首钢新辉煌!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以“百年首钢与时代变迁”为主题,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9.20世纪世界史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03年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1946年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
1908年 印度孟买工人反英政治总罢工 1947 年杜鲁门主义出台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 1957年 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22年 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 1960年 “非洲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
1929年 经济大危机爆发 1961年 卡斯特罗宣布古巴为社会主义国家
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1933年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开始新政 1991年 苏联解体
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45年 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立 1999年 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根据上表,选取三个及以上事件,围绕20世纪的世界史,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就该主题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四、材料分析题
20.秦汉与罗马
材料一 罗马的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罗马帝国,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罗马的行省中,只有贵族、官僚能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上不会拉丁文。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把罗马抛到九霄云外。
材料二 秦汉完成了“从封建到郡县”,打通了上层与基层,创立了县乡两级的基层文官体系。由官府从基层征召人才,经过严格考核后派遣到地方全面管理税收、民政、司法和文教,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即便中央政权崩塌,基层的人民还能看懂同样的文字,遵循同样的道德,理解同样的文化。
材料三 秦汉与罗马,都对后世具有独特价值。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政治基因,而中国“秦汉之世,实古今转变之大关键也”。这两条不同的文明道路,各有高峰低谷。我们应当从高峰中体会到彼此的优点,从低谷中体会到彼此的缺陷,再寻找各自改进之途。
——以上均摘编自潘岳《秦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比较》序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帝国为什么“一旦上层崩盘,基层人民就各自发展”?与罗马帝国相比,秦汉时期在国家治理上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秦汉与罗马对后世的独特价值,简要谈一谈这两种文明道路对我们的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代之所以集合多种动物特征奠立龙形象的特征,是因为当时盛行自然崇拜,将动物作为部族图腾,①正确;集合多种动物特征奠立龙的形象,体现了多种文明的融合,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②正确;新石器时代和夏商时期,华夏认同的观念尚未形成,③错误;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些手工产品较为精巧,也反映了早期手工技艺的精巧细致,④正确。由此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在河西走廊设立四郡,属于对西域地区的行政管理,D项正确;河西四郡的设置在张骞通西域之后,排除A项;虽然河西四郡有利于减少匈奴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但没有“阻断了”匈奴与外界的联系,排除B项;在汉朝设置河西四郡前,河西走廊地区就有一定程度的开发,并非河西四郡的设置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得到开发,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起初东晋给予侨州郡县有户籍的侨人免除赋役的优待,而且对侨州郡县的豪强大族荫庇人口的做法也未加以限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免除赋役或者允许豪强大族荫庇人口的做法,减轻了南迁人口的负担,实际上是在鼓励北方人口南迁。大量北方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待北方侨民免收赋税的做法容易引发南北民众的矛盾,从而带来了一些社会隐患。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这些做法并没有导致东晋政局的动荡,④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①中的“转运使”并结合所学判断可知这描述的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根据②中的“尽革行中书省”并结合所学判断可知这是明朝时期的废丞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③是唐太宗的主张;根据④中“除置部刺史”并结合所学判断可知,这是汉代设立刺史制度。由此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可知,正确顺序应该是④③①②,D项正确;ABC项排列有误,排除。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康熙帝时期,我国是大一统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绘制有助于中央政府掌握全国的地理情况,顺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B项正确;《尼布楚条约》在1689年已经签订,排除A项;《康熙皇舆全览图》绘制的事中国的地理情况,并不能反映对西学的热衷,排除C项;“开创……先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在清朝之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疆域地图的绘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务”及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的设立推动了外交近代化,据材料“1861年后,英、法、俄、美相继派遣公使常驻北京;1866年,清政府派使团往欧洲各国游历;1867年派外交使团出访欧美各国;1875年派郭嵩焘为驻英国公使”及所学知识可知,外国派遣公使到北京,清政府也派遣驻外国大使,反映了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材料整体反映了清政府逐渐融入了近代国际外交体系,C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A项;《南京条约》并没有规定允许列强公使进驻北京,这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交制度,并非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处,时段二中,民营企业的资本年增长率高于官办企业,说明民营企业比官办企业发展更快,C项正确;仅根据增长率并不能看出数量的变化,无法说明时段一两种企业的数量高于时段二,排除A项;虽然时段一两种企业的资本年增长率高于时段二,但并不代表时段一的发展水平高于时段二,排除B项;根据增长率的变化无法说明资本总额是否下降,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毛泽东的《兴国调查》作于1930年,此时正是土地革命时期。根据目录和内容简介可以看出,涉及到根据地的土地关系、阶级关系、土地分配、税赋、政权建设和军事等方面,所以可以用于研究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建设,A项正确;大生产运动和“三三制”原则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解放战争时期,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该县个体商户的增加有利于搞活经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该县国民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始于1953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并没有出现冒进势头,排除B项;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据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坚定支持阿尔及利亚的民族独立运动”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国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中阿之间的“一带一路”倡议等都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体现,①符合题意,综合材料信息可知,中非关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中国积极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密不可分,②符合题意,据材料“ 2018年中阿签署了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备忘录, 2023年1-11 月双边贸易额达 91.5 亿美元”可知,中国的外交活动推动建设中非之间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④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阿尔及利亚并非金砖国家的成员,材料不能反映推进“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如果双方均能提供相应的证人,法官就应该审理此案”可知,法官应该审理出现纠纷的问题,反映了古巴比伦以以法律调节社会纠纷,①符合题意,据材料“而且有证人能证明这件物品是自己的”“买时有证人在场”可知,古巴比伦司法审判重视证据,②符合题意,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巴比伦并非民主政体,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据材料“法官就应该审理此案,而且双方证人皆须就其所知声明于神之前”可知,古巴比伦的司法受到宗教影响,但在司法审判中注重证据,并不“迷信神意”,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葡萄牙殖民者通过向巴西当地村落提供武器来掠夺当地的红木资源。而在红木资源商业价值下降后,当地人就被进行了驱逐,由此可以说明葡萄牙通过掠夺资源进行了殖民,B项正确;葡萄牙是通过结盟的方式掠夺当地资源,而不是统治巴西,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原住民是种植园主要劳动力的说法,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了葡萄牙殖民者掠夺当地的红木资源,无法说明破坏玛雅文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据材料“英国都铎王朝女王伊丽莎白”“1601年议会再次提出抗议,并得到伦敦市民支持,女王不得不停止滥发专卖权”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英国处于君主专制时期,但议会通过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王的权力,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C项正确;在《权利法案》颁布之前,国王的权力高于议会,排除A项;材料虽然反映了王权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但整体来看,此时期英国处于君主专制时期,国王的权力较大,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英国的国家权力仍旧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欧洲)。据材料“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及所学知识可知,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纺织工人的咬牙切齿体现了阶级矛盾,所以恩格斯认为海涅对西里西亚工人的诗歌的盛赞是因为其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排除A项;西里西亚工人起义并没有争取工人的普选权,排除C项;此时期欧洲的工人运动还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推动国际工人的联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的缔约方应当努力实现全经济范围内的绝对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的缔约方应当根据不同的国情逐渐转向全经济范围减排或限排的目标”及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协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推动世界气候问题解决上的合作,关注了缔约国经济的差异,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也尊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国家不同的发展历史,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协定》主要针对的是环境问题,并没有消除缔约国之间的分歧,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1)孔子:不赞同儿子告发自己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对父亲进行包庇;令尹:认为儿子属于不孝,判定了他死罪;韩非子:鼓励儿子对父亲进行告发以维护国家法度,认为令尹的做法不妥。出发点:国家治理。
(2)《唐律疏议》实现了礼法合一,援引儒家思想进行法律教化。以“三纲”为原则 ,“一准乎礼”,“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法律条文及疏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礼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历代礼法融合经验之大成,礼法融合已臻完善,成为宋、元、明、清各代法典的蓝本。唐代统治者在认识上把礼义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在儒家思想原则上完全统一起来。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接近完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孔子的看法根据“ 孔子不赞同‘直躬者’的做法,他认为应该‘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可知是不赞同儿子告发自己的父亲,认为儿子应该对父亲进行包庇;令尹的看法根据“ 认为‘直躬’此举不孝,便定了他死罪”可知是认为儿子属于不孝,判定了他死罪;韩非子的看法根据“韩非子则认为‘直躬’虽然是‘父之暴子’,但却是‘君之直臣’,令尹这样处理此事,楚国就没有人敢告发坏人坏事了,对君主而言,这不是‘社稷之福’”可知是鼓励儿子对父亲进行告发以维护国家法度,认为令尹的做法不妥。他们看待此时的出发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是从进行国家治理的角度进行阐述。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唐律疏议》中包含了许多儒家伦理内容,依据儒家伦理处理亲属间的法律关系。所以说明《唐律疏议》实现了礼法合一,援引儒家思想进行法律教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律疏议》以“三纲”为原则 ,“一准乎礼”,“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法律条文及疏议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礼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历代礼法融合经验之大成,礼法融合已臻完善,成为宋、元、明、清各代法典的蓝本。唐代统治者在认识上把礼义道德的作用和法律的作用,在儒家思想原则上完全统一起来。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礼治的法律化已接近完成。
17.(1)注重道德修养;强调儒家伦理道德;强调社会责任感;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主张全面学习;注重实用性。
(2)发展:借鉴学习西方教育理论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国民素养的培养。时代背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注重道德修养;据材料“明人伦”可知,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据材料“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学者,学此而已”可知,强调社会责任感;据材料“古今兴亡治乱得失”可知,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据材料“礼乐制度、天文地理、兵谋刑法之属,亦皆当所须而不可阙,皆不可以不之习也”可知,主张全面学习;据材料“士无不通之经,无不习之史,皆可为当世之用矣”可知,注重实用性。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发展:据材料“借鉴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三育’论”可知,借鉴学习西方教育理论;据材料“主张培养德智体并重的真国民”可知,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据材料“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是培养人民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与精神”可知,注重国民素养的培养。时代背景:据材料“19世纪末,严复等进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从改造国民性的角度来探索中国转型的新路径”可知,严复的教育思想可以从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转型方面进行说明,如政治上,据材料“他认为中国积弱积贫的根源在于民力已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及所学知识可知,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教育思想还可以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等角度进行说明。
18.百年首钢与时代变迁
1919—1948年是旧中国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遭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多重压迫,后来又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因此首钢的发展也遭到许多阻碍,工人生活困苦不堪。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先后进行了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首钢也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热情高涨,首钢也得到快速发展。1979年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此时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首钢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人收入不断增加,工厂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首钢响应国家安排,由北京向河北曹妃甸进行搬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的中国。本题要求围绕首钢的百年发展和时代变迁进行阐述,可结合1919年以后,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进行作答即可。其中,1919—1948年是旧中国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遭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多重压迫,后来又添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因此首钢的发展也遭到许多阻碍,工人生活困苦不堪。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先后进行了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首钢也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工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热情高涨,首钢也得到快速发展。1979年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此时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首钢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工人收入不断增加,工厂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首钢响应国家安排,由北京向河北曹妃甸进行搬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言之有理即可。
19.主题: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20世纪初,以印度人民反英斗争、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等为代表的“亚洲觉醒”,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形成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一次浪潮;“一战”和十月革命后,亚非拉出现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埃及独立运动、尼加拉瓜桑地诺反美斗争等为代表的规模空前的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次浪潮;“二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鼓舞下,广大殖民地附属国赢得民族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作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以此为主流,形成本世纪第三次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20世纪(世界)。设问要求根据上表,选取三个及以上事件,围绕20世纪的世界史,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就该主题加以阐释。可选取“ 印度孟买工人反英政治总罢工”“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非洲年’,17个非洲国家独立”“巴拿马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四个事件,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四则事件均为亚非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此可概括主题:20世纪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在进行阐释时,主要结合20世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进行说明。可进行阐释如下:20世纪初,以印度人民反英斗争、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等为代表的“亚洲觉醒”,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形成了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一次浪潮;“一战”和十月革命后,亚非拉出现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埃及独立运动、尼加拉瓜桑地诺反美斗争等为代表的规模空前的民族独立运动第二次浪潮;“二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鼓舞下,广大殖民地附属国赢得民族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彻底崩溃,第三世界作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逐渐崛起,以此为主流,形成本世纪第三次亚非拉民族主义浪潮。
20.(1)原因:罗马帝国对基层治理的不重视;罗马精英政治下,基层民众缺乏对政权的认同。特点:郡县制下中央与基层的联系较为密切;官僚政治之下,基层人民对于政权的认同较强。
(2)独特价值:古罗马和秦汉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分别为西方和中国政治制度奠定基础,分别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中国的政治发展。启示:文明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要加强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罗马)。原因:据材料“罗马的治国思路是只管上层,不管基层”可知,罗马帝国对基层治理的不重视;据材料“只是环地中海的上层精英大联合,基层群众从来不曾被囊括其中,更谈不上融合相通”“罗马的行省中,只有贵族、官僚能说拉丁语,基层群众基本上不会拉丁文”可知,罗马精英政治下,基层民众缺乏对政权的认同。特点:据材料“秦汉完成了‘从封建到郡县’,打通了上层与基层,创立了县乡两级的基层文官体系”可知,郡县制下中央与基层的联系较为密切;据材料“由官府从基层征召人才,经过严格考核后派遣到地方全面管理税收、民政、司法和文教,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可知,官僚政治之下,基层人民对于政权的认同较强。
(2)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罗马)。独特价值:据材料“罗马是西方文明的政治基因,而中国‘秦汉之世,实古今转变之大关键也’”及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和秦汉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分别为西方和中国政治制度奠定基础,分别深刻影响了欧洲和中国的政治发展。启示:罗马和秦汉采取了不同的基层治理方式,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多样性;据材料“我们应当从高峰中体会到彼此的优点,从低谷中体会到彼此的缺陷,再寻找各自改进之途”可知,要加强文明互鉴,推动文明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