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实验中学2023-2024九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九年级历史4月份月考
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下图为某同学筹备的中国境内北京人专刊的部分素材,以下还能放到专刊里的是( )
A. 打制的石锤 B. 磨制的骨针 C. 碳化稻粒 D. 彩绘陶盘
2. 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客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肉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A.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处于新石器时代
C. 已经出现驯养的牲畜 D. 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3.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制度变革,社会发展 D. 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4. 如图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七十五字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 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 B. 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 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 印证秦统一文字举措
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 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 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6. 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 北击匈奴 B. 建立刺史制度
C.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实行“推恩令”
7. 汉代倡立的常平仓(即粮仓)制度,设有专门的会计簿册,详细记录仓储谷物数量、品种、出入、经手人、核验等;在粮食仓储的虫害、鼠害防治等方面,专门制定了法律法规。这主要表明汉朝( )
A. 形成了较为严密的法律体系 B. 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C. 具备了较强的农业管理能力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8. 秦朝和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两个非常相似的朝代,下列属于它们相似之处的一项是(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创立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制度
③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暴政 ④都修建了重大的工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9. 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
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A. 唐太宗时期创立了科举制 B. 科举制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提高 D. 科举是人们出任宰相的唯一途径
10. 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A. 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 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 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11.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某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货通南北利四方”等几个部分。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
A. 舟楫千里一一大运河文化展 B. 天府之国一一都江堰文化展
C. 千秋功业一一明长城文化展 D. 交通大国一一宋航海文化展
12. “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史学家范祖再这段话称颂的是
A. 汉文帝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13. 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A. 贵族等级观念犹存 B. 君主权威面临挑战
C.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 科举制度初见成效
14.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15. 元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在新疆和台湾采取的措施分别是( )
A. 设北庭都元帅府、建立澎湖巡检司 B. 设伊犁将军,建台湾行省
C. 设安西都护府、建立澎湖巡检司 D. 设北庭都护府,建立澎湖巡检司
16. 如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东汉和西晋是全国统一王朝 B. 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
C. 西晋与东晋曾呈现南北对峙 D. 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政权很多
17. 这部著作除了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这部著作是( )
A. 《天工开物》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齐民要术》
18. 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多尔袭此举的主要意图在于( )
A. 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 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C. 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 D. 瓦解农民军抵抗意志
19. 该机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机构统领者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他们也无不随从在侧。该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上述材料中的“机构”是( )
A. 议政王大臣会议 B. 南书房 C. 锦衣卫 D. 军机处
20. 从设置宣政院到在台湾的建制,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到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从设置驻藏大臣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A. 政治的成熟与创新 B.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 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D.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1.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林则徐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犯,开展禁烟活动
B.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22. 1851年,中国爆发了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 )
A. 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 B. 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C.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 成为了中国近代史开端
23. 下图是乐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某一课后绘制的漫画。据此推测他学习的课题是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武昌起义
24.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A.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B.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 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 用西方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25. 1920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取向,否定“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一变化与李大钊一篇文章的影响有关,这篇文章是
A. 《变法通议》 B.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 《敬告青年》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6. 下列人物都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典型代表,其中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是( )
A. 曾国藩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27.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中共一大的召开 C. 北伐战争的开始 D.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8.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次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古田会议 D. 遵义会议
29. 有人将长征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收官之时,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是
A. 胜利召开遵义会议 B. 避敌主力进军贵州
C.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 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30.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①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② 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③ 台儿庄战役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④ 武汉会战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1. 创作于1938年的歌曲《在太行山上》(节选):“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把他在哪里灭亡!”关于歌曲所描述的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A. 体现工农群众支持红军抵抗入侵的家国情怀
B. 世界人民的支持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 使中国人民摆脱侵略实现了彻底的民族独立
32. “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33. 下列对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B.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C.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4. 某电影中出现以下故事情节: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活捉了蒋介....这部电影的名称应该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华北事变》
35. 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在其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名称 地位
《申报》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 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新华书店 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A.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B. 经济的变化 C. 外交事业的发展 D. 科技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36题10分,37题10分,38题10分,共30分)
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文流卫现出明显的区域弱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文流和交触,西部贸易文流频整,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南下中原,甚至还取某些王朝面代之。但是,这一过程不是中原人士被迫接受游牧部族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游牧部总是被迅述.完全地汉化。
——摘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精到啉”称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A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格鲁派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B,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C,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西汉针对“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游牧部族总是被迅速、完全地汉化”?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表格中ABC分别是什么?并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37. 缅怀党的历史,学习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材料二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萧华将军《长征组歌》
材料三 入当面临外族的入侵和军事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反击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1)五四运动爆发于何时?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口号是?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
(2)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3)请写出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并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威望的的重大战役及其指挥官。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李鸿章.曾国藩等人掀起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序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1911年 孙中山.黄兴等领导了辛亥革命
1915年 陈独秀.鲁迅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
从上述表格中任意选取2—3个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字数100—150字。)九年级历史4月份月考
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下图为某同学筹备中国境内北京人专刊的部分素材,以下还能放到专刊里的是( )
A. 打制的石锤 B. 磨制的骨针 C. 碳化稻粒 D. 彩绘陶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北京人专刊”和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打制石器,其中包括“打制的石锤”,A项正确;磨制的骨针最早发现于山顶洞人遗址,排除B项;碳化稻粒是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存,排除C项;彩绘陶盘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排除D项。故选A项。
2. 在黄河流域磁山遗址发掘的文化层(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中,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窖穴,其中很多客穴底部有粮食堆积的痕迹,另外还有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肉碗等。据此推测,这一文化层( )
A. 处于旧石器时代 B. 处于新石器时代
C. 已经出现驯养的牲畜 D. 当时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5700年之间)”“窖穴”“石铲、石白、石杵和圆形陶碗”等信息说明这一文化层处于新石器时代,B项正确;旧石器时代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排除A项;“粮食堆积的痕迹”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但是没有涉及饲养牲畜,排除C项;水稻是长江流域的主要农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
3. 《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说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铁器牛耕,经济发展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制度变革,社会发展 D. 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可知,这是说,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局面混乱,B项正确;铁器牛耕,经济发展是春秋战国经济的特征,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制度变革,社会变革是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排除C项;百家争鸣,思想繁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4. 如图是上海博物馆馆藏“商鞅方升”,青铜质地,为长方形的有柄量器,容积202.15毫升,重0.69千克,器壁三面及底部均刻七十五字铭文。记载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颁布标准计量器,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为一升。据此判断该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 )
A. 反映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 B. 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
C. 奠定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 D. 印证秦统一文字的举措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商鞅方升’”、“标准计量器”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文物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所统一的计量器。商鞅变法中对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商鞅方升”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奠定了中华文明经济秩序基础,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计量器的统一,而不是强调青铜铸造技术进入高潮,排除A项;从题干可知,该文物为公元前344年颁布的标准计量器,秦统一全国是在公元前221年,因此,该文物并无法见证秦统一全国的局面,排除B项;“商鞅方升”反映的是经济上的措施,与统一文字的举措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A. 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 B.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C. 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D. 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
6. 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 北击匈奴 B. 建立刺史制度
C.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实行“推恩令”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听从主父偃建议,实行“推恩令”,分割王国势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强盛,符合题干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D项正确;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是军事上的举措,不能说明是地理空间的整合和凝聚,排除A项;建立刺史制度是管理地方官员,排除B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不能说明是地理空间的整合和凝聚,排除C项。故选D项。
7. 汉代倡立的常平仓(即粮仓)制度,设有专门的会计簿册,详细记录仓储谷物数量、品种、出入、经手人、核验等;在粮食仓储的虫害、鼠害防治等方面,专门制定了法律法规。这主要表明汉朝( )
A. 形成了较为严密的法律体系 B. 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
C. 具备了较强的农业管理能力 D.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汉代倡立的常平仓(即粮仓)制度,设有专门的会计簿册,详细记录仓储谷物数量、品种、出入、经手人、核验等;在粮食仓储的虫害、鼠害防治等方面,专门制定了法律法规”可知,汉朝倡立的常平仓(即粮仓)制度,在粮食仓储的虫害、鼠害防治等方面,专门制定了法律法规,这说明汉朝形成了较为严密的法律体系,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朝法律的不断完善,没有体现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朝法律的不断完善,没有涉及汉朝的农业管理能力,排除C项;秦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题干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秦朝和隋朝是我国历史上两个非常相似的朝代,下列属于它们相似之处的一项是( )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创立了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制度
③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暴政 ④都修建了重大的工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前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隋朝589年灭陈朝结束了长期分裂,所以①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秦朝、隋朝分别创立了郡县制和科举制,对后世有重大,所以②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秦朝、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统治者的暴政,引起了农民大起义,所以③是它们的共同之处;秦朝、隋朝都修建了重大的工程,分别是长城和大运河,所以④是它们的共同之处,A项正确;综上所述,BCD项均没有完全包括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9. 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图
A. 唐太宗时期创立了科举制 B. 科举制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提高 D. 科举是人们出任宰相的唯一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表可知,唐朝宰相中进士出身者所占比例不断上升,这说明进士科在科举中的地位提高,C项正确;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科举制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举是人们出任宰相的唯一途径,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图所示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其研究的主题是
A. 南方经济发展原因 B.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C. 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 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交融的一次高潮。社会动荡不安使门阀士族走向衰落。北方居民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连年的征战,人们渴望和平。北周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故C正确;连年的征战使北方居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AB比较片面,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错误;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故D错误。综上故选C。
11.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某展览分为“一河千载通南”“货通南北利四方”等几个部分。据此判断,该展览的主题是( )
A. 舟楫千里一一大运河文化展 B. 天府之国一一都江堰文化展
C. 千秋功业一一明长城文化展 D. 交通大国一一宋航海文化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河千载通南”“货通南北利四方”是对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描述,因此A项正确;材料与都江堰、长城及航海无关,BCD项排除。故选A。
12. “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史学家范祖再这段话称颂的是
A. 汉文帝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太宗统治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局面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文景之治”,排除A;汉武帝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B;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D。故选C。
13. 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A. 贵族等级观念犹存 B. 君主权威面临挑战
C.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 科举制度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氏族,就是士族。高士廉完成初稿后呈给唐太宗观看,列山东崔姓为上之上等,可见当时的门第观念影响深入人心。唐太宗看后不满意,指示按照当朝官爵重新编定,“皇族”为一等,山东“士族”为三等。唐太宗此举明显是在降低、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借以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唐初贵族等第观念犹存,故A项正确;唐太宗利用编写《氏族志》,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初年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14.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以下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巾起义 ②大泽乡起义 ③黄巢起义 ④李自成起义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末年,按照农民起义爆发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②①③④,故C符合题意;ABD排序不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15. 元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在新疆和台湾采取的措施分别是( )
A. 设北庭都元帅府、建立澎湖巡检司 B. 设伊犁将军,建台湾行省
C. 设安西都护府、建立澎湖巡检司 D. 设北庭都护府,建立澎湖巡检司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还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今天新疆地区)的管辖,A项正确;清朝乾隆时期,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与“元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内容不符,排除B项;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与“元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内容不符,排除C项;唐朝设置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与“元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如图是东汉以后政权更替示意图,对该图的解释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东汉和西晋是全国统一王朝 B. 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
C. 西晋与东晋曾呈现南北对峙 D. 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政权很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于317年。西晋灭亡于316年,因此东晋是在西晋灭亡后建立的政权,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东汉是全国统一王朝,280年,西晋统一了全国,东汉和西晋是全国统一王朝的表述与史实相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263年魏灭蜀,266年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分裂的表述与史实相符,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西晋灭亡后,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东晋时北方和西南政权很多的表述与史实相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7. 这部著作除了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还反映出明代一些手工作坊或工场的面貌。这部著作是( )
A. 《天工开物》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齐民要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除了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验之外,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因此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天工开物》,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此书是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明代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进行多方考证,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药物学巨著,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医药学方面的内容,B项错误;《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该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与材料“更着重阐述各种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符,D项错误。
18. 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多尔袭此举的主要意图在于( )
A. 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 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C. 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 D. 瓦解农民军抵抗意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多尔衮大肆渲染地为明朝的皇帝和皇后发丧,并盛词赞扬那些在动乱中丧身的明朝官员。他声称满洲人是前来灭流寇安天下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赢得汉人的拥护和信任,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C正确;题干描述的是多尔衮表面的做法,不是主要意图,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缓和阶级矛盾的内容,排除B项;多尔衮“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是为了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与“瓦解军民抵抗意志”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 该机构总揽军、政大权二端,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机构统领者无日不被召见,无日不承命办事,出没于宫廷之间。皇帝行动所到的地方,他们也无不随从在侧。该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上述材料中的“机构”是( )
A. 议政王大臣会议 B. 南书房 C. 锦衣卫 D. 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该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机构是军机处,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D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作出的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排除A项;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排除B项;锦衣卫是明朝的特务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20. 从设置宣政院到在台湾的建制,从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到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从设置驻藏大臣到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如果给上述史实提炼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A. 政治成熟与创新 B. 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 外交的冲突与危机 D.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元朝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标志西藏、台湾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明清时期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对东北的入侵,捍卫东北边疆,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这些都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正确;题干的重点反映的是元明清时期中央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以及进行反侵略斗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并非政治的成熟与创新,A排除;元朝设置宣政院以及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管辖的表现,并非文明的碰撞交流,也并非外交的冲突与危机,BC排除。故选D。
21.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林则徐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犯,开展禁烟活动
B.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答案】B
【解析】
【详解】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对鸦片战争进行的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属于历史评价,故B符合题意;林则徐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犯,开展禁烟活动属于史实陈述,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属于史实陈述,排除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属于史实陈述,排除D。故选B。
22. 1851年,中国爆发了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 )
A. 彻底推翻了清朝反动统 B. 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
C. 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D. 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内容“1851年……以“废弃偶像,崇拜上帝;诛灭妖朝,创建新朝”为目标的农民运动”可知此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C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朝统治,A排除;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B排除;鸦片战争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D排除。故选择C。
23. 下图是乐乐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某一课后绘制的漫画。据此推测他学习的课题是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武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漫画,“封建制度情况下,嫁接西方先进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技术,巩固清政府封建统治,B项正确;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C项;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首义,排除D项。故选B项。
24.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A. 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B.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C. 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D. 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二者都主张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C项正确;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而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排除A项;辛亥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政府,而戊戌变法主张保留君主,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主张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25. 1920年,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新取向,否定“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一变化与李大钊一篇文章的影响有关,这篇文章是
A. 《变法通议》 B.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 《敬告青年》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宣传方向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得到广泛传播。材料中“趋向于互助进化、财产公有、平民主义、大同主义。这一变化与李大钊一篇文章的影响有关”可知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项正确;《变法通议》是梁启超的文章,排除A项;《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章炳麟的文章,排除B项;《敬告青年》是陈独秀的文章,排除C项。故选D项。
26. 下列人物都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典型代表,其中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是( )
A. 曾国藩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D项正确;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之一,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主张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7.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中共一大的召开 C. 北伐战争的开始 D.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共产党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了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封建军阀的统治。所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A项正确;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排除B项;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破产,排除D项。故选A项。
28.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次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这次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八七会议 C. 古田会议 D. 遵义会议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1929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故选C;中共一大标志中共建立,A错误;八七会议确定“政权是由枪杆子里面取得的”著名论断,B错误;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是党的一次生死攸关的一个转折点,D错误。
29. 有人将长征喻为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棋局,收官之时,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新棋局”中的一步好棋是
A. 胜利召开遵义会议 B. 避敌主力进军贵州
C.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D. 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故选A;避敌主力进军贵州,无法体现“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盘赢得胜利的新棋局”,排除B;西安事变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1938年国民党取得台儿庄大捷,排除D。
30.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① 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② 淞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③ 台儿庄战役 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④ 武汉会战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发生在七七事变后的1937年8月—1937年11月,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故②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选项B符合题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台儿庄战役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改变了国际上对中国抗战前途的悲观看法;故①③④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故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1. 创作于1938年的歌曲《在太行山上》(节选):“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把他在哪里灭亡!”关于歌曲所描述的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A. 体现工农群众支持红军抵抗入侵的家国情怀
B. 世界人民的支持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 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D. 使中国人民摆脱侵略实现了彻底的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创作于1938年的歌曲《在太行山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领导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在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C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的协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A排除;依据题干“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可知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抗日战争的支持,但是没有体现世界人民的支持,B排除;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但实现彻底民族独立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D排除。故选C。
32. “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A.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 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 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 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的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B正确;1946年,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故A错误;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包围在孟良崮并消灭,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故C错误;渡江战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错误。综上故选B。
33. 下列对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
B.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C.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D. 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是渡江战役历史意义,不是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C符合题意;ABD都是对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的正确叙述,不符合题意。故选C。
34. 某电影中出现以下故事情节: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活捉了蒋介....这部电影的名称应该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卢沟桥事变》 D. 《华北事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陕西西安发动“兵谏”,活捉了蒋介石,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故选择B项;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1931年制造的,排除A项;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在1937年制造的,排除C项;华北事变是1935年日本制造是,排除D项。
35. 19世纪40年代后,外国人在上海、香港等地创办了许多供在华外国人阅读的外文报刊。在其影响下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下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名称 地位
《申报》 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大公报》《新闻报》 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
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新华书店 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A. 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B. 经济的变化 C. 外交事业的发展 D. 科技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表格内容是近代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报纸和出版机构,反映的是近代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经济的变化、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36题10分,37题10分,38题10分,共30分)
3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文流卫现出明显的区域弱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文流和交触,西部贸易文流频整,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曾有许多游牧部族南下中原,甚至还取某些王朝面代之。但是,这一过程不是中原人士被迫接受游牧部族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游牧部总是被迅述.完全地汉化。
——摘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精到啉”称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A
1713年 康熙帝册封西藏另一位格鲁派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 设置B,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8世纪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C,管辖新疆地区。
1793年 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西汉针对“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游牧部族总是被迅速、完全地汉化”?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表格中的ABC分别是什么?并归纳清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答案】36. 措施:秦朝时期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时期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37. 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
38. 分别是准噶尔叛乱;驻藏大臣;伊犁将军。
共同作用:巩固了边疆,维护了祖国统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针对“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时期,针对“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派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
【小问2详解】
史实:根据材料二“相反,游牧部总是被迅述.完全地汉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
【小问3详解】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准噶尔叛乱;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共同作用:根据三涉及的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举措巩固了边疆,维护了祖国统一。
37. 缅怀党的历史,学习党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对于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阅读材料,完成探究。
材料一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材料二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萧华将军《长征组歌》
材料三 入当面临外族的入侵和军事威胁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反击侵略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1)五四运动爆发于何时?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口号是?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
(2)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说--说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和历史意义?
(3)请写出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并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威望的的重大战役及其指挥官。
【答案】37. 时间:1919年。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意义: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38. 胜利结束的标志:1936年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
历史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马。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9. 重大战役:百团大战。
指挥官:彭德怀。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口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其中最能体现其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小问2详解】
胜利结束的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马。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小问3详解】
重大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共产党发起的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威望。
指挥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的。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事件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
1851——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李鸿章.曾国藩等人掀起洋务运动
1894——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公车上书,拉开变法维新序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
1900——1901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1911年 孙中山.黄兴等领导了辛亥革命
1915年 陈独秀.鲁迅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
从上述表格中任意选取2—3个事件,确定观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字数100—150字。)
【答案】提取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观点:中国逐步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述: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署《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被迫同帝国主义者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综上可知,随着列强一次次的侵略战争,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题干信息选择相关历史事件拟定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言之有理即可。如选取“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根据它们的影响可以拟定观点为: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三次侵略战争以及清政府在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影响等史实论述为: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结束,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5年,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同帝国主义者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总之,随着列强一次次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从而使中国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第四实验中学2023-2024九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