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巴南区市实验集团2023-2024八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K12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下期一阶段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试题
总分:5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1. 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将五星红旗确定为国旗的会议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国民经济的恢复 B.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C. 政治制度的创新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3. 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是( )
A.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C. 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D.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4.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通过充分协商谈判作出重大决定是( )
A. 建设川藏公路 B. 和平解放西藏 C. 建立西藏自治区 D. 开始土地改革
5. 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由此可知( )
A. 上甘岭战役地理位置在朝鲜半岛中部 B.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全歼了侵朝美军
C.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主要处于进攻地位 D. 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6.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 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 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 完成了工业化
7. 1953年春,河南安阳一个村支部书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家里再困难,三天不吃饭,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他说的“社”是指( )
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群众文化社团
C. 农村供销社 D. 人民公社
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
A. 手工业合作化 B. 农业合作化
C. 工商业合作化 D. 赎买政策
9. 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到:“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 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 实现工业化的喜悦 D.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10.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全面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1. 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的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原因是( )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B.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 自然灾害的影响
D. 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12. 春联的内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春联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气象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一五计划指方向,举国欢腾建设忙
C. 总路线大放光芒,超英美指日可待 D. 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13. 第一手资料也叫原始资料,是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它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下列属于第一手资料的是( )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表决票样 ②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③老百姓创作的庆祝“文革”结束的小品 ④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发言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4.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西藏解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 土地改革——建立土地公有制 D. 恢复刘少奇的名誉——拨乱反正
15.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发生了许多值得我们铭记的重大事件。下列与时间轴中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 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国共产党成立、遵义会议、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的最高方针和根本依据,经过斗争,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起来了……分到田地的农民,放心大胆、热情高涨地进行农业生产,有贫农高兴地在夜里挖田。川东行政区农作物的收货平均有八成至九成增长,据农民反映此为二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丰收。土地改革后,重庆农民的爱国情绪饱满。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内外斗争……重庆的农民切身地感觉到生活在新中国的怀抱里非常幸运,都在加紧改造和提高自己以适应祖国各方面的需要。
——摘编自尹世林《建国初期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研究(1949—1954)》
(1)以下表述能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A.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B.重庆在土地改革中实行中立富农政策。( )
C.重庆在开国大典以前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取得了较大成效。( )
(2)根据材料一,归纳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有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
——摘编自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五四宪法主要以苏联宪法为借鉴,但对不合国情的内容也大胆否定,规定中国设立国家主席、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实行一院制,而不是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两院制。宪法还吸收了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五四宪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座丰碑。
——摘编自韩大元《论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并指出这部宪法在内容上有哪些制度创新?你如何理解它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座丰碑”
(4)综上,谈谈你对新中国实现依法治国的认识。
17. 承载历史的载体丰富多彩,共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空坐标
第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图二:《1957-1965年社会主要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主要在哪些领域?图二与图一相比较,我国的工业建设有哪些进步?这些进步为今天的中国工业的腾飞立下了怎样的功劳?
材料二 时代强音
创作年份 歌曲名称 歌词节选
1950年 《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7年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1964年 《我为祖国献石油》 锦绣山河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
(2)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请在其后面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的,请在其后面的括号内填“错误”。
A.“保和平,卫祖国”表达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远大志向。( )
B.《我为祖国献石油》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歌曲《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创作的背景。
材料三 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演进的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不变”的价值依归。人民至上的宗旨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正是因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中,才为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扎实的根基和创新的动力。
——摘编自李前进《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百年演进及规律探究》
(4)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如何广泛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行动?
1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材料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2—3人的事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K12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下期一阶段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试题
总分:50分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1. 五星红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将五星红旗确定为国旗的会议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C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国民经济的恢复 B.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C. 政治制度的创新 D. “一五”计划的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的政治制度创新,C项正确;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新中国政权巩固是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平解放西藏等,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是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 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是( )
A. 三大改造顺利完成 B. 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
C 实现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D. 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人民民主,B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D项;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C项。故选B项。
4.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通过充分协商谈判作出的重大决定是( )
A. 建设川藏公路 B. 和平解放西藏 C. 建立西藏自治区 D. 开始土地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B项正确;建设川藏公路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排除A项;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排除C项;1950年,在新解放区开始实行土地改革,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秦基伟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由此可知( )
A. 上甘岭战役的地理位置在朝鲜半岛中部 B.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全歼了侵朝美军
C.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主要处于进攻地位 D. 上甘岭战役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可知,这是秦基伟将军对上甘岭战役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D项正确;题干没有说明上甘岭战役的地理位置在朝鲜半岛中部,排除A项;题干没有说明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全歼了侵朝美军,排除B项;从题干中不能得出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主要处于进攻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6.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 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 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 完成了工业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可知,这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7月,美国侵略军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B项正确;由此可知,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因此,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7. 1953年春,河南安阳一个村支部书记表示:“我是共产党员,家里再困难,三天不吃饭,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他说的“社”是指( )
A. 农业生产合作社 B. 群众文化社团
C. 农村供销社 D. 人民公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我是共产党员,家里再困难,三天不吃饭,也要领导大家把社办下去,绝不向困难低头”,可知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引导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式,A项正确;群众文化社团,与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内容不符,排除B项;农村供销社,是指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我国农民自愿筹集股金并由国家扶助起来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社会主义商业的主要形式,与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内容不符,排除C项;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基本特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所谓“公”,就是公有化程度高,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与1953年开始的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
A. 手工业合作化 B. 农业合作化
C. 工商业合作化 D. 赎买政策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D项正确;手工业合作化是对手工业的改造,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是对农业的改造,排除B项;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排除C项。故选D项。
9. 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喜报信中写到:“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 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 实现工业化的喜悦 D.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手工业工人代表”“合作化”“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国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我国对手工业的改造实行的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D项正确;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在1949年,排除AB项;1956年时,我国还未实现工业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 全面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D.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③到④是由1960年到196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 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C项正确;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与1960年到1965年内容不符,排除A项;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出现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与1960年到1965年内容不符,排除B项;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1960年到1965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 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差距拉的太大了!”造成这一局面最重要原因是( )
A.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B. “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C. 自然灾害的影响
D. 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中邓小平认为,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这十一二年,中国与世界差距越拉越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中国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遭到巨大破坏,国家经济、科技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B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9-1961年,自然灾害频发,加之“大跃进”运动的破坏,国家出现严重困难,排除C项;20世纪70年代,中美国关系开始正常化,并迎来了与西方国家建交高峰,因此“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春联的内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春联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气象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一五计划指方向,举国欢腾建设忙
C. 总路线大放光芒,超英美指日可待 D. 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其中的“改革开放”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故D符合题意;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其中的“庆新生”,是指新中国成立,故A不符合题意; B是一五计划的进行,故B符合题意;C反映了大跃进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3. 第一手资料也叫原始资料,是经过搜集整理和直接经验所得,它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下列属于第一手资料的是( )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表决票样 ②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③老百姓创作的庆祝“文革”结束的小品 ④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发言稿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当事人或历史现场遗留下的历史材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表决票样,属于第一手史料;②长春一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属于第一手史料;④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发言稿,属于第一手史料。因此①②④属于第一手史料,符合题意,C项正确;③老百姓创作的庆祝“文革”结束的小品,③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 新中国成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西藏解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 土地改革——建立土地公有制 D. 恢复刘少奇的名誉——拨乱反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拨乱反正过程中,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刘少奇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D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项;西藏解放祖国大陆实现统一,排除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建立土地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发生了许多值得我们铭记的重大事件。下列与时间轴中①②③④对应正确的是( )
A. 开国大典、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遵义会议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七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 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国共产党成立、遵义会议、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1935年,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行了人民当家作主;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由此可知,C项正确;ABD项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的最高方针和根本依据,经过斗争,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起来了……分到田地的农民,放心大胆、热情高涨地进行农业生产,有贫农高兴地在夜里挖田。川东行政区农作物的收货平均有八成至九成增长,据农民反映此为二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丰收。土地改革后,重庆农民的爱国情绪饱满。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内外斗争……重庆的农民切身地感觉到生活在新中国的怀抱里非常幸运,都在加紧改造和提高自己以适应祖国各方面的需要。
——摘编自尹世林《建国初期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研究(1949—1954)》
(1)以下表述能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A.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B.重庆在土地改革中实行中立富农的政策。( )
C.重庆在开国大典以前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取得了较大成效。( )
(2)根据材料一,归纳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材料二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有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
——摘编自郭大均《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五四宪法主要以苏联宪法为借鉴,但对不合国情的内容也大胆否定,规定中国设立国家主席、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实行一院制,而不是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两院制。宪法还吸收了中国传统制度文明中的民主性因素,五四宪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座丰碑。
——摘编自韩大元《论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
(3)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宪法”起草过程的突出特点。并指出这部宪法在内容上有哪些制度创新?你如何理解它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座丰碑”
(4)综上,谈谈你对新中国实现依法治国的认识。
【答案】(1)正确;未涉及;错误。
(2)影响: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使农业产量获得丰收;提高了农民的爱国情怀,积极支援国内外斗争。
(3)特点:参与群众多,有广泛群众基础。
内容上的创新:设立国家主席、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一院制。
理解: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认识: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法律内容的制定依照中国国情。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195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的最高方针和根本依据”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本题的结论是从上述信息中得出的,故填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重庆在土地改革中实行中立富农的政策”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填未涉及;根据材料一“1950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重庆地区土地改革的最高方针和根本依据,经过斗争,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起来了”可得出重庆地区的土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违背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故填错误。
【小问2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一“经过斗争,农民土地所有制建立起来了……分到田地的农民,放心大胆、热情高涨地进行农业生产,有贫农高兴地在夜里挖田。川东行政区农作物的收货平均有八成至九成增长,据农民反映此为二十年来前所未有的丰收”可得出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使农业产量获得丰收;根据材料一“土地改革后,重庆农民的爱国情绪饱满。以实际行动支援国内外斗争……重庆的农民切身地感觉到生活在新中国的怀抱里非常幸运,都在加紧改造和提高自己以适应祖国各方面的需要”可得出提高了农民的爱国情怀,积极支援国内外斗争。
【小问3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有进行了历时3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修改”可得出特点是参与群众多,有广泛群众基础。
内容上的创新:根据材料二“规定中国设立国家主席、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实行一院制”可得出制度创新是设立国家主席、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一院制。
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小问4详解】
认识: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给我的启示是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法律内容的制定依照中国国情。
17. 承载历史的载体丰富多彩,共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根据下列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空坐标
第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主要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图二:《1957-1965年社会主要建设成就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展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主要在哪些领域?图二与图一相比较,我国的工业建设有哪些进步?这些进步为今天的中国工业的腾飞立下了怎样的功劳?
材料二 时代强音
创作年份 歌曲名称 歌词节选
1950年 《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1957年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1964年 《我为祖国献石油》 锦绣山河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
(2)根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的,请在其后面的括号内填“正确”;不正确的,请在其后面的括号内填“错误”。
A.“保和平,卫祖国”表达了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中的远大志向。( )
B.《我为祖国献石油》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歌曲《歌唱祖国》《社会主义好》创作的背景。
材料三 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演进的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不变”的价值依归。人民至上的宗旨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正是因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实践中,才为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扎实的根基和创新的动力。
——摘编自李前进《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百年演进及规律探究》
(4)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如何广泛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行动?
【答案】(1)领域:交通运输;钢铁;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工业等。
进步:①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如建立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和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②明显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广大内地兴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③一些新兴的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如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和航天工业。
功劳:在“一五计划”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言之成理即可)
(2)A:(错误) B:(正确)
(3)《歌唱祖国》创作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好》创作背景: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理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泛参与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源泉。
说明一:全国3亿左右农民在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中,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恢复并发展了农业生产,也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说明二: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中,各行业的民众积极进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变革,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任选一点说明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领域:根据材料一图一和图二可知展现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成就主要在交通运输、钢铁、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工业等领域。
进步:通过对比图二和图一发现,图二中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如建立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和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图一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图二的工业分布遍及全国,因此明显改善了我国的工业布局,广大内地兴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图二与图一相比,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和航天工业开始发展,说明一些新兴的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功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可知功劳为在“一五计划”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小问2详解】
A:根据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可知“保和平,卫祖国”表达了中华儿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远大志向,故A错误。
B:根据材料二“头戴铝盔走天涯,茫茫草原立井架,云雾深处把井打,地下原油见青天,祖国盛开石油花”可知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故B正确。
【小问3详解】
《歌唱祖国》创作背景:根据材料二“1950年”“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可知歌曲《歌唱祖国》创作的背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好》创作背景:根据材料二“1957年”“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因此可知歌曲《社会主义好》创作背景为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小问4详解】
理由:根据材料三“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演进的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不变”的价值依归。人民至上的宗旨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可知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广泛参与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源泉。
说明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50年的土地改革中,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说明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中,农民、手工业者和资本家踊跃参加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18.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材料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2—3人的事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
观点:时代楷模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
论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斗志昂扬,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社会风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精神”激励人们艰苦创业,焦裕禄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榜样,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更是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共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总结:有人说,没有民族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中华民族的这些时代楷模,是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其他合理观点,史论结合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材料中2—3人的事迹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呈现了我国经济建设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人物,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如由材料“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可以提炼观点:时代楷模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结合题干所列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论述如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斗志昂扬,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社会风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精神激励人们艰苦创业,焦裕禄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榜样;雷锋精神更是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示例如下:观点:时代楷模激励人们奋发向上,是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 英雄是民族的脊梁
论述: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火热年代,人民群众热情高涨,斗志昂扬,形成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社会风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精神”激励人们艰苦创业,焦裕禄为党员干部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榜样,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更是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共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总结:有人说,没有民族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中华民族的这些时代楷模,是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重庆市巴南区市实验集团2023-2024八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