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县朗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A. 京剧艺术形成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土地改革完成 D. 百年国耻洗雪
2.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西藏和平解放前,我国在西藏的边境地区处于“有边无防”状态。而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边防,外防侵略,内护稳定。据此可知西藏和平解放( )
A. 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 有效构筑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
C. 开辟了西藏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 D. 推动了西藏人民与内地密切交流
3. 下表是我国1950-1952年经济建设费和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年份 绝对数(亿元) 比重(%)
财政支出 经济建设费 国防费 财政支出 经济建设费 国防费
1950 68.1 1736 28.01 100 25.5 41.1
1951 122.5 35.11 52.64 100 28.7 43.0
1952 176 73.23 57.84 100 41.6 32.8
A 国防费比重持续快速增长 B. 有计划地开始了经济建设
C. 财政支出受国际环境影响 D. 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
4.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苏联突然发现,这个刚刚建立的共和国不一般,为了自己的独立、主权,他们可以赴汤蹈火,奋不顾身,故“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慷慨援助中国“156个项目”,也可以说这些项目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打来的。这主要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 彻底解决了新中国安全问题 B. 拖延了新中国的经济恢复
C. 完全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D.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5. “三座大山”各有自己的区域:帝国主义在沿海,封建主义在乡村,官僚资本主义在城市。消灭封建主义的社会政治运动是( )
A. 三大战役 B. 开国大典 C. 土地改革 D. 三大改造
6. 一位农民在土地改革后说:“过去在别人的土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的土地里出力;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据此可知( )
A. 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C. 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 当时实现了土地私有向土地公有的转变
7. 1952年,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等一批工科类高等院校。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 有计划地整顿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的目的 D. 改变高等院校的区域布局
8. 下图是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图中图案( )
A. 体现了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B. 反映了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C. 标志着“一五”计划的完成 D. 适应“大跃进”的时代需要
9.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省份没有铁路。1953-1957年,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几乎所有的新线都建于内地。铁路新线的建设( )
A. 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B.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 有利于地区的均衡发展 D. 促进了国防现代化建设
教材素材命题】
10.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表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 )
A. 会议形成 B. 谈判达成 C. 政府颁布 D. 宪法确立
11. 1954年,荣毅仁带头支持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荣氏企业也迎来了新的生机。荣氏企业焕发生机的原因是
A. 互助合作 B. 兼并收购 C. 股份改革 D. 公私合营
12. 1950年,全国只有1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底发展到130个,到1953年12月已经发展到1.5万多个,而1954年更是发展到11.4万多个。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 工商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C. 手工业合作社势在加强 D. 合作化运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13. 从下图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B. 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 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D. 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14. 1960—1965年,我国农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从21.8%提高到37.3%,轻工业的比重从26.1%提高到32.3%,重工业的比重从52.1%下降到30.4%。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实施农业优先发展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C.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5.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河南林县人民经过几年苦战,开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这体现了林县人民( )
A. 防风治沙的决心 B. 国际主义的视野
C. 助人为乐的品格 D. 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内容。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54年9月,共一千二百多名代表来到了中南海怀仁堂,在这些代表中,……包括了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代表,他们是一群意气风发的“新中国的主人”。……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次大会通过的宪法及其他法律,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整理自阿喜塔、张韩枫《百年党史人人讲1954——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材料三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
—摘编自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请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计一张成果展示宣传牌。(要求:有标题,内容从代国歌、国旗、纪念碑等方面着手)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4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取得的法律成果。该成果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有何重要历史意义。(两点)
(3)请为以上三则材料制定一个共同的主题。谈谈你对中国实施这一主题内容的认识或看法。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土地改革中工作队的做法及土地改革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
18. “广大青少年要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们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的罗盛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二:
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1)结合所学知识,模拟材料一中划横线处的描述方式,再写出两位与杨根思、罗盛教并列的英雄人物。
(2)材料二中的铁人精神与焦裕禄精神都产生于什么时期?归纳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共性。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精神谱系”,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走的工业化道路自然也不一样.某校八年级同学以“中国的工业化之路”为主题展开了如下探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民族危机 工业起步】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之间达到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
【制定计划发展工业】
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建成投产,不但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偏重沿海沿江地区而内地稀少的现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全面建设成果丰硕】
材料三: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工业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得到培养和积累,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水利、国防事业也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材料四: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时期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之路带给你的启示。榕江县朗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京剧演员梅兰芳说:我在旧社会是没有地位的。1949年,他以政协委员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折射出
A. 京剧艺术形成 B. 人民当家作主
C. 土地改革完成 D. 百年国耻洗雪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它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京剧演员梅兰芳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故B符合题意;在清朝,京剧艺术形成,故A不符合题意;土地改革完成是在1952年,故C不符合题意;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百年国耻洗雪,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有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西藏和平解放前,我国在西藏的边境地区处于“有边无防”状态。而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边防,外防侵略,内护稳定。据此可知西藏和平解放( )
A. 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B. 有效构筑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
C. 开辟了西藏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 D. 推动了西藏人民与内地密切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而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边防,外防侵略,内护稳定”和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固了边防,改变了西藏没长边境线“有边无防”的状态,防范了外部侵略,维护了国家稳定,构筑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民族团结的内容,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开辟了西藏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西藏和平解放推动了西藏人民与内地密切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表是我国1950-1952年经济建设费和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
年份 绝对数(亿元) 比重(%)
财政支出 经济建设费 国防费 财政支出 经济建设费 国防费
1950 68.1 17.36 28.01 100 25.5 41.1
1951 122.5 35.11 52.64 100 28.7 43.0
1952 176 73.23 57.84 100 41.6 32.8
A. 国防费比重持续快速增长 B. 有计划地开始了经济建设
C. 财政支出受国际环境影响 D. 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1950-1952年,抗美援朝时期,国防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高,说明财政支出受国际环境的影响,需要发展国防建设,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C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国防费所占比例由41.1%先升至43%又降到32.8%可知,国防费比重持续快速增长,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有计划地开始了经济建设是1953年,排除B项;该表是我国1950-1952年经济建设费和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统计表,无法体现出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4.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苏联突然发现,这个刚刚建立的共和国不一般,为了自己的独立、主权,他们可以赴汤蹈火,奋不顾身,故“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慷慨援助中国“156个项目”,也可以说这些项目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打来的。这主要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A. 彻底解决了新中国安全问题 B. 拖延了新中国的经济恢复
C. 完全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D.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文描述说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项正确;“彻底解决了新中国安全问题”与实际不符,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具有与促进作用,排除B项;“完全突破”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三座大山”各有自己的区域:帝国主义在沿海,封建主义在乡村,官僚资本主义在城市。消灭封建主义的社会政治运动是( )
A. 三大战役 B. 开国大典 C. 土地改革 D. 三大改造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封建主义在乡村”及所学知识可知,消灭封建主义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包括老解放区在内,全国近3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0多万吨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三大战役、开国大典、三大改造与“封建主义在乡村”“消灭封建主义的社会政治运动”无关,排除ABC项。故选C项。
6. 一位农民在土地改革后说:“过去在别人的土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的土地里出力;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据此可知( )
A. 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C. 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 当时实现了土地私有向土地公有的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过去在别人的土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的土地里出力;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非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成就斐然,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非是土地改革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排除C项;农业合作化的完成,当时实现了土地私有向土地公有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52年,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等一批工科类高等院校。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 B. 有计划地整顿改造旧教育
C. 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的目的 D. 改变高等院校的区域布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1952年,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等一批工科类高等院校”,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新设一批工科类高等院校,旨在为工业化建设培养人才,A正确,BC排除;题干反映的不是改变高等院校的区域布局,而是增设工科类高等院校,D排除。故选A。
8. 下图是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图中图案( )
A. 体现了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B. 反映了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C. 标志着“一五”计划的完成 D. 适应“大跃进”的时代需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B项正确;纸币上的武汉长江大桥图不属于文人画,排除A项;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重要成就,能够反映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但不能标志一五计划的完成,排除C项;“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失误,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铁路位于京广铁路以西的不到五分之一,新疆、青海、宁夏和四川等省份没有铁路。1953-1957年,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几乎所有的新线都建于内地。铁路新线的建设( )
A. 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B.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 有利于地区的均衡发展 D. 促进了国防现代化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953-1957年,铁路线长度翻了一番以上,几乎所有的新线都建于内地。”可知,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西部交通事业得到很大发展 ,这有利于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C项正确;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是一五计划完成后的历史意义,但是一五计划不仅仅只包含铁路事业,排除A项;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的事件一般指1961年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后,1965年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排除B项;一五计划的实施,只是初步改善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且题干主旨不涉及国防,排除D项。故选C项。
【教材素材命题】
10.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表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 )
A. 会议形成 B. 谈判达成 C. 政府颁布 D. 宪法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会议形成制度与题干内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符,排除A项;谈判达成、政府颁布,都不符合史实,排除BC项。故选D项。
11. 1954年,荣毅仁带头支持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荣氏企业也迎来了新的生机。荣氏企业焕发生机的原因是
A. 互助合作 B. 兼并收购 C. 股份改革 D. 公私合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荣毅仁带头支持上海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荣氏企业也迎来了新的生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故选项D符合题意;互助合作是生产合作社的特点,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兼并收购、股份改革”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允许企业改制,故选项B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12. 1950年,全国只有1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底发展到130个,到1953年12月已经发展到1.5万多个,而1954年更是发展到11.4万多个。这表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B. 工商经济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C. 手工业合作社势在加强 D. 合作化运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0年,全国只有1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底发展到130个,到1953年12月已经发展到1.5万多个,而1954年更是发展到11.4万多个”和所学可知,合作社数量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不断上升,表明合作化运动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未涉及工商业、手工业的改造情况,排除BC项。故选D项。
13. 从下图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B. 农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C 国民经济调整初见成效 D. 纠“左”工作尚未启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表“1957—1961 年农村经济发展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表反映出糖料产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油料产量、棉花产量也有所下降,可知是由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以及自然灾害导致农村经济严重困难,B项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农村经济并未呈现出健康发展趋势,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1958年以后经济数据不断下滑,且国民经济的调整是从20世纪60年代后才开始,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调整从1960年开始,题干是“1957—1961年”可知,纠“左”工作已经启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60—1965年,我国农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从21.8%提高到37.3%,轻工业的比重从26.1%提高到32.3%,重工业的比重从52.1%下降到30.4%。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家实施农业优先发展政策 B.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C. 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 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60—1965年,我国农业占总产值的比重从21.8%提高到37.3%,轻工业的比重从26.1%提高到32.3%,重工业的比重从52.1%下降到30.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C项正确;国家实施农业优先发展政策,与当时史实不符,排除A项;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与1960--1965年,我国农业占总产值的比重提高没有联系,排除B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1960--1965年,我国农业占总产值的比重提高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河南林县人民经过几年苦战,开凿太行山,引漳河水入境,修建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这体现了林县人民( )
A. 防风治沙的决心 B. 国际主义的视野
C. 助人为乐的品格 D. 艰苦奋斗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修建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创造了人间奇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林县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D项正确;林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水,不是风沙,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红旗渠,改变了林县缺水的面貌,与国际主义视野、助人为乐的品格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5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内容。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54年9月,共一千二百多名代表来到了中南海怀仁堂,在这些代表中,……包括了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代表,他们是一群意气风发的“新中国的主人”。……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次大会通过的宪法及其他法律,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
—整理自阿喜塔、张韩枫《百年党史人人讲1954——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材料三 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要看人民有没有投票权,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要看人民在选举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口头许诺,更要看选举后这些承诺实现了多少;要看制度和法律规定了什么样的政治程序和政治规则,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
—摘编自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请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计一张成果展示宣传牌。(要求:有标题,内容从代国歌、国旗、纪念碑等方面着手)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4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取得的法律成果。该成果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具有怎样的地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有何重要历史意义。(两点)
(3)请为以上三则材料制定一个共同的主题。谈谈你对中国实施这一主题内容的认识或看法。
【答案】(1)目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示例: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果展示宣传栏
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旗:五星红旗
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法律成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位: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主题:中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意思相近即可)认识或看法:中国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始终坚持人民的民主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的“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目的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本小题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拟定标题,选定内容,写出宣传语即可。比如可以拟定宣传栏标题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果展示宣传栏”,宣传栏中展示的成果可以有会议讨论确定的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旗—五星红旗、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内容。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中“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可知,1954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取得的法律成果为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从材料二中的“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的原则,同时,本次大会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小问3详解】
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作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综合材料可知,三则材料都反映了中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可以拟定主题为“中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发展”。从材料三中的“更要看人民有没有广泛参与权”“更要看这些制度和法律是不是真正得到了执行”可知,中国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始终坚持人民的民主,始终为人民服务。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新中国虽然得到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和支持,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所面临的国内外严峻形势。
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迫使地主阶级在群众威力面前屈服低头,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土地改革中工作队的做法及土地改革的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概括一个恰当的主题。
【答案】(1)严峻形势:国内: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国外: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
(2)事件:抗美援朝。
意义: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做法:发动群众,让群众自觉地行动起来。
意义:使农民得到了土地;消灭了地主阶级(或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4)主题:人民政权的巩固。
【解析】
【小问1详解】
严峻形势:根据材料一“新中国继承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中国人民有没有能力把生产恢复起来,这是一个严峻考验”可得出国内: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民生困苦;根据材料一“但美国拒绝承认。中国人民能否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以建设国家,这是又一个严峻考验”可得出国外: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
【小问2详解】
事件:根据材料二“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可得出是指抗美援朝。
意义:根据材料二“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可得出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小问3详解】
做法:根据材料三“工作队深入发动群众,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让他们自觉地行动起来”可得出做法是发动群众,让群众自觉地行动起来。
意义:根据材料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以及耕畜、农具等,分给那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可得出土地改革使农民得到了土地;消灭了地主阶级(或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小问4详解】
主题:根据上述材料涉及的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战争,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因此可确定主题是人民政权的巩固。
18. “广大青少年要向英雄学习、向前辈学习、向榜样学习,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他们中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的罗盛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被祖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2021年版)
材料二:
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1)结合所学知识,模拟材料一中划横线处的描述方式,再写出两位与杨根思、罗盛教并列的英雄人物。
(2)材料二中的铁人精神与焦裕禄精神都产生于什么时期?归纳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共性。
(3)综合上述材料,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精神谱系”,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人物:有用胸膛堵住机枪射口为战友冲锋开道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人物和描述方式)
(2)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共性: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任答一点)
(3)【示例】观点: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论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领域掀起了建设祖国的高潮,汇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系列的时代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结论:总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发扬民族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低头。
【解析】
【小问1详解】
英雄人物:根据材料信息“杨根思”“罗盛教”“最可爱的人”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还有黄继光、邱少云。但注意题干要求“模仿材料一中划横线处的描述方式”,因此应表述为:有用胸瞠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逢开道的黄继光,有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小问2详解】
时期:根据材料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就是其中的代表,所以,“铁人”精神和焦裕禄精神都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共性: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的共性是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等。
【小问3详解】
根据上述材料“抗美援朝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和题干要求,围绕“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精神谱系”,拟定一个观点,可从红色基因、民族精神等方面着手,例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然后围绕抗美援朝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展开论述,体现民族精神内涵及其价值。如论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在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领域掀起了建设祖国的高潮,汇聚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一系列的时代精神,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最后,形成总结性表述,总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发扬民族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困难,而不是在困难面前低头。
19.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所走的工业化道路自然也不一样.某校八年级同学以“中国的工业化之路”为主题展开了如下探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民族危机 工业起步】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之间达到13.4%。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
【制定计划发展工业】
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建成投产,不但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偏重沿海沿江地区而内地稀少的现状。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全面建设成果丰硕】
材料三: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走了不少弯路,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工业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得到培养和积累,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水利、国防事业也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材料四: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这一时期工业化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之路带给你的启示。
【答案】(1)表现: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资本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任答两点)
(2)特点: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积极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成就: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工业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任答两点)主要问题:追求高速度;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化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类似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可知出现实业投资热潮;由“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可知以民营资本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由“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大量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之间达到13.4%”,可知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因此“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表现是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资本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从1953年开始,全国围绕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展开全面的工业化建设,156项工程全部是重工业,尤其是国防工业”,可知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一五’期间建立的工矿企业达到了1万个以上……这些新兴项目的先后建成投产,不但使中国原有工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使中国原有的工业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偏重沿海沿江地区而内地稀少的现状”,可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的特点是接受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工业布局。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工业化建设的积极意义,是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小问3详解】
成就:根据材料三“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工业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得到培养和积累”,可知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工业化建设的骨干力量;由“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项目: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交通、水利、国防事业也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可知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因此这一时期工业化建设的成就,是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培养了一大批工业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项目;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主要问题:根据材料四“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可知这一时期工业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追求高速度;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小问4详解】
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之路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工业化建设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朗洞镇初级中学2023-2024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