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4月23日上午8:00--9:15试卷满分:100分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注意题中时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以及题干信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获得提高,故A正确。两大阵营冷战对峙局面结束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排除B。新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排除C。抗美援朝后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半岛统一,排除D。故选A。
【点睛】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本题即是考查抗美援朝的意义。
2. 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比如,1984年上映的电影《雅马哈鱼档》,反映了个体户生活,随着影片风靡全国,“个体户”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在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自谋职业的热潮。这( )
A. 折射时代变迁下的人们观念变化 B. 意在彰显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
C. 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D. 使国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和“‘个体户’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上映的电影《雅马哈鱼档》改变了人们对个体户地位的看法,这反映了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珠江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广东故事”宣传的贡献,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材料中个体户属于私营企业,并没有涉及到国企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
3. 2005年3月,胡锦涛在对台工作“四点意见”中指出,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将进一步陆续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的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措施;中共十七大报告承诺,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祖国大陆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这些表明( )
A. 大陆对台政策体现出“以民为本”的理念 B. 实现台海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 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 争取岛内民心是实现祖国统一关键因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大陆始终关注台湾同胞的诉求,尽可能的维护台湾同胞的利益,这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A项正确;B表述绝对,排除B项;大陆承诺不放弃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排除C项;D项错在“关键”,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面是古代文明概况表。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
地区 地理环境 最早培育的作物 文字
西亚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大麦、小麦、豆类 楔形文字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 象形文字
东亚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水稻、粟 甲骨文
希腊 爱琴海附近岛屿 — 腓尼基字母
A. 丰富多彩、多元发展 B. 创立文字、彼此借鉴
C. 人口流动、文明融合 D. 依据大河、农耕为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古代文明概况表和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丰富多彩、多元发展的特征,A项正确;各个地区创制的文字形式各异,无法体现彼此借鉴,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排除C项;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5. 2023年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在希腊雅典大学成立,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说:2000多年前,中希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据此可知( )
A. 中希文明在两千多年前交流频繁 B. 中希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C. 中希文明发展历程始终未中断过 D. 中希文明历史悠久对世界有重大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000多年前”说明中、希文明历史悠久,“交相辉映”和“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说明中、希文明取得了辉煌成果,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古代中、希文明成果辉煌,未提及双方交流情况,排除A项;“最先进”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具有连续性。古代希腊文明因为外敌入侵等原因出现了文化断层,排除C项。故选D项。
6. 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A. 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 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 有利于封建王权加强 D. 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9世纪时,英法等国的国王的做法获得了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的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强化王权。而12世纪时,城市培养的法学家取代教士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这说明封建王权得到强化,教会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这些变化都有利于王权的加强,故C正确; 这些变化有利于加强王权,从而巩固国家统治,故排除A; 宗教改革始于16世纪,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B;此时的西欧国家基本都是封建制度,不是代议制,故排除D。
7.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称之为“撤回忠诚”。这反映了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 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D. 领主附庸地位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可以看出,在一方违背契约的情况下,领主可以抛弃附庸,附庸也可以离开领主,这说明两者的关系具有双向契约特征,B项正确;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以土地授受为纽带,并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领主和附庸关系的双向性,没有反映其等级性,排除C项;在封建制度下,领主地位显然高于附庸,排除D项。故选B项。
8. 从1296到1307年,英国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爱德华二世(1307-1327)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 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 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D. 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经济的发展,市民地位的提高,其在议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B项正确;A项早已建立,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是在1689年《权利法案》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9. 陈冰在《作坊里的日本》一书中提到“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为此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 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B. 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 使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 使日本走上了奴隶制社会的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的老师指的是唐朝,日本学习唐朝典章制度,推行大化革新,使得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A正确;中古时期指的是公元9世纪前后,B、C都是19世纪发生的事情,排除;中古时期的中国是唐朝,当时是封建国家,因此日本学习之后不可能退回到奴隶社会,排除D。
10. 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
A. 大批美洲国家纷纷独立 B. 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C. 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 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可得出这与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对外的殖民扩张有关,他们用自己本土的地名为新的殖民地命名,D项正确;当时美洲国家都处于殖民地状态,排除A项;世界市场正式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范围扩大只是殖民扩张的一个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统计表中可以看出,17世纪“经好望角”航路的商品少于“经地中海”航路的商品,这说明以“经地中海”代表的传统航路在中西方贸易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D项正确;由表中的商品可以看出欧洲与亚洲、非洲之间存在贸易,但无法体现出与美洲的贸易,排除A项;当时世界贸易中心并未在地中海沿岸,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贸易内容的前后对比,无法看出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
A. 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B. 对于环球航行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C. 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 D. 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可知,哥伦布航行美洲的目的之一是传播基督教,使异教徒皈依天主教;同时其目的还有就是掠夺财富,为西班牙占有广阔的殖民地,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航海日记》的内容”,不属于口述史料,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进行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B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而是强调哥伦布为西班牙占有殖民地,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传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其产生的根源是
A. 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B. 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意大利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
D. 意大利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14、15世纪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源,B项正确、A、C、D三项是原因而非根源,排除。故选B项。
14. 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危害惨烈的致命瘟疫黑死病。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连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开始重视人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这场灾难
A. 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B. 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 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D. 催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连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开始重视人自己的价值。”体现的是黑死病冲击了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促进了人性的解放,A正确;当时人们仍然信仰上帝,B排除;C是启蒙运动的特征,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15. 16~18世纪,“中国热”席卷欧洲。莱布尼茨撰写《论尊孔民俗》,积极推进欧洲多国科学院下设专门机构研究汉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一种宣扬道德的宗教,乾隆是开明君主的代表。“中国热”的出现
A. 表明中外交流深入到思想领域
B. 说明儒学是启蒙思想的渊源
C. 顺应当时西欧社会转型的需要
D. 表明当时中国文化领先西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西欧兴起崇尚中国文化的热潮,主要是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为其所用的东西,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顺应当时西欧社会转型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中外交流,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材料不能得出谁领先谁,排除D。
16.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据此可知,该思想( )
A. 标志着人文主义开始萌发 B. 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C. 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 反映了自由竞争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项类单项选择题。据题干关键信息“据此可知”,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据题干“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卢梭是卢梭是的“人民主权思想”,卢梭强调国家主权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可以推翻政府。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就是启蒙思想,故B项符合题意,B项正确;前5世纪中期的智者运动标志着人文主义开始萌发,排除A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启蒙运动产生的,故C项不符题意,排除C项;自由竞争思想是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农奴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
(2)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答案】(1)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封建枷锁。
途径:通过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武装斗争。
(2)为资产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孕育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可知,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根据材料“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可知,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根据材料“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可知,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封建枷锁。途径:根据材料“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可知,通过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武装斗争。
(2)影响:根据材料“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可知,为资产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西欧城市的兴起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可知,孕育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
18.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中国
材料一: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为了将菲律宾当地和明朝的优质产品运往美洲和欧洲,西班牙人开始探索一条可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250多年间,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银丝贸易不仅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也贯穿其始终。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16世纪中后期,银丝贸易逐步兴起。
——据全毅《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时代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等整理
材料二: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7“钱法议”
白银流向中国(作为出口的回报)。……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另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岭南的)农民不种棉花而种植甘蔗,用加工制成的蔗糖换取华中和华北的棉花。大部分棉花经过纺织加工再出口到南洋。这样,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就推动了甘蔗逐渐取代水稻(占用原有的水田,而种植棉花则需要开垦其他类型的土地)……没有导致(也不需要)另外开垦土地来种植供市场销售的甘蔗,这样就缩减了珠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水稻产量,从而增加了市场对稻米的需求。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水稻田被非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
——【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尼拉大帆船银丝贸易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明朝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中国和西属拉美产品具有互补性;西班牙的殖民扩张(西班牙对菲律宾和美洲的占领);航海技术进步;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的松动;西班牙政府对大帆船贸易的鼓励。
(2)推动明朝货币白银化;促进农副产品步商品化,并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可知,中国和西属拉美产品具有互补性;根据材料“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可知,西班牙的殖民扩张,即西班牙对菲律宾和美洲的占领;根据材料“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航海技术进步和明朝中后期,海禁政策的松动,以及西班牙政府对大帆船贸易的鼓励。
(2)影响:根据材料“大明通行宝钞……永乐通宝铜钱……崇祯十五年五十两银锭……白银流向中国(作为出口的回报)。……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纸币到铜钱到银锭,说明货币逐渐白银化;根据材料“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可知,从种植桑树、棉花等,说明农副产品商品化;根据材料“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可知,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说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材料二中“精巧的制度安排”指的是什么?这种“安排”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1787年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
【答案】(1)安排: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共和政体。意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2)不同:总统的产生的方式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总统权力不同:法国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美国总统与议会相互制衡;总统与内阁关系不同:法国总统权力受内阁制约,美国内阁由总统任命。
【解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第一小问安排,根据“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共和政体。第二小问意义,根据“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总统的产生的方式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总统权力不同:法国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美国总统与议会相互制衡;总统与内阁关系不同:法国总统权力受内阁制约,美国内阁由总统任命。
20. 特定时代词语语汇中的“高频词”,表征着历史的时间性和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高频词 会议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八大 (1956年)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十二大 (1982年)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十四大 (1992年)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汇的变化拟定一个主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论题1: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社会主义”“阶级”“发展”“人民”“国家”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三大改造结束后,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经济,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随后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得到发展。
中共十二大的政治报告中,“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等词出现频率较高,反映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左”倾错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并在“十二大”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总之,政治报告中的高频词体现了党在不同时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工作和任务,成为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的见证。
论题2:“人民”始终居于高频词汇的前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以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全国人民的幸福为奋斗目标。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从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一直占主体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上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经济上加快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目的就是消灭贫困,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统计和历史事实都充分说明了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围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汇的变化拟定一个主题,据材料统计数据和所学可知,不同时期的高频词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人民”始终居于高频词汇的前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然后,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主要从中共八大、中共十二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以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民生建设的成就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小结升华观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24年4月23日上午8:00--9:15试卷满分:100分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2. 改革开放之初,珠江电影向全国乃至世界讲述了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故事”。比如,1984年上映的电影《雅马哈鱼档》,反映了个体户生活,随着影片风靡全国,“个体户”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选择,在全国掀起了下海经商、自谋职业的热潮。这( )
A. 折射时代变迁下的人们观念变化 B. 意在彰显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
C. 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 D. 使国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3. 2005年3月,胡锦涛在对台工作“四点意见”中指出,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将进一步陆续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的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措施;中共十七大报告承诺,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祖国大陆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这些表明( )
A. 大陆对台政策体现出“以民为本”的理念 B. 实现台海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 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 争取岛内民心是实现祖国统一关键因素
4. 下面是古代文明概况表。由此可知,古代文明( )
地区 地理环境 最早培育的作物 文字
西亚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大麦、小麦、豆类 楔形文字
东北非 尼罗河流域 — 象形文字
东亚 长江流域、黄河流域 水稻、粟 甲骨文
希腊 爱琴海附近岛屿 — 腓尼基字母
A. 丰富多彩、多元发展 B. 创立文字、彼此借鉴
C. 人口流动、文明融合 D. 依据大河、农耕为主
5. 2023年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在希腊雅典大学成立,习近平总书记致信说:2000多年前,中希两大文明在亚欧大陆两端交相辉映,为人类文明演进作出了奠基性的重大贡献。据此可知( )
A. 中希文明在两千多年前交流频繁 B. 中希文明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C. 中希文明发展历程始终未中断过 D. 中希文明历史悠久对世界有重大影响
6. 9世纪时,英法等国国王为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自治特许证书,把持市政的城市贵族因此选择支持国王;12世纪末,城市培养的法学家逐渐成为国王统治机构的重要成员,教士已不再是国家文官的唯一来源了。西欧城市的这一变化
A. 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B. 得益于宗教改革的兴起
C. 有利于封建王权的加强 D. 制约了代议制民主发展
7. 在中世纪的欧洲,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如果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当时称之为“撤回忠诚”。这反映了欧洲领主和附庸关系的特点是( )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具有双向契约特征
C 带有严格等级性质 D. 领主附庸地位平等
8. 从1296到1307年,英国爱德华一世共召集了20次议会,而市民代表只出席8次,爱德华二世(1307-1327)仍常常把市民拒之于议会之外,直到1325年,市民在议会中的地位才最终巩固下来。到15世纪,议会下院约250名议员中市民代表占180名。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
A.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 B. 城市经济地位提高
C. 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D. 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9. 陈冰在《作坊里日本》一书中提到“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为此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这次改革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 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 B. 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C. 使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D. 使日本走上了奴隶制社会的道路
10. 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是因为( )
A. 大批美洲国家纷纷独立 B. 世界市场已经正式形成
C. 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 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
11. 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经好望角 经地中海
胡椒 100—200万磅 300—400万磅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35—65万磅 70—100万磅
A. 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 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 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12. 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彼等非常顺从,不知邪恶……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当地黄金甚丰……盛产宝石、珍珠以及无数香料。”该材料( )
A. 为口述史料,有重要研究价值 B. 对于环球航行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C. 表明了西班牙成为全球性帝国 D. 揭示了欧洲人远洋航行的动机
13.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宣传新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其产生的根源是
A. 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B. 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意大利从东方汲取了大量的文化养料
D. 意大利聚集了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
14. 从14世纪中叶起,欧洲经历了一场危害惨烈的致命瘟疫黑死病。黑死病既给人们带来恐慌,也促使人们反省:连上帝都不能依靠了,只能依靠人自己了,所以开始重视人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这场灾难
A. 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B. 人们的宗教信仰发生改变
C. 以理性否定一切外在的权威 D. 催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15. 16~18世纪,“中国热”席卷欧洲。莱布尼茨撰写《论尊孔民俗》,积极推进欧洲多国科学院下设专门机构研究汉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一种宣扬道德的宗教,乾隆是开明君主的代表。“中国热”的出现
A. 表明中外交流深入到思想领域
B. 说明儒学是启蒙思想的渊源
C. 顺应当时西欧社会转型需要
D. 表明当时中国文化领先西方
16.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据此可知,该思想( )
A. 标志着人文主义开始萌发 B. 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
C. 指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D. 反映了自由竞争的主张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材料二 10世纪开始,欧洲城市逐渐在封建主的领地上兴起。农奴为摆脱领主的控制,大量移居城市,使得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市民)的崛起不但为日后资产阶级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更是在平常的市民生活过程中孕育了自由、民主、平等的现代意识的萌芽。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
(2)根据材料三,概括西欧城市兴起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18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与中国
材料一:西班牙在征服美洲之后,在亚洲吕宋(今菲律宾)建立了新的殖民地,为了将菲律宾当地和明朝的优质产品运往美洲和欧洲,西班牙人开始探索一条可从菲律宾返回墨西哥的太平洋航线。1565年,航海家乌尔达内塔从菲律宾起航,开辟了一条西起吕宋马尼拉、东至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的全新航道,这条航道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250多年间,无数中国丝织品运抵美洲市场,用以交换产自西属美洲的白银。银丝贸易不仅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主要内容,也贯穿其始终。航海技术的革新,中西两国政策上的放松都客观上为银丝贸易提供了条件。16世纪中后期,银丝贸易逐步兴起。
——据全毅《漳州月港与大帆船贸易时代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等整理
材料二:白银流入对中国的影响。
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即北地,惟民间贸易,而官帑出纳仍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47“钱法议”
白银流向中国(作为出口的回报)。……到1600年,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另外)到1700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岭南的)农民不种棉花而种植甘蔗,用加工制成的蔗糖换取华中和华北的棉花。大部分棉花经过纺织加工再出口到南洋。这样,由于对棉纺织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就推动了甘蔗逐渐取代水稻(占用原有的水田,而种植棉花则需要开垦其他类型的土地)……没有导致(也不需要)另外开垦土地来种植供市场销售的甘蔗,这样就缩减了珠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水稻产量,从而增加了市场对稻米的需求。对丝绸的需求增加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水稻田被非食品类经济作物挤占的情况。
——【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马尼拉大帆船银丝贸易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对明朝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材料二中“精巧的制度安排”指的是什么?这种“安排”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体与1787年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
20. 特定时代词语语汇中的“高频词”,表征着历史的时间性和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几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高频词 会议 社会主义 阶级 革命 经济 建设 发展 人民 国家 中国 领导
八大 (1956年) 118 98 45 53 52 79 111 118 25 57
十二大 (1982年) 128 35 62 123 124 92 117 77 52 62
十四大 (1992年) 179 14 25 209 184 173 102 76 118 59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高频词汇的变化拟定一个主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