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的建国大纲,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和海外华侨的一致拥护。“它”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94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某一活动现场直播道:“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一一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天地上。”播音中“新的时代”始于(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
A.推翻了封建帝制 B.实现了民族独立
C.实现了全境解放 D.完成了统一大业
4.“它标志着西藏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它”是指
A.新中国的成立 B.和平解放西藏 C.西藏民主改革 D.青藏公路通车
5.毛泽东在国务会议上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这表明我国参战的目的是( )
A.打击美国霸权 B.保家卫国 C.维护朝鲜独立 D.民族解放
6.抗美援朝结束之后,西方一个经典的评价是:在涉及国家安全问题上,新中国再也不会退让。最关键的一个,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该评价认为抗美援朝( )
A.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 D.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
7.“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上述材料阐述的是土地改革的( )
A.意义 B.过程 C.背景 D.性质
8.“发展生产的人为障碍消除,广大翻身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因此,1952 年湖南的丰产运动成绩显著。”该材料可以佐证
A.土地改革的成效性 B.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C.工业建设的迫切性 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9.右图是某班制作的“历史展板”的主要内容,其主题是( )

A.民族政策 B.法治建设 C.制度创新 D.祖国统一
1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布前,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说明( )
A.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11.我国“一五”计划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史实中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④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这些数据体现了“一五计划”期间(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D.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3.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样币。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
A.“一五”计划已经取得成就巨大 B.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C.国民经济工农比例的严重失调 D.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14.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该图名称应为( )

A.中国农民与地主阶级占有土地数量统计图
B.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统计图
C.中国农业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总值统计图
D.中国外资企业产值与内资企业产值统计图
15.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反映了当时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
C.土地改革提前完成 D.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6.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布了由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明确指出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为此,党和政府( )
A.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B.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C.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D.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7.图表是中国1953年到1956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图。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全行业公私合营开始实施 B.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
C.农业合作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8.“同仁堂”是我国百年老字号,1954年该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接受了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实行的创新举措是( )
A.直接没收 B.走合作化道路 C.国家参股 D.赎买政策
19.1956年,一名资本家这样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位资本家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公私合营 D.农业合作化运动
20.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1.“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的是( )
A.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B.“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22.“深耕细作产量高,一颗玉米穿云霄。彩云拴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该民谣与下列选项中的口号反映了同一历史事件的是(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
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 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
23.1956年—1966年,是我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的特征( )
A.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D.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24.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是为了
A.恢复建国初遭破坏的经济
B.开展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C.缓和文革造成的社会混乱
D.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25.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 B.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D.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
26.《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指出:为了避免“____”一类历史悲剧在我国重演,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组织上和制度上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形式上的个人专断,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____”应是( )
A.美帝国主义侵略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27.“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在艰难发展中仍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列能印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D.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28.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
A.“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亟待突破 B.人民思想得到解放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29.习近平总书记说:“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以上述表述相符合的是( )
A.多快好省 B.阶级斗争 C.祖国统一 D.伟大转折
30.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工业化建设蓬勃开展
C.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 D.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解放人民思想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节日庆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等核心元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材料二 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志愿军保卫祖国,奔赴战场 全国人民积极支援前线 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待命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并肩作战
(1)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国家形象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全国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条件。简析此次改革使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
(4)上述材料和问题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探索大事记
1953年6月 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条件
1956年底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确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材料二 中国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起步,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但它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大众成了国家的主人,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长期蕴藏着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出来,这是无穷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提出正确的奋斗目标,并且有着强大的动员和整合能力,能够把全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成几件前人无法做到的大事;经过前三年的准备,遭长期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政治上已经形成统一而稳定的局面,这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需的环境;当时也得到苏联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有许多技术专家来到中国参加建设工作。没有这些条件,要在如此落后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建设是难以做到的。
材料三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以上材料均选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通过哪些方式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据材料二、归纳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大规模经济建设成功产生的国内影响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改革开放开始于哪一次重大会议?这次会议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做出了怎样的决策?
(4)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上述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起临时宪法的作用,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通过的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排除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排除B项;1950年6月,新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开展土地改革的法律文献,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据题干“1949年”“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的时代”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D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排除A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B项;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由题中“1949”“十月一日”等关键词可知,大喜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民族独立,B项正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排除A项;在1949年,全境解放还没有实现,排除C项;1949年,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1950年,人民解放军克服重重险阻,向青藏高原进军,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它标志着西藏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标志着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B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A排除;CD项与“标志着西藏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不符,排除。故选择B。
5.B
【详解】依据材料“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分析可知,我国参战的目的是保家卫国,B项正确·;题干材料表明我国参战的目的是保家卫国,不是打击美国霸权、维护朝鲜独立、民族解放,排除AC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据题干“打出了中国在这个世界上的发言权”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B项正确;朝鲜战争的胜利结束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朝鲜战争对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方面的影响,排除A项;中华民族的觉醒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这个结论从题干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我国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材料论述的是土地改革的意义,A项正确;土地改革的过程是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然后推行,排除B项;土地改革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排除C项;土地改革的性质是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依据题干时间可知1952 年是土地改革时期,1952 年湖南的丰产运动成绩显著说明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大生产运动。A项正确;三大改造和工业建设都开始于1953年,排除BC项;社会主义制度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建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一国两制是我国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进行的制度创新,所以该同学学习的主题是制度创新,C项正确;只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政策,排除A项;题干与法制建设无关,排除B项;只有“一国两制”是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进行的制度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根据“曾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征求与采纳了广大人民的意见,反映出它是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宪法,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这部宪法的类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宪法制定的过程,而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宪法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新中国初期为了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于1953-1957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即“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包括:工业方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等,交通运输方面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及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等,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1958年党和政府轻率发动“大跃进”运动,片面发展重工业,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与“一五”计划无关,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题干“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上,重工业占65%,轻工业占8%,农林水利占10%,城市公用占5%,文教卫生占9%,运输邮电占2%,其它占1%”和所学知识可知,其中重工业比重最大,这说明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排除B项;材料题干重工业占比65%,但轻工业、文教卫生、城市公用等都未超过10%,说明了占比差距悬殊,因此各行业投资比重均衡表述错误,排除C项;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而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据题干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上的“汽车”“轮船”的图案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都属于交通运输工具,由此可见这体现了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D项正确;;1953年“一五”计划才开始实施,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题干图案不仅涉及汽车制造,也涉及轮船运输,排除B项;1958年“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与题干“1953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实行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所以黑色柱体代表的是工业,白色柱体代表农业,工业和农业持续增长,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工业大幅增长超过农业,C项正确;1950年到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地主阶级被消灭,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而题中图片显示农民与地主阶级土地占有持续上升,这与题中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所以1956年之前不会存在社会主义,排除B项;中国引进外资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1956年我国表彰了47000余名先进生产者,说明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所以才涌现出如此数量众多的先进生产者,故选B;我国的一五计划到1957年才完成,排除A;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就完成了,排除C;表彰先进生产者不代表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排除D。故答案为B。
16.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53年9月25日”、“解决所有制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解决了所有制问题,D项正确;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与所有制问题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所有制问题,属于经济,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无关,排除B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我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根据题干图表是中国1953年到1956年粮食产量的变化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农业合作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团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粮食总量逐年大幅度提高,C项正确;公私合营是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排除A项;1956-1966年全面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排除B项;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我国在公私合营过程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赎买政策,D项正确;直接没收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不符,排除A项;走合作化道路与三大改造中的农业、手工业相关,排除B项;政国家参股并不是三大改造中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提取材料关键信息“1956年”“资本家”,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初,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公私合营的高潮,材料中“资本家”所述情况反映了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公私合营的举措,C项正确;土地改革发生在1950-1952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领域开展的公私合营,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B项;题干中的“资本家”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0.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C项。故选D项。
21.D
【详解】根据题干“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済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党和政府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结果造成三年严重经济困难,D项正确;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积极性大大提高,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A项; “一五”期间重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符合我国的国情,排除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较健全的方针和办法,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根据题干“深耕细作产量高,一颗玉米穿云霄。彩云拴着玉米腰,吓得月亮弯弯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首民谣过分夸大了玉米的产量,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党和政府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建设的规律,是“大跃进”时期话语,故A项符合题意;“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这一口号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这一口号反映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这一口号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均与题干民谣(“大跃进”运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6—196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有成功的探索,如中共八大的召开。也有失败的教训,如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社会主义建设遇到了困难,但仍在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一系列成就。所以是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D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是建国以来的最严重的挫折和错误,“文化大革命”发生在1966--197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由于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经济得到持续和稳定发展,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排除C项。故选D项。
2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由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自然灾害严重,我国出现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应对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故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本题需要结合八字方针实施的背景进行解析,1958年到1960年我国出现三年困难时期,为了经济形势的好转,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这八字方针。
25.C
【详解】根据材料“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结合所学可知,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好事做了一火车”,体现了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也是这一时期不畏艰辛、艰苦奋斗的体现,C项正确;雷锋精神与舍生忘死无关,排除A项;雷锋是解放军战士,没有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排除B项;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与雷锋精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6.D
【详解】由题干知,由这次历史悲剧得到的教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禁止专断。根据所学,1966-1976年,我国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全国出现学校停课、工厂停工“闹革命”的动乱局面。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受到迫害。民主法制建设遭到践踏,D项正确;美帝国主义侵略与材料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无关,排除A项;根据题干内容说的是政治体制问题,而“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属于经济政策,与主体内容不符合,排除BC项。故选D项。
27.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是指1966--1976年;1970 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因此能印证这一观点的科技成就是“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B项正确;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题干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不符,排除A项;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生产出来,与题干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不符,排除C项;1965年9月17日,我国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与题干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8.A
【详解】根据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转而安排‘后事’……我准备要坐牢”可知,材料表明当时“左”的错误还未完全结束,“左”倾束缚亟待突破,A项正确;人民思想得到解放,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12月召开,排除C项;材料表明当时仍然受到“两个凡是”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
29.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天,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D项正确;多快好省,与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相关,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联系,排除A项;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联系,排除B项;祖国统一,是指国家的统一,比如香港、澳门的回归,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0.C
【详解】据“1979年10月《人民日报》的子报——《市场报》正式创刊,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经济类报纸。1980年,《人民日报》改版,开辟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篇幅和数量不断增加。”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材料中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A项;工业化建设蓬勃开展是一五计划,排除B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文化革命”结束以后反对个人崇拜、纠正“左”的错误而开展的一次全国性思想解放的讨论,属于思想领域,解放了思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31.(1)举措: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利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建立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
(2)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变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援;志愿军的英勇作战;中朝军队协同作战。
(4)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详解】(1)举措:根据材料“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节日庆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等核心元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可知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根据材料“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可知利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根据材料“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可知建立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
(2)条件:根据材料“ 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可知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变化:根据材料“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可知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可知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原因:根据材料“志愿军保卫祖国,奔赴战场”可知抗美援朝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根据材料“全国人民积极支援前线”可知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援;根据材料“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待命”可知志愿军的英勇作战;根据材料“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并肩作战”可知中朝军队协同作战。
(4)主题:结合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初期构建国家形象、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相关知识可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32.(1)社会主义改造、制定正确路线、颁布法律
(2)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党提出了正确的奋斗目标,有强大的动员和整合能力;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稳定;苏联的帮助;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影响: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详解】(1)方式:根据材料一“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可知,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根据材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可知,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根据材料“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条件”可知,颁布法律为建立社会主义提供了政治条件。
(2)有利因素:根据材料“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可知,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根据材料“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出来,这是无穷的力量源泉”可知,人民群众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提出正确的奋斗目标、 并且有着强大的动员和整合能力”可知,党提出了正确的奋斗目标,有强大的动员和整合能力;根据材料“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政治上已经形成统一而稳定的局面”可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稳定;根据材料“当时也得到苏联很大的帮助”可知,苏联的帮助。
国内影响:根据材料“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起步,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和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我国政府编制了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重大会议: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和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决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4)共同原因: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2023-2024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