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振华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初二年级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2024.04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说明《共同纲领》( )
A. 宣示了阶级矛盾的消除 B.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 昭告了新中国的成立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基础上,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正确人民民主专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阶级矛盾的消除,而且《共同纲领》出台时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依然存在,排除A项;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排除C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确立中国为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作用( )
A.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B. 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
C. 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土地改革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两者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A项正确;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但土地改革与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无关,排除C项;土地改革满足农民土地要求,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抗美援朝与解放农村生产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 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C.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可知,这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使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国家,排除A项;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是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排除B项;到1971年中国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包围,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排除D项。故选C项。
4. 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关于“‘一五’计划”内容的叙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 “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C. “一五”计划期间,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D. “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使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属于对一五计划的评价与认识,A项正确;BCD项都属于历史叙述,没有评价的成分,排除BCD项。故选A项。
5. 据统计,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一五”计划( )
A. 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B. 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 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均衡发展 D.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由“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可知经济发展;由“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可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A项正确;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内容不符,排除B项;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均衡发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内容不符,排除C项;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不符合史实,因为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重大会议的开幕中这样写道:“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地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
A.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民主与法制的重大成就
D.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权力机关,保证人民行使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选项D符合题意;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政协制度相关;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以后的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民主与法制的重大成就;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7.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采取1949年的全部没收,一个钱不给…还是拖十五年、十八年,由工人阶级替他们生产一部分利润,而把整个阶级逐步转过来……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方法,是经过许多的过渡步骤,经过许多的宣传教育,并且对资本家进行安排,应当说,这样的办法比较好。”“这样的办法”是( )
A. 全部没收 B. 合作化道路 C. 公私合营 D. 阶级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本家进行安排”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C项正确;为使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是没收,排除A项;对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是走合作化道路,排除B项;根据题干“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方法,是经过许多的过渡步骤,经过许多的宣传教育”可知,办法指的是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不是阶级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
8. 在三大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A.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背景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大包干,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9. 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宏伟目标。“八大”作出这一正确决策的基础是( )
A. 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顺利完成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D.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C项正确;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顺利完成时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现的,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是一次失误的探索,时间是1958年开始,排除B项;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的是( )
A.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B. “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済发展的客观规律。1958年,党和政府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结果造成三年严重经济困难,D项正确;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积极性大大提高,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排除A项; “一五”期间重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并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符合我国的国情,排除B项;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经之路,是较健全的方针和办法,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大跃进”运动,接着,全国农村又大办人民公社。“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了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与图表相关的史实。
12. 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 “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科学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但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但在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故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探索建设,曲折发展,A项正确;改革开放,继往开来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政权巩固,社会过渡指的是1949年到1956年的阶段特征,C项不合题意,排除C项;“左“倾泛滥,国家内乱指的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如“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他们所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 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 D. 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邓稼先等英雄模范人物,在自己的岗位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体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B项正确;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五四运动铸造的五四精神,排除A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排除C项;改革创新、开拓进取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唯物史观。下列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开国大典 ②成立手工业合作社 ③西藏和平解放 ④平反刘少奇冤案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④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是1951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1956年底前;1980年平反刘少奇冤假错案。故①③②④是正确的,A项正确;BCD三项排序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5. 《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发表后,1978年下半年,全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召开的讨论会等共有70多场。中央和省级报刊登载的相关文章共有650余篇。据此可知该文章在当时( )
A. 破除“左”的错误的束缚 B. 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展
C. 推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D. 促进了思想解放热潮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题干材料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该文章在当时促进了思想解放热潮出现,D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了长期“左”的错误束缚,排除A项;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排除B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了长期“左”的错误束缚,推动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排除C项。故选D项。
16. 邓小平曾指出“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这一观点( )
A.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B. 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
C. 表明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D.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通过信息“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拨乱反正完成。因此材料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B项正确;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排除A项;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标志着党胜利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排除C项;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7. 1979年夏天,兰州市陈坪公社书记给区领导汇报工作说:“我们的东湾村出现了一个‘资本主义土围子’,女社员高学兰给队里说有病,不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却在家里养了百十来只鸡……”(区领导)“这怎么行?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蹲在家里搞私有化,已经走到资本主义的路上去了。”该现象反映了( )
A. 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B. 人民公社生产积极性强
C 包产到户推广阻力较大 D. 乡镇企业缺乏法律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79年夏天”、“我们的东湾村出现了一个‘资本主义土围子’”、“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蹲在家里搞私有化,已经走到资本主义的路上去了”并结合所学可知,1979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已经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兰州市陈坪公社认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说明当时中国尚未完全突破公有制计划经济的束缚,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的时间是1958年到1978年,排除B项;“包产到户”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材料不能体现“‘包产到户’推广阻力较大”,排除C项;乡镇企业缺乏法律支持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下面历史示意图反映的是( )
A. 对外开放形成了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管理体制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所有制形式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所有制形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示意图中“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多种经济成分”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示意图的描述指的是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材料图片反映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所有制形式,C项正确;材料内容描述说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格局无关,排除A项;材料内容描述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未改变管理体制,排除B项;材料内容描述的是城市经济体制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9. 1984年,马胜利毛遂自荐,承包了石家庄造纸厂,成为“国企承包第一人”。他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制度,并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使这家连年亏损的造纸厂在承包后当年便实现利润140万元,之后经济效益连年攀升,这家曾经的亏损企业也一度成为全国明星企业。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突出 B.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C. 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企业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84年”和“国企承包第一人”“率先在国有企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经济效益连年攀升,这家曾经的亏损企业也一度成为全国明星企业”等信息可知,材料描写的是1984年以后,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故可以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企业活力的佐证,D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展开,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排除BC项。故选D项。
20. 1977年11月,广东的偷渡问题摆到了邓小平的面前,邓小平说:“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生产生活搞好了,就可以解决逃港问题。”1978年、1979年又先后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材料反映( )
A.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大逃港直接催生经济特区建立
C. 大逃港主要原因是贫穷和饥荒 D. 经济特区设立解决了逃港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生产生活搞好了,就可以解决逃港问题。”1978年、1979年又先后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可知,大逃港直接催生经济特区建立,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内容是由于大逃港推进了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没有直接体现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排除A项;大逃港主要原因是贫穷和饥荒与“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生产生活搞好了,就可以解决逃港问题。”不符,排除C项;经济特区设立解决了逃港问题无法从所给材料中得出该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1. 1979年冬,设想划一个地方出来,搞改革开放,然后全面推开。邓小平很赞成,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条血路来!”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特区“特殊性”的实质是( )
A. 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 B. 采用特殊的政治体制
C.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限制 D. 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1979年和“可以给些政策”体现要在该地实施特殊经济政策以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C项;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以后,排除A项;“特殊的政治体制”指的是特别行政区,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的是经济特区的设立,没有强调发展国有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22. 江泽民曾这样评价:“1992年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据以上材料可知,南方谈话( )
A. 唤醒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 B.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开展
C. 为中国改革开放再次指明方向 D.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谈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南方谈话为中国改革开放再次指明方向,C项正确;唤醒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A项;题干中未出现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开展的信息,排除B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3. 观察下图,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一五”计划的完成 B. 改革开放的实行
C.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香港澳门的回归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看出,1978年以后国民生产总值飞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B项正确;“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1980年,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与题干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4. 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这个会议是(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八大 C. 中共十九大 D. 中共二十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当前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中共十八大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排除B项;在中共二十大,党的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二、材料题(共4题,共26分)
25.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根据国情调整土地政策。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向全党公布。该决议的颁布,大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向前发展。到这一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指导下,农民生产互助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前进。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制度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不利于农业科技提高等。为了解决新时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新问题,中共及时调整了农村土地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摘编自周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政策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50年代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原因。并根据所学,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这种制度”指什么制度?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中国21世纪初土地政策调整的重大意义。
【答案】(1)特点:承前启后,区别对待,分批进行
(2)原因:分散经营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
影响:推动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3)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促进农业发展,形成多种形式的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材料中“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 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 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可以看出特点是承前启后,区别对待,分批进行。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原来分散经营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因此,要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推动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小问3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制度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不利于农业科技提高等。”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21世纪初期土地政策的调整,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促进农业发展,形成多种形式的规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26.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1977年,推进“四化”建设。二是1978—200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2001年以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初步规划,并提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1959年1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讲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78年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都得到空前释放与扩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材料三 2001年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于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国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从5000多年深厚文明传统中汲取养分,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
(1)根据材料一、1949年—1977年我国对现代化目标的确定有过哪些变化?并根据所学列举这一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我党是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根据材料二、在经济体制建设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01年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答案】(1)变化:从1949年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到1959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再到1964年“四个现代化”。
成就:土地改革、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
(2)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变化: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三步走的炸了部署,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3)表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1949年9月,《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初步规划,并提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1959年1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讲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可知,现代化目标的变化:从1949年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到1959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再到1964年“四个现代化”。
成就:从1949年到1977年这一阶段,中国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就,农业现代化方面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得到了土地;在工业现代化方面,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此外三大改造完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政治现代化的保障。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国防现代化的有力体现。
【小问2详解】
会议:根据材料“1978年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
变化:根据材料“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都得到空前释放与扩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可知,第二阶段经济体制建设上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三步走的炸了部署。 ,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小问3详解】
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7. 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材料三 对外开放40年,既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40年,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40年。在这40年里,开放成为了推动和深化改革、支撑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倒逼机制”。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展丰富。开放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外部世界的开放逐步扩展到中国内部的相互开放,最后是世界各国之间更大的开放。
——摘编自杨雪冬《对外开放40年的成就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指出材料二“A”处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并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后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答案】(1)举措: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
(2)措施: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意义: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改革的开展;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解析】
【小问1详解】
举措:根据材料“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推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引进项目,聘请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在短时间内浦东称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对外开放格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小问3详解】
意义:根据材料“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倒逼机制”。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展丰富。开放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外部世界的开放逐步扩展到中国内部的相互开放,最后是世界各国之间更大的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改革的开展;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助于加深世界对中国的了解
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就是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新鲜经验作出科学概括,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我们党在早年吃过教条主义的大亏后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可以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录自《求是》2022/2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价值。
(2)新中国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3)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
【答案】(1)研究价值: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前进方向。
(2)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颇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八大后:从党的理想和中华民族梦想的统一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新的深刻意蕴;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整体协调和统筹推进,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地行动指南,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解析】
【小问1详解】
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新鲜经验作出科学概括,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前进方向。”可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前进方向。
【小问2详解】
理论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
【小问3详解】
观点:题目要求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炼观点,根据材料所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
说明:说明则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成果颇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十八大后:从党的理想和中华民族梦想的统一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新的深刻意蕴;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整体协调和统筹推进,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地行动指南,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苏州市振华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初二年级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2024.04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这说明《共同纲领》( )
A. 宣示了阶级矛盾的消除 B.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 昭告了新中国的成立 D. 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在严峻的形势下,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作用( )
A.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B. 实现了祖国大陆统一
C 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 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C.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4. 历史叙述包括史实与评价。下列关于“‘一五’计划”内容的叙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使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 “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C. “一五”计划期间,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D. “一五”计划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 据统计,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一五”计划( )
A. 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B. 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 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均衡发展 D.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6. 1954年,毛泽东在一次重大会议的开幕中这样写道:“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地社会主义事业。”这次“会议”
A.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民主与法制的重大成就
D.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
7.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是采取1949年的全部没收,一个钱不给…还是拖十五年、十八年,由工人阶级替他们生产一部分利润,而把整个阶级逐步转过来……我们现在采取的这个方法,是经过许多的过渡步骤,经过许多的宣传教育,并且对资本家进行安排,应当说,这样的办法比较好。”“这样的办法”是( )
A. 全部没收 B. 合作化道路 C. 公私合营 D. 阶级转变
8. 在三大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A. 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9. 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宏伟目标。“八大”作出这一正确决策的基础是( )
A. 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顺利完成 B.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C. 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D.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
10.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段话总结的是( )
A.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B. “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重工业
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D.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1.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图,指出从③到④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开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C. 全面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12. 下面年代尺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的,其中②体现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
A. 探索建设,曲折发展 B. 改革开放,继往开来
C. 政权巩固,社会过渡 D. “左”倾泛滥,国家内乱
13.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时代楷模,如“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他们所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
A.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B.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C. 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 D. 改革创新、开拓进取
14.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唯物史观。下列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
①开国大典 ②成立手工业合作社 ③西藏和平解放 ④平反刘少奇冤案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④③② D. ①③④②
1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1978年下半年,全国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召开的讨论会等共有70多场。中央和省级报刊登载的相关文章共有650余篇。据此可知该文章在当时( )
A. 破除“左”的错误的束缚 B. 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展
C. 推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D. 促进了思想解放热潮出现
16. 邓小平曾指出“建国30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这一观点( )
A. 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B. 体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路线
C. 表明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 D.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7. 1979年夏天,兰州市陈坪公社书记给区领导汇报工作说:“我们的东湾村出现了一个‘资本主义土围子’,女社员高学兰给队里说有病,不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却在家里养了百十来只鸡……”(区领导)“这怎么行?不参加集体生产劳动,蹲在家里搞私有化,已经走到资本主义的路上去了。”该现象反映了( )
A 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 B. 人民公社生产积极性强
C. 包产到户推广阻力较大 D. 乡镇企业缺乏法律支持
18. 历史示意图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历史。下面历史示意图反映的是( )
A. 对外开放形成了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管理体制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变所有制形式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所有制形式
19. 1984年,马胜利毛遂自荐,承包了石家庄造纸厂,成为“国企承包第一人”。他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制度,并根据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使这家连年亏损的造纸厂在承包后当年便实现利润140万元,之后经济效益连年攀升,这家曾经的亏损企业也一度成为全国明星企业。以上材料可以用来佐证(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果突出 B.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C. 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企业活力
20. 1977年11月,广东的偷渡问题摆到了邓小平的面前,邓小平说:“我们的政策有问题,生产生活搞好了,就可以解决逃港问题。”1978年、1979年又先后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材料反映( )
A.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B. 大逃港直接催生经济特区建立
C. 大逃港主要原因贫穷和饥荒 D. 经济特区设立解决了逃港问题
21. 1979年冬,设想划一个地方出来,搞改革开放,然后全面推开。邓小平很赞成,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条血路来!”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特区“特殊性”的实质是( )
A. 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 B. 采用特殊的政治体制
C.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限制 D. 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
22. 江泽民曾这样评价:“1992年的南方谈话,澄清了当时困扰人们思想的一些十分重大的问题,为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很多话,小平同志当时不说,我们这些人是很难说的。”据以上材料可知,南方谈话( )
A. 唤醒中国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 B.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开展
C. 为中国改革开放再次指明方向 D.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23. 观察下图,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一五”计划的完成 B. 改革开放的实行
C. 经济特区的设立 D. 香港澳门的回归
24. 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这个会议是( )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八大 C. 中共十九大 D. 中共二十大
二、材料题(共4题,共26分)
25.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根据国情调整土地政策。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总结了党过去领导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适应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形势确定了新政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不动中农土地,限制没收地主财产范围等,以保护中农和分化地主阶级,减少土地改革阻力,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摘编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二 1953年2月15日,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向全党公布。该决议的颁布,大大推动了互助合作运动的向前发展。到这一年年底,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在这两个决议指导下,农民生产互助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稳步前进。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制度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经营规模小、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不利于农业科技提高等。为了解决新时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新问题,中共及时调整了农村土地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摘编自周超《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政策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50年代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原因。并根据所学,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这种制度”指什么制度?并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指出中国21世纪初土地政策调整的重大意义。
26. 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1977年,推进“四化”建设。二是1978—2000年,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是2001年以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共同纲领》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初步规划,并提出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1959年1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讲述:“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关于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岳从欣《中国共产党关于“四个现代化”提法之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78年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要素,都得到空前释放与扩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材料三 2001年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于2013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和“世界工厂”。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国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从5000多年深厚文明传统中汲取养分,为实现民族复兴熔铸精神之魂。“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马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前瞻》
(1)根据材料一、1949年—1977年我国对现代化目标的确定有过哪些变化?并根据所学列举这一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我党是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根据材料二、在经济体制建设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2001年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7. 新中国建立后在受封锁的情况下仍进行了一些对外开放的尝试,至70年代末,中国积极扩大对外开放。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材料三 对外开放40年,既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深刻变革的40年,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40年。在这40年里,开放成为了推动和深化改革、支撑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开放带来了中国改革发展缺少的外部资源,拓展了中国发展的外部空间,形成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倒逼机制”。开放的内容不断扩展丰富。开放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外部世界的开放逐步扩展到中国内部的相互开放,最后是世界各国之间更大的开放。
——摘编自杨雪冬《对外开放40年的成就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指出材料二“A”处中国对外开放的措施。并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后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意义。
2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报告的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就是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新鲜经验作出科学概括,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指明前进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落地生根、深入人心。我们党在早年吃过教条主义的大亏后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要“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可以说,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摘录自《求是》2022/2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会理论学习中心组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价值。
(2)新中国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3)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阐释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